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對比城鄉求學經歷 曾不知英語課本模樣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留在城市:打工子弟的魂牽夢縈

  李鴻章、左宗棠、甲午海戰……這些詞彙,對於13歲的楊霞來說,遙遠的就像夢境。但這個來自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中壩村的小女孩,怎麼也想不到,她會與140年前名震世界的「洋務運動」沾上關係。

  今年8月,楊霞離開大山深處的老家,和兩個的弟弟一起,被父母接到福州市馬尾區,就讀於福美農民工子弟小學5年級。楊霞的父母,在左宗棠創辦的馬尾造船廠打工!

  馬尾造船廠的赫赫威名,雖然在楊霞的心裡沒有概念,這裡卻帶給她另一種生活體驗。

  最惦念奶奶和一起打豬草的夥伴

  「老家的村子裡大約住了七八百人,因為沒有通公路,村裡根本看不到汽車,只有幾戶人家裡買了摩託車,想吃個包子,還得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集鎮上才能買到。家裡還經常停電,燈光很暗。」楊霞這樣描述自己的家鄉。

  一年多前,為了儘快償還蓋新房欠下的十多萬元債務,楊霞的父母和姐姐先後前往福州馬尾打工,家裡只剩下楊霞姐弟三人和70多歲的奶奶。

  如今,楊霞和弟弟們也隨著父母外出,獨自待在老家的奶奶令楊霞十分惦念。

  「奶奶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經常感冒,我在家裡的時候經常要做一家人吃的飯菜,幫奶奶洗衣服。」楊霞說,「不知道奶奶每天怎麼吃飯、誰會幫她洗衣服。每次打電話回老家,我都會訴說對奶奶的想念,奶奶總會無奈地說,『想又怎麼辦?那麼遠的路。』」

  同樣讓楊霞念念不忘的,還有在老家一起拔豬草的小夥伴。

  「以前每天下午放學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背起竹簍,和同學一起到田裡拔豬草。」這是一天裡楊霞最快樂的時光。來到田間,楊霞和同學們總會先把竹簍扔一邊,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直到快天黑,才匆匆忙忙拔些豬草,然後朝家裡飛奔而去,回到家中才發現兩個肩膀被勒得生疼。

  「老家不能上網,以前的同學也沒有手機,出來之後就聯繫不上他們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和他們一起玩。」說起這些,楊霞的臉上有些茫然。

  在家鄉上四年級還沒見過英語課本

  來到福州的楊霞,無法進入當地的公辦小學,插班進入福美民工子弟學校五年級讀書。

  位於馬尾區亭江鎮長柄村的福美民工子弟小學,是一所專門招收外來工子弟的民辦小學。每天早晚,楊霞都會乘校車上下學,中午則在學校吃飯、休息。

  和當地的公立學校相比,福美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條件還有差距。但在楊霞看來,這所擁有三層教學樓、明亮的教室以及寬敞的水泥操場的學校,要比老家的中壩小學好太多。

  老家的小學只有三間瓦房當教室,教室外的操場是一塊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大小的泥地,學校從不組織學生做操,下過雨後,人站在上面直打滑。學校也沒有電鈴,教室外面掛著大鐵塊,上下課的鈴聲就靠敲打鐵塊發出的聲音來替代。「而且學校連廁所都沒有,我們想要大小便,就得跑到附近村民家中借用廁所。」楊霞說。

  而在福美民工子弟小學,最讓楊霞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們對老師的尊重,老師們教學的規範。

  楊霞回憶說,以前在老家的學校裡,同學們經常上課坐得歪歪扭扭、有的還亂跑亂跳,甚至有些同學快放學了才到學校上課。「到這裡我發現,同學們都能好好上課,從不和老師頂嘴,很尊重老師。」這種氛圍,楊霞感到很滿意。

  在老家讀到小學四年級,楊霞只上過語文和數學兩門課,至於英語,她都不知道課本是什麼模樣,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更是聞所未聞。那時候考試,100分的卷子,楊霞語文只能考7、8分,數學也只有10多分,其他同學也差不多這樣。

  來到福州馬尾的新學校,楊霞才知道學校不僅有豐富的課程,而且還能參加跳繩、算術、朗誦、作文等比賽。短短4個月時間內,楊霞的成績突飛猛進,在上個月結束的期中考試中,語文考了83分,全班排名第一,數學也考了70多分,沒有一點基礎的英語,她也能拿到60多分。

