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在合川辦學12年,留下一處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

2020-12-14 上遊新聞

合川三匯鎮中國礦業大學舊址內,擁有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 特約攝影 鍾志兵

合川三匯鎮,用石頭砌成的中國礦業大學舊址大門(西門) 特約攝影 鍾志兵

學校的基礎課教師們正在引水下山,後方的啦啦隊正在給他們打氣

艱苦的建校勞動

師生們就地取材、肩挑背扛施工建造學校

師生們當年在工地勞動

當年學校在建的家屬宿舍區

核心提示

在華鎣山南麓的合川三匯鎮,有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這裡的57棟石砌幹打壘建築,全部都是上世紀70年代,由中國礦業大學數千名師生自己設計、就地取材、肩挑背扛施工建造的。如今,隨著中國礦業大學舊址啟動的修復與開發,一段被塵封了的歷史又重回人們的視線。

重慶日報消息,日前,從重慶市國資委傳來消息,重慶能源集團正聯合合川區、中國礦業大學等單位,計劃修復和開發位於合川三匯鎮的中國礦業大學(以下簡稱「礦大」)舊址,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發展文化旅遊項目。據了解,該舊址前期規劃已出臺。

時光回到上世紀60年代末,受當時國內外形勢影響,中央決定將北京13所重點高校外遷。從1970年6月開始,北京礦業學院(礦大前身)教職工從各安置點向四川三匯壩(今重慶合川三匯鎮)集中,學校整體從北京搬遷至三匯壩,在此辦學長達12年,使得這裡擁有目前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如今,這些建築仍保存完好,其歷史風貌也呈現得較為完整,57棟石砌幹打壘建築默默訴說著曾經發生的故事。

沒磚沒水沒水泥

就地取材造石砌幹打壘

今年6月,位於江蘇徐州的礦大舉行了建校110周年慶典,而三匯礦大舊址的沙盤,呈現在了該校博物館中,在參加慶典的廣大校友和師生間引發了轟動。

「我當年就在這座宿舍樓裡住!」「那是教室,那是糧站!」「那棵樹還是我親手栽的!」許多白髮蒼蒼的老校友圍著沙盤,指著其中一個個熟悉的地方,興奮地談論著。

這些老礦大人眼前,仿佛又浮現出當年自己抱著一塊塊石頭,將學校的房子一層層親手砌造出來的畫面。

9月29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礦大舊址。從舊址山腳下的校門步入,看到的首先是兩旁的幹打壘建築——近20棟四五層樓高的學生宿舍沿山勢展開,石塊壘砌而成的灰色牆面,透出一股古樸的味道。

這些用石頭壘砌起來的建築牆面,厚達40釐米,這種建築規格甚至超過了現有的大部分建築。

整座礦大舊址共有57棟石砌幹打壘建築,總面積達6.8萬平方米。在上世紀70年代,這樣的院校規模在重慶稱得上是龐大。

幹打壘,是一種簡易的築牆方式。幹打壘牆體包括土坯牆、土築牆、亂石牆、統沙牆、三合土牆等類別。礦大的57棟建築採用的是亂石牆幹打壘技術,這又被通俗地稱為石砌幹打壘。

如今,幹打壘建築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尤其是石砌幹打壘更為稀少。作為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礦大舊址保留下了珍稀的歷史風貌。

可當年要建造這些建築,卻面臨著難以想像的困難。

首先是差人。當地組織了少數民工參與建設,但如果僅靠這些民工,學校就算是10年也難以建成。

其次是沒材料。剛抵達三匯時,師生們面對的是一座荒山,連樹都沒有一棵。當地一塊磚、一袋水泥也生產不出來,外界各處也均物資緊張,無法提供支援。

於是,學校只能靠數千名師生自力更生,採礦系負責基礎、土木結構系負責建築、地質系負責開山採石、機電系負責預製構件……各學科組成聯隊,配以民工自造材料,自行施工。

礦大57級校友陸作興,是當年礦大宣傳部的攝影記者。他向記者展示了當年在現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照片上幾名師生正張開大嘴、喊著號子,奮力撬動面前一大塊山石。「先通過爆破,把山上石頭炸開,再用石頭在炸出來的平地上砌牆,這就是石砌幹打壘。」陸作興回憶道。

