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三匯鎮中國礦業大學舊址內,擁有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 特約攝影 鍾志兵
合川三匯鎮,用石頭砌成的中國礦業大學舊址大門(西門) 特約攝影 鍾志兵
學校的基礎課教師們正在引水下山,後方的啦啦隊正在給他們打氣
艱苦的建校勞動
師生們就地取材、肩挑背扛施工建造學校
師生們當年在工地勞動
當年學校在建的家屬宿舍區
核心提示
在華鎣山南麓的合川三匯鎮,有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這裡的57棟石砌幹打壘建築,全部都是上世紀70年代,由中國礦業大學數千名師生自己設計、就地取材、肩挑背扛施工建造的。如今,隨著中國礦業大學舊址啟動的修復與開發,一段被塵封了的歷史又重回人們的視線。
重慶日報消息,日前,從重慶市國資委傳來消息,重慶能源集團正聯合合川區、中國礦業大學等單位,計劃修復和開發位於合川三匯鎮的中國礦業大學(以下簡稱「礦大」)舊址,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發展文化旅遊項目。據了解,該舊址前期規劃已出臺。
時光回到上世紀60年代末,受當時國內外形勢影響,中央決定將北京13所重點高校外遷。從1970年6月開始,北京礦業學院(礦大前身)教職工從各安置點向四川三匯壩(今重慶合川三匯鎮)集中,學校整體從北京搬遷至三匯壩,在此辦學長達12年,使得這裡擁有目前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如今,這些建築仍保存完好,其歷史風貌也呈現得較為完整,57棟石砌幹打壘建築默默訴說著曾經發生的故事。
沒磚沒水沒水泥
就地取材造石砌幹打壘
今年6月,位於江蘇徐州的礦大舉行了建校110周年慶典,而三匯礦大舊址的沙盤,呈現在了該校博物館中,在參加慶典的廣大校友和師生間引發了轟動。
「我當年就在這座宿舍樓裡住!」「那是教室,那是糧站!」「那棵樹還是我親手栽的!」許多白髮蒼蒼的老校友圍著沙盤,指著其中一個個熟悉的地方,興奮地談論著。
這些老礦大人眼前,仿佛又浮現出當年自己抱著一塊塊石頭,將學校的房子一層層親手砌造出來的畫面。
9月29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礦大舊址。從舊址山腳下的校門步入,看到的首先是兩旁的幹打壘建築——近20棟四五層樓高的學生宿舍沿山勢展開,石塊壘砌而成的灰色牆面,透出一股古樸的味道。
這些用石頭壘砌起來的建築牆面,厚達40釐米,這種建築規格甚至超過了現有的大部分建築。
整座礦大舊址共有57棟石砌幹打壘建築,總面積達6.8萬平方米。在上世紀70年代,這樣的院校規模在重慶稱得上是龐大。
幹打壘,是一種簡易的築牆方式。幹打壘牆體包括土坯牆、土築牆、亂石牆、統沙牆、三合土牆等類別。礦大的57棟建築採用的是亂石牆幹打壘技術,這又被通俗地稱為石砌幹打壘。
如今,幹打壘建築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尤其是石砌幹打壘更為稀少。作為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礦大舊址保留下了珍稀的歷史風貌。
可當年要建造這些建築,卻面臨著難以想像的困難。
首先是差人。當地組織了少數民工參與建設,但如果僅靠這些民工,學校就算是10年也難以建成。
其次是沒材料。剛抵達三匯時,師生們面對的是一座荒山,連樹都沒有一棵。當地一塊磚、一袋水泥也生產不出來,外界各處也均物資緊張,無法提供支援。
於是,學校只能靠數千名師生自力更生,採礦系負責基礎、土木結構系負責建築、地質系負責開山採石、機電系負責預製構件……各學科組成聯隊,配以民工自造材料,自行施工。
礦大57級校友陸作興,是當年礦大宣傳部的攝影記者。他向記者展示了當年在現場拍攝的一張老照片,照片上幾名師生正張開大嘴、喊著號子,奮力撬動面前一大塊山石。「先通過爆破,把山上石頭炸開,再用石頭在炸出來的平地上砌牆,這就是石砌幹打壘。」陸作興回憶道。
師生們憑著自己的努力和頑強的精神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沒水。大夥全體出動去山裡找水源,男老師們在挖溝修渠,體弱的女老師們就在旁邊組成啦啦隊,給大家鼓勁打氣,硬是把高山上的水引到了工棚住地。
沒水泥。師生們在山坡上用席棚子搭建一個水泥廠,自己生產。
山上山下吆喝不斷,整座山頭都變成了一個大工地。
