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01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很多幼兒園的報名工作正在進行中,而報上名的寶媽,相信在七月和八月這兩個月份並不會輕鬆。面對著首次上幼兒園的孩子,大多數寶媽會在這兩個月極度焦慮和不安。
很多寶媽對孩子幼兒園的生活會有隱隱地擔憂,不只是孩子會在剛進入幼兒園時哭鬧沒有安全感,寶媽也會因突然離開孩子而不知所措不適應。
有的寶媽還有另一個擔憂,就是幼兒園一個班大約有40多個孩子,但僅僅有3個老師,這就從側面說明了老師無法一對一地顧及到孩子。然而,孩子之間一定會有打鬧爭玩具的時候,這時一些孩子可能會被欺負。
為了不讓孩子在進入幼兒園被打吃虧,大部分的寶媽在暑假這個空檔,會對自己的孩子進行速成教育。比如:
告訴孩子被打了一定要告訴老師;還有就是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家長的用心良苦可以理解,但是,「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真的對自己的孩子好嗎?
其實,針對孩子之間的打鬧問題,兒童學專家做過比對實驗,這個實驗的主題就是研究孩子之間的打鬧,並給出相應的結論。
據實驗結果顯示,孩子因為性格和性情不一樣,在打鬧這件事情上就會出現不一樣的結局:
孩子性格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
1. 打不還手,沒有任何作為的孩子
這種被打卻不懂還手,不敢有任何舉措的孩子佔了八成。也就是說這一類孩子在遭遇被欺負的事件時,只會自我消化,不會打回去或者求助老師。
結局:這種被打後選擇自我消化的孩子,下一次還會遭遇被欺負,甚至是同一個孩子的欺負。孩子本性裡是會帶有一定欺軟怕硬的色彩,被打的孩子只要不採取行動,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欺負。
2. 被打選擇還手
被打選擇還手的孩子大約佔了一成,這些孩子在遭遇欺負的時候,選擇以暴制暴,一定程度上讓施暴的孩子不敢再次動手,緩解了自己再次遭遇欺負的可能。
然而,這種情境下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被打的孩子選擇還手,被欺負的孩子再一次被打倒了。這種情況下,遭遇欺負的孩子會被對方瘋狂的再次回擊。
結局:被欺負選擇還手,孩子若是不能認清現實,沒有十足的把握,往往會被打的更加嚴重。
3. 告訴老師或者爸爸媽媽
這一類被打會尋求外在幫助的孩子也佔了一成,在告訴老師後,老師會介入,會告誡打人者,打人者大部分不會再打這個尋求幫助的孩子,而會轉移目標。
結局:在幼兒園被打,最好的方式就是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尋求老師的幫助。
若是老師不作為,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回家傾訴,以便了解情況和老師及時溝通或者做出進一步的解決方案。
看了兒童專家的實驗和結論,家長理應當清楚:孩子被打,教孩子打回去不一定是最正確的選擇。
為了孩子的安全,作為家長理應當教會孩子無論發生什麼都要尋求老師的幫助。在學校裡老師才是孩子的「守護神」,而不要害怕老師,要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
孩子的「世界」,其實沒有太多紛爭
那麼,很多家長會有疑問,明明昨天孩子還說誰誰欺負她了,第二天回來又說和對方玩兒了什麼遊戲,孩子之間為何會相愛相殺呢?
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兩個孩子搶玩具搶得不可開交,大打出手。然而,幾分鐘之後,兩個人不在一起又會互相尋找對方,見到對方後會喜笑顏開,一起玩得不亦樂乎。
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三歲以上的孩子是自我意識萌芽的高速發展時期,孩子在這個時期會非常護「短」喜歡佔東西。但是一旦這個勁頭過去了,孩子就會忘掉剛才發生的事情,繼續和朋友們玩。
孩子本善良,有的時候一些行為不是本意,家長要多包容,多引導孩子。
孩子被打了,家長該如何應對?
1. 給孩子擁抱,給足安全感
孩子被打後,會十分沒有安全感,往往心裡很委屈。
這個時候,作為家長首先不要說教而是要給足孩子安全感,抱一抱孩子,讓孩子平靜下來,再去了解事情的經過,提出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意見。
2. 不介入孩子之間,孩子的矛盾孩子自己解決
切記,父母不要插手孩子之間的事情,給出意見後,嘗試讓孩子去自己解決,才能讓孩子真正的內心強大起來。
知道遇事怎麼處理,下一次處理事情的反應速度也會加快,避免成年以後遭遇暴力手足無措。
3. 教給孩子,做合群的孩子,自信
被欺負的孩子大都看起來非常頹廢,衣衫不整,或者自卑膽怯,若是孩子看起來自信陽光氣場強,也就不會輕易地被欺負。
另外在孩子沒有上幼兒園前就要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多進行人際交往,做個合群的孩子有助於孩子在上幼兒園後不被孤立,不被欺負。
4. 告訴孩子發生任何事要求助老師
孩子上幼兒園後,作為家長要給孩子明確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學校期間老師代替媽媽來保護你,發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求助老師,老師會幫助你。
如此,孩子就會養成慣性,在學校不管什麼事情都會尋求老師的幫助,也就會很少被欺負。
【辣媽語錄】:
幼兒園是孩子離開家進入的第一個大集體生活的地方,而沒有了媽媽的保護,寶寶會有一段時間的坐立不安。
這時媽媽不要過於心疼孩子,可以提前教給孩子遇到某些事情需要怎麼處理,孩子的適應能力其實很強的,相信孩子會處理好自己和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會非常快的茁壯成長。
本文編輯:小當媽
審稿主任:媽媽緣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