燒雞,一種受眾面十分廣泛的菜餚,過年的時候曾和一位長輩聊起燒雞的一些事情,因為我們這邊的地方習俗,在年底的時候拜神常常會使用到清水燉整雞,作為一種供品。因為這樣的用途帶來了一些時間上延遲,所以對於雞肉食用時的口味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這位長輩想到了燒雞的做法,因為燒雞也是需要先燒而後附香的。這些天一位朋友在留言區中聊及了燒雞的事情,所以小鳴想起了這些事情,希望可以分享給他一些關於燒雞的看法。
燒雞和我們傳統的滷水雞是有一些區別的,它的附香重點主要集中在表層,蜂蜜等糖分物質醃製,配合上高溫帶來的表皮凝實和香味,製作燒雞的這一過程,可以說是對於整雞的一種預製,整是因為燒雞的這特有的步驟,使得燒雞在選擇香料的時候,應該有別於傳統的滷水雞肉。
關於燒雞使用的香料,流傳最為廣泛的香料,應該白芷,桂皮,良姜,草果,草蔻,丁香,砂仁,陳皮這八種香料,那麼這種香料是不是一定都有套用在燒雞的製作中呢?對於所有的事物都是應該辯證的看待,因為辯證的看待之後,便可以容許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出現。
以燒製作燒雞來說,例如白芷這種香料並不是說一定需要使用的,應該辯證的看待。白芷它的首要功效是去腥,而後是在燉煮的高溫中與動物油脂混合生出脂香,取得増香的作用,但是對於散養雞,它本身的腥味就不重,同時因為它是散養的原因,油脂的含量又不高,在脫離了具體雞肉的特性下使用,往往是得不償失的,像小鳴這裡就很少使用它製作燒雞。
而像是草蔻是不是製作燒雞的必要香料呢?個人的觀點可以將它作為一個備選項目,而將目光落在另一種豆蔻——肉蔻上。為什麼會選擇肉蔻?因為上面說過的原因,整雞的表層是相對凝實的,肉蔻除了提高鮮度外,還有增強軟糯口感的效果,更為合適燒雞這道菜餚。而草蔻則是可以理解為一種助力劑,對於一些體型較大的老雞,在肉蔻的基礎上再加入草蔻,這時草蔻的特性便會成為一種助力,脫骨香的效果也就用到了點子上了。
同樣的,良姜在個人的觀點中,也可以作為應該分情況看待,例如在雞肉脂肪含量不高的時候,使用沙姜來増香,香氣更加集中在表層,而且相對來說比良姜要濃鬱,而在面對脂肪含量高些的雞肉時再選擇加入良姜,良姜和原本的草果搭配,對於平衡油膩感使得香氣可以更好的被感知上,它們是十分不錯的搭檔。
最後像是丁香、砂仁、陳皮、桂皮這四種香料的選擇上,桂皮負責帶出前香,這裡提下,若是使用肉桂的話,效果要好於桂皮的,至於丁香、砂仁、陳皮主要還是輔助後香,這四種香料可以說是相對固定的,拿捏住固定的香料,等於把控了主軸,這也是做好燒雞十分必要的步驟。
總之,只有理解了燒雞這道菜的特性,根據不同的雞肉差異,這樣才能有可能做出複合地方口味的燒雞,就像是小鳴曾經吃過一道燒雞,它就是使用烤箱先烤而後滷,烤制的時候使用香茅醃製,還加入了小豆蔻,出來的效果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接受度也是十分高的。所以說製作時不硬套是十分關鍵的。今天聊的比較雜,希望哪位留言的朋友不要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