礦大72級校友陳樹成回憶,男老師和學長們那時整天都光著膀子,脖子上搭著毛巾,挑扁擔、推推車。他們拿筆的手被繩子和石頭磨爛,肩上則是一道道負重後的黑紅勒痕,但眼神卻還是那樣堅定、充滿希望。
盛夏施工時,不少人都累倒甚至中了暑,可沒過兩天,他們又生龍活虎地出現在工地上。
辦學環境艱苦
走出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礦大在三匯辦學經歷淬鍊出的,是一段艱苦卓絕、逆境追夢的歷史。
1970年,教職工們到達三匯壩後,就駐紮在鎮上的一所中學教室裡,用竹蓆分隔安家。
那時國內各種生活物資緊缺,像三匯這樣一個小地方,要應付一所高校需求,自是力有不逮。
每人每月只有半斤到一斤肉、兩三兩油。而三匯壩建校工地還在20裡開外,條件更為艱苦,工地旁男女分居大宿舍,吃著缺油、少菜的集體夥食。
那時,白天都是施工時間,到晚上,勞累了一天的師生們只能找個寬敞的壩子上課。
陳樹成回憶,由於大部分師生都是北方人,對於當地的夏天尤其不適應,有時實在太熱了,男同學下課就成群結隊去山下的河裡,脫了衣服泡著,直至上課時間再回去。
對於學校的老師們而言,生活的艱苦造成的困擾,遠遠比不上對教學的焦慮,由於當時學年縮短,教材也減少,如何培養學生過硬的素質,成為老師們最操心的事。
當年,礦大教師隊伍裡有10多位專家教授,包括著名礦業教育家何杰、鄺壽堃,我國高校第一個礦山機電專業創建者湯德全等。針對一些學生進校前知識儲備不足,學習上無法快速進入角色的問題,老師們就課上講、課下輔、個別教、單獨幫,在教室講、宿舍講,甚至在家裡講。
重慶能源集團旗下巨能中環公司原總工程師吳懷林是礦大1978級學生。他回憶,他的老師經常會把學生喊到教師宿舍去「開小灶」。「夏天教師宿舍裡熱得很,我們就在老師家門口坐成一圈聽講。」
吳懷林還經常目睹一些六十來歲的老教授,每天上下課要爬四五百級的階梯好多次,累得滿頭大汗、氣喘籲籲,但他們始終堅持。
受到老師的感染,吳懷林和所有同學上課都非常努力,晚上幾乎每個人都會自習到10點,周末也極少有人休息。
「師生同舟共濟的日子,是異常寶貴的財富。」陳樹成說。
在三匯辦學12年間,中國礦業大學共培養了學生3000多人,其中走出了錢鳴高、陳清如、周世寧、謝和平等中國工程院院士,1977級和1978級的學生中,還出了不少大學校長,成為行業的領軍人才。在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選礦科技、礦井瓦斯防治、巖石力學分形研究等重要領域,起到了奠基和開創性作用。
學院風格保留至今
保護開發提上日程
記者沿礦大舊址校園主路而上,隨處可見長長的石階通往上下各處建築,石階上青苔密布,但每一塊都規整完好。
梯坎兩邊遍植樹木,林中蟬鳴鳥語,一股濃鬱的學院風撲面而來。
在三匯壩校園的規劃和建築景觀上,當年礦大師生們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專業特長,全部自主設計。
宿舍沿等高線分布,一些重要建築群則採用圍合式的院落空間模式,錯落有致。糧站、小學、醫院、食堂、招待所、籃球場、百貨商店、禮堂一應俱全,校園內阡陌相交,曲徑通幽。
幾十年過去,這一切景觀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1982年,因形勢變化和國家政策調整,礦大師生全部搬離三匯,學校落戶江蘇徐州至今。礦大舊址則移交給煤炭工業部五十四工程處和十處,後來更名為重慶中環建設公司和重慶千牛建設公司,他們對礦大舊址進行了持續的保護和修繕。
如今,每年都有曾經工作生活在三匯的老專家、老教授,以及當時的在校學生及教職工子女回到這裡,回想當年的奮鬥歷程。
「礦大當年搬遷到三匯,主要是看中周邊的煤礦等資源,而現在,礦大舊址本身成為了大家的寶貴財富。」三匯鎮黨委負責人表示,礦大長年辦學,形成了厚重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氣息,對本地的文化旅遊、礦業科技等領域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宋學峰表示,礦大在三匯12年辦學歷史,鑄就了其「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靈魂,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要從保存歷史和記憶、區域經濟發展、盤活國有資產等多個維度,來思考礦大舊址的更新與活化。
「我們希望搭建政產學(研)合作的實踐平臺,將礦大舊址打造成為以生態修復科技研發為核心,集文化旅遊、教育培訓、高新科技為一體的全國教育遺產活化示範基地,助力三匯鎮資源型城鎮轉型升級與經濟增長。」宋學峰說。
