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婚姻愛情:三次婚姻一次暗戀,兒子在美國自殺

2020-12-13 百家號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金庸在武俠小說中寫盡人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他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說過:「我的婚姻不理想,我離了好多次婚。」在紙上「笑傲江湖」的背後,他的婚姻曾兩次破裂,心愛的兒子在美國自殺,這一切他都得一一承受。

杜冶芬:雙木成林的幸福生活

金庸與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的愛情萌芽於1947年的杭州,那時他在《東南日報》工作,因主編幽默專欄而與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認識。金庸在一個星期天下午登門拜訪,邂逅了17歲的杜家小姐杜冶芬。第二天,他再度登門,送去幾張戲票,盛情邀請杜家一起去眾安橋的東南日報社樓上觀賞郭沫若編劇的《孔雀膽》。之後杜冶秋和父親回上海去了,金庸卻成了杜家常客,與情竇初開的杜小姐雙雙墜入愛河。

1948年3月,《大公報》派金庸到香港工作,杜冶芬隨他去了香港,當年10月他們在上海舉辦了婚禮,許君遠是證婚人。金庸曾以「林歡」的筆名寫影評、編劇本,這個筆名的來歷,他本人沒有作過任何說明,杜冶秋說,「林」是因為他們夫婦兩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個「木」字,雙「木」成「林」,而「歡」是他們當時男歡女愛、生活幸福的寫照。杜冶芬在香港的幾年,金庸忙於工作,沒時間陪她,她一個人在家寂寞無聊,生活過得不愉快。最後她獨自回了內地,兩人辦理了離婚手續。

金庸在《大公報》的其他同事說:「杜冶芬是杭州人,不懂粵語,在香港感到生活苦悶,加上當時查良鏞收入不多,她在吃不了苦的情況下,離開查良鏞。」金庸74歲時回憶這段不愉快的婚姻,依然眼含淚光地說:「是她背叛了我。」

朱玫:《明報》初創,共患難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叫朱玫(又名璐茜),新聞記者出身,美麗能幹,懂英語,比他年輕十一歲。兩人相戀時,金庸還在《大公報》。1956年5月1日,他們在香港美麗華酒店舉行婚禮,《長城畫報》刊登了他們的結婚消息。

他們在半山纜車徑(現在的堅尼道)2號租房居住,大兒子查傳俠出生之後,金庸創辦《明報》,篳路藍縷,備嘗艱辛,朱玫與他患難與共,成為最早也是唯一的女記者,夜半渡口留下了他們夫妻的身影,還有一杯咖啡兩個人分享等故事。那時他們已有二男二女,朱玫除了照顧孩子,每天還要給他送飯。1976年1月《明報月刊》十周年,明報王國頗具規模,他們的婚姻卻出現了裂痕,最終走向離婚。

朱玫很能幹,對工作很認真,甚至有點固執,兩人時常因為工作大吵,或許傷了查的自尊心,於是出現了婚外情。據聞,金庸與這位女侍應感情發展一日千裡,其後更在跑馬地共築「愛巢」。後來,朱玫發現了這個秘密,兩人離婚。1998年11月8日,朱玫因肺癆菌擴散病故於香港灣仔律敦治醫院,享年63歲。多年後,金庸說,如果可以補救的話,他希望可以對親人好一些,對朋友好一些。在接受採訪時,他臉帶愧色地說:「我對不起朱玫……」

阿May:失意邂逅的女侍應

能與億萬富豪金庸白頭偕老的女子叫林樂怡(洋名叫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現任妻子。她認識金庸時才十六歲,比金庸小二十多歲。他們倆是在扎角麗池一間酒店裡擦出愛的火花的。林姑娘那時是那家酒店的侍應。那天,金庸剛與第二任妻子吵過一架,正失意至極,就到那家酒店悶坐。金庸引起了林姑娘的注意。林姑娘想請失意的男人吃碗麵,而那失意的男人也因此注意上了林姑娘。一見鍾情,二人四目,相投不分。這就對不起朱玫了,再離婚,再結婚,並送小嬌妻到澳洲留學。

她芳名林樂怡,長得很清秀高雅,但亦相當害羞,很怕見報,跟孩子們相處倒是很融洽的。金庸說:「我現在這個太太不是他們的母親,但大家相處得很好。」在《明報》女編輯歐陽碧眼中,阿May跟兩個女兒年齡接近,雖是繼母,卻不像是母女,倒像是姐妹。她們又說又笑,有時聲音太大,反要丈夫喝止。

