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南安山區藏著一所「袖珍校」,這位教師堅守了23年!

2021-03-03 海絲商報

    離南安市區50公裡,離翔雲鎮區13公裡,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深處,有一個被群山環抱的教學點——沙溪教學點。

    這個教學點很特殊,只有3個班級,23名學生,沒有像樣的操場……然而就是這樣一所「袖珍學校」,卻有一位老師像環繞著村莊的大山一般,守護著孩子們的成長,為他們傳授知識。

    他,就是陳雙木老師,用23年的堅守,默默守望山裡娃的求知夢。

    昨日,沿著盤旋的山路,記者來到翔雲鎮沙溪村,此時學生已經放假,整個村子安靜得出奇。

    「你們好!」遠遠的,一個一瘸一拐的身影向記者走來,笑盈盈地向記者打起了招呼。

    眼前的人就是陳雙木,他個子不高,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憨憨的,讓人倍感親切。

    陳雙木今年48歲,是沙溪教學點的負責人以及唯一的正式老師,也是駐紮最久的老師。

2020年11月,車禍後還未痊癒的陳雙木,惦記孩子們的學業,拄著雙拐回到教室。

    1992年,從師範畢業的陳雙木就投入大山的懷抱,回到家鄉任教。1993年,他來到沙溪小學任教,從擔任教員、教導主任到校長、學校負責人,一路安心紮根山區教育。

    堅守的同時,他見證了沙溪小學的發展變化。「沙溪村地處安溪、同安、南安三地交界,比較偏僻,交通不便,在村裡上學的,大部分是留守兒童。」陳雙木告訴記者,撤點並校前,學校是六年制,每班最少的有十幾個人,最高峰有個班達到38人。

    到了2008年,一班僅有10個人左右,並校後,沙溪小學併到翔雲中心小學。村裡的學生轉到鎮上中心小學上學,陳雙木也離開沙溪村,到翔雲中心小學任教。

    「很多留守兒童,大部分是爺爺奶奶在接送,或者到鎮區租房。」陳雙木坦言,孩子們的讀書是一大問題。

    為此,村委會、村民多方奔走,終于于2013年秋季有了結果。沙溪村重新設置教學點,附設幼兒園,開辦1至3年級。

    這個時候,陳雙木毅然選擇了回來。在這裡,他既是「校長」,也是老師,他和學校的其他兩位代課老師,默默撐起了一所學校,守望山裡娃的求知夢。

    「以前,只需要把數學課程教好,改教學點後,一人要包攬語文、數學、音樂、書法、科學、體育、國學、道德與法治等課程,還要管理班級,監督學校安全和清潔衛生。」陳雙木說,因為沒經過專業培訓,擔心教不好,他只能不斷地學習充電。

教學點課程表顯示,所有課程都由兩名老師教學。

    去年11月,在沙溪教學點,每到上課、放學時,常常可以看到一個雙手拄拐的男老師,一手夾著教本,吃力地爬上爬下,這位老師就是陳雙木。

    事情要從去年10月說起。那是一個周日,陳雙木從安溪騎摩託車回學校上課,沒想到卻意外發生車禍,被大貨車撞到,右腳多處骨折,皮膚大面積挫傷。在醫院進行手術,住院20多天。

    身體雖然疼痛,但在醫院的他依然掛念學校事務,掛念孩子,能用手機處理的事務,他還是堅持親力親為,並交代其他老師為學生布置作業。

現在的沙溪教學點就是原沙溪村委會,場地不太適合教學使用。

    「醫生,我能不能提前出院?」在醫院的日子,陳雙木如坐針氈,主動要求提前出院。

    拗不過他,醫生讓步了,但畢竟傷筋動骨一百天,醫生囑咐他務必多臥床休息靜養,少用右腿。

    「別的老師來代課太遠了,不方便,還是我回去吧。」學校領導勸他多休息一段時間,可以幫忙安排代課教師,但陳雙木回絕了。

    「你年紀也大了,多心疼心疼自己,等腳傷徹底好了再上班也不遲。」陳雙木的妻子心疼不已。

    不顧眾人反對,陳雙木雙手拄著拐杖,重新走上講臺。面對許久未見的老師,學生們心疼擔心,這一天的課,大家表現得特別乖巧,一改往日的鬧騰。

    「他拄著雙拐上了20多天的課,也落下了病根,一走路就酸痛。」陳雙木妻子說,丈夫是個「閒不住」的老師。

    學生家長認為「女娃讀書沒用」,陳雙木就上門做思想工作,讓孩子重返課堂;學生家庭困難,父親外出打工,由爺爺帶大,他就牽線搭橋,將助學志願者協會帶到家中,點亮學生繼續求學夢想;擔心學生回去無人輔導,他主動上起了「第三節課」……

