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遺網:本文由專注於地理、旅行、人文的山川網,聯合專注於歷史、文化、古蹟的文遺網聯合推出。由山川網負責本文涉及地理、地貌相關素材搜集整理分析,由文遺網負責本文涉及史料、典故相關素材搜集整理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而這些行政區域的輪廓形狀,卻和世界其他國家經常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區劃方式大相逕庭,各種奇形怪狀的劃分方式層出不窮。
那麼在開始本文的分析研究前,小文需要先向大家普及一下中國行政區劃的基本原則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亦作犬牙交錯)。
山川形便,即根據山脈、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徵劃分地理區域,進而劃分行政區域。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域劃分的重要原則之一,能夠使行政區劃與經濟、文化區劃一致,有利於經濟和社會發展。江西就是最典型的利用山川形便劃分的省級行政區。
而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十分複雜。很多省份如果完全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則進行劃分,那麼位於群山、大河環繞的行政單位,便很容易形成諸侯勢力割據局面。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無疑就是同時擁有四川盆地和蜀道難的四川省。
那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中央政府往往就會採用「犬牙相入」的區劃準則,人為將一些在地理、交通、文化、習俗上屬於一省的重要城市,劃入相鄰另一省管轄,藉以削弱地方諸侯割據自立的機率。比較典型的,就要數原本屬於出川咽喉要到的漢中市,被劃入了陝西省管轄。
參考歷史的教訓,最終我們發現,要想國泰民安,就必須堅持「山川形便,犬牙相入」的區劃準則。正所謂「山川形便民生利,犬牙交錯社稷安」。
了解了中國省域劃分的基本原則,接下來我們開始今天的正題。中國有兩個省份,同樣是造化於「山川形便」,山河包圍,易守難攻,地理位置極為優越。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卻上演著截然不同的兩種命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今天我們來說山西省,山西省的地理位置有多優越呢?小文在上網搜集資料時,發現很多現在的山西地圖,都沒能特別好地展現山西在地形地貌上的得天獨厚。直到偶然發現了上圖這份清代的山西地圖。從行政劃分上,清代山西和如今的山西,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所以我們以此為憑對山西進行研究,非常合適。
東以太行山為界,與河北為鄰;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長城(黃土高原地貌)為界與內蒙古毗連。也就是說,山西東南西北四面,都擁有可以據險以守的天然地貌屏障。
更重要的是,我們來看看,與山西相鄰的四個主要省份:北邊是蒙古,東邊是河北,南邊是河南,西邊是陝西。
蒙古不多說,自古以來都是中國北方疆土的最重要威脅來源。山西最北端的城市大同,從古至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朝歷代都是政府重要的邊防城市,屯兵戍邊之所在。山西的北部屏障主要有二,其一是天然的黃土高原地形,可以有效影響蒙古騎兵的閃電戰和陣地戰效果;其二是人工的長城屏障,可以彼此呼應,大大降低蒙古鐵騎長驅直入的隱患。
山西以東,隔太行山脈相望的,正是中國北方地區最重要的華北平原。自元代開始,歷經數百年,中國的中央機關所在地北京,都位於此處。而北京的防線,主要就取決於北方的燕山山脈和西方的太行山脈。兩大屏障但凡有一處失守,基本就是蒙古鐵騎長驅直入、兵臨城下。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英宗也被俘,土木之變使明王朝遇到嚴重的危機。危急之時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加強戰備。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十三日,于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於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隨後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也被明軍擊退。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不得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嚴。
明朝的這場北京保衛戰,正是大同邊防(當然,失守的不僅此一處)失守後,帝國中樞北京面臨生死考驗的典型案例。
但上文,我們是站在山西作為北京乃至整個華北平原重要軍事屏障的角度來思考山西戰略位置的重要性的。
如果我們把思維轉變一下,變成如果有一路心存雄心壯志的諸侯,已經佔有了山西之地,進而想要取天下的話,山西是否又具備足夠的優勢呢?