據歐陽碧的推算,兩人的年齡應該相差三十二到三十四歲。被問及金庸和現任太太林樂怡「怎樣維繫良好的夫妻關係」,他坦言:「也沒什麼。平時她什麼都很遷就我,到她發脾氣時,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關係不算特別成功,又不算很失敗,和普通夫妻一樣啦。」

暗戀:為大明星夏夢做編劇

相遇夏夢,還是在金庸的第二次婚姻之前,金庸三十出頭,光彩照人的夏夢讓金庸心動不已。為了能常常見到夏夢,他去了夏夢所在的長城影視公司做編劇。金庸到了長城影片公司之後,取筆名「林歡」,為博得夏夢的歡心,他在工作上極其賣力。短短3年就先後創作了《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可謂是多產編劇了。

然而,金庸對夏夢的愛註定只能是柏拉圖式的,因為此時夏夢已名花有主,早已嫁作商人婦,儘管她非常敬重金庸的才華和人品,也明白他對自己的心意,可是她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只能把他視作知己,所以,金庸的這段個人苦戀註定沒有結果。但他特別珍惜這短暫而美麗的愛,他在一篇散文中寫道:「其實跟一個人交往,感覺很深刻。也不一定要天長地久,雖說愛情重恩義,但閃電式的愛情也有很驚心動魄的,二三天也可抵二十年。」

不久,他黯然神傷地離開了長城公司,並懷著失戀的痛苦完成了武俠名著《神鵰俠侶》。細心的讀者發現:《神鵰俠侶》中「小龍女」的一顰一笑,似乎跟夏夢很相似。其實,金庸在「小龍女」身上寄託了自己對理想愛情的渴望和期待:夢中的「她」應該是那種蘭心慧質而又能琴瑟和鳴的女子。可是,理想的佳人又在何方呢?金庸不禁嘆道:「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1959年,金庸黯然離開長城創辦《明報》,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女主角都有夏夢的影子,而這種「恨不相逢未嫁時」的苦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庸。

