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奇葩說有一個辯題是《是否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節目播出後,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家裡有個正處於喜歡聽童話故事年紀的孩子。記得有次我很認真地給孩子講后羿射日的故事時,家裡的老人忽然在旁邊對孩子說,這個故事是瞎編的。有點掃興,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個故事確實是假的,但是我們真的有必要說出來嗎?
孩子是否有辨別事實的能力?
從孩子本身的角度出發,孩子是否具有明辨事實的能力呢?有一點肯定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明辨事實的能力肯定是增強的。那從何時開始孩子能夠漸漸辨別事實了呢?最近看了一本書《孩子如何思考》,作者是艾莉森*高普尼克,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領袖,對於孩子的心智、大腦和學習方式,沒人比她更了解。
在《孩子如何思考》這本書中,作者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了想像與現實的問題,也就是虛構的內容怎樣闡明真理。為什麼虛構的內容經過了多年的自然選擇並沒有被淘汰,而一直被繼承下來了呢?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我們從出生開始,是無法依靠自己獨立生存的。特別是嬰兒,完全需要依靠別人的照顧才能存活。我們如何能夠理解別人的心理,並在無法說話的情況對別人施加影響,使別人順從自己的影響?作者說:「孩子不僅能夠對物理和生物世界的因果知識有所了解,以及對這些知識所帶來的的各種想像與可能性進行反事實推測。孩子同樣會建構關於心理世界的示意圖,用關於心理的理論取代關於事物的理論,用日常心理學取代物理知識。這類示意圖在孩子生活中發揮了更加關鍵的作用。」
心理學家瑪喬麗*泰勒,受到自己女兒的啟發,發現了孩子在小時候常常有自己假象的同伴。她隨機選取了一些三四歲孩子及其父母,詢問他們關於假象同伴的詳細問題。她發現63%的孩子能夠生動地描繪他們頭腦中奇異的假想生物。更為關鍵地一點是:泰勒發現,即使那些擁有活潑而生動的假想同伴的孩子也很清楚地知道,這些夥伴都是想像出來的,就像他們知道現實與虛構的差異一樣。當實驗者仔細詢問孩子關於假想同伴的更詳細問題時,孩子經常會打斷話題,帶著對提問者的擔憂提醒他,這些角色是假想出來的。這就像奇葩說裡趙英男的侄女,當你告訴她童話是假的時,她給你一句:「你咋這麼賤呢?」
心理學家的這一發現,證明了孩子是能夠理解想像與現實的差異。知道那些假想出來的夥伴並不是真實的。正如羅胖在奇葩說中提到的,他三歲的女兒在平時玩耍時,常常說我們假裝怎樣怎樣吧。相信家裡有孩子的父母應該都能理解。在玩耍時,孩子能夠有模有樣地假裝手裡拿著皇冠,輕輕地戴到頭上。其實他手裡什麼都沒有,就像皇帝的新裝裡的騙子一樣。同時他也像故事裡的小男孩一樣知道那是假的。心理學家和羅胖都告訴我們,不可輕視三歲孩子的認知能力,他們能夠知道事實和想像的差異。
既然三歲的孩子就能明白事實和想像的差異,那麼為什麼新聞上常有已經是七八歲的孩子了,看了動畫片後,竟然親自試驗,像動畫片裡放的那樣,把同伴綁在樹上用火烤呢。這就引發了我們的另一個思考,孩子自己的假想和從書本上看到的童話故事,是一回事嗎?
童話故事如何發揮作用?
