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人們來說,童話都是騙人的,光良在《童話》裡唱出了大人們對童話的感受。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我們需要告訴孩子,童話都是騙人的嗎?
有一期《奇葩說》裡,爸爸媽媽有不同的看法。
媽媽直接告訴女兒,不要信童話,以免在現實中失望。
爸爸認為,應該在孩子幼小心靈中種下美好。那麼,你支持誰的看法呢?
孩子愛美好與善良,這是一種正能量,一個擁有正能量的人,他對生活與未來,都會充滿希望,希望之光會帶領孩子,走過成長的歷程,走向優秀。
如果在孩子童年時,就讓他看到生活中醜陋的一面,看到人性的惡,這個孩子對這個世界,會充滿厭惡與消極,這種惡,也會在孩子的內心生根發芽,並且讓孩子在未來碰到問題時,更容易傾向於用極端與消極的做法和心態來面對。
從小看到太多黑暗的孩子,他的內心容易被「黑化」,所以,我們為什麼非要告訴孩子童話是騙人的呢?
在孩子的世界裡,是二元的,也就是黑和白,好和壞,美與醜,這是孩子的特點。
孩子的童年,需要童話,因為童話會帶給孩子美的感受,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有很多很好的人。
但是,現實的世界裡,卻有很多對孩子有不好影響的事情,難道我們也不告訴孩子們嗎?
在孩子還不會真正的分辯這個世界的時候,請給孩子更多好的東西。
面對對孩子不好的影響,我們可以保護與引導,但不用刻意引導孩子,童話都是騙人的,你怎麼還相信?
這種做法,就像有人告訴你,還追劇啊,那些都是假的,編出來騙你的!你的感受如何?
或者有人告訴你,不要追這個星,他是有多壞,你真追了就太傻了。
記住,哪怕說的是真的,但你在憤怒的同時,對這個帶給你消息的人,會是什麼感受呢?
古時,有一種信息是傳令兵最怕帶的,如果他千裡迢迢,把戰敗的消息帶回國內,很大可能,這個傳令兵也會在收信人勃然大怒後,被殃及池魚而被處罰。
我們要做這種讓孩子夢想破滅的「傳令兵」嗎?
親子共讀時,不論我們讀什麼,傳遞給孩子的,都是帶著愛與溫度,就像是媽媽的懷抱一樣。
哪怕,包括了死亡。
記得在女兒4歲多時,有一天她問我,什麼是死亡?人為什麼會死呢?
她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死會痛嗎?
這個問題她問過幾次,於是我知道,她進入到了死亡敏感期了。
4-5歲時,孩子就會進入到蒙特梭利所說的兒童敏感期中的一個,死亡敏感期。
對死亡感到害怕、畏懼,是孩子心智發展的必經階段,如果父母避而不談,甚至是責怪的話,不利於孩子對生命有正確的認識。
那麼,要怎麼跟孩子講述一個這麼沉重的話題呢?
我給女兒一起讀了關於生命的繪本《一片葉子落下來》,非常優美的內容,原來死亡並不可怕,我們害怕是因為沒有經歷過,當那片叫弗雷迪的葉子落下時,它感到了安祥、平和,死亡的感覺並不痛楚,那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來年,弗雷迪會以另外的形式回到我們身邊。
記得,讀完這本繪本,女兒大哭一場,我抱著她輕輕說,弗雷迪並不痛,它只是走了。
後來,在女兒地要求下,我們又讀了很多遍,她每次都會哭,但有一天,女兒不哭了,她說,弗雷迪一定不痛的,對嗎爸爸?
從此,對於死亡,女兒會坦然地去面對,這就是童話繪本所帶來的影響。
難道我們應該告訴她,死亡代表了離世,痛苦和不舍嗎?
一位媽媽回想起自己是如何愛上一本繪本,進而愛上一隻小狐狸的。
她說到,過完寒假回到家,發現女兒臥室裡貼著好多小狐狸,它叫阿狸。
與女兒散步回來,在孩子強烈推薦下,媽媽有點無奈的打開了書,心裡想著的,還是新買的看了一半的小說。
可是,第一個故事《影子》就讓她沉迷了,那句子就像是說到了心坎裡:
「城堡裡藏著寂寞,寂寞在唱歌。旋律很熟悉,歌詞很模糊。」
在她的內心裡,似乎真的有某個熟悉又模糊不清的旋律響起。
「旅行總有終點,冬天總會過去,嘈雜總會變得平靜......」
這讓媽媽不禁問讀初中的女兒,這樣的句子,你看得懂嗎?
女兒的眼神與光亮,讓她看到了答案。
甚至,這本書還打開了母女兩人間的交流。
《我相信》中寫道:「我相信,媽媽的嘮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溫暖。」
女兒對她說出一句出乎意料的話:「媽媽,你一點也不嘮叨。」
由此,媽媽想到了很多。
還給了女兒一個非常睿智的回答「因為你不需要我的嘮叨啊。」
像這樣的話語,在阿狸的繪本裡,還有好多:
曾經,我們以為永遠不變的相守,卻在某一天,放手,任他遠遊。
寫到這裡,真想跟爸爸媽媽們說,給孩子們買一本阿狸這樣的繪本吧,不為別的,那是一份愛與溫暖。
讓這種溫暖與感受,帶給孩子。
童話是寫給孩子的故事,孩子在美好的童話裡愛上這個世界,愛身邊的人,這是我們想給予孩子的。
而世界的現實,不需要在孩子還小時,由我們來殘酷的打破這種美好。
可以讓孩子在成長中,自己去體會與感悟,當孩子具備了足夠的抵禦風險的能量時,他面對現實,也能微笑著面對,不懼怕不畏懼,這時候的現實,會讓孩子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所以,你還會告訴孩子,童話都是騙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