轉自封面新聞

相關焦點

  • 金庸的家務事:父親54歲被斃,兒子19歲自殺,與女招待相伴終老!
    金庸的家務事:父親54歲被斃,兒子19歲自殺,與女招待相伴終老!金庸的三段婚姻:第一任背叛他,第二任怨恨他,第三任為他絕育!素有武俠文豪之譽的著名作家金庸先生,其家庭生活也猶如他筆下的諸多主人公一樣,也是充滿波折坎坷的——他一生共娶了三任妻子,第一任因為寂寞而背叛,第二任因被棄而怨恨,第三任因故而絕育;另外,他的父親54歲時因為通匪之嫌被槍斃,他的兒子19歲因感情之累而自殺……創作出無數個俠義美女的金庸先生,他一生之中經歷過的三任妻子,也都個個貌美如花
  • 23年婚姻被小三打敗,兒子自殺後,她提一離婚條件讓小三痛不欲生
    他們分別是武俠小說家金庸和現代詩歌第一人穆旦,兩人雖為堂兄弟,但兩人的愛情各不相同,穆旦是現實加浪漫,一生忠於一人,金庸筆下的男主人個個都是風流多情,正所謂作品隨主人,金庸也有一段不普通的情史。金庸一生有過三段婚姻,但得不到永遠都是最好,每個人都有一個夢中情人,金庸這輩子也有一個,她叫夏夢,但金庸遇見她時,她已經嫁為人婦,金庸的第一段婚姻是在1947年。
  • 金庸情史:23年婚姻被小三插足,娶小29歲嬌妻心中卻仍惦念小龍女
    那金庸這位大才子一生遇到了幾位佳人呢?美麗的邂逅1947年,一次偶然的拜訪,金庸認識了杜冶芬,那時金庸在杭州《東南日報》工作,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杜冶秋,一次周末他去拜訪杜冶秋,沒想到,他一進門就被杜冶秋的姐姐杜冶芬給吸引了。
  • 《萬箭穿心》:婚姻的悲劇,從她一次次強勢扯掉丈夫的自尊開始
    這個故事並不複雜,講述的是普通武漢女人李寶莉艱難而又坎坷的人生故事:她漂亮、要強、精明、堅韌,為家庭辛苦操勞,最後卻落得婚姻崩塌,丈夫自殺;自己的人生也陷入困局,靠著做「扁擔」賣苦力,含辛茹苦養大了兒子,卻不想兒子在高考結束後跟她徹底反目,要斷絕母子關係,將她趕出家門。這樣的故事,無論怎麼看起來,都讓人覺得沉重、壓抑,赤裸裸的悲劇。
  • 婚姻與愛情,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最好的婚姻裡應該永遠住著愛情
    所有的戀愛都是你情我願的事情,不管是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最初的悸動都是從心而過,愛到情深誰也沒想過辜負誰,但感情的事最難說清,背叛也好,負心也罷,終究無緣與子偕老,如此,順其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不糾纏過往,不沉湎悲傷,不因一次傷害就全盤否定愛情,總要相信:愛情,可能會遲到,但從不缺席。
  • 金庸:長子自殺、愛女失聰、次子貪吃,滿心傷痛都不為人知
    對於這一金庸文學大師來說他也面臨著同樣的人世疾苦,其長子自殺、愛女失聰、次子貪吃,這一切的一切無疑給金庸帶去了沉重的打擊,但是他卻從未因此頹廢,而是拿上手中的筆向眾人傳達他的普世情懷。金庸先生即使拿到了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他依舊毅然決然地選擇來到劍橋校園,以81歲的高齡重新當起了學生。家庭變故金庸先生這一生也經歷了無數次的人生別離,母親在他13歲時因患急性菌痢而病亡,而他的父親也在因為一些原因被冤枉。那時的金庸還身處在香港,聽到這個噩耗以後,金庸悲痛欲絕。
  • 專訪|《維繫婚姻的秘密》:從婚姻愛情視角看印度
    美國記者伊莉莎白·弗洛克(Elizabeth Flock)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21歲那年,她隻身來到印度的孟買,在《福布斯印度》雜誌擔任特稿記者。她先後跟城裡6對夫妻住在一起。其間,她驚訝地發現,孟買人民的愛情比她以往見識過的都要更加真誠與感性。愛人之間忠貞不渝,是當下越發快餐式的婚姻關系所缺乏的特質。
  • 悲慘的生活:三次婚姻,三次離婚,多次自,現在52歲
    由於父母離異,對黃綺珊的氣質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從小,她就沒有安全感和愛情。然後她去酒吧唱歌,在這裡黃綺珊遇見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從那時候的黃綺珊僅有二十歲到丈夫一見鍾情。期待著深愛的黃綺珊不顧一切地與丈夫結婚。然而這段感情並沒有持續兩年,然後就死了,甚至後來傳來了黃綺珊為愛自殺的信息。離婚黃綺珊一次「一蹶不振」後,她在低潮時不知所措,直到她加入了布通100樂隊。
  • 「老戲骨」李勤勤三次婚姻嫁遍美日歐,她說:外國人比中國人幽默
    和她的愛情相比,她的演員事業已經算是很順利了。她一共結過三次婚,如今的她已經50多歲了,但是卻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她這麼多年經歷了什麼,又有著什麼樣的經歷呢?兩個人的婚姻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走向了盡頭。 離婚後,她將孩子留給了前夫就去了美國。認識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是一個英俊帥氣的美國人。但是由於兩國的文化差異讓兩個人對婚姻有著不同的看法,在美國人的觀念裡兩個人雖然結婚了,但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 但在中國人的婚姻觀念裡,結婚代表著完全屬於對方,兩個人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的依靠。
