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赫石產研部科普專欄
小外甥豆豆剛上幼兒園沒幾天,
就哭著說,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
我這心裡咯噔一下,突然想起之前看到過的一個新聞:
47個學生,除了自己,打了45個……
難道豆豆也遇上了這樣的滅霸?
打回去?
萬一豆豆學會了暴力處理事情怎麼辦……
不打回去?
以後會不會總被人欺負?豆豆會不會因此變得懦弱?
我這學兒童心理學的小姨可不能坐視不管,這事兒我必須得解。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其實,還手還是不還手,反應了孩子解決矛盾的能力。
所以,在教給豆豆打回去或忍下來之前,我先來帶大家看看幼兒之間的衝突一般是怎麼產生的?
一般來說幼兒之間的衝突「1」有三種:
· 無意義衝突
也就是不小心造成的衝突,比如:小朋友拿玩具的時候不小心碰撒了隔壁小朋友的水杯。
· 爭搶性衝突
常見的現象就是:兩個小朋友搶一個玩具,雙方爭執下發生衝突。
· 攻擊性衝突
多數是言語表達不流暢的情況下,又沒有規則意識,小朋友會通過咬人或者打人來達到目的。
所以呢,如果是無意義衝突和爭搶性衝突是不建議教孩子打回去,因為這兩種衝突是非敵意的,而且只要引導到位,會慢慢減少這兩種衝突性的行為。
發生這兩種衝突後,父母按照下面的方法這麼做,既能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又能教給他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了 。「2、3」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第一步:給情緒一個名字
是開心,還是生氣?是憤怒,還是害怕?
引導孩子開口說出這種負面情緒。
「寶貝,你看起來有些不開心?」
第二步:還原場景
引導孩子描述事情經過。
「你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
第三:認可情緒
表示理解孩子。
「我明白了,如果小朋友跟你說的話,你是可以把玩具給他玩的,但是上來就搶你的玩具,你就比較生氣,對嗎?」
第四:引導解決辦法
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界限。
「玩具是你的,你可以主動分享給別人,但是別人不能搶。」
第五:教孩子怎麼維權
如果小朋友再搶你的飛機,你就大聲告訴他:「不能搶,你要先問問我!」
可是如果明確拒絕後,別的小朋友還是硬搶甚至出現暴力行為,怎麼辦?
這題有解,美國兒科學會給出了進一步的專業的建議。
面對第3類攻擊性衝突:
1、大聲說不
教給孩子可以看著對方的眼睛,然後大聲喊:「你不能打我,打人是不對的!」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2、把對方的手拿開
3、尋找大人幫助
場面不可控的情況,讓孩子跑去找老師或跑到公共場合尋找路人。
4、回家一定要告訴爸媽
還有些娃,天生就有小狼的氣勢,
只要被欺負了,二話不說就掄著小拳頭,打回去!
狼寶寶的家長們也很頭疼。
孩子打回去,會不會就此形成了攻擊性人格呀?
或者,報復不成反被再次教訓怎麼辦?
別急,我先帶你看一個科學實驗。
家庭心理學家傑拉德 R. 帕特森和李察 A. 利特曼做了「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實驗,共調研了2583條兒童攻擊行為實驗的結果。結果顯示:
首先,不會打回去的孩子,一方面會助長了打人孩子的暴力行為,另一方面這些被打的孩子可能會因此害怕。
其次,孩子被打後選擇打回去,並且成功的情況下,他們便可能不敢再欺負這個孩子。
不過,如果形勢判斷失敗,沒能很好的自我保護,卻引發打人孩子更大力度的攻擊的話,那就要提前告訴孩子,要是自己解決不了,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一定幫你出頭。
因為安全感強的孩子,成為校園霸凌對象的概率也會很低。
1、反擊成功的孩子會變得暴力嗎?
不一定。如果反擊成功的孩子享受反擊中的快感,並因此經常打其他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可能會變得暴力;
但是如果孩子只是為了自我保護,那麼這些孩子不會因此變得暴力或者主動欺負其他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2、選擇不反擊而是尋求幫助的孩子,會變得依賴嗎?
當第三方的幫助可以及時制止打人行為,而且孩子委屈得到理解和伸張,那麼孩子的性格是不會受到影響,當然如果制止有效,孩子不會依賴第三方的權威,比如依賴父母或者老師。
孩子會不會養成依賴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第三方制止是否有效。
3、選擇不反擊而是尋求幫助的孩子,會變得懦弱嗎?
不反擊≠懦弱。懦弱形成的原因必然是多次不反擊且每次都會遭到被打,那如果孩子不反擊,但是第三方及時介入就會給孩子鼓勵和支持,這樣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同依賴的養成,懦弱也是取決於第三方的支持和大人及時制止行為。
總而言之,到底要不要打回去,不用立馬下決定。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安撫孩子的情緒,並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其次了解事情的經過,根據衝突的性質和嚴重程度,教孩子言語表達維權行為,教孩子言語表達維權行為,接納並尊重孩子的決定。
文章來源公眾號:赫石小超人
參考文獻:
1.馮超. 孩子被打了,需要還擊嗎[J]. 教育家, 2019(43).
2.陳露. 當孩子被打後[J]. 健康, 2015, 000(004):44-45.
3.李茜. 孩子被欺負了,德國家長這麼做更有效[J]. 中華家教, 2018, 000(008):6-4. Patterson, G. R., Littman, R. A., & Bricker, W. (1967). Assertive Behavior in Children: A Step toward a Theory of Aggression.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32(5), iii. doi:10.2307/116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