師生們憑著自己的努力和頑強的精神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沒水。大夥全體出動去山裡找水源,男老師們在挖溝修渠,體弱的女老師們就在旁邊組成啦啦隊,給大家鼓勁打氣,硬是把高山上的水引到了工棚住地。

沒水泥。師生們在山坡上用席棚子搭建一個水泥廠,自己生產。

山上山下吆喝不斷,整座山頭都變成了一個大工地。

礦大72級校友陳樹成回憶,男老師和學長們那時整天都光著膀子,脖子上搭著毛巾,挑扁擔、推推車。他們拿筆的手被繩子和石頭磨爛,肩上則是一道道負重後的黑紅勒痕,但眼神卻還是那樣堅定、充滿希望。

盛夏施工時,不少人都累倒甚至中了暑,可沒過兩天,他們又生龍活虎地出現在工地上。

辦學環境艱苦

走出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礦大在三匯辦學經歷淬鍊出的,是一段艱苦卓絕、逆境追夢的歷史。

1970年,教職工們到達三匯壩後,就駐紮在鎮上的一所中學教室裡,用竹蓆分隔安家。

那時國內各種生活物資緊缺,像三匯這樣一個小地方,要應付一所高校需求,自是力有不逮。

每人每月只有半斤到一斤肉、兩三兩油。而三匯壩建校工地還在20裡開外,條件更為艱苦,工地旁男女分居大宿舍,吃著缺油、少菜的集體夥食。

那時,白天都是施工時間,到晚上,勞累了一天的師生們只能找個寬敞的壩子上課。

陳樹成回憶,由於大部分師生都是北方人,對於當地的夏天尤其不適應,有時實在太熱了,男同學下課就成群結隊去山下的河裡,脫了衣服泡著,直至上課時間再回去。

對於學校的老師們而言,生活的艱苦造成的困擾,遠遠比不上對教學的焦慮,由於當時學年縮短,教材也減少,如何培養學生過硬的素質,成為老師們最操心的事。

當年,礦大教師隊伍裡有10多位專家教授,包括著名礦業教育家何杰、鄺壽堃,我國高校第一個礦山機電專業創建者湯德全等。針對一些學生進校前知識儲備不足,學習上無法快速進入角色的問題,老師們就課上講、課下輔、個別教、單獨幫,在教室講、宿舍講,甚至在家裡講。

重慶能源集團旗下巨能中環公司原總工程師吳懷林是礦大1978級學生。他回憶,他的老師經常會把學生喊到教師宿舍去「開小灶」。「夏天教師宿舍裡熱得很,我們就在老師家門口坐成一圈聽講。」

吳懷林還經常目睹一些六十來歲的老教授,每天上下課要爬四五百級的階梯好多次,累得滿頭大汗、氣喘籲籲,但他們始終堅持。

受到老師的感染,吳懷林和所有同學上課都非常努力,晚上幾乎每個人都會自習到10點,周末也極少有人休息。

「師生同舟共濟的日子,是異常寶貴的財富。」陳樹成說。

在三匯辦學12年間,中國礦業大學共培養了學生3000多人,其中走出了錢鳴高、陳清如、周世寧、謝和平等中國工程院院士,1977級和1978級的學生中,還出了不少大學校長,成為行業的領軍人才。在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選礦科技、礦井瓦斯防治、巖石力學分形研究等重要領域,起到了奠基和開創性作用。

學院風格保留至今

保護開發提上日程

記者沿礦大舊址校園主路而上,隨處可見長長的石階通往上下各處建築,石階上青苔密布,但每一塊都規整完好。

梯坎兩邊遍植樹木,林中蟬鳴鳥語,一股濃鬱的學院風撲面而來。

在三匯壩校園的規劃和建築景觀上,當年礦大師生們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專業特長,全部自主設計。

宿舍沿等高線分布,一些重要建築群則採用圍合式的院落空間模式,錯落有致。糧站、小學、醫院、食堂、招待所、籃球場、百貨商店、禮堂一應俱全,校園內阡陌相交,曲徑通幽。

幾十年過去,這一切景觀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1982年,因形勢變化和國家政策調整,礦大師生全部搬離三匯,學校落戶江蘇徐州至今。礦大舊址則移交給煤炭工業部五十四工程處和十處,後來更名為重慶中環建設公司和重慶千牛建設公司,他們對礦大舊址進行了持續的保護和修繕。