  「爸爸對我說過,雖然我們家裡窮,但只要我能念好書,他就是借錢也會讓我繼續上學,我很想能一直念書,直到考上大學。」楊霞說。

  「我想留下來」

  結束了一天課程的楊霞坐上校車,半個多小時後,來到了位於青州街道上路的租住處。這是一座位於巷子深處的老舊民宅,楊霞的父母租下了其中一座3層的小閣樓。

  閣樓的底層是廚房,約有20平米大小,幾乎沒有光線,由於年代久遠,木頭牆壁已經明顯傾斜。靠牆的長桌上擺放著電磁爐和一些裝著油、鹽、味精的小瓶子,屋子中間有一張破舊的四方桌,桌子上方吊著的一盞白熾燈。透過昏暗燈光,可以看到桌上散落著還沒清理的碗筷和裝著剩菜的碟子。

  這座小屋原本只有一層,二樓、三樓只是臨時用木板搭蓋的兩個房間。

  20平米大小的三樓房間裡,擺著兩張床,生活用品和衣物隨意擺放在桌上或堆放在地上,顯得有些凌亂。楊霞、16歲的姐姐、爸爸媽媽睡在這間房裡,兩個弟弟、大伯、堂哥四個人住在二樓的房裡。

  「爸爸媽媽幾乎每天都要加班,晚上一般要九點半才能到家,等我把碗筷洗完,就要去做作業了,做完作業就得煮好飯菜,等爸爸媽媽回來一起吃。」楊霞一邊洗著碗筷,一邊和記者聊天。

  這就是楊霞來到城市以後的生活。

  在福州,楊霞吃到了從來沒有見過的花蛤、萵筍、金針菇,還能經常吃到雞肉、雞蛋,並時不時去逛超市、遊公園、爬鼓山,但她還是有些失望,「我原來以為城市就像電視裡演的那樣,到處都是高樓大廈,沒有破舊房子。」楊霞說。

  失望歸失望,楊霞還是更願意留在城市裡,她說,「這裡買東西很方便,不像老家要走很遠的山路,坐公交也很便宜,一塊錢哪都能去,感覺在這裡會比老家過得更好。」

  10幾歲的孩子,總是對未來充滿了期待。談起長大後的理想,楊霞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幼兒園老師。這樣的想法源於她對住處附近一所幼兒園的關注。「我很喜歡小孩,每天路過幼兒園,我都能看到裡面的老師陪著小朋友們做遊戲、玩各種玩具,感覺做一個幼兒園老師很輕鬆、很好玩,所以我長大也想做一名幼兒園老師。」楊霞說。

  然而,對於年少的楊霞來說,未來的理想還有些遙遠,能否一直留在城市,這個選擇也無法由她自己做出。

  楊霞的母親曾永飛已經替楊霞做了安排:待楊霞在馬尾念完小學六年級,就把她送回老家鎮上念初中,「我不想回去,但媽媽說回去念書只要花一點錢,到時候也只能聽她的了。」雖然離開城市的時刻還未到來,但楊霞的言語間已經透露著不舍與無奈。(記者李效翔)