根據史料,我們發現,山西的確具備這個優勢。我們還是先說山西與隔太行山脈相望的華北平原之間的戰略關係。從地勢上,我們從小就從地理課上學過,中國地勢是西高東低,而太行以東的河北又處於平原地帶,毫無疑問,山西之於河北,處於居高臨下的戰略俯視地位,這對於古代戰爭而言,就是典型的交通與地理優勢。
而太行山雖然巍峨,但主脈卻被多條河流橫切,形成著名的「太行八陘」和多個險關,自古烽火不斷。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太行山延袤千裡,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山西的許多條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乾河等等,於是形成幾條穿越太行山的峽谷。
也就是說,想要從山西出兵東進河北,是順流而下,輕而易舉的事情。且通道眾多,戰略可選方式多變,對於防守方而言頗為不利。而直到如今,連通山西與河北之間的許多鐵路公路通道,依舊選擇了當年太行八陘的路徑。
說過了山西向東,我們再來說山西向南。中國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而中原在哪?正是今天的河南所處區域。而山西與河南有多近呢?只有黃河一河之隔。而歷史上之所以長江是天塹而黃河不是,正是因為黃河在冬季的枯水期,是會冰凍的,此時揮兵南下,基本上中原地帶便無險可守。洛陽、開封兩大中原古都,將完全洞開於敵人刀口之下。
關於這點,北宋的慘痛教訓,可謂是歷歷在目。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中國北方最重要的地理屏障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使得包括華北、中原廣闊華夏腹地的命門洞開。即使是到了宋朝,猛人如太祖趙匡胤,依舊苦苦難以奪回幽雲十六州。也正是如次,才導致了後來的北宋滅亡。後人稱石敬瑭為華夏千古罪人,絕非虛言。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
失嶺北(王維詩中都護在燕然的燕然都護府)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之於南方猶如嶺北行省之於北方,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緣戰略價值巨大,元朝稱之為腹裡。
山西南面,正是四戰之地的中原地區。洛陽、開封兩個古都接近山西,處於它的攻擊範圍。歷史上,就有無數佔據山西,並攻擊中原的例子,比如北朝的匈奴王劉淵等。
說完了山西的北、東、南三面,我們再來說說最後的西面。山西以西,正是十三朝古都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同樣是易守難攻的重要行政區,東有崤函天險,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素有「關中四關」之稱。但是,相比洛陽的「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以長安為都無疑對於控制中原乃至廣闊的中國東南腹地,顯得有些鞭長莫及,捉襟見肘。尤其是在過去交通不發達,由長安向全國發布傳達政令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
在漢唐時代,雖然經過文治武功,中國西部的最大控制範圍延伸到了今天的新疆附近。但是傳統意義上的中華文明版圖,始終都在中原地帶。而連通關中平原與中原地帶的最重要道路,正是位於陝西以東、山西以南的崤函通道。這條位於黃河與秦嶺之間的通道,自上古時期起,就是東出渭河平原(關中平原)的重要通道。很多時候甚至可以稱之為唯一通道。所以如果定都長安,就必須將崤函通道和山西牢牢控制在手裡,否則的話,一般會發生兩種情況——
第一,陝西政權出關中平原進取中原,回來路上就被人家給截胡了,典型案例:春秋時期秦穆公遠徵鄭國,回師途中被晉國在崤山設下埋伏,最終結果是全軍覆沒。
第二,中原想要打進關中雖然是險關當道,但山西政權如果想要進關中,結果就大不一樣了,典型案例:隋末李淵在太原起兵,首創了借山西拿下關中,繼而取得天下的案例。
正是因為山西重要的軍事位置,皇帝如果把自己的某個兒子封作了晉王,或者某位諸侯自己費勁心機當上了晉王,那麼未來就會有較大可能成為帝國接班者。司馬昭、楊廣、柴榮、趙匡義等人,在登基坐殿之前,就都曾當過晉王。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更好理解為何得山西者易得天下這個問題——山西退能夠據險以守,進可以隨時出兵爭奪天下,距離中國三大權力中心關中、中原、華北又極近,堪稱絕佳戰略要地。
下一期,小文將帶大家了解另外一個和山西同樣易守難攻的省份四川。但四川的命運,卻和山西大不相同,敬請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