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膽固醇過高,雞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黃?這樣的做法對嗎?
煲湯時間越長越好嗎?調味料放得越多越好嗎?
今年初,一場疫情突如其來的來臨,讓悶在家裡的很多人成為了烹飪高手。不過,對於舌尖上的營養,很多人依然誤區重重。昨天,在「舌尖上的營養經」營養沙龍活動上,來自九院、華東醫院、新華醫院等滬上諸多營養科、內分泌科專家給吃貨們一起把脈最新的營養觀念。
吃雞蛋只吃蛋白可取嗎?
正確姿勢:每天吃1-2顆雞蛋,不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日常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吃雞蛋時把蛋黃理所應當、毫無憐惜地拋棄了。華東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孫皎發現每天餐桌上唾手可得、很不起眼的一顆小雞蛋,正在被很多人選擇性吃。
雞蛋裡的蛋黃真的會增加膽固醇攝入嗎?孫皎告訴記者,
100多年前,俄羅斯病理學家尼可拉·阿尼契科做了一項兔子實驗,他發現餵食兔子高膽固醇含量食物,兔子體內會出現動脈粥樣化式的損害,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將膽固醇攝入與心臟病連結在一起。
孫皎指出,
其實,蛋黃中的膽固醇的主要成分以高密度脂蛋白為主,人體作為雜食類生物體有別於食草類兔子,對膽固醇的吸收處置能力有本質的區別。最近二三十年來,國際權威雜誌發表的研究論文表明:每天吃1-2顆雞蛋,不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扭轉了人們對雞蛋尤其是對蛋黃富含膽固醇的錯誤認知,總之,雞蛋對健康是利大於弊。
雞蛋裡面有大乾坤,在營養科專家們看來,雞蛋是一種近乎完美的食物,其蛋白質不僅含量豐富,而且所含胺基酸的組成比例非常適合人體需要。在富含蛋白質的各類食物的生物價值評分中,雞蛋位列榜首,是全世界營養密度最高的食物,它含有15種以上營養成分!
煲湯時間越長越好嗎?
正確姿勢:1.5-3小時比較適宜,兼顧營養與口味
煲湯時間越長越好嗎?這是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張美芳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張美芳指出,如果用的食材是肉類和魚類,煲湯時間越長,湯中的蛋白質、胺基酸和脂肪的確會有所增加。但需注意的是,即使是熬製時間很長的湯中,其蛋白質含量與肉相比微乎其微。舉個例子,100克熬了2小時的鯽魚湯只有0.74克蛋白質,而100克鯽魚含有17克蛋白質,兩者相差20多倍。另外,煲湯時間太長,小分子的風味物質也易逸出丟失,魚湯容易有魚腥味,肉也變得過於爛軟,口感不佳。
那煲湯多少時間比較好呢?大多數研究發現,1.5-3小時比較適宜,兼顧營養與口味,用高壓烹飪的話可以縮短時間。
反覆解凍,食物安好嗎?
真相:影響肉的嫩度,增加變質風險
在家用冰箱冷凍過程中,肉類細胞中的水會結成冰晶,破壞肉的細胞結構。張美芳指出,
一旦反覆解凍,就會流失大量水分,嚴重影響肉的嫩度。隨著水分的流失,部分水溶性維生素、蛋白質和一些微量元素也會跟著流失。另外在反覆解凍下,還會使肉類中的細菌反覆經過危險溫度帶,大量繁殖,引起變質。
如果買冷凍肉,最好買一次能吃完的小包裝。如果有大塊肉冷凍,按每次吃的量切成小份,分別密封包裝,再放入冷凍箱。自己分裝的肉類最好寫上日期,儘快吃完。
很多人將凍肉放在火爐旁、沸水中解凍,這是錯誤的做法。由於肉組織中的水分不能迅速被細胞吸收而流出,就不能恢復其原來的質量。遇高溫時,凍肉的表面還會結成硬膜,影響肉類內部溫度的擴散,給細菌造成繁殖的機會,導致肉類容易變壞。
調味料越多越好嗎?
真相:加入大量調味品會攝入大量鹽和脂肪
很多人做菜時會有意識控制加鹽的量,但為了口感,又會添加許多其他調味料,如沙拉醬、辣椒醬、味精、醬油、耗油等。
這些調味料大多脂肪含量高,鹽分也高。市場上賣的獨立包裝的25毫升沙拉醬就含有10克脂肪,10克辣椒醬就有802毫克鈉,相當於2克鹽;1克味精/雞精就含有80毫克鈉,相當於0.2克鹽。10克蠔油有379毫克鈉,約等於1克鹽。因此,當加入大量調味品後,不可避免會攝入大量鹽和脂肪,是錯誤的烹飪方法。
植物油比動物油更健康?
真相:葵花籽油、豆油、玉米油等,n-6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50%
在食用油選擇的問題上,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臨床營養科孫建琴教授指出,
無論是植物油,還是動物油,都屬於脂肪,是純能量食物,攝入量都應該有所控制。很多人認為,植物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比動物油更健康,其實不一定。在常見的植物油中,如葵花籽油、豆油、玉米油等,n-6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50%以上。研究表明,過量攝入n-6多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存在過氧化、影響免疫功能的風險。
在動物油中,黃油的營養價值較高,因為其來源於牛奶。黃油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β胡蘿蔔素、磷脂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黃油具有天然奶香,可用於製作麵包、蛋糕、餅乾等西點,以及酥餅、蛋黃酥、綠豆糕、蝴蝶酥、鳳梨酥等中式點心。值得一提的是,黃油和人造黃油有著本質區別。人造黃油的「學名」叫「氫化植物油」,是一種人工油脂,是普通植物油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加入氫催化而成,呈固態,外觀與黃油類似。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氫化植物油富含反式脂肪酸,攝入過多容易導致動脈硬化。
零食吃著玩玩,隨便吃?
真相:零食也需要講究營養
零食要「零」著吃。新華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湯慶婭指出,
吃零食仍需講究營養,零食的範疇中要杜絕垃圾食品。應該選食健康食品,如天然未經加工的食品:水果、奶製品、堅果等,還有用料營養、製作環保的點心,要看清標籤上的原料。
普通人群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合理選食零食,但一些健康特殊人群需要特別注意。
糖尿病患者應避免選擇甜食或隱形含糖的食品,可以選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少量粗糧等。在打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必需在醫生指導下謹慎選食零食。有些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可以少食多餐,用零食緩解一次多食導致的咀嚼困難等。一般情況下,零食在主餐中的佔比需要符合一定的比例,一般不超過全日所需熱量的15%。
由《大眾醫學》雜誌主辦,廣西軒媽食品有限公司協辦的「舌尖上的營養經」營養沙龍活動上,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臨床營養科孫建琴教授、內分泌科孫皎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張美芳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臨床營養科湯應婭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營養系沈紅藝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營養系沈秀華教授就「舌尖上的營養經」展開討論,解讀當下國人的膳食營養問題,並提出全方位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