相關焦點

  • 拿全額獎學金留學歐美的打工子弟
    這是一群隨父母流動的打工子弟,在置身的大城市求學時面臨各種限制。他們一度擔心出路,最終卻拿到全額獎學金,到海外留學,有人一家三姐弟均如此,有人則進入哈佛。他們在英國、德國、加拿大、美國、波赫、亞美尼亞等地,用自己的雙眼去看更廣闊的世界。誰也不知道他們的未來會怎樣,但和父輩相比,他們已經走得很遠很遠。
  • 北京打工子弟學校學生考上哈佛:不幸運的我們除了努力,別無選擇
    【原創】導語:近日一段視頻在網絡上熱搜榜,北京的一個打工子弟學生段孟宇在農民工子弟學校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女生的自述中,她講到了北京的一家打工子弟學校:蒲公英中學。在這裡,她實現了自己人生的飛躍,她是那中國起碼1億流動兒童中,最幸運的那個人。
  • 從打工子弟到哈佛學子,一個非學霸的「逆襲」
    有一回課下我去找英語老師,就跟她說我聽不懂,說著說著,我就哭了。」那個在老師面前哭鼻子的小女孩沒有料到,有一天,她會憑藉自己的英語優勢,去國外念高中、讀大學,一路走到世界頂尖學府。蒲公英中學舊校區大門 圖/羅曉蘭這是北京一所公益性、非營利的打工子弟中學,建於2005年,創辦人是從哈佛留學歸來的鄭洪女士。南方周末曾撰文指出,根據全國婦聯2005年的調查,僅在北京,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童的上學缺口人數就多達20萬。鄭洪說她想為填補這一缺口出點力。
  • 火線精英地雷-英語課本解析
    火線精英地雷-英語課本解析,火線精英地雷-英語課本獲得方法,火線精英地雷-英語課本好用嗎,接下來聚俠juxia.com小編就來介紹一下火線精英地雷-英語課本解析 火線精英地雷-英語課本解析 獲得方法:點券購買 商城或精彩活動 基本屬性 威力:61便攜:91範圍:15對比同類武器武器描述:教師節專屬節日武器
  • 我的語文閱讀、學習經歷
    作者:魏小強上中學時,學得最輕鬆的兩門科目是語文和英語。其次是數學。學得最費力的科目是物理和化學。中考考入省25所重點高中之一的地區一中,在強手如雲的班級同學中,英語稍微花點時間,分數也能排得上號,擠入班級前十名之列。中考語文,前面75分的基礎知識部分得了72分,作文45分得了22分。作文沒有取得高分,我想主要原因是字寫得太醜。
  • 疫情下「緊日子」雪上加霜,打工子弟學校快要守不住的最後一站
    一類是學費在幾十萬不等的「國際學校」,另一類是學費在數千元的「打工子弟學校」。無論學費高低,民辦學校幾乎都沒有政府財政支持,需要自負盈虧,學費成為校方的主要收入來源。蔣其音辦的就是一家打工子弟學校。北京的打工子弟學校大多位於北京五環和六環周圍的城中村。視辦學規模,學校每年成本在數十萬到上百萬不等,主要為校舍租金和教師工資。但不能開學就沒有收入。
  • 中國美術館邀請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參觀畫展
    中國美術館邀請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參觀畫展一群沒有家長陪伴的打工子弟學校的小學生來到中國美術館參觀畫展「農民、農民」畫展,中國美術館不僅僅讓這些孩子免費參觀畫展,並且中午提供點心和全年免費的美術館門票
  • 【我與南開的故事】父親王積濤的九所大學本科求學經歷
    百年來,無數人與南開相遇,或在這裡經歷成長,或在這裡奉獻韶華,抑或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個南開人。寫出你的南開故事,讓它成為南開的歷史。父親王積濤的九所大學本科求學經歷王 靖  南開大學校慶百年的日子就快到來了。
  • 我曾是誤人子弟的「英語教師」 | 此間·口述史
    在鄉下插隊的陳其百無聊賴,借著一盞煤油燈的微光,他開始從零自學英語。陳其未曾想見,七年後,當小小的燈火撐過了長長的黑夜,根不正苗不紅的他竟有機會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錄取。他更想不到,自己這個「英文文盲」將站在北師的講臺上,做自己大一同學們的英語教師。四十年過後的今天,在陳其筆下,這個教師或許是「濫竽充數」的,那段經歷卻足以使他釋然而感動。
  • 和留守兒童一起畫畫,給打工子弟上課,她相信藝術的力量
    她的父親是來自四川山區的農民,因為家境貧寒,她在兒時曾因兩塊錢遭遇歧視。一個城鄉結合部長大的女孩,在那樣的困境中,憑著對藝術的熱愛,最終赴巴黎學習攝影,成為藝術家。2008年,她因一組獻給中國農民工的攝影藝術裝置《共和國民工俑》而聲名鵲起,媒體稱她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展覽的時候,沒有任何民工兄弟來看,我沒有真正回饋到他們什麼。」
  • 英語失寵,教師失落,城鄉失衡
    而與大城市英語師資過剩相對的,則是一些欠發達地區鄉村英語教師的嚴重緊缺。英語教師供需的這種結構性矛盾凸顯城鄉教育均衡化道路依然漫長。城市:英語要「減負」,教師憂「減員」多年來,英語在應試教育中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中國家庭紛紛將孩子的英語學習放在突出位置。各種英語培訓班在城市扎堆,大體量的需求使英語師資紛紛湧向城市。