  • 宋丹丹三次婚姻:女人一味付出只會產生恩情,不會產生愛情
    03第三次閃婚,婚姻所追求的終極意義在和英達結束長達十年的婚姻之後,宋丹丹一心撲在事業上,她希望能給兒子提供非常好的條件,卻忽略了對兒子成長的陪伴。而與此同時,英達拉上與梁歡生的兒子上了綜藝大秀父愛扮演慈父,卻對曾經的兒子不管不問,這引發了二人的隔空互撕。最後,她遇到了自己的第三任老公趙先生。在這段婚姻中,她完全體會到了不同的感覺。
  • 《父母愛情》:相向而行的長途跋涉,走出了婚姻最美的樣子
    於是,《父母愛情》這個武器就在作者吵鬧的婚姻生活中誕生了,頗有意思。在這個小說中,劉靜用幽默的語言講述了父母在婚姻中的磨合與堅守,真實生動地展現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父母輩的愛情,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卿卿我我,卻令我們心嚮往之。也許,最好的婚姻就是不斷修行當中能夠相互妥協、彼此扶持、相守一生。
  • 美國名媛芭芭拉悽慘人生,七段婚姻三次嫁王子,卻總是不得美滿
    這個問題應該拋給曾經在美國叱吒名媛社交圈的芭芭拉-霍頓。這名女子的一生非常傳奇,但也極盡坎坷和悲慘。她出生一個富貴家族,是一名非常有家族底蘊的富三代,從6歲開始,她便打開了自己既富有而又悲慘的人生。6歲的時候,她的母親因為無法忍受父親的風流成性而最終選擇自殺離去。
  • 「我嫁給了愛情,卻輸給了無性婚姻」:性,才是檢驗婚姻的第一標準
    2 次?3 次?4 次?現實中,有很多人連一次都沒有。想起日劇《晝顏》裡紗和的無性婚姻,便覺得窒息。紗和和丈夫俊介結婚 5 年,彼此叫對方「孩子他爸」、「孩子他媽」。紗和總是被想抱孫子的家婆埋怨生不出孩子,怪她「本身就長得一般般」、「沒有女性魅力」、「不會打扮」,讓兒子沒有撲倒她的欲望。
  • 母親插手兒子的婚姻,兒子媽,我離三次婚了,你還想怎樣?
    拼盡全力了,如果母親依舊一意孤行,用她的思想方式來衡量自己的婚姻。那麼結局是怎樣的都已經不重要了,註定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結果的。談到婆媳問題,塗磊老師有很多金句,他曾說過,「往往一個母親真正愛兒子的體現是更愛他的老婆,說任何事情,說問題,先數落自己的兒子,而不是數落自己的兒媳婦。」
  • 她結過三次婚,第一任丈夫吃軟飯,第三任丈夫家喻戶曉,最後自殺
    民國時期的女伶們在愛情生活中都是很豐富的,比如說言慧珠,言慧珠在情場上打轉,結過三次婚,第一任丈夫吃軟飯,第三任丈夫家喻戶曉,但是最後她卻含冤自殺了。言慧珠出身戲劇名家,蒙族旗人,她的父親是民初京劇四大鬚生之一的言菊朋。言慧珠天生麗質,亭亭玉立,不但相貌漂亮,而且她還愛唱戲所以家裡就送她唱戲。
  • 愛情是愛情,婚姻是婚姻——離婚冷靜期VS結婚冷靜期
    02經營幸福婚姻的3個關鍵秘訣結婚為了幸福,不是為了離婚去結婚的的,經驗婚姻需要大智慧。1.調整心態,明白婚姻本質愛情的本質是一種情感交換,婚姻的本質是一種價值交換,彼此合作的過程。與其說是愛人,不如說是伴侶,要有邊界感。
  • 3次自殺3次愛戀,比瓊瑤劇更毀「三觀」的是瓊瑤
    她和"三"這個數字特別的有緣,她曾經歷過"三次自殺"和"三次愛戀"。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瓊瑤的傳奇經歷吧!當準備溺水自殺的父母,他們一聽到瓊瑤的哭聲就心軟了。他們快速的回頭,救起了在水裡掙扎的瓊瑤,就這樣瓊瑤和父母一同經歷了一次自殺,但值得慶幸的是一家人都沒有死成。他們一家經歷著一次死裡逃生之後,他們搭乘免費的火車前往了廣西。
  • 失去倫理道德的婚姻,最終將會成為愛情的墳墓!
    但是婚姻不是兒戲,一旦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它就是忠誠與擔當,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是真情與付出,不可以用物質來交換。它應該有更加豐富的精神內涵,單靠物質維繫的婚姻是不會長久幸福的。幸福的婚姻應該是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把愛情、親情與物質生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彼此互相尊重,相互包容,相互關愛。遇到爭議積極溝通,和平解決。
  • 母親強勢幹預兒子婚姻生活,兩段婚姻都失敗,兒子痛苦不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那種非常強勢的父母,就算是孩子們結婚了他們也要怒刷存在感,覺得不參與一下孩子們的生活渾身就不得勁,最後把孩子的婚姻給攪散了,還會甩鍋稱是別人的錯,完全想不到在自己的身上找錯誤,有這樣的父母,孩子們還是挺無奈的。
  • 看葉嘉瑩談「不遇天人不目成」的愛情,沒有愛情的婚姻可以長久?
    數得出算得上的,我認為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夫婦可以算上數。沒有愛情的婚姻固然不提倡,但它又是大量存在的。舉目父輩的愛情婚姻我的父母在我成長當中,至少我看不到他們之間有純粹的愛情,但不影響他們含辛茹苦把我們幾個撫養成人,他們現在安享晚年,兒孫同堂。我看到了沒有愛情的婚姻,也可以湊合一輩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