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來11:24-26)」。「不但如此,我們既藉著我主耶穌基督得與神和好,也就藉著他以神為樂。(羅5:11)」。
我們在這個世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快樂,每個人快樂源頭不同,快樂的點也就不同。但並不是所有的快樂都是有益處的,也不是所有的快樂的源頭都是正確的。在上海某教會的主日禮拜上,以利亞牧師便以「放下亞當裡的快樂,得著基督裡的喜樂」為題,進行了分享。
以利亞牧師以摩西的例子進行了解釋。摩西從小在法老的王宮裡長大,被法老的女兒收養,受的是最高等的教育,享受的也是最奢華的生活。然而摩西卻並不願去享受這樣的快樂,因為這種快樂是罪中之樂。
要區分「亞當的喜樂」和「基督的喜樂」
以利亞牧師表示,我們生活在的這個世界,有許多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但在信仰裡面,無論有多少的信仰,卻只有兩種區分:一種是真的,一種是假的;一種是對的,一種是錯的。這就好像人也有兩種,從聖經裡來看,一種是屬亞當的,一種是屬基督的。
「亞當帶給人肉體的私慾,帶給人罪惡,使人屬世界。」牧師解釋,「屬世界」是什麼意思呢?基督徒都知道,魔鬼是假神,而世界、罪惡、肉體、情慾和假的信仰,都是一個體系的,這些都是屬世界的。屬世界也就是屬魔鬼,「耶穌帶給人屬天、屬聖潔、屬光明、屬永生,」所以這個世界是有著對錯之分的,因為「對與錯」、「善與惡」也是兩個不同的體系。
以利亞牧師提到,舊約最終的指向是新約,而新約就是以耶穌基督來立的約。在舊約裡,上帝與亞當立約,但亞當夏娃犯了罪,罪因一人進入世界,從此往後所有的人也因此有罪。但新約裡,上帝借著耶穌被釘十字架,寶血洗淨了我們的罪,救贖了人類。
亞當夏娃因為犯罪跌倒,他們需要承擔自己的後果,但上帝是得勝者,是永不失敗者,他借著基督使我們得以脫離罪,重新得著屬天的喜樂。因此,「我們要放下亞當裡的快樂,得著基督的喜樂。」基督的喜樂,就是上帝的喜樂;亞當的喜樂,是屬世界的喜樂。這兩者要區分開來。
兩種「屬世界的喜樂」:罪中之樂和人生的快樂
只是在「屬世界的喜樂」裡面,又有兩者的不同。
一,罪中之樂。這就好像前面提到的摩西。摩西是法老女兒的兒子,在王宮長大,享受一切的榮華富貴,這不好嗎?「摩西長大了,他認識到了自己的身份……小時候摩西跟小朋友們在一起吃喝玩樂很開心,但他長大了發現自己跟其他埃及人不一樣,反而跟他的保姆長得很像。」以利亞牧師說,「摩西長大後,發現他的同胞們還在受苦,而他每天跟欺負他同袍的人住在一起,所以他不平安,很難過,他越來越覺得在王宮生活不快樂不滿足。」
如果摩西長大後,享受王宮裡的生活,奢華宴樂,完全不顧他同胞百姓們的生活,這種從享樂而來的快樂就是「罪中之樂」。什麼是罪中之樂?就是所得到的快樂是從罪裡而來的。「例如有些人打麻將贏了錢而快樂,賭博贏了錢快樂,又或者喝醉酒了快樂……這些違反神話語的事情他去做了,就叫罪中之樂。」
摩西雖然當時人在王宮,但是他並不願意享受罪中之樂,他寧願和同胞百姓一起同受苦難。正如彼得後書2章7-8節所說:「只搭救了那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因為那義人住在他們中間,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當你有善心、真心、美心時,看到作惡的,不但不會跟他們同流合汙,還會感到痛苦。就好像有人打麻將很高興,但你一看見打麻將的就很難過;有人喝酒很開心,但你一看見喝酒的人,就為他難過……這是同理。」
二,人生的快樂。這種快樂是正面積極的,「例如喬遷之喜,升官發財,吃了好吃的東西,這些喜樂都不是罪。」神並沒有不允許人去追逐快樂,但我們要分清楚,哪些「快樂」是屬於罪中之樂,哪些「快樂」是於人有益的。
「每個人的開心都不一樣,有的人罵別人他就開心;有人打麻將開心;有人犯罪了開心……去行這些神所不喜悅的事情就是在犯罪。罪人不認識上帝時做這些事情,是會感到開心的,這些就是罪中之樂。但如果我們只是吃好吃的就開心,旅旅遊開心,這些是上帝允許的。」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不信仰基督的人,他們也行善,上帝也喜悅。「只是他雖行善卻並不是為上帝而做,也沒有永生(在裡面),」以利亞牧師說,「但如果不行善,反而是做了違反神話語的事情,這個就叫罪中之樂了。」
「因此有些人享受罪中之樂,有些人享受人生的個別快樂,還有些人罪中之樂和人生的快樂都追求。」除了以上三種類型的享受外,「另有一種人,他不追求罪中之樂,也不追求人生的快樂,大部分都是(活在)律法主義裡。」以利亞牧師舉例說明:「例如你說什麼東西好吃,他卻說『有什麼好吃的』。無論你說什麼,他都帶消極的觀念(在想法裡)……太律法的時候,喜樂就很少。」放縱主義的人活在罪中之樂當中,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太過律法主義時,也會失去很多人生的樂趣,丟掉喜樂。
