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燒雞」公開的配方是真還是假?看看滷肉實體店師傅怎麼說
「道口燒雞」公開的配方,應該指的是1955年,時任「義興張」道口燒雞傳人的張和禮老先生在河南政協會議上,公布的家傳300餘年製作燒雞絕技的配方,此配方配比如下:
肉桂90克,高良姜90克,白芷90克,草果30克,豆蔻15克,陳皮30克,砂仁15克,丁香3克。
配方的由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很多小夥伴都有寫到,可以自行去查看),據史料記載是從宮廷御廚那流傳出來的,後來經過幾代人的發展成了現在的模樣,並廣銷四方,譽滿各地。
此配方一問世,就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要知道當時道口燒雞的名聲已經很大了,而後經過公私合營,更是讓燒雞走出國門。這個配方到現在依然在網上廣為流傳,現實中木子也實驗多次,下面說說我對「道口燒雞」公開的這個配方的看法。
關於「道口燒雞」公開配方的看法
一.這個配方確實是真的,木子認為的原因有兩個:
1.配方公布是在年代比較特殊的大環境下,當時計劃經濟年代,人都很單純,也為了崇高的榮譽,並且當初張老爺子也是省、縣政協委員,黨和政府給了他親切的關懷,所以當時所說的話、所公布的事情全部都是真的,只要按照公布的配方選擇食材,選擇調料,就能做出正宗的道口燒雞。
2.在幾年前我參加過中國大廚的一期滷水培訓班,當時培訓了一款燒雞名字叫「香滷雞」,就是用的此香料配方,不過裡面加入了其他的調味料,既然能拿出來做培訓班說明這個配方是經得起考驗的。
二.這個配方的香料搭配很經典
「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就是源於此配方,這個配方也顛覆了我的想像,原來一直認為製作雞肉類食材中必須要有的八角、小茴香、辛夷等香料都沒有,只有簡單的八種,真正驗證了越經典的方子香料越少,貴精不貴多。
配方以3君5臣的配比架構,以白芷、肉桂、高良姜用量最大,肉桂主外,白芷主內,良姜增加回口香,使口味趨於複合香型。定香的草果搭配脫骨香的草蔻,增加後香的砂仁搭配陳皮,最後再加一味透骨香的丁香,使整體口味前香、中香、尾香兼顧。
三.試驗的結果這個配比口味略顯膩口
這個配比做出來的味型是濃香型,我認為並不適合現代口味(確切的說不適合我這邊的口味)。在上面的香料搭配中也能看出,增香的香料太多了,裡面只有解油膩的草果,以及清香的陳皮,比例也不是很多,在三大增香君料的加持下,這燒雞不香都難。
但是仔細琢磨會很快釋然,想想當時的計劃經濟時代,人吃飽都成問題,都喜歡吃一些油膩很香的東西,所以這個配比趨於濃香型,香中帶著那麼一點膩,可解饞,也可以從這一方面看出香辛料的配伍真是博大精深。
那麼這個配方現在還可以用嗎?
這個配方現在還能繼續用,畢竟很多人拿出來做培訓,但是這個配比還要有一點改變,根據本地的口味略加調整。前段時間河南一朋友寄來只道口燒雞,在原來快遞沒那麼發達的時候,這種現做的燒雞是不容易吃到的,不過這些現在都可以實現了。我品嘗後,覺得現在的道口燒雞配方應該還是以老配方為骨架增減得來的,口味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膩,可能這個配比,真不適合我現在本地的口味。
其實說到這裡還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不止香料和原來有很大的區別,就連我們選用的食材也不一樣了。80年代以前道口燒雞多用的是一些本地的土雞,而在80年代以後,養殖業引進了國外的一些品種,這些品種的引進,使老百姓大口吃肉的日子變成了現實。但是這些品種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肉質腥燥,香味不足。並且再到後來的引進飼料,飼養的周期變短了,肉質肯定不可同日而語。再就是香辛料的選擇上,這裡不得不提中醫,很多人認為中醫醫術落後了,其實和中藥有很大的關係,原來的中藥多是些野生的,現在多是養殖,香辛料也是如此,所有的不足湊一塊了,做出的產品就不能和原來相比了。
分享製作道口燒雞的幾個技巧
道口燒雞造型美觀、風味獨特、皮色鮮豔、鹹淡適口,並且異香撲鼻,令人垂涎欲滴,其熟爛程度也更為驚人,用手一抖,骨肉即可分離,涼熱食之,均餘香滿口,故有「形、色、味、爛」四絕之稱。
1.燒雞的原材料選擇必須是半年以上,兩年以內,重量在1~1.5公斤的雛雞或者是肥母雞,造型為元寶型(可自行查找製作視頻)。
2.道口燒雞一般採用油炸著色,使用的蜂蜜水(蜂蜜和水比例為4:6)。油脂使用以雞油最好(煮雞上層的浮油)。油溫掌控在170℃左右。
3.煮雞的火候是個關鍵,先用急火將老湯燒開。視雞齡、大小來決定煮的時間,當年雞一般從開鍋開始計時,時間為一小時左右,再用文火燜三小時,隔年雞則要延長些時間。
我是木子,專業滷肉十餘年,以上就是平時的真實經驗,希望能帶給大家參考作用。喜歡作品記得點個讚,我會繼續為您分享烹調中的經驗和技術乾貨。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