  • 二百多學生剩四十多人,疫情中的打工子弟學校情懷撐不住現實
    二百多名學生只剩下四十多人——這是新冠疫情對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小學最直接的影響。這對於一所打工子弟學校而言,幾乎是致命的。一邊是飽受「神獸」牽絆無法謀生的家長,一邊是等待學費續命的學校,都因疫情而進退失據。
  • 罕見的清朝小學語文課本,對比一下,它和如今的課本有哪些異同!
    下面學習君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清朝的小學語文教材,一起來對比一下,它和現在的小學語文到底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吧:PS:由於在當時小學階段屬於四年制,所以在教材的內容分布上和現在的小學課本是有很大不同的,下面學習君給大家分享的是清朝語文第二冊的課本,雖然只是其中一冊,但整體的教育理念依然是非常清晰的
  • 女神範冰冰被寫入課本 星級補習班英語課程火了
    近日有網友報讀了一間星級補習班的英語課程,上課時接到課本,翻開一看,竟然是女神範冰冰,一同入選的還有「何老師」何炅,還有美腿媽媽楊冪,而範冰冰的相片更被印在課本上,網友亦忍不住大叫:你們還真是火呀!,這次更升級為英語作文。
  • 從求學高考上大學到科研就業一路走來
    我曾經也是一名高考考生,經歷了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涯,高中生活和高考經歷留給人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我在讀高三時因為感冒落了鼻炎,眼睛開始變得近視,晚上失眠,長期睡眠不足以至於後期臨近高考的時候,一場模擬考試考到一半腦袋就跟木頭似的,停止運轉了。第一次高考蒙蒙呼呼就過去了。
  • 難民童工的求學路:邊打工邊寫詩
    在聯合國難民署註冊的近63萬敘利亞難民當中,18歲以下的敘利亞難民兒童佔了53%,其中約35%的學齡兒童沒有入學,大多數都在打工,有相當一部分還不得不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支柱之一。但由於非法且年幼,同成年敘利亞難民工人相比,敘利亞難民童工們經常遭遇不公平的對待,大多數無法得到公平合理的薪水。此外,約有46%的男童工在工廠中每周工作超過44小時。
  • 求學到如今從事工作,你經歷了啥
    作者於2019.6.30正式畢業(本科),求學之路並沒有其他人那麼一路順暢,反而一路忐忑,因為那年碰到了一個六年級,高三到高四補了一年,沒有補到本科,去了專科,專科三年,加兩年本科(統招),求學之路就是這麼坎坷,整整廢掉了3年時間,才以本科學歷畢業。
  • 打工子弟可在京升中職
    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打工子弟可在京參加中考,以借讀形式入讀中職學校。  據教育部職成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中職在校生規模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大致相當。按北京初中畢業生數量測算,本地畢業生數不能滿足所有普高和職高的接納量,中職校的富餘學位大多招收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與北京有合作的西部地區和周邊省市的學生。
  • 上完課,英語課本倒背如流?
    3,方法單一,死記硬背本周日將邀請「6天背英語課本」課題負責人、曾受邀至美國多所著名大學巡迴演講的莊海湛老師來羊城授課,小學三年級至初三學生家長今起可電話預訂席位也有可能永遠都不能完整的記住,遺憾的是背完後又很快會忘記,學習英語越來越難。上完大師們的特訓課,孩子就能把整本英語課本倒背如流?這絕對不是開玩笑!記憶大師講師團將受邀來到廣州舉辦學習會,大師們將現場教會孩子掌握英語單詞記憶技巧、體驗英語課本倒背如流的方法與技能、用實例向廣州學子們展示,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英語學習高手!
  • 從結構主義視角論寒門子弟的階層困境與教育突圍
    ,而無力進城的寒門子弟只能聚集於農村學校,階層差異顯見於城鄉學校之間。此外,還有研究者發現,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更有可能參加非正式的科學經歷,從而更有可能為子女提供積極的鼓勵[10]。 制度主義路徑更加強調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作用,認為寒門子弟無法突破家庭束縛,主要原因是政府沒有切實保障教育公平,在政策投入和政策方向上存在問題。學者普遍認為,當前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城鄉教育資源存在差距是寒門難出貴子的主要原因[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