如今,每年都有曾經工作生活在三匯的老專家、老教授,以及當時的在校學生及教職工子女回到這裡,回想當年的奮鬥歷程。

「礦大當年搬遷到三匯,主要是看中周邊的煤礦等資源,而現在,礦大舊址本身成為了大家的寶貴財富。」三匯鎮黨委負責人表示,礦大長年辦學,形成了厚重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氣息,對本地的文化旅遊、礦業科技等領域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宋學峰表示,礦大在三匯12年辦學歷史,鑄就了其「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靈魂,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要從保存歷史和記憶、區域經濟發展、盤活國有資產等多個維度,來思考礦大舊址的更新與活化。

「我們希望搭建政產學(研)合作的實踐平臺,將礦大舊址打造成為以生態修復科技研發為核心,集文化旅遊、教育培訓、高新科技為一體的全國教育遺產活化示範基地,助力三匯鎮資源型城鎮轉型升級與經濟增長。」宋學峰說。

新聞連結

礦大舊址將變身綜合性文化休閒度假區

礦大舊址的歷史人文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其建築群有何特點?未來有怎樣的規劃?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西南乃至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的見證

中國礦業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院長羅萍嘉表示,礦大舊址是西南乃至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的見證。

地質專家李春昱等人在《華鎣山地質》中稱「華鎣山脈為四川第一煤區」。1969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開發華鎣山」號召,標誌著西南地區這一煤田大開發的啟動。

羅萍嘉表示,作為川東煤都,華鎣山礦區是西南煤礦工業發展的縮影,而礦大舊址的發展變遷又與華鎣山礦區的興衰密不可分,礦大舊址不但見證了這段歷史,更為西南和中國礦業發展輸送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在煤炭工業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上世紀70年代山地石砌建築群典範

中國礦業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常江認為,礦大舊址堪稱上世紀70年代山地石砌建築群的典範。校區建築群的空間組織形成相互依賴的有機秩序,體現了山地校園建設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為研究中國校園景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照。

礦大舊址中最寶貴的無疑是那些石砌幹打壘建築。作為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礦大舊址保留下了珍稀的歷史風貌。石砌幹打壘建造技術是吸取當時民間建築建造經驗,結合實地實際情況進行改良優化的產物,在建築技術史上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

對礦大師生和校友而言,礦大舊址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建築和技術,更呈現了中國高校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迎難而上的時代精神。

「礦大曆經了14次搬遷,搬遷到三匯壩建校的歷史,是新中國成立後礦大建校歷程中最艱苦的一次。」礦大校長宋雪峰說,這處舊址為礦大留存了完整的永久歷史記憶,更為中國的大學教育遺產文化留下了完整實物資料。

舊址保護和開發中將結合煤炭文化

未來,礦大舊址又將以怎樣的面貌重現?羅萍嘉表示,未來舊址保護和開發的初步定位為「集科普教育、地質實習、文化體驗、旅遊接待、戶外拓展於一體的綜合性的文化休閒度假區」。

該項目建設的各合作方希望,礦大舊址能夠超越一個標本的意義,成為重塑知識精英的教育領地。同時,各方將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將這裡建設成為生態修復的西南智庫,注入旅遊業態,打造一個川渝地景的特色門戶。

常江介紹,在舊址保護和開發中,將深入結合煤炭文化,注入生態修復元素,按照「體驗化、創意化、特色化」理念,打造集科普教育、文化體驗、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沉浸式高校教育舊址文化旅遊目的地。同時與周邊旅遊資源相呼應,走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客源聯動之路,共同打造川渝精品旅遊線路。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國礦業大學供圖