在《孩子如何學習》一書中,科學家做過關於小動物的一些研究發現,在「豐富」環境中成長的小動物們,大腦更為厚實。大腦可以根據個體經驗的變化進行物理擴張、收縮與變化。作者說嬰兒似乎也是如此,並且作者認為:這些新的研究並沒有指出父母需要給孩子們提供超越他們日常生活經歷的「豐富」體驗;但這些研究的確表明,極度貧乏的環境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損害。如果孩子從未讀過童話故事,那麼他們所有的想像可能是基於他們所經歷的日常生活。那麼我們可以想像,他們的假想和童話故事中所描繪的生活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那麼童話故事到底是什麼呢?在《這套有趣的原版童話,讓娃提前嘗嘗現實社會的一點「苦」》這篇文章中,作者認為,童話中情節是虛構的,映射的現實卻是真實的,是作者在用孩子自己的語言向孩子講這個世界,看似簡單,卻能讓孩子在之後不同的年齡階段都獲得新成長,在每次磨難中能夠獨立處理內心的衝突,獲得面對現實的勇氣。
美國心理學教授謝爾登·卡什丹在《女巫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塑造性格》這本書中指出:「童話不只是充滿懸疑、能激發孩子想像力的冒險故事,它還能反應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孩子處理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內心衝突。這或許才是童話持久不衰的真正原因。」
簡而言之,童話故事就是成年人用一種兒童的語言寫成的現實故事。孩子,雖然還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擁有人所有的各種內心的矛盾,衝突,恐懼和害怕。在成年人的世界裡,看到的孩子只是天真、爛漫、可愛、無憂無慮等等。但事實並非如此。在紀錄片《幼兒園》中,作者從孩子的角度拍攝,我們才發現原來在成人看來每天都應該是愉快的一天的幼兒園生活,其實並非如此。從入園的分離恐懼,到吃喝拉撒的不能獨立自理帶來的各種困擾;從孩子之間的打鬧和矛盾,到學習各種老師教的技能所帶來的的緊張。每一件在成人看來的小事,對於孩子來說都是能讓他們情緒崩潰的大事。可以說孩子的世界,並不單純。充滿各種矛盾衝突和緊張。而童話故事,能夠幫忙他們提前體驗這種現實的世界。
童話故事對於孩子的作用,就像文學作品和電視劇對成人的作用。即便你知道它是假的,但是這並不妨礙你在閱讀的時候沉浸其中,為故事中的人物或喜或悲,從中汲取力量;或是提前體驗各種豐富的生活經歷,從而激發你更多的想像;或是幫助你建立心理因果示意圖,預演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當真正發生時,能夠從容面對。正如吳伯凡在《意外與意義1: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有什麼區別?》一文中寫道:「不要以為讀這些東西只是一個消遣娛樂,它在悄悄塑造我們的世界觀:一個本來逗你一樂的故事會逐漸在你頭腦當中建模,而模式一旦形成,在你觀察世界、觀察你和世界的關係、規劃你個人命運的時候,它會形成一種前攝力量,在你還沒做某件事情之前,它已經決定了你做事的結果。」童話故事能夠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
我們有必要告訴兒童,童話故事是假的嗎?
童話故事的豐富性肯定是高於孩子自己本身的假裝遊戲的。童話故事為孩子的「假想同伴」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過於相信故事的內容而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試驗呢?這也是持有成人需要告訴孩子童話故事是假的觀點的人堅持的原因。
在《孩子如何學習》一書中,我們了解到嬰兒學習的方式其實同科學家是一樣的。通過不斷地進行試驗來發現事物的屬性。那麼是不是可以設想,這些新聞中的孩子,其實只是一些膽子更大的「科學家」,他們不滿足於看到的故事和動畫片,而想實際操作一下。正如真實的科學家一樣,在不斷的實驗和嘗試中,總是會有失手的時候,甚至會搭上性命。
那我們是不是要在給孩子讀童話故事時,同時告訴他,童話故事是假的呢?想像一下,如果你正在看電視,沉浸在角色的痛苦當中,默默地抽著紙巾擦眼淚時,身旁的好友,湊在你耳朵邊,悄悄地說:「這都是假的。」你會想什麼?也許你會想:假的又如何,在此刻,我願意相信它就是真的。那個觸動你流淚的情感就是真的。何為真,何為假。即便這個故事是假的,但是它帶來的感情是真的。
同樣的,當你想要告訴孩子,童話故事是假的時,你怎麼說的清哪個是假,哪個是真?童話故事《白雪公主》裡的那個魔鏡,你覺得是假的,但是你不會想到若干年後的某一天,這個魔鏡可能真的會出現,說不定就是你手機中的某個APP。它的發明,可能正是若干年前某個小朋友看了這個童話故事。你要告訴他是假的,他可能會變出一個真的給你看。
馬東在節目最後說:我們要認真思考的是真和假。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真和假有沒有時間性?這個問題值得每個人思考,而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他們也會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思考什麼是真,什麼假。請相信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