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南安市區50公裡,離翔雲鎮區13公裡,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深處,有一個被群山環抱的教學點——沙溪教學點。
這個教學點很特殊,只有3個班級,23名學生,沒有像樣的操場……然而就是這樣一所「袖珍學校」,卻有一位老師像環繞著村莊的大山一般,守護著孩子們的成長,為他們傳授知識。
他,就是陳雙木老師,用23年的堅守,默默守望山裡娃的求知夢。
昨日,沿著盤旋的山路,記者來到翔雲鎮沙溪村,此時學生已經放假,整個村子安靜得出奇。
「你們好!」遠遠的,一個一瘸一拐的身影向記者走來,笑盈盈地向記者打起了招呼。
眼前的人就是陳雙木,他個子不高,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憨憨的,讓人倍感親切。
陳雙木今年48歲,是沙溪教學點的負責人以及唯一的正式老師,也是駐紮最久的老師。
2020年11月,車禍後還未痊癒的陳雙木,惦記孩子們的學業,拄著雙拐回到教室。
1992年,從師範畢業的陳雙木就投入大山的懷抱,回到家鄉任教。1993年,他來到沙溪小學任教,從擔任教員、教導主任到校長、學校負責人,一路安心紮根山區教育。
堅守的同時,他見證了沙溪小學的發展變化。「沙溪村地處安溪、同安、南安三地交界,比較偏僻,交通不便,在村裡上學的,大部分是留守兒童。」陳雙木告訴記者,撤點並校前,學校是六年制,每班最少的有十幾個人,最高峰有個班達到38人。
到了2008年,一班僅有10個人左右,並校後,沙溪小學併到翔雲中心小學。村裡的學生轉到鎮上中心小學上學,陳雙木也離開沙溪村,到翔雲中心小學任教。
「很多留守兒童,大部分是爺爺奶奶在接送,或者到鎮區租房。」陳雙木坦言,孩子們的讀書是一大問題。
為此,村委會、村民多方奔走,終于于2013年秋季有了結果。沙溪村重新設置教學點,附設幼兒園,開辦1至3年級。
這個時候,陳雙木毅然選擇了回來。在這裡,他既是「校長」,也是老師,他和學校的其他兩位代課老師,默默撐起了一所學校,守望山裡娃的求知夢。
「以前,只需要把數學課程教好,改教學點後,一人要包攬語文、數學、音樂、書法、科學、體育、國學、道德與法治等課程,還要管理班級,監督學校安全和清潔衛生。」陳雙木說,因為沒經過專業培訓,擔心教不好,他只能不斷地學習充電。
教學點課程表顯示,所有課程都由兩名老師教學。
去年11月,在沙溪教學點,每到上課、放學時,常常可以看到一個雙手拄拐的男老師,一手夾著教本,吃力地爬上爬下,這位老師就是陳雙木。
事情要從去年10月說起。那是一個周日,陳雙木從安溪騎摩託車回學校上課,沒想到卻意外發生車禍,被大貨車撞到,右腳多處骨折,皮膚大面積挫傷。在醫院進行手術,住院20多天。
身體雖然疼痛,但在醫院的他依然掛念學校事務,掛念孩子,能用手機處理的事務,他還是堅持親力親為,並交代其他老師為學生布置作業。
現在的沙溪教學點就是原沙溪村委會,場地不太適合教學使用。
「醫生,我能不能提前出院?」在醫院的日子,陳雙木如坐針氈,主動要求提前出院。
拗不過他,醫生讓步了,但畢竟傷筋動骨一百天,醫生囑咐他務必多臥床休息靜養,少用右腿。
「別的老師來代課太遠了,不方便,還是我回去吧。」學校領導勸他多休息一段時間,可以幫忙安排代課教師,但陳雙木回絕了。
「你年紀也大了,多心疼心疼自己,等腳傷徹底好了再上班也不遲。」陳雙木的妻子心疼不已。
不顧眾人反對,陳雙木雙手拄著拐杖,重新走上講臺。面對許久未見的老師,學生們心疼擔心,這一天的課,大家表現得特別乖巧,一改往日的鬧騰。
「他拄著雙拐上了20多天的課,也落下了病根,一走路就酸痛。」陳雙木妻子說,丈夫是個「閒不住」的老師。
學生家長認為「女娃讀書沒用」,陳雙木就上門做思想工作,讓孩子重返課堂;學生家庭困難,父親外出打工,由爺爺帶大,他就牽線搭橋,將助學志願者協會帶到家中,點亮學生繼續求學夢想;擔心學生回去無人輔導,他主動上起了「第三節課」……
