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家莊藁城的疫情出現後,牽動了所有國人的心,人們都急切的想知道疫情更多的消息,以便安排各地的防疫工作。
可惜,1月5日的新聞發布會卻草草結束,第二天就引發了媒體「六問河北疫情」:
河北「1號病人」是誰?
傳染源來自哪裡?
感染傳播鏈條是否明晰?
部分醫院停診,是否發生院內感染?
婚宴、村集體活動是否導致聚集性疫情?
石家莊是否限制進出?
人們想知道內容的偏偏不說,說的都是人們不想知道的或沒有意義的,這也是過去很多傳統媒體每天讓人著急的地方。
尤其是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人們急需知道的是疫情的最新情況,而不是聽你那沒有任何意義的道歉。
就在媒體發出「六問河北疫情」的同時,朋友圈有對這次發布會的議論:
這是民間預測和期望。
事實上,一個萬眾關心的新聞發布會,也真的應該用標準的普通話,讓所有關心的人們都能聽的清、聽的懂。
剛剛好,朋友圈裡所說的後面兩個問題,用一個人就都解決了。1月8號,新的代理市長上任,1月9號,出席新聞發布會,對抗擊疫情的工作判斷果斷,措施得力,而且發音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
馬宇駿:為確保正常生產生活,今晚或明天快遞小哥將活躍在街道上。
老百姓最想聽的就是這樣的話,解渴,能給人以信心。
新任代理市長來自中國普通話之鄉——灤平。
2.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說普通話也是國家對公職人員最基本的要求。
2002年,國家人事部下發《國家公務員行為規範》,這是公務員履行基本義務和重要責任的根本要求,它從政治要求、思想品德、廉政勤政、秉公執法等方面對公務員的行為作出規定,明確規定了公務員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這個版本的《國家公務員行為規範》最後一條是:
八、品行端正。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崇尚科學,破除迷信。學習先進,助人為樂,謙虛謹慎,言行一致,忠誠守信,健康向上。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舉止端莊,儀表整潔,語言文明,講普通話。
看好嘍,最後一句話是:講普通話。
這也是第八條裡唯一一個可以量化的規範。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九條也規定: 以普通話作為工作語言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和影視話劇演員、教師、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應當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等級標準。
所以,連行為規範裡明文要求的普通話都說不好公務員,也不要指望對他有更高的要求了。
3.
俗話說,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沒有統一語言,所以,要讓天南海北的人自由交談,需要有一種通用語言,這就是現在每天新聞聯播裡的普通話。
作為全國規範,普通話需要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於分辨,甚至要求語速適中,氣流連貫,韻味充足,適於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符合這些條件的語言,才適合作為推向全國的共同用語。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組織專家到灤平進行普通話標準音採集。當時,專家在灤平選擇了金溝屯、巴克什營、火鬥山等3地進行採集。
專家認為,灤平語音雖然比當時的北京話要「硬」一些,但直接、清晰、明確,尤其是沒有北京胡同兒裡那種兒化、省字、尾音等發音習慣,更易於學習推廣。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召開,採用投票的方法,確定普通話,最後,北京官話以52票位居榜首。
195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報》在社論中明確宣告:「這種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這就是普通話之鄉的語言。
4.
其實,灤平只是承德範圍內的一個縣,就普通話來說,承德人說的都很好,拿寬城有一個大舌頭的話說:我們就是一個「二」字說不好,要是能把這個「二」字說好的話,都能去中央臺當播音員兒。
事實上,我們還真的沒少向中央電視臺、各省電視臺輸送人才,去了沒幾天就能挑大梁。
承德已故著名作家何申在他的小說《熱河傻妞》裡寫了這樣一段:
熱河城裡的妞兒不光長得好,口音還地道。不怕北京人聽了不高興,這的口音比北京口音中聽,沒有那些繞嘴刮舌的零碎兒。要麼咋這些年熱河電視臺的女播音員在外走俏呢,出一個就走個,省臺、中央臺都有。熱河的老百姓覺得挺露臉,官員也不怕人才流失,這兒後備軍雄厚,有得是。你在中小學校門口瞅瞅,新的一茬又起來啦,這撥兒是吃奶油巧克力長大的,更白更俊。
事實上也是這樣,承德電視臺這麼多年,輸送出去的有徐笑梅、徐躍、王歡、董鑫、龐紅葉... ...,名單可以列出一大串。
而且,這些人都不是北京廣播學院(中傳媒)畢業的,他們好幾個最初都是承德二中畢業的。
前幾天去拜訪承德人民廣播電臺侯毅老師,她當時負責挑選主持人,說起這些主持人的來歷時,真的有她在南營子大街上抓來的高中生,最後都成了省級衛視的當家主持。
5.
開好一個新聞發布會,講好普通話很重要。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全世界的人都在看直播,發言人發布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應該嚴謹、準確、明快,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用國家通用的標準語言——普通話。
按照《新聞學簡明辭典》裡的定義,新聞發布會又稱記者招待會。
是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或私人公開舉行的新聞發布會,請有關新聞機構的記者參加。會上,一般由主持人先發布新聞或介紹情況(包括書面材料),然後記者提出種種問題,由主持人一一作答。回答問題的時間,有時有一定的限制。我國從1983年4月起設立新聞發布制度,國家機關各部門均有專職新聞發布人。
從1983年到現在,已經有了將近40年的時間,普通話這個基本功也該練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