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潮」衝擊珍稀古銀葉樹生態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葵湧壩光的古銀葉樹群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保存最完整、樹齡最大的天然古銀葉群落,被列為「國家珍稀植物群落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對象。

  大量銀葉樹的種子掉落在水泥地上,失去了進入泥土生長的機會。保護區內原有一家餐館佔地三四百平方米,嚴重影響了銀葉樹保護區的環境。

■ 深圳特區報記者 石義勝 聞坤/文 何龍/圖

位於大鵬新區葵湧街道的古銀葉樹群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保存最完整、樹齡最大的天然古銀葉樹群,樹齡超過500年的銀葉樹有1棵,樹齡200年以上的近30棵,還有很多樹齡過百的古樹,與周邊的海灘、溼地連成一體,構成壩光鹽灶古銀葉樹保護區,被列入國家珍稀植物群落重點保護對象。由於風景優美,此地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不少人無視禁令,翻越鐵絲網、棧道拍照,踐踏植被,有些人走時留下了食品袋、易拉罐等垃圾。遊客的到來,還催生了農家樂與小旅館,汙水流入溼地,衝擊著生態系統。

1網友報料:

珍稀古樹林生態被破壞

「前幾天又去壩光了,當年的山清水秀變成了滿目瘡痍!再來看看這裡的鹽灶百年銀葉樹保護區,已經因為上遊的小溪遭到推土機的破壞,淡水來源很少,樹林的生態盡毀,包括這裡的紅蟹等動物。因為銀葉樹和紅蟹要淡水和海水相交匯的環境,現在沒淡水了。」近日,有網友在網上發帖稱,位於大鵬新區葵湧的銀葉樹保護區生態遭破壞,去年當地可看到很多紅蟹,如今看不到了。

「壩光是上天的恩賜,是中國最美的海岸線之一。」近20年來一直在關注壩光、拍攝壩光的知名攝影師周煒說,自然風光越來越珍貴,遊客來了,餐館也興起來了,隨之而來的是汙染。汙水直接往海裡排,殺傷力很大。

2記者調查:

觀光潮帶來環境汙染

3月25日中午,記者來到大鵬新區葵湧壩光、鹽灶,看到壩核公路旁一片黃土,停了十多臺挖掘機等車輛,附近居民告訴記者,此處原是一片魚塘,後來填海成了黃土平地,沒有樹木和綠色植被。填海處距離鹽灶古銀葉樹保護區僅有一兩公裡。保護區旁的鹽灶村不少舊房被拆,牆上寫著禁止住人,到處是殘垣斷壁,附近的海灘成了婚紗攝影的勝地。

記者看到,壩光鹽灶古銀葉樹保護區內每棵古銀葉樹掛著編號牌,樹齡100至150年的古樹隨處可見,最老的古樹有500年。不少地方土塊已經幹硬結實,溼地裡有一條蜿蜒的淺淺水溝,通過一座小水壩通向大海,水溝裡除了一些「跳跳魚」,看不到紅蟹的影子。

「保護區裡面有一家海燕餐廳,以前燒烤時弄得煙燻火燎,不僅地上有油漬,旁邊的樹林也遭殃。」海邊一艘觀光漁船的老闆告訴記者,不知什麼原因,海燕餐廳不做了,大片臨時建築一直沒人來拆。記者在保護區內找到這個空無一人的餐廳,在古樹群落和海岸之間,佔地好幾百平方米。原生態的地面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地面、水泥頂棚、水泥石臺和水泥籬欄。鋼筋水泥建築矗立在那裡,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

緊挨著保護區的餐館旅店、小旅館也不少,以海鮮、農家菜、無敵海景來吸引顧客。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當地並沒有汙水處理系統,生活汙水都直接排入大海或保護區內的溼地,遊客越多,帶來的汙染越嚴重。

記者來到保護區一側的溼地,看到溼地裡長滿了雜草,幾條水溝蜿蜒穿行其中,溼地上面建起了環形的木質棧道,供人觀景。棧道邊上立有多塊警示牌,提示遊人不得翻越護欄進入溼地,但不時有年輕的男女衝入溼地拍照、踐踏野草。為防止遊人深入古樹林,保護區裡拉起了簡易鐵絲網,並立有警示牌。即使如此,仍不時有人翻越鐵絲網,倚著古樹拍照,在古樹底下,散落著一次性飯盒、食品袋、易拉罐。「每周都有義工、民間環保組織來此地清理垃圾,不然,這兒早垃圾成堆了。」一位經常陪客戶來壩光拍婚紗照的攝影師如此說。