沙溪幼兒園就在原沙溪村委會辦公室裡,採光通風都不太好。
在同事眼中,他盡職盡責。「水電壞了,都是他親自上陣搶修,住院期間,天天打電話叮囑,大大小小的事情,永遠有操不完的心。」同事陳月青說。
在家長眼中,他是「恩人」。「陳老師在這裡教了20多年,讓我們孩子有書讀,很了不起,我們發自內心感激他。」村民陳阿伯誇讚道。
在學生眼中,他溫和善良。「那一年,陳老師教我數學,在我印象中,他待學生溫和,總是循循善誘。」學生陳惠娜回憶道。
陳惠娜說,只要鎮區有競賽,陳雙木便會親自開著摩託車,載學生去參加。「記得有一次,他載著我去鎮區競賽,競賽完還專程帶我吃了飯,再把我送回來。」從沙溪小學畢業的陳惠娜,是2011年南安市中考第一名。
受陳雙木影響,陳惠娜走出大山後,又回到了大山,如今當起了村裡的網格員。
在陳雙木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教學點。他從兜裡掏出一串鑰匙,熟練地打開鐵門,上學日,他都是每天早早地打開大門,迎接學生們。
「為何上學的地方是沙溪村辦公樓?」看到眼前的三層辦公樓,記者訝異詢問,「原本使用的教室是1992年建的,早已是危房,鎮村商議,將村委會騰了出來,給學生們當作教室,村委會則搬進了石頭房。」村幹部解釋道。
即便於此,1998年建成的村委會,也只能說是「湊合」,甚至因為村委會場地有限,升旗儀式仍然在原沙溪小學操場舉行。
陳雙木所教的二年級位於二樓,牆上的花名冊上只有4位學生。「採光極其不好,白天也得開燈上課,陰暗潮溼,確實苦了孩子。」昏暗的教室裡,直到陳雙木打開電燈,教室才亮堂起來。
4張課桌椅、1塊兩三平方米的黑板、一張上世紀90年代的小木桌就是「講臺」;黑板下的筆託裡,堆放著用到很短卻捨不得扔掉的粉筆;牆角的垃圾桶早已殘缺,沒了提手……走進十幾平方米的教室裡,一陣酸楚湧上心頭。「用習慣了,能用就湊合著用。」陳老師反笑著自我安慰道。
令他暖心的是,這些年陸續有許多愛心人士到這裡捐書、捐遊樂設施、捐學習用品……令教學點的學習條件有所改善。
但他心裡藏著一個最大的心願——希望學生們擁有明亮的教室。「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根小火苗那也是希望。」陳雙木告訴記者,這是他退休前的唯一「心願」,希望這裡能建起真正的教學樓,讓學生的上學環境得到改善,年輕老師來了能留得住。
「只要教學點還在,哪怕只有一個學生,我也會繼續教下去。」對於陳雙木來說,「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春去秋來,代課教師換了一波又一波,教學點的學生越來越少,而陳雙木始終留在原地,守護著孩子們。
古語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1993年,年輕的陳雙木來到沙溪村,開啟了教學生涯,護送一屆又一屆的學生走出大山。
寸寸粉筆,染白了他的髮絲,卻澆不滅他那顆堅守的心,正因為有許許多多像雙木老師這樣堅守的人,山裡娃的夢想才得以啟航。
「螢火蟲,螢火蟲,慢慢飛;夏夜裡,夏夜裡,風輕吹;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讓螢火蟲給你一點光,燃燒小小的身影……」在記者看來,陳雙木的這份堅守就如螢火蟲,光雖然微弱,卻溫暖了留守兒童,為他們照亮求學路,雖沒有驕人的業績,也沒有驚人的壯舉,卻是最美麗最動人的堅守,值得我們為之點讚。
大山深處,一位老師,23名學生的故事,未完待續……相信這位園丁的堅守,終有一天能迎來山花爛漫。
記者:賴香珠 李想
編輯:商妹兒 審核:田中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