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sel
校對:LITCAVE工作室
配圖:Unsplash
書名:《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20
作者:[美] 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
譯者:曾楚媛
作者簡介:賈雷德· 戴蒙德,生於美國東部城市波士頓,美國演化生物學家、生理學家、生物地理學家以及非虛構作家,代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獲得1998年普立茲獎。
賈雷德·戴蒙德的名字或許大家有些陌生,但是說起《槍炮、細菌與鋼鐵》可能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沒錯,那本涵蓋了豐富知識和史料的暢銷書就是戴蒙德寫的,而我手頭上的這本《劇變》則是戴蒙德最新的作品。
如果說《槍炮、細菌與鋼鐵》在歷史與未來中側重歷史的話,那麼《劇變》更側重的是未來的,縱使它依舊是從歷史與地理地緣為出發點。
戴蒙德的書在某種意義上是寫給個人與國家的自救書,而這在當下的時間段顯得特別應景。
當然這本書的研究對象是7個現代國家在數十年所經歷的危機和選擇性變革,其中包括歐洲的芬蘭、德國、南美的智利、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東亞的日本以及戴蒙德自己的國家美國。
作為非虛構的作品,戴蒙德在這本書中的野心其實和他在《槍炮、細菌與鋼鐵》裡的一樣大,甚至更大,他試圖將一個合理的應對危機的模式套用到歷史之中,總結出這7個國家處理危機的經驗和成敗,由此為這些國家描摹出未來發展的藍圖。
雖然這樣的研究方式常常會讓人產生誤解,將一套模式化的準則對號入座地檢驗國家的發展似乎有些過於形式主義,但是這在《劇變》中展現出的卻是一個地理學教授的社會觀察思考。
在列出影響國家危機結果的因素前,戴蒙德先是以自己的經驗總結了影響個人危機結果的因素,他們分別是:
1.直面深處危機的現實
2.願意承擔責任
3.劃清界限,明確問題
4.向外界尋求物質及情感支持
5.借鑑他人應對危機的方法
6.自我力量
7.誠實的自我評估
8.應對過往個人危機的經驗
9.耐心
10.靈活的個性
11.個人核心價值
12.不受約束
此後,以處理個人危機的影響因素為基礎,他引入了對國家集體處理危機的反思。
他先是說「個人應對危機機制的形成離不開所處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也離不開個人生長和生活所處的更小群體的文化」,但是反過來認為國家的發展和規劃其實也離不開個體的影響,正是因為每個個體的存在最終才構建了整個國家。
由此他覺得「個人與國家都應該主動承擔行動責任,而不應該把自己當作無助的受害者,他們都需要積極地向外界尋求幫助,借鑑他人或者他過的經驗。」
可以說他在這本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角,就仿佛讓我們體驗了一番操縱巨人時所需要的智慧和策略:
12個影響國家危機結果的因素:
1.對國家陷入危機的舉國共識
2.願意承擔國家責任
3.劃清界限,明確需要解決的國家問題
4.從他國獲得物質和資金方面的幫助
5.借鑑他國應對危機的經驗
6.國家認同
7.誠實的國家自我評估
8.應對過往國家危機的經驗
9.應對國家失敗的耐心
10.特定情況下國家的靈活性
11.國家核心價值觀
12.不受地緣政治約束
在描摹出了研究的板塊模型之後,戴蒙德在第二章到第九章就分別闡述了,芬蘭、日本、智利、印度尼西亞、德國、澳大利亞、日本以及美國的方向。
從波動的政治到軍方的幹預,再從鄰國之間外交關係以及整體國家形勢,可以說戴蒙德在這本書裡再次展現了自己對於信息搜集和篩選的強大實力,並運用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優勢反過來去證實自己在文中的論點,從資料的厚度和涉及領域的廣度來講著著實是令人感到震撼的。
從第一個國家芬蘭開始,戴蒙德就提出了與世俗相反的觀點:針對芬蘭在冷戰時期對蘇聯的重視甚至是討好,戴蒙德不想其他社會學家一般認為這是一種恥辱,反而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外交策略。