3葵湧辦事處:

紅蟹減少疑與天氣有關

日前,記者發採訪函給大鵬新區管委會反映情況,該函被轉到葵湧辦事處,該處在書面答覆中表示:壩光鹽灶古銀葉樹保護區成立於2005年,保護區成立後辦事處專門安排了3名護管人員,野保處(即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也很關注,一直在跟蹤保護。網民所指的工地不會擠佔銀葉樹保護區。對於網民指出的溼地乾涸、紅蟹數量減少的情況,該處介紹說,保護區裡的水少可能和季節有關,由於去年深圳天氣乾旱,降水偏少,這些自然因素會對溼地環境產生一些影響,而紅蟹對溼度非常敏感,在環境乾燥時它們會縮在洞穴裡,在洞口用樹葉堵住,保持溼氣,所以看上去會覺得紅蟹減少了。

溼地與古樹林同為一個生態系統,有遊客稱溼地遭菜地侵佔,農藥隨雨水流入溼地,對紅蟹的生存構成了威脅。該處表示,經調查這片菜地屬於政府儲備用地,理論上不能再種菜了,由區儲備土地管理中心委託物業公司管理。在發現有菜農種菜後,葵湧辦理處已去函向物業公司通報情況。對上述餐館的處理意見還需進一步調查。

4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

保護力度還會加強

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梁小僚科長、生態學博士昝啟傑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位於鹽灶村的古銀葉樹群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之所以幾百年來能夠一直保留下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是當地客家人的「風水林」,原村民們盼著這片古樹林擋颱風並為他們帶來好運。

梁小僚說,過多的遊人進入保護區會對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前幾年經常有遊人踐踏古銀葉樹的根須,後來該處就在古銀葉樹群與溼地邊建起了環形的棧道,方便遊客在近距離觀景時不會傷及古銀葉樹。去年底有環保人士投訴有些古樹沒有生機,像是生病了,該處已委託中國林科院進行調查,前期摸底調查了古樹的數量、樹齡,發現有七八棵古樹出現「衰退」症狀,近期會分批次、分時段進行泥土取樣、化驗等工作,以了解是否存在地質、水質汙染,病蟲害等因素,化驗結果目前還沒有出來。

昝啟傑說,鹽灶村的古銀葉樹群與溼地、海灘構成一個生態系統,作為「風水林」,又與周邊的客家民居一起構成了客家文化景象,擬建設一個特色的生態保護區,派駐保護站一類的機構進駐,讓保護工作常態化、系統化。周邊的菜地會還原成溼地,而現存的餐館等場所應當儘快遷出。