重慶日報記者 白麟 通訊員 劉小強

原標題:上世紀70年代中國礦業大學在合川辦學12年,留下一處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見證一段艱苦卓絕的追夢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重慶合川三匯鎮:中國礦業大學老校區舊址
    中國礦業大學,前身為清末由英國「福公司」(主導礦業採掘的近代英國駐華企業)在1909年所創辦的私立工科高校—「焦作路礦學堂」。其後歷經「福中礦務大學、焦作工學院」等沿革變遷,抗戰時期曾組建為西北聯合大學。1950年以焦院為基礎,成立「中國礦業學院」,並移駐天津,由此聚集了一批全國優秀的採礦科學技術人才。1953年學校遷往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
  • 中國礦業大學「重走辦學路」到合川 雙方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礦業大學供圖  華龍網8月22日17時25分訊(記者林楠 實習生張靜)今(22)日上午,中國礦業大學「重走辦學路·凝聚礦大魂」主題教育活動來到重慶市合川區三匯鎮。據悉,該活動是為了迎接明年中國礦業大學110周年校慶而舉辦,學校已陸續在辦學歷史上的12個舊址採集土樣、組織主題活動,並將於明年製作辦學舊址土樣景觀。另外,該校還與合川區政府籤訂了「校地合作」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學生實習實訓、人才培訓等形式,開展長期合作。
  • 中國礦業大學師生赴12個城市重走百餘年辦學路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李秀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 7月27日,中國礦業大學舉辦「重走辦學路·凝聚礦大魂」主題教育活動,4個實踐團的百餘名師生將赴焦作、鄭州、西安、北京、天津、蘇州、重慶等12個辦學舊址開展歷史尋訪和教育紀念活動。
  •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省最委屈的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簡稱「礦大」,是一所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的教育部直屬大學,是首批進入中國國家「211工程」的重點高校之一,「985平臺」工程院校(第三批)。中國礦業學院舊址後幾經周轉,於1978年,學校在江蘇徐州重建,1984年,華羅庚參加了中國礦業大學文昌校區的主體竣工典禮,揮筆題詞「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後成為中國礦業大學的辦學理念。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和北京有哪些區別?看看就業有哪些區別
    ),中國礦業大學也有徐州和北京的區別,以前是一所學校的兩個校區,現在乾脆成了兩個學校,就像前幾天聊的中國石油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一樣,這兩所學校我應該選擇報考哪所呢?哪個學校實力比較強呢?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焦作路礦學堂,始建於1909年,位於河南焦作。1931年,更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
  • 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都是雙一流名校!
    但是在剛開始211工程建設的時候,江蘇省有多所高校都能和蘇州大學一較長短。其中最有資格排第三的,就是在徐州辦學的中國礦業大學。以「中國」開頭的大學,大都是在某一領域得到國家高度認可的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也不例外。這一點,從該校是首批進入985優勢學科平臺(俗稱小985)的五所大學之一就看得出來。
  • 高校鎮館之寶:中國礦業大學「一號畢業證」見證中國百年礦業發展史
    在中國礦業大學的博物館一角,掛著一張半米長寬的畢業證,它是中國礦業大學前身河南焦作路礦學堂1912年頒發的一號畢業證,主人叫張世忠,河南開封人。  張廣石等人畢業後,本無心為中國培養人才的英國福公司單方面撕毀合同,停辦了焦作路礦學堂。作為中國礦業領域的先驅之一,張廣石一生著述頗豐,發表了《粘漿煉焦法》等一系列專業論文,出版了《中國礦業志》《陝西之煤業》等著作。
  • 中國礦業大學-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合作MBA項目獲 「2020年度中國商...
    【MBA中國網訊】2020年12月23日,「2020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國礦業大學-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合作MBA項目榮獲「2020年度中國商學院最佳中外合作碩士項目TOP30」第5名。
  • 中國礦業大學為什麼會有兩所
    中國礦業大學總共有幾所呢,從文獻資料中搜索我們會搜到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那麼這到底是一個學校兩個校區還是兩所獨立辦學的高校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礦業大學。,是中國最早一批的近代大學,也是當時唯一一所私立工科高校,為我國礦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因為所屬權的原因幾經更名,最終在1931年更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
  • 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
    11月20日,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20多所高校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  論壇以「傳承•探索•創新」為主題,分開幕式、校長論壇、專家論壇和閉幕式四個環節。她說,中國礦業大學在徐州辦學以來,始終堅持植根徐州,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為徐州各項事業發展特別是老工業基地振興轉型做出了特殊重要貢獻。徐州市將繼續大力發展科教創新事業,與參會高校一道弘揚西北聯大興學強國的精神,銳意改革、開拓創新,助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
