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記者伊莉莎白·弗洛克(Elizabeth Flock)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21歲那年,她隻身來到印度的孟買,在《福布斯印度》雜誌擔任特稿記者。她先後跟城裡6對夫妻住在一起。其間,她驚訝地發現,孟買人民的愛情比她以往見識過的都要更加真誠與感性。愛人之間忠貞不渝,是當下越發快餐式的婚姻關系所缺乏的特質。
2014年,在父親第三次離婚後,她帶著十幾個筆記本、一部手提電腦和一支錄音筆,重返孟買,從一個專業記者的視角,繼續對其中三對中產夫妻的婚姻生活進行追蹤紀實。她與他們生活在一起,親眼見證了親密關係裡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與重大的人生抉擇,通過數百小時或獨立或集體的採訪、簡訊、日記、郵件、醫療與法律文書等,毫無保留地展示了夫妻雙方的內心隱秘,寫成了《維繫婚姻的秘密》一書。
《維繫婚姻的秘密》中文版書影
2020年4月,《維繫婚姻的秘密》一書由中信出版集團推出中文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記者通過郵件對作者伊莉莎白·弗洛克進行了專訪。在採訪中,她談到了自己對印度社會、愛情婚姻的種種見解。她認為,成功婚姻的秘訣在於能讓雙方都能保持自己的個人自由,同時也能建立起一段比人生所有其他部分都重要的伴侶關係。而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她也在這些真實而動人的愛情故事裡看到,在印度根深蒂固的父權制度下,女性是如何尋找自由的。
【對話】
澎湃新聞:
是什麼促使你開始寫作《維繫婚姻的秘密》一書?能否描述一下開始寫作時的想法?
伊莉莎白·弗洛克(以下簡稱弗洛克):
我21歲來到孟買,就像很多在印度的外國人一樣,開始和一些印度夫婦和家庭生活在一起。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在喝茶或吃飯的時候跟我分享他們的愛情故事。當時,我父親剛剛第三次離婚,所以我希望能夠從這些夫婦和他們的故事中學到一些東西。起初,我只是聽著他們的故事。後來,我回到美國,當了幾年記者,決定回來寫一本關於這些婚姻故事的紀實作品。我採訪這些夫婦長達十年之久,在此過程中我了解到,他們的關係並不像我剛開始想像的那麼完美。但我還是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
《The Heart Is A Shifting Sea》
澎湃新聞:
能否解釋一下書名《心是起伏的海》(The Heart Is A Shifting Sea)?中文版的書名是《維繫婚姻的秘密》。在你看來,維繫婚姻的秘密是什麼,尤其是在你所寫的三個故事裡?
弗洛克:
許多寶萊塢歌曲都用心來做比喻——「心是孩子」「心是小偷」,我最初的標題就是對這一傳統的致敬。在孟買,一個朋友對我說了這句話後,我選擇將心比作「起伏的海」。這個比喻就是我對愛的看法,因為愛總是在變化,就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
在我看來,維繫婚姻的秘訣就是,兩個人在共同成長的同時,也要能夠克服這些改變。一段成功的婚姻能讓雙方都能保持自己的個人自由,同時也能建立起一段比人生所有其他部分都重要的伴侶關係。正如書中的婚姻所表明的那樣,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澎湃新聞:
為什麼你決定從這些愛情故事出發來觀察印度社會?他們的愛情故事為什麼吸引你?
弗洛克:
對我來說,他們的愛情故事就像一扇窗戶,讓我了解到整個印度和它巨大的社會變化。通過這三段婚姻,我得以探索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日益增長的聲音和權力,以及舊的社會規則被檢驗或打破的方式。
作為一個國家的印度,也同樣痴迷於愛情和婚姻——也許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所以它是探索這些主題的完美地方。這些故事吸引了我,因為它們是如此的親密和複雜,我無法不去思考它們,這總是表明有些東西是值得寫的。
伊莉莎白·弗洛克
澎湃新聞:
在這本書中,每一段婚姻背後的艱辛和苦難都打動了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的心。其中一些苦難深深植根於印度社會。你如何總結和評價這些社會問題?