相關焦點

  • 在壩光,與500歲的銀葉樹溫情對話
    壩光的古銀葉樹群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保存最完整、樹齡最大的天然古銀葉樹群,樹齡超過500年的銀葉樹有1棵,樹齡200年以上的近30棵,還有很多樹齡過百年的古樹,與周邊的海灘、溼地連成一體,構成壩光鹽灶古銀葉樹保護區,
  • 在深圳東部,有一大片「銀葉林」和無人海灘,適合拍照
    古老的青磚瓦房鱗次櫛比被群山環繞藏在綠野之間村屋前的水塘正中間的祠堂屋頂的雕花低矮的木門這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古村落圖/愛大鵬溼地內還有世界珍稀的紅樹林樹種銀葉樹據說目前只有在中國、日本、印度被發現這片銀葉樹群是國內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樹齡最長的天然銀葉樹群落已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這裡的銀葉樹
  • 銀葉樹溼地、白沙灣公園…壩光片區還有這些在建公園!
    據悉,壩光公園體系將利用山體及濱海空間打造山海慢性環道,春從遊(白沙灣公園)、夏玩海(中心公園)、秋登高(江屋山郊野公園)、冬尋趣(銀葉樹溼地園),以一年四季為主題,構築一季一園、一樹一花、一海一灘差異化景觀。目前銀葉樹溼地園、白沙灣公園、中心公園正在建設,江屋山郊野公園和海濱公園預計將於明年開建。公園建設是壩光片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縮影。
  • 給你開一樹的小太陽-銀葉金合歡
    今天就來看一種含羞科金合歡屬的植物-銀葉金合歡。又稱珍珠相思、昆士蘭銀條等。銀葉金合歡是一種速生的小喬木,一年可長高80公分-1米,最高長到6米高,樹冠可伸展到3米寬,樹形美觀俊挺。銀葉金合歡原產澳大利亞,經引進栽培,目前廣東、廣西很多綠化帶都有大量種植。無論植於山坡或是水邊,其優雅樹姿都是一道亮麗的景觀。它的幼年葉片和成熟後葉片形態截然不同,前者似輕柔白羽毛,後者卻呈橢圓形,為迷人的銀綠色。所以即使不開花的時候,銀葉金合歡的葉子也是花藝師十分喜歡的鮮切花材料。
  • 大陸遊客減少加疫情衝擊 臺灣墾丁觀光業一片哀嚎
    墾丁觀光人次急速下滑。(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3月16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去年在臺東縣鹿野高臺舉行的臺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吸引99萬觀光人潮,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攪局,已宣布延期至7月11日。
  • 泉州武陵生態休閒農場「三生態」
    閩南網9月17日訊 泉州武陵生態休閒農場位於泉州市5A級國家風景名勝區——清源山的東坡中下部,屬環清源山文化產業帶內,地處南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農業資源和野生動植物等多樣性豐富,堪稱鳥語花香,林木、瓜果、花卉豐美。
  • 生態採摘園未來前景別古莊歡迎您_別古莊
    生態採摘園未來前景別古莊歡迎您,別古莊,別古莊為永定河衝積平原,土壤主要是黃沙土及沙土和膠泥混合的兩性土為主,年平均無霜期為199天,年平均氣溫11.6度(歷史最高氣溫39度,最低氣溫零下17度),年降水量526.6毫升。生態採摘園未來前景別古莊歡迎您, 的環境常常讓遊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 陳橋鎮黃河溼地生態公園:昔日黃袍加身地 如今珍稀鳥樂園
    映象網訊(記者 燕子丹 王韶卿 文/圖)冬日暖陽下的黃河溼地生態公園沒有一絲寒冬的氣氛。蘆葦蕩中,三三兩兩的珍稀鳥類震旦鴉雀在濃密的蘆葦梢上自由的彈起,讓人仿佛置身在萬物甦醒的春天。11月11日,「走進黃河」集中採訪團來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鎮,感受自然之美。
  • 銀葉菊,一片雪花落下
    看名字就知道銀葉菊的特別之處:它是菊科類,葉片是銀白色的,全身上下披著細細的小絨毛。白色的植物在自然界是原本就是不多見的,銀葉菊每片葉片上都有精緻的缺裂,就像冬天的雪花;而且它耐寒能力很好,可以在寒冷的雪天,與潔白冰冷的雪花共存。葉菊的手感也是非常奇特,第一次見摸了好久,才確認不是假葉。原產自巴西,是重要的花壇觀葉植物,因為銀白色葉片遠看像一朵白雲而得名。
  • 廣西欽臺農農業生態觀光休閒基地開園
    中國臺灣網10月4日欽州消息 日前,落戶廣西欽州欽南臺灣農民創業園的欽臺農農業生態觀光休閒基地正式開園,國慶假期,免費向欽州市民和各地遊客開放,同時舉辦多項主題活動,讓遊客體驗別樣的臺灣風情。  欽南臺灣農民創業園位於廣西欽州欽南區久隆,2011年經國臺辦和農業部聯合批覆成立。
  • 泉州武陵生態休閒農場 離市區最近的自駕遊好去處
    最受泉州市民喜愛的自駕景區之生態休閒景區——泉州武陵農場  泉州武陵生態休閒農場 離市區最近的自駕好去處  閩南網11月3日訊 閒暇周末,想和家人好友找個地方度假,但又不想走得太遠,有什麼地方可以推薦呢?