  • 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礦業大學考研信息網-研究生...
    中國礦業大學2019年碩士擬錄取考生調檔函、合同協議網上列印及通訊地址修改等工作的通知 目前,我校2019年碩士研究生擬錄取工作已經基本結束,現將後續工作告知如下:一、調取考生檔案(一)擬錄取為「非定向就業」的考生調取檔案
  • 如何評價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獨立後更改校訓?網友:精神切割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和接觸討論,礦業學院最終選擇落地江蘇徐州,並改回原校名中國礦業學院,後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隨著中國礦業大學由四川遷往徐州,如何處理北京留守處成為當時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層一個棘手的問題。恰在此時,國家恢復了研究生教育,中國礦業大學獲批首批研究生招生資格。但此時中國礦業大學在徐州的校舍還沒有建設完畢,學校還在四川辦學,那裡儀器校舍等條件都很匱乏,沒有招收研究生的條件。
  • 中國大學100強——第74位中國礦業大學(並列)
    1978年,學校在江蘇徐州重建,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2000年,學校整體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2004年正式擁有研究生院。1913年12月,首屆學生畢業後,英國福公司停辦了焦作路礦學堂。2、福中礦務大學時期1915年6月,恢復辦學,定名為福中礦務學校,確定每年6月5日為校慶日。1919年2月,學校舉辦專門本科後成為一所既有預科又有本科的專門學校。
  • 河南理工和中國礦業大學的110周年校慶:究竟誰在篡改校史?
    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第三批全國重點大學,成為首都赫赫有名的「八大學院」之一。特殊時期中,北京礦業學院被下放至四川三匯壩鎮,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但在北京設置了北京留守處,成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發端。1978年,學校整體搬遷至江蘇徐州辦學,恢復使用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在北京留守處設置了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 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誰的實力更強
    中國礦業大學辦學歷史:學校溯源於1909年創辦的焦作路礦學堂;1938年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在陝西城固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1946年,焦作工學院在河南洛陽復校;1950年3月,華北煤礦專科學校併入,並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北洋大學、唐山交大、清華大學的採礦系調整到學校;1953年,學校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文革」期間,學校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1978年,學校在江蘇徐州重建
  • 在最新出爐的這份排名中,中國礦業大學位列全國第45位!
    學科精度,即學校擁有的優勢學科數量佔學校全部在建學科點的比例,是高校學科建設質量的重要體現,更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體現。日前,基於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軟科單獨製作了學科精度排名,在該項排名中,中國礦業大學排名全國第45位。
  • 選擇中國礦業大學讀研,切身體會「踏遍萬裡河山」
    可有所大學,學科專業就是開礦,難道這裡是土豪的搖籃?非也,這裡可能是礦工的故鄉。這麼開頭介紹礦大,有點玩笑的意思了。但必須承認,這所大學是我國所有高校之中最悲情和勵志的大學,在100多年的時光裡,這所大學歷經14次搬遷、12次易名,幾代人顛沛流離,卻依然薪火相傳,弦歌不輟。
  • 保存完好!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地面上發現的侏羅紀恐龍足跡數量大且保存完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和地球氣候變化有重要價值避暑山莊地面的恐龍足跡12月6日,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共同召開「避暑山莊恐龍足跡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
  • 中國最能流浪的一所大學
    自1909年建校後,礦大曆經14次搬遷,12次易名,可謂是四海為家、顛沛流離,也被稱為中國最能流浪的大學。這也讓礦大一度成為「江蘇省最委屈的大學」。現在,筆者就礦大被貼上的一些刻板標籤做出一些「反駁」,希望大家了解更加真實、鮮活的礦大。刻板印象一:礦大隻教挖礦有人說,礦大隻教挖礦。
  • 中國礦業大學MBA項目、中國礦業大學中加國際MBA項目分別斬獲2019...
    中國礦業大學MBA項目榮獲「2019年度中國商學院最佳MBA項目TOP50」第三十九名,中國礦業大學-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合作舉辦的中國礦業大學中加國際MBA項目獲「2019年度中國商學院最佳中外合作MBA項目TOP10」第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