弗洛克:
印度的父權制根深蒂固。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許多女性試圖在這種制度下尋找自由。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當夫妻一方想要在一個更加進步的關係中向前發展,而另一半卻想要保持老的、更傳統的方式時發生的脫節。這種緊張的關係在很多印度夫婦身上都能表現出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一樣,所以我知道這是一種需要探索的重要的緊張關係。
澎湃新聞:
在你看來,印度婚姻和美國婚姻最大的相似點和不同點是什麼?
弗洛克:
個人自由的程度是最大的不同。在美國,個性是最關鍵的,很少有美國人會同意包辦婚姻。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就有了愛情或婚姻的答案,美國的離婚率仍然很高。與此同時,在印度,社會和家庭比個人更重要,這體現在很多人仍然會包辦婚姻。當然,印度也沒有關於愛情或婚姻的萬能的答案。在印度,離婚的夫婦越來越少,但很多人默默承受著痛苦。我相信,無論是包辦婚姻還是自由婚姻,都可以成功,這取決於雙方的兼容性和個人對這種關係的渴望。
印度和美國婚姻最大的相似之處在於,它仍然根植於女性是男性的財產的歷史觀念。但這種情況正在開始改變。
澎湃新聞:
你是如何進入書中角色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個人故事的?你是否在與他們溝通、理解他們的感受時遇到過困難?你還和他們保持聯繫嗎?他們對這本書是否給出了反饋?
弗洛克:
我進入了他們的生活。作為一個年輕的記者,我剛到孟買的時候需要一個家。後來,我回到印度,再度和他們住在一起,以便在多年的時間裡對他們進行正式的採訪。
文化差異有時讓我很難理解我的主題來自哪裡。我與第二個故事中的女主角薩比哪的溝通和理解是最困難的,她的英語說得並不流利,她覺得我的女權主義思想很荒謬。
我仍然和書中的幾乎每個人都保持著聯繫,他們對這本書有一系列的反應。阿肖克和帕瓦爾蒂一起一章一章地讀這本書,然後討論他們讀的內容,我認為這非常勇敢。沙赫扎德告訴我,他希望人們把他看作一個英雄,而不是一個「小人物」,他希望他的奮鬥故事能幫助其他身處逆境努力生活的人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澎湃新聞:
你寫完這本書後,是否對生活有了新的發現或理解?
弗洛克:
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立刻走到街上,在我的腳踝上文上了兩隻一起飛翔的鳥兒,儘管不是在同一股風裡。這就是我對親密關係的看法:我們一起飛翔,但我們不需要完全一樣。我們都需要做自己,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自己奉獻給他人,維持婚姻或其他美好的關係。
澎湃新聞:
你現在還住在孟買嗎?孟買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你的生活?
弗洛克:
我不再住在孟買了,但我經常回去。我上次去那裡是在冬天,參加了一個文學節。在這個節日裡,許多來自這座城市的學生都在掙扎著不願過早結婚,儘管他們的父母期望如此。
孟買永遠地改變了我的生活。它向我展示了世界的巨大而美麗的多樣性。它教會了我個人自由的價值。它告訴我,愛能夠以多種方式綻放,甚至在最壓抑的地方。
澎湃新聞:
你現在有在寫新書嗎?在關於印度的寫作方面,你是想繼續追隨印度人的愛情生活,還是轉向其他方向?
弗洛克:
我正在寫一本新書,講的是婦女如何用暴力反抗暴力。這本書將關注三位女性:一位在美國南部,一位在敘利亞北部,還有一位在印度農村。我的目標是,探索當社會機構無法提供幫助時,女性如何獲得公正。這個印度故事是關於一個用竹條毆打家暴和性虐待者的女性治安組織的。在某種程度上,下一本書是我一直感興趣的寫作主題的一個進化:女性的自由,以及她們如何在父權制度下獲得自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