  • 古茶樹成了「致富樹」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 (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 古茶樹變成了「致富樹」——浙江大學在其定點幫扶的雲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打造「紫金普洱」茶項目,重點扶持具有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的普洱茶產業,讓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日前,該項目獲評第五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 每天認識一種植物「銀葉菊」
    銀葉菊是為菊科千裡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通體帶有銀白色絨毛,羽狀葉片則和雪花有幾分相似,在陽光的照耀下還能呈現出一定光感,讓人眼前一亮。這樣的搭配,讓銀葉菊好似植物界中的「雪精靈」一般,顯得那樣獨特而別致。
  • 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東坑擬建400畝臺灣水果園
    ■上月初,東坑農業園從臺灣引進的近5000株番石榴,目前大多已長出兩尺高,成活率達99%  兩年後將開門迎客,供休閒觀光今後三年該園還將陸續從臺灣引進火龍果、蓮霧等優質水果苗木,完善配套設施,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曾偉化估計,兩年後首批果苗將成樹掛果,臺灣水果園也將正式開門迎客。  首批果苗成活率99%  昨日,記者走進東坑農業園,看到一片黃色的土地上,冒出了一株株青壯的果苗,鬱鬱蔥蔥、生氣盎然,不少果苗已經離土兩尺高。
  • 讓孩子們認識世界珍稀林木如此簡單
    8月18-19日,在廣西中越接壤的憑祥市夏石鎮世界珍稀林木生態園,有一群孩子在爸爸、媽媽地陪伴下,與森林相約,體驗「世界珍稀林木生態」之旅。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快快樂樂地成長。18日,正逢周六,上午11點左右,從四面八方驅車冒雨來到生態園,統一在當地壯族居民帶領下,於農莊的小木屋辦理入住。
  • 白鹿原生態農業觀光示範園紀實
    走進位於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北塘村的白鹿原生態農業觀光示範園,誰也不會把這裡同昔日的荒坡、禿嶺聯繫起來。那上百萬株雜果林、無公害的千畝櫻桃園、數百畝葡萄園,那成片的菜園、連片的花卉,讓人們真正領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業」的示範效應。對此,多次前往調研的陝西省委副書記、代省長、西安市委書記袁純清,對園區科學規劃及示範帶動作用,十分讚賞,並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 什麼是觀光生態農業模式?觀光生態農業模式還具有這幾種特點!
    什麼是觀光生態農業模式°觀光生態農業模式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將生態農業建設和旅遊觀光結合在一起的良性模式。生態觀光農業主要由以下四種類型組成:觀光漁業、觀光農園、觀光畜牧、觀光園藝等,其主要開發形式為:漁業捕撈垂釣、生態農業觀賞、農業生產模擬、農業科學教育、畜牧養殖模擬、畜牧產業觀賞、森林野營度假、野生植物觀賞、休閒生態農業等多種生態農業觀光形式
  • 珍稀的「中國的鬱金香樹」,已為瀕危物種,一起守護!
    有一植物,它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花朵神似鬱金香,人稱「中國的鬱金香樹」,它就是鵝掌楸。由於人類的砍伐,環境的破壞,鵝掌楸的數量逐漸減少,變為瀕危物種,現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因此,它的英文名稱是「Chinese Tulip Tree」,譯成中文就是「中國的鬱金香樹」。鵝掌楸屢遭濫伐,在其主要分布區已漸稀少。鵝掌楸是異花受粉種類。但有孤生殖現象,雌蕊往往在含苞欲放時即已成熟,開花時,柱頭已枯黃,失去授粉能力,在未授精的情況下,雌蕊雖能繼續發育,但種子生命弱,故發芽率低,是瀕危樹種之一。
  • 天津生態採摘園體驗如何_別古莊
    天津生態採摘園體驗如何,別古莊,別古莊人純潔樸實,地傑人靈,村風淳樸,是個投資創業的好地方。天津生態採摘園體驗如何, 建設休閒旅遊設施,包括接待中心、季果園(無核蜜桔、楊梅等)、拓展訓練基地、培訓會議中心、茶園、湖畔燒烤基地、水上娛樂園、農家樂餐飲、農事體驗、溼地景觀、鄉村別墅等;配套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停車場、硬化地面、綠化等。建設工作主要包括林果場地整合、經營權置換、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配套設施建設等。
  • 水庫觀光衰退 日月潭觀光人數跌3成
    受陸客減少衝擊,訪日月潭的遊客,比5年前足足掉了近170萬人次,減幅3成1。(本報資料照片)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7月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具湖光山色之美的水庫觀光吸引力落漆!根據臺「經濟部水利署」統計,去年全臺主要觀光水庫旅遊人數共915萬人,是5年前實施新統計後首度跌破千萬人次。其中,日月潭觀光人數比5年前少近170萬人,衰退逾3成最慘。只有桃園石門水庫表現最穩定,人潮不見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