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周同學在追《奇葩說》第七季的同時,也翻出了高三時沒讀下去的《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這一看,就迷上了。
對於我這種經濟學小白來說,這本書是個很好入門級讀物。就像宣傳語說的那樣,簡單易懂的文字+生動有趣的案例=適合每個人的經濟學。
書裡講到了很多隱藏在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小周同學決定將其中有意思的部分做成讀書筆記,分享給大家。
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新的概念——「不耐」。
「不耐」最早由經濟學家歐文.費雪提出,英文是「impatince」。翻譯過來就是沒耐心,不耐煩,也就是說,人們在消費這件事上顯得很不耐煩,總想早點消費。
比如今天一斤蘋果5塊錢一斤,到了明天蘋果的價格可能會上漲,也可能下降。造成價格浮動的因素來自於未來,但誰又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呢?疫情之前,誰會想到要屯廁紙、方便麵?誰又會想到口罩的價格會在疫情初期炒到這麼高呢?
因此,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人們總是希望早一點消費——今天就把蘋果買了。因為早一點的消費是確定的消費,而晚一點的消費就是不確定的消費。人們更喜歡今天確定的消費,而不喜歡明天不確定的消費,這是一種很自然的傾向,費雪將這種傾向稱為「不耐」(impatience)。
「不耐」每個人都有,但每個人「不耐」的程度卻是不一樣的。
年齡是造成不耐差異的一大因素——相較於老年人,年輕人的不耐就比較弱,因為年輕人能看到更久遠的未來。
比如,人們大多都會在年輕時選擇花更多的時間學習、工作,等到退休子女長大、也有了一定積蓄後,再一門心思享受生活、環遊世界;相反,對於老年人來說,「活在當下」、「即時享受「看上去才是個更好的選擇,因為他們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疾病、死亡),更加沒有耐心,不耐程度更高,他們會選擇即刻消費、即刻享受,畢竟,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呢?
除了年齡,想像力、時局、文化傳統等因素都會造成人與人之間不耐程度的差異。
不耐程度低的人更看重商品今天發揮出來的效用,他們更喜歡要現貨;不耐程度高的人更最看重商品未來所蘊含的價值,他們更喜歡要期貨。
這些偏好現貨和偏好期貨的人們之間就會產生交易,即不耐產生交易。而現貨和期貨的比價,就是利率,即不耐程度決定利率高低。
薛兆豐在書裡澄清了一個廣泛的誤解——很多人以為存款之所以有利率是因為存款自身會漲起來。
這是錯誤的觀點。
現貨和期貨之間的交易之所以存在利率,關鍵在於人們都有「不耐」傾向,人們都願意早一點消費,而不願意晚一點消費,只不過人們的不耐程度有高有低而已。
那些不耐程度高、偏好現貨的人為了說服別人推遲消費,接受期貨,就只有一個辦法——對那些不耐程度更低的、偏好期貨的人推遲消費,並給予他們——補償。
到這裡,就可以回答開篇的問題了;「利息是怎麼來的?」
答:「利息是對人們延遲消費、接受不確定性的一種補償,只要把時間這個因素考慮在內,收取利息就是一種天經地義的行為。」
進一步來說,這種補償就是利率的基礎。 未來越是不確定,消費被推遲的越久,推遲消費的人面臨的風險就越大,補償也就越大,這時候利率就會相應變高。
比如,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未來十分不確定,那種時期接受期貨的人承擔的風險更高,索取的補償更多,利息也更高。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啦。
下一期,小周同學會繼續分享《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中有趣的內容,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