「所以看(現在的)世界,有些人是罪中之樂和人生樂趣都有;有些人只追求人生樂趣;也有些人只追求罪中之樂,沒有人生樂趣;還有一種人,什麼喜樂都沒有。」
想法改變時生命會來到翻轉
以利亞牧師做了一個簡短的見證,講述他自己是如何從「律法主義」裡轉變過來的。「我自己就是一個律法的人,」他說,「在以前,我也不覺得人生有任何樂趣,桌球、羽毛球、排球等等什麼球我都不會打,什麼樂趣都沒有。我曾經律法強到什麼地步?有個弟兄問我:『牧師我能不能吃個冰糕?』我說他貪吃。我愛主愛到,只要讓人吃到開心的事都不能去做。有人喜愛旅遊,我就說他貪愛世界。當然,我現在悔改了。我不是鼓勵大家天天去旅遊,但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可以去旅遊。他不是單單追求旅遊的快樂,(而是在旅遊的過程中)他會看到上帝創造的美,並感謝讚美。」
以利亞牧師說,在1991年時,他去了一趟四川,當時看見某地方有堆成山包的沙,不但不會往下漏,而且拿鐵棍往沙包裡捅一下時它才往下淌一些,不捅了流沙就停止了,依然還是山包。牧師就感到十分驚奇,心說「上帝啊,這是什麼道理呢?沙子還可以堆成山,不捅它不淌,一捅就往下淌了。」後來牧師又去了貓耳洞,發現那裡兩邊都是山,中間是水,岸邊兩側的樹都長到了水裡面,真正是山清水秀,一片大好風光。牧師就驚奇上帝的創造實在太奇妙了。
1992年,以利亞牧師去到黑龍江,發現有工地挖地挖了往下大約一米左右,底下全是沙子。當工地需要沙子時,就把地挖一挖。牧師就想,「上帝你的創造太奇妙了,河裡有沙子就用河裡的,河裡沒有沙子就用山上的,河裡山上都沒有沙子就用地裡的。」
自此之後,以利亞牧師的想法就開始有了改變,從「律法主義」開始走向自由和釋放。「從前我看到什麼都不往心裡去,但後來我被醫治後,我看見樹覺得樹美好,看見雲覺得雲美好……從前我從來沒有發現,就是路邊的小草、竹子都這麼好看。」以利亞牧師說,「上帝讓我們出生在這個世上,不是要我們壓抑自己的情感,讓我們什麼都不做。聖經說:耶和華笑臉坐在我們中間。我們一定要有人生的樂趣,上帝帶給我們很多,我們需要知足感恩,也要知足常樂。」
上帝的創造再偉大再令人目瞪口呆,如果一個人他一天到晚笑不出來,他也不覺得這創造有什麼奇妙之處;一個人再難也會有好運或好人來幫助他,但當他想法太悲觀時,即便是遇見了好人好運他也不會懂得感恩、感謝。「要喜樂,人生真的是美好的。」
一個人若不會數算神的恩典,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上帝埋怨給我們恩典嗎?這不可能。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說『謝謝』。」以利亞牧師講述他從小在農村長大,在他當地的老家人是不習慣說「謝謝」的,因為那裡的人有這樣的認知:說「謝謝」就是把家人當成了外人。有誰家裡的孩子跟父母說謝謝,父母就會覺得「這孩子怎麼出去兩天就謝謝我了?怪怪的。」丈夫若是給妻子端碗水,妻子說了謝謝,丈夫也會覺得怪怪的。「他們不會表達愛,也不會表達感恩。」
以利亞牧師強調,「要學會說謝謝,嘴上不能說『謝謝』時,行動上要去『謝謝』。要思想神給我們的恩典,別人給我們的恩典。當我們去思想時,就會感恩;感恩時就會喜樂。」
我們的生活會遇到憂愁,也會遇到喜樂,但當憂愁來襲時,我們要學會不去思考負面消極的東西,而是從積極樂觀的角度去考慮,這時我們會有喜樂,生命也會來到翻轉。「我們需要喜樂,我們也要選擇喜樂,就好像大衛,掃羅追殺他,他原本可以怨恨掃羅,但大衛還是喜樂。」要轉變我們的思想,凡事都要喜樂。
無論我們經歷什麼,想法不改變時,這件事即便是好的,我們也有可能會用消極悲觀的一面去看待,也會說喪氣的話語。「但思想轉變時,即便是經歷不好的事情,我們也能夠用好的方面去看待,去找到可以喜樂的點。思想改變會來到生命翻轉,這時人生就不一樣了。」
最後,以利亞牧師總結,「雖然生活(裡有)痛苦,但我們活得不痛苦,就會不一樣,就會感恩。本來(這件事)是個痛苦,是個羞辱,是個災難,但我們想法不痛苦時,我們就不會處在痛苦當中。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天下不下雨,但我們可以決定要不要憂鬱。有人說:想法由不得我,這是騙人的。我們的改變,就是從思想的改變開始的。人生短短幾十年,要用喜樂來填滿我們的人生。追求罪中之樂時,我們的人生都過不到頭。要追求基督裡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