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深度歷史觀
武則天當權對唐朝李家的人來說是一場不可避免的災難。武則天心狠手辣,為了得到皇權連親生的孩子都不放過。李旦作為她選中的傀儡皇帝,在政期間十分悲慘,經歷數次政變,多次讓位後,竟歪打正著,不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還獲得一生的富貴。
李旦第一次當皇帝是因為她的母親武則天為了廢掉他的皇兄李顯。李顯是一個有謀略,不屈服於武則天的皇子,所以李治死後立下聖旨,由李顯繼承皇位。武則天也知道李顯不好控制。但是現在朝政還沒有完全掌握在她的手裡,如果她貿然即位,可能引起朝中大臣們的極力反對,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她還是需要一個李家的皇子即位,作為她的傀儡。而她的親生兒子李旦,向來膽小怕死,不善謀略,成為了她的首選。
就在李顯被廢的第二天,李旦就在武則天的控制下登基當了皇帝。當了別人夢寐以求的皇帝,李旦並不高興,他心裡明白自己這個皇位是搶了兄長李顯的,而自己也只不過是母親武則天的傀儡罷了。所以在位期間,李旦雖為皇帝,但朝中大小事都是由武則天決斷,他本人也每天都活得戰戰兢兢的,害怕武則天一個不高興就把他殺了。
沒過多久,武則天對朝政的把控已經到位了,朝中的大臣大部分都是她的人。武則天感覺是時候了。這時候朝中很多人開始說李旦無能,請求武則天上位。李旦也知道這是武則天的計劃,為了保住小命,李旦自己也請求武則天上位,並強烈表示自己改姓武。李旦的行為讓武則天十分滿意,不僅給了她成功上位的藉口,又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李旦的主動禪位,讓武則天的登基合法性。假意推脫後,武則天在眾情難卻的情況下即位,還同意為李旦改名字,於是李旦有了一個武姓名字,叫武輪。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第二次讓位是讓出太子之位。武則天成功登基做皇帝以後,可能出於對李旦主動讓位的回饋。武則天就封了李旦做太子。李旦深知自己不是做太子的料,也沒有那個心智,更不想和兄長李顯爭搶太子之位。於是李旦就拒絕了。他多次稱病不能上朝,無辦法履行太子的職責,請求武則天封李顯為太子。在李旦的退讓下,李顯在武則天登基的第二年,成功當上了太子。
在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被迫退位,把皇位還給了唐朝李家。作為太子的李顯順利從武則天手裡接下皇位。登基之後,李顯對李旦十分的不放心,怕他有奪取皇位之心。但是這些年的膽戰心驚,早就讓李旦失去了當皇帝的興趣。可是李顯不願相信,多次試探,甚至還把他封為皇太弟。但是李旦堅決地拒絕了。畢竟但是李顯早有兒子,太子也有了人選,他不願再陷入這個陷阱,只想保全性命。
後來,李顯去世,韋皇后想要專權。於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皇家勢力打敗了韋氏黨羽。但是因為武則天即位,讓太平公主也有相當女皇的心思。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這次撥亂反正中都有功勞,兩人都手握軍馬。雙方僵持不下。這個時候李旦就被推出來做了皇帝。李旦登基後,朝政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兩人把控,政黨之爭厲害。李旦完全沒有自由,非常厭倦這樣的生活。
做了不到兩年的皇帝,李旦就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自己做一個逍遙的太上皇。但是太平公主卻不肯因此放棄。想要和李隆基爭搶皇位,得天獨厚的李隆基先發制人,把太平公主逼到自殺。李隆基登基後,李顯剛開始還不放權,兩人和平制定了權力協議。後來李旦徹底放棄了權利,好好地做自己太上皇,一生無憂!
在這場權力的角逐中,李旦三次讓位,成功在權力的紛爭中活力下來。有人說他膽小怕事,其實仔細琢磨他這是大智若愚。能在武皇、李顯、李隆基三位皇帝的手下全身而退,安度晚年,不就體現了他的大智慧嗎?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舊唐書》】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