新聞連結
礦大舊址將變身綜合性文化休閒度假區
礦大舊址的歷史人文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其建築群有何特點?未來有怎樣的規劃?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西南乃至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的見證
中國礦業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院長羅萍嘉表示,礦大舊址是西南乃至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的見證。
地質專家李春昱等人在《華鎣山地質》中稱「華鎣山脈為四川第一煤區」。1969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開發華鎣山」號召,標誌著西南地區這一煤田大開發的啟動。
羅萍嘉表示,作為川東煤都,華鎣山礦區是西南煤礦工業發展的縮影,而礦大舊址的發展變遷又與華鎣山礦區的興衰密不可分,礦大舊址不但見證了這段歷史,更為西南和中國礦業發展輸送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在煤炭工業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上世紀70年代山地石砌建築群典範
中國礦業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常江認為,礦大舊址堪稱上世紀70年代山地石砌建築群的典範。校區建築群的空間組織形成相互依賴的有機秩序,體現了山地校園建設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為研究中國校園景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照。
礦大舊址中最寶貴的無疑是那些石砌幹打壘建築。作為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礦大舊址保留下了珍稀的歷史風貌。石砌幹打壘建造技術是吸取當時民間建築建造經驗,結合實地實際情況進行改良優化的產物,在建築技術史上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
對礦大師生和校友而言,礦大舊址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建築和技術,更呈現了中國高校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迎難而上的時代精神。
「礦大曆經了14次搬遷,搬遷到三匯壩建校的歷史,是新中國成立後礦大建校歷程中最艱苦的一次。」礦大校長宋雪峰說,這處舊址為礦大留存了完整的永久歷史記憶,更為中國的大學教育遺產文化留下了完整實物資料。
舊址保護和開發中將結合煤炭文化
未來,礦大舊址又將以怎樣的面貌重現?羅萍嘉表示,未來舊址保護和開發的初步定位為「集科普教育、地質實習、文化體驗、旅遊接待、戶外拓展於一體的綜合性的文化休閒度假區」。
該項目建設的各合作方希望,礦大舊址能夠超越一個標本的意義,成為重塑知識精英的教育領地。同時,各方將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將這裡建設成為生態修復的西南智庫,注入旅遊業態,打造一個川渝地景的特色門戶。
常江介紹,在舊址保護和開發中,將深入結合煤炭文化,注入生態修復元素,按照「體驗化、創意化、特色化」理念,打造集科普教育、文化體驗、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沉浸式高校教育舊址文化旅遊目的地。同時與周邊旅遊資源相呼應,走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客源聯動之路,共同打造川渝精品旅遊線路。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國礦業大學供圖
重慶日報記者 白麟 通訊員 劉小強
原標題:上世紀70年代中國礦業大學在合川辦學12年,留下一處國內保存得最完好的石砌幹打壘建築群——見證一段艱苦卓絕的追夢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