沙溪幼兒園就在原沙溪村委會辦公室裡,採光通風都不太好。

    在同事眼中,他盡職盡責。「水電壞了,都是他親自上陣搶修,住院期間,天天打電話叮囑,大大小小的事情,永遠有操不完的心。」同事陳月青說。

    在家長眼中,他是「恩人」。「陳老師在這裡教了20多年,讓我們孩子有書讀,很了不起,我們發自內心感激他。」村民陳阿伯誇讚道。

    在學生眼中,他溫和善良。「那一年,陳老師教我數學,在我印象中,他待學生溫和,總是循循善誘。」學生陳惠娜回憶道。

    陳惠娜說,只要鎮區有競賽,陳雙木便會親自開著摩託車,載學生去參加。「記得有一次,他載著我去鎮區競賽,競賽完還專程帶我吃了飯,再把我送回來。」從沙溪小學畢業的陳惠娜,是2011年南安市中考第一名。

    受陳雙木影響,陳惠娜走出大山後,又回到了大山,如今當起了村裡的網格員。

    在陳雙木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教學點。他從兜裡掏出一串鑰匙,熟練地打開鐵門,上學日,他都是每天早早地打開大門,迎接學生們。

    「為何上學的地方是沙溪村辦公樓?」看到眼前的三層辦公樓,記者訝異詢問,「原本使用的教室是1992年建的,早已是危房,鎮村商議,將村委會騰了出來,給學生們當作教室,村委會則搬進了石頭房。」村幹部解釋道。

    即便於此,1998年建成的村委會,也只能說是「湊合」,甚至因為村委會場地有限,升旗儀式仍然在原沙溪小學操場舉行。

    陳雙木所教的二年級位於二樓,牆上的花名冊上只有4位學生。「採光極其不好,白天也得開燈上課,陰暗潮溼,確實苦了孩子。」昏暗的教室裡,直到陳雙木打開電燈,教室才亮堂起來。

    4張課桌椅、1塊兩三平方米的黑板、一張上世紀90年代的小木桌就是「講臺」;黑板下的筆託裡,堆放著用到很短卻捨不得扔掉的粉筆;牆角的垃圾桶早已殘缺,沒了提手……走進十幾平方米的教室裡,一陣酸楚湧上心頭。「用習慣了,能用就湊合著用。」陳老師反笑著自我安慰道。

    令他暖心的是,這些年陸續有許多愛心人士到這裡捐書、捐遊樂設施、捐學習用品……令教學點的學習條件有所改善。

    但他心裡藏著一個最大的心願——希望學生們擁有明亮的教室。「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根小火苗那也是希望。」陳雙木告訴記者,這是他退休前的唯一「心願」,希望這裡能建起真正的教學樓,讓學生的上學環境得到改善,年輕老師來了能留得住。

    「只要教學點還在,哪怕只有一個學生,我也會繼續教下去。」對於陳雙木來說,「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春去秋來,代課教師換了一波又一波,教學點的學生越來越少,而陳雙木始終留在原地,守護著孩子們。

    古語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1993年,年輕的陳雙木來到沙溪村,開啟了教學生涯,護送一屆又一屆的學生走出大山。

    寸寸粉筆,染白了他的髮絲,卻澆不滅他那顆堅守的心,正因為有許許多多像雙木老師這樣堅守的人,山裡娃的夢想才得以啟航。

    「螢火蟲,螢火蟲,慢慢飛;夏夜裡,夏夜裡,風輕吹;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讓螢火蟲給你一點光,燃燒小小的身影……」在記者看來,陳雙木的這份堅守就如螢火蟲,光雖然微弱,卻溫暖了留守兒童,為他們照亮求學路,雖沒有驕人的業績,也沒有驚人的壯舉,卻是最美麗最動人的堅守,值得我們為之點讚。

