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被打這件事,我們作為父母不外乎有三大類態度:
1、替娃報仇型:「什麼?誰幹的?那個XXX是吧?走,爸爸替你收拾他去!」
2、恨鐵不成鋼型:「你咋不還手呢?媽媽不是教過你……」
3、眼不見為淨型:「那咱以後不跟她玩了,有什麼了不起的。」
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了、受委屈了,沒有一個家長是不心痛的。但到底要不要打回去,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也不知道聽誰的。
換句話說,打回去這件事就相當於家長讀了一篇「爽文」,覺得真解氣、太爽了!
但是真正運用到現實中呢?
之前聽過一個媽媽的遭遇,兒子從小就比同齡人個頭大,但是入園時只有挨揍的份,回家就哭。
後來她看了一個育兒專家的講座,說一定要教會孩子「打回去」,於是就給孩子灌輸這種理念,想著這下不會再被人欺負了吧?
結果,隔三差五被老師「請家長」,說她兒子在幼兒園又打小朋友了。
問起來,孩子的理由也各種哭笑不得,比如誰誰不理他了,誰誰拿他玩具了,誰誰拉他胳膊了……即便是不小心碰到了他,也會成為「打回去」的理由。
加上兒子本來就比同齡人高大,更給人一種以大欺小的感覺,到最後,整個班的小朋友都怕他,活動時也不願意和他搭組,家長們背地裡也總是說他「欺負人」。
看,本來是擔心孩子被人欺負,結果卻變成了欺負人的那個,和娃講道理還很心累:不是你讓我打回去的嗎?
關於孩子被打這件事,很多家長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必須要一個答案:打回去,還是不打?
其實,答案根本沒有那麼簡單。
舉個例子吧,現在很多家庭都要了二胎,如果哥哥\姐姐,打了弟弟\妹妹,是否要打回去?
相信絕大部分家長都不可能鼓勵讓自己的兩個孩子「以暴制暴」吧?
也有一些情況,是較小的孩子欺負較大的孩子,這種情況如果也「打回去」的話,會被其他人認為是佔據生理優勢而欺負弱小,本來你孩子有理,還手也講不清了,這樣未必是一種好的選擇。
還有一種情況,非常普遍,就是那些天生氣質類型偏內向敏感的孩子,他們被打後第一反應很可能是不知所措、哇哇大哭。
這個時候,孩子最缺乏的是安全感以及情緒上的安撫。
如果,家長只一味說:「你打回去啊!別人打你,你怎麼不知道還手……」這類話,孩子反而會更傷心,因為這會讓TA以為自己才是做錯的一方,都是因為自己沒有還手,才會讓別人欺負自己。
再比如,對方是比孩子大很多的孩子,甚至是不懷好意的成年人。這種情況下,難道家長還要一味讓孩子「打回去」嗎?這無疑把孩子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
生活不是教科書,不是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單純教孩子一套應對方式,反而可能剝奪孩子本身的能力發展,導致他們在很多情況下無法進行正確判斷,還可能進一步危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
能夠理解這麼多家長希望孩子第一時間「打回去」,因為在我們的傳統認知裡,被打而沒有還手是一種窩囊、吃虧的表現。
但是,我們沒有考慮到孩子面對實際情況時是什麼感受。
尤其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表現非常明顯:很多孩子面對和自己同齡或偏大的孩子威脅時,容易犯怵,這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在起作用;而面對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時,又會比較強勢、霸道。
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有趨利避害的意識,面對霸凌時,他們也會本能去保護自己、甚至還手。至於一些孩子被打後愣住不敢還手,可能有以下原因:
1、擔心還手會被大人罵
2、覺得自己打不過對方
3、不知道如何做
因此,「打回去」只是一種手段,家長真正應該教會孩子的是面對霸凌時應該具備的勇氣:
1、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的,當對方做出霸凌行為時,孩子能夠分辨對錯,這樣才有底氣、有勇氣去大聲制止對方對自己的侵害。
2、第一時間保護自己。當孩子受到傷害或可能受到傷害時,第一時間是遠離侵害行為,保護自己的安全。「打回去」只是一種自我保護手段,但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好的選擇,尤其當孩子面對比自己強悍很多的對手時,打回去可能引來的是加倍的報復。
3、永遠不要給孩子貼「懦弱」的標籤。成年人一味教孩子打回去,並非全是站在孩子角度想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不想自家孩子「吃虧」。但如果自衛行為融入了「吃虧」的衡量因素,就容易偏離原本的目的。
勇氣,一定是需要智慧的,不是靠蠻力就可以顯得自己比較勇敢。我們成年人總說,不要和「垃圾人」纏鬥,最終受害的是自己。那怎麼換到孩子身上,就一定要孩子去和對方拼武力呢?
父母的引導,對於孩子的言行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雖然心裡也心疼,但第一時間表現出來的是苛責孩子太窩囊沒有還手,這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敢把自己的事情告訴父母,從而不斷挫傷孩子的自信心樹立。
也有些父母,自己很容易情緒失控,當孩子們發生一些小摩擦的時候,就會衝對方發脾氣,把事情無限擴大。殊不知,自己孩子看在眼裡也是害怕的,而且會認為自己是一切的始作俑者,是自己導致父母去跟人家打架的。
雙方父母互毆被刑拘
當然,並不是讓孩子們做「縮頭烏龜」,而是要教會孩子處理衝突的方法,有很多方法比「打回去」更加實用,比如:
1、大聲呼救,甚至大聲哭都是一種有效方法(可以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並不是我們傳統認知上的窩囊表現)
2、尋求成年人的幫助,比如在幼兒園、學校時可以找老;家庭出遊找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
3、大聲告訴對方,這樣做是不對的,自己不喜歡這樣。
總而言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孩子比我們更能分清什麼是鬧著玩、什麼是惡意行為,如果我們只一味要求孩子「打回去」,反而是扼殺了孩子處理矛盾的能力發展。
事後,家長也應該用平和的心態去和孩子聊聊這件事,包括孩子是什麼想法,什麼感受。彼此間進行交流,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並且幫助孩子意識到正確和錯誤。
還可以找一些處理衝突主題的繪本,幫助孩子理解遇到類似事情該怎麼辦。
這樣的話,孩子今後遇到類似事情,就會有很清晰的意識判斷是非,用有底氣的語言去制止別人對自己的行為。
即便說了這麼多,可能還是有很多家長對「打回去」有著深深的執念。
這裡只是想說,並不是反對「打回去」,而是希望我們為人父母,能教會孩子更多處理矛盾衝突的方法,用最恰當的方式來保護自己,而不是一切問題都用暴力解決,不然孩子學會的也只有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