從芬蘭的地理環境(與曾經蘇聯有著很長的邊境線)到之後兩次蘇芬大戰,戴蒙德就指出了芬蘭在戰後能依靠的其實就只有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倘若蘇聯老大哥不放心芬蘭,那麼芬蘭就會面臨著被吞併或者強大的武力威脅,相反如果芬蘭能夠有足夠大的決心讓蘇聯領導人對芬蘭不再抱有敵意,那麼芬蘭便能夠依靠蘇聯進一步發展起來。
在戴蒙德看來這就是解決國家危機的第一個影響因素的作用,因為芬蘭能夠同仇敵愾,在內戰之後能迅速聯合起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在蘇芬大戰戰局穩定之後,芬蘭就遵循了「巴錫基維—吉科寧路線」開始痛定思痛,重視蘇聯。
芬蘭在大戰中得到了慘痛的教訓:芬蘭就是一個弱小國家:它不能對西方盟友的援手有任何的期待;它必須理解蘇聯的想法,並且時時放在心上;它必須與蘇聯各級政府官員保持密切對話;它必須向蘇聯證明自己可以信守承諾、履行協議,從而獲得蘇聯的信任。
而這樣的政策同樣也給了芬蘭機會,首先蘇聯減少了蘇聯的戰爭賠款,並在支付時間上給予寬限。
到1955年,蘇聯海軍從芬蘭的海軍基地撤軍,並在赫爾辛基附近撤走了自己的炮兵部隊。而與此同時,芬蘭庫擴大了與西方的貿易合作,並且最終加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芬蘭策略的成功。
在眾多分析中涉及中國的便是印度尼西亞以及日本章節的論述,其中戴蒙德所論的日本現代發展危機尤為值得關注:戴蒙德著重講述的是它的移民政策和國際關係。
在戴蒙德看來,日本限制外國移民策略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隨著日本的發展,一方面他們無法鼓勵家庭主婦重新就業來填補勞動力市場的空缺,另一個方面沒有足夠的外來移民來填補護理等人力資源的空缺,由此勞動力短缺,社會單一結構著實是日本的核心問題之一。
而日本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和朝鮮半島的問題。戴蒙德從一個第三者的角度看待日本和周邊國家的關係或許相對會客觀一點。不過在他的眼中,日本並沒有很好地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戴蒙德甚至引用了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話,說「日本人不像德國人,他們並未得到精神上的進化,還沒能將自己思想中的毒素清除乾淨。日本人沒有告訴下一代自己過去犯了什麼錯,甚至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到訪北京之後也並沒有道歉,只是表達了『最深的遺憾』和『深切的哀悼』,他們不僅不想道歉,甚至想要否認自己曾在戰場上虐待他國的國民以及俘虜,並且強徵『性奴隸』的殘暴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沒能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著實會讓它在日後的發展中捉襟見肘。
當然更讓戴蒙德感到遺憾的是日本對於海外資源的瘋狂開採。日本對自身資源有限這一事實的認知,導致它在過去的140年間聲稱自己對全球的資源享有不受限制的開採權,並一次作為國家安全的核心以及外交政策的基石。
日本常常有「反對反捕鯨行為」而且還堅定地保持進行瘋狂的遠洋捕撈,破壞海洋生態,這樣不計後果地破壞全球公共海洋資源來獲取短暫的利益,必然會引起世界諸國對其的討伐,而在戴蒙德看來,缺少誠懇而現實的自我評估,必然也使得日本也會因此而走上不歸路。
除了對日本的分析,戴蒙德對於德國、印尼、智利乃至美國的分析也同樣很有意思,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戴蒙德作為一個生物地理學家,所呈現的對當下文明和國家的觀察。
你看過這本書嗎?你覺得戴蒙德說得準確嗎?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