    大山深處,一位老師,23名學生的故事,未完待續……相信這位園丁的堅守,終有一天能迎來山花爛漫。

記者:賴香珠 李想

編輯:商妹兒 審核:田中戈

相關焦點

  • 南安啟動教師「縣管校聘」試點工作,首批10所學校
    8月10日,南安市2020年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在柳城中學召開。據悉,南安將於2020年秋季在南安一中、柳城中學、龍泉中學、洪新中學、水頭中學、柳城中心小學、侖蒼中心小學、洪瀨中心小學、水頭中心小學、第二小學等10所學校啟動教師「縣管校聘」
  • 邊遠山區教師用「堅守」為孩子播種希望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松溪鄉中林小學語文老師劉興孟的手機響個不停,各屆學生發來的節日祝福簡訊,讓這位紮根山村小學24年的老師感到特別幸福、滿足。在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等地,還有很多和劉興孟一樣的老師,孩子們燦爛的笑容、渴望知識的眼神,讓他們選擇堅守邊遠山區,只為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走出大山。「孩子們燦爛的笑容是我堅守講臺的動力」松溪鄉中林小學位於海拔1000多米的半山腰,學生多來自單親家庭或是留守兒童。
  • 讓教師從「學校人」變為「系統人」南安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將在10所學校試點
    (記者林超連)10日,南安市2020年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在柳城中學召開。市領導吳忠溪、王昭昭出席會議。 記者了解到,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主要是為了加強縣域內中小學教師統籌管理,突破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體制機制障礙,使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同時開展崗位競聘,因崗選人,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克服職業倦怠,為促進校長教師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 大山深處,一師一校一生的堅守
    隴南的一處小山村裡,廟灣村小學是一所典型的山區一師一校教學點,學習配套設施齊全,校園環境優美。今年59歲高齡的楊進老師站在講臺上認真的講課,教室裡只有一名一年級學生郭思涵在認真聽課,教教室顯得空曠而和諧,一校一師一班一個學生的校園,在大山深處,演繹著徽縣教育事業「一個都不放棄」的堅守。
  • 辣妹子文勁芳不慕榮華 十年堅守陵水山區教英語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陵水3月27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鄧松)在陵水吊羅山南麓大山深處的福和希望小學有著這樣一位老師,2007年,23歲的她被分配到這個偏遠的山區小學,用自己的愛心和堅守,以十年芳華譜寫了大山深處的教育之歌;她不貪戀繁華,不逐名利,用溫情和耐心呵護著黎族、苗族孩子的善良,在山區教師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她就是文勁芳,2017年被評為海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
  • 辣妹子文勁芳不慕榮華十年堅守陵水山區教英語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陵水3月27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鄧松)在陵水吊羅山南麓大山深處的福和希望小學有著這樣一位老師,2007年,23歲的她被分配到這個偏遠的山區小學,用自己的愛心和堅守,以十年芳華譜寫了大山深處的教育之歌;她不貪戀繁華,不逐名利,用溫情和耐心呵護著黎族、苗族孩子的善良,在山區教師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她就是文勁芳,2017年被評為海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
  • 「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到底」——邊遠山區教師用「堅守」為孩子播種希望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題:「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到底」——邊遠山區教師用「堅守」為孩子播種希望新華社記者教師節到來,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松溪鄉中林小學語文老師劉興孟的手機響個不停,各屆學生發來的節日祝福簡訊,讓這位紮根山村小學24年的老師感到特別幸福、滿足。
  • 「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到底」--邊遠山區教師用「堅守」為孩子播種希望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題:「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到底」--邊遠山區教師用「堅守」為孩子播種希望新華社記者教師節到來,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松溪鄉中林小學語文老師劉興孟的手機響個不停,各屆學生發來的節日祝福簡訊,讓這位紮根山村小學24年的老師感到特別幸福、滿足。
