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孩子打鬧是常有的事情,家長應該做好正確的引導才是解決之道。
執筆:陳芳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有位媽媽在網絡上發文: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被別的小朋友搶玩具甚至被打了也只會哭,我跟他說讓他打回去他都不敢,孩子這麼懦弱怎麼辦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在這個發帖的下面,有很多家長跟帖,都說自己的孩子都有過類似經歷:
「我家孩子被欺負了,我就讓他打回去,我說別怕,打不過回家找你爸!」
「每天給寶寶帶的小零食,回家都沒有了,一開始還以為寶寶長身體吃的多,後來才知道,全被同學吃了。我跟老師進行溝通之後才得到解決。」
「孩子在學校老是打架,其實也就是同學間打打鬧鬧,可老師每次都把我們叫學校去了解情況,不知道有什麼好了解的!」
......
孩子在學校打鬧的狀況時有發生,可是有的孩子被打或者打了一次就聽話了,再沒出現過類似問題,可是有的孩子確實屢教不改,甚至變本加厲。事實上,這跟家長的處理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在一個著名的幼兒園【攻擊-反擊】實驗中,約有70%左右的孩子在受到欺負或者攻擊時不會反擊,而是選擇哭泣。最後造成繼續被欺負繼續哭的惡性循環。
而選擇反擊的孩子仍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
當然除了直接反擊和妥協,還有一部分孩子在被攻擊的時候會暫時性妥協,隨後向老師和家長求助。這樣做的孩子,通常不會在遭受攻擊,因為在小孩子的世界,大人代表權威。
因此,從整個實驗報告來看,打回去的效果並不理想。
根據對200名被欺負的兒童進行的跟蹤調查顯示,一般選擇打回去的孩子,會遭受更多更頻繁的攻擊。
1、穩定自身情緒,給予孩子安撫
一般在聽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或者被打了時,父母第一時間的想法必定是討回公道,但是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這種處理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留下「出事找媽媽」的心理暗示,對孩子自主能力的培養會有不利影響。
並且孩子被欺負肯定受到傷害,應該先檢查孩子身體是否有不適的地方,如果沒有,應該及時安慰孩子,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再詢問緣由,教會孩子解決辦法,而不是直接插手,養成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2、 用合適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意志
很多孩子被打或者別欺負了,家長都會鼓勵孩子還回去,但是這並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還肯定是要還的,只不過不是動手,而是教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意志,比如:這個玩具是我的,你不可以動。
清楚表明自己的立場,讓自己的語言更有威懾力。
如果對方還是繼續這種行為,也可以適當的說一些「告訴老師」之類的話,因為在學校,對孩子而言,還是老師最有威懾力。如果還是沒有辦法避免,及時求助家長或者老師才是最好的方式。
3、 多交朋友,遠離孤立
學校的孩子基本都三五成群,有時候當孩子只有一個人待著的時候,其他小朋友就會視其為異類,因此才會選擇其為欺負的對象。
如果孩子能夠多交一些朋友,這樣不僅可以更好的融入集體,並且身邊的朋友多了,一般也沒有小孩子會欺負你,受欺負的可能性就更小。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兩個小孩子前幾分鐘還吵的不可開交,後一秒卻又在一起開開心心的遊戲,分享彼此的零食。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之間的「欺負」、「打架」都遠沒有成人想像的那麼嚴重,他們有的時候或許只是想跟某個孩子交朋友或者想要得到某個東西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選擇錯誤的方式去獲取。
家長應該及時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然後告訴孩子正確的方式應該如何處理。
所以家長們要明白在孩子之間出現問題或者發生矛盾的時候,切忌粗暴對待,應該及時了解情況,以免對孩子造成誤導和傷害。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有欺負別人或者被欺負的經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