  • 閃電評論丨教師節 致敬那些初心如磐的堅守者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師這個職業,從啟蒙眾人心智到推動社會發展,再到引領脫貧攻堅,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說出「教育是立國根本」的陶行知,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老阿姨龔全珍,再到「改變無數山區女生命運」的張桂梅。
  • 致敬教師節|那些年感動我們的他們
    憑2700元在鄉村堅守兩年默默無聞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心懷大愛的人可以為了他人竭盡所能!年,胡忠看了一篇關於甘孜州康定縣塔公鄉一所孤兒學校急需老師的報導動了支教的念頭,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後,謝曉君帶著3歲的女兒也來到這裡支教
  • 五旬殘疾教師堅守山區三十年 克難自學英語電腦(圖)
    五旬殘疾教師堅守山區三十年 克難自學英語電腦(圖) 11日,中新網記者走進重慶巴南區接龍鎮光彩學校,與身患殘疾的鄉村教師楊陳偉面對面,聆聽這位優秀教師的執教故事。  回憶授課之初,楊陳偉笑說,「第一次上課,學生們看見我一瘸一拐走上講臺都暗自『嘲笑』,但沒多久,這幫可愛的孩子就消除了對我的偏見,反而(對我)肅然起敬了!」  上世紀80年代初,山區學校英語教師奇缺,光彩學校原有兩名代課和兩名正式教師教英語。
  • 一人一校 涼山州民辦教師堅守村小20年(圖)
    民辦教師金子黑和學生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9月10日,是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馬可村索瑪花園小學老師金子黑的第20個教師節。  1996年,金子黑成為了馬可村小學的代課老師。一人一校,在偏僻的大山裡,堅守著寂寞與清貧。20年來,他教過的300多名學生中,約100人考上了大學。
  • 感動中國之鄉村教師張玉滾!堅守山區小學17年,教師隊伍的楷模!
    從河南南陽市鎮平縣城,一路向北,經高丘鎮,沿山路盤旋而上,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頂,再順山路蜿蜒而下,直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走進大山深處的一所鄉村小學,黑虎廟小學,這所學校被層層大山包圍,黑虎廟村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八裡、下八裡;羊腸道、懸崖多;還有一個尖頂山。從學校走到鎮上,需要10個多小時。
  • 這位老師堅守邊遠教學點40年,他卻說……
    我縣有這樣一群老師,他們為了鄉村教育,堅守偏遠山區。我縣五將鎮良風小學衝尾教學點的鄉村教師龔壽新,就是其中一位。近日,記者走訪衝尾教學點,看到了這位堅守邊遠教學點的龔老師。懷著這樣的想法,1981年,龔老師主動申請來到了邊遠僻靜的衝尾教學點任教,一幹就是40年,從來沒有要求調離過。
  • 平山|大山深處的堅守:​一所學校,一名教師,一名學生
    大山深處:一所學校 一名教師 一名學生  從石家莊市區出發,經過近3個小時的車程,9月9日下午2時,記者來到了平山縣楊家橋鄉九里舖教學點校園由一棟二層小樓和一個小院組成,乾淨整潔。一樓的一間屋子用作教室,小院的牆上掛著一個簡易籃球筐,西側有一副單槓和一副雙槓。  今年28歲的樊香英已在這一坐落於大山深處的教學點堅守了7年。如今,雖然該教學點僅有一名學生,樊香英依然認真地為學生講課。
  • 致敬!一所學校一個老師兩個娃:從小夥到大叔,深山37年的堅守
    今天,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中國現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732萬人。在教師隊伍中,有個特殊的群體——鄉村教師,他們默默無聞卻又責任重大,他們堅守鄉村,也同時堅守激蕩青春。>在大別山深處的霍山縣磨子潭鎮,有這樣一所所學校,他只有一個老師兩個娃,這位老師從帥小夥到大叔,堅守大山深處37年。
  • 「袖珍學校」裡的「保姆老師」,用堅守在大山裡播撒希望
    在全寄宿制的條件下,年近50的高小明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工作,成天圍繞著學生忙裡忙外。除了承擔日常的行政工作外,廖校長依然堅守在教學一線崗位,用心用情精細化管理、啟發式教學,為的是斬斷家鄉的貧困代際傳遞,用情懷與責任詮釋著一名人民教師的真正含義。
  • 90後研究生堅守山區一人教6科!神仙愛情令人敬佩
    因山區老師稀缺,  他要教語文、數學、體育等6門學科。  學生說:我的數學真是體育老師教的。  如今,三年特崗教師服務期滿,  他為了山區裡的孩子選擇留下繼續任教。  一來可以照顧照顧她的父母;  二來,我也想像她一樣  為山區的孩子做點事情。」
  • 教師節獻禮 | 《天行者》致敬每一份偉大的堅守
    他們在條件艱苦,待遇低下的環境下,任勞任怨,辛勤工作幾十年,也正是這些舍小家顧大家,在大山深處默默苦行的鄉村教師撐起了共和國教育的脊梁。20世紀80年代初,19歲的支月英,毅然選擇了報考離家兩百多公裡的澡下鎮泥洋教學點。她的母親賭氣地說:「你要是去那做老師,我一輩子都不認你這個女兒!」雖然心裡萬分不舍,支月英還是毅然決然地奔赴山裡,這一去就是34年。
  • 鄉村教師一個人堅守學校16年
    (新化鄉村教師羅良謀從教30餘載,只為山區的孩子有書讀。) 在離邊陲小鎮水車鎮5裡路的清江小學,有一位從教30餘年的「孩子王」——羅良謀,他曾一個人堅守學校16年,當有人問他到底為了什麼?他淡淡地說:「擔心山裡的孩子沒有書讀。」 這位山村小學的孤獨守望者,今年49歲了,1984年以來先後在奉家鎮大橋小學、月光小學和水車鎮柳白小學、石豐小學、龍普小學、清江小學任教。30餘載光陰,變化的是臉上的皺紋,不變的是笑容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