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扇「睦鄰門」連通新舊兩小區居民心
一邊是高檔商品房社區,一邊是建於上世紀的老舊小區;一邊居民想要到時尚街區消費,另一邊居民天天為買菜繞路發愁。最近,開在楊浦兩個小區中間的一扇門火了。這扇門打開的背後,是社會組織、社區規劃師與居民自治共治的努力。
近年來,社會組織在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日前,2019年楊浦區社會組織年度峰會在新江灣城舉行,評選出多個「年度最佳」獎項外,楊浦區社會組織總部基地和楊浦區社鄰學院正式揭牌。目前楊浦共有社會組織831家,小小的組織成為撬動社區共治的重要力量。
畫牆上的「魔法門」打開了
峰會剛開始,四葉草堂負責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劉悅來講述「破牆開門」的故事。創智坊小區是建於2006年的高檔商品房社區,居民以年輕白領為主,小區環境優美且毗鄰大學路、五角場商圈,社區內集聚社區睦鄰中心、創智農園開放式花園等優質公共資源。國定一社區則是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老舊小區,大量外來人口聚集,基礎服務設施陳舊老化。兩個小區雖近在咫尺,但因一牆之隔,幾乎從不往來。
平時,國定一社區居民要到大學路購物,到社區睦鄰中心參加活動,或者乘坐10號線,都要繞2公裡以上。而創智坊的居民每天買菜要去的國定路菜場,每天接送孩子的小學,以及醫療服務點、為老服務綜合體等基礎設施,都在國定一社區這邊。兩邊居民心中都萌生「開扇門」的想法。
其實最早的門,是畫在牆上的。2016年9月的一天,楊浦社會組織四葉草堂帶領居民在牆這邊的創智農園勞作,一位叫Nono的小朋友和小夥伴們一起在農園這一側牆上畫了一扇彩色的門,並掛上「9又3/4」的門牌號。如今兩年半過去了,「魔法門」真的打開了。
「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小區間破牆開門,並非易事。」劉悅來說。有居民認為開門後人員流動加大,擔心有安全隱患;有居民對這扇門日後的管理維護存在疑慮。圍繞打通小區圍牆的議題,由社會組織、社區規劃師、業委會、物業公司、居民群眾等社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百腦匯」議事堂開始在兩個小區間召開,最終達成破牆開門決議,確定開門地點、開放時間、物業管理、周邊保潔、安防設施安裝、志願者巡查安排等細節,並將這扇門命名為「睦鄰門」。
今年3月29日一早,「睦鄰門」打開。如今,「睦鄰門」前每天早晚都有居民進進出出,雖是一扇再普通不過的小區轉門,但往來的人心裡都明白,這扇門背後所承載著的社區融合與共建共治共享的嘗試和努力。
老公房加裝電梯找誰商量
社會組織除了在創新社區治理領域發揮作用,也在小區老大難問題上為百姓排憂解難。
「老公房加裝電梯,在任何小區都是大難題。很多小區加裝電梯做到一半進行不下去了,根源在於居民缺乏專業指導,對政策不了解。」洪先生在上海現代設計院當了11年審計師,如今他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用在幫助居民加裝電梯上。「房家美」是楊浦第一家加裝電梯民辦非企業,是專注於老公房加裝電梯的公益服務平臺。
加裝一部電梯,從諮詢、設計、訂立初步方案,到公示、立項、規劃審批等流程,最大的難題其實在第一步。只要有一戶居民不同意都無法實施。「底層和高層的居民想法和訴求不相同,做諮詢時,必須一戶一戶把政策解釋得非常清楚,平衡各方利益。」
「房家美」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從工程建設、財會到審計,專業知識不同,分工也不同。從今年4月成立以來,團隊走遍五角場街道32個居委會、144個自然小區,統計出有需求的小區,並聯繫設計單位為其做設計方案。
楊浦區民政局負責人表示,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社區基金會和社會組織聯合會是推動社區類社會組織的「三駕馬車」,其中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負責為社會組織提供行政服務;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聯合會負責黨建,增強凝聚力。目前,楊浦在上海率先實現三個中心在全區12個街道全覆蓋。
公益組織也有「眾創空間」
在人們印象裡,小區活動一般都是退休的爺叔阿姨在張羅,而在新江灣城這個有著眾多高檔小區、居民平均年齡40歲的社區裡,社區活動卻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景象:美食製作品鑑會、暑期親子英語班、垃圾分類回收課、瑜伽健身班……這些活動的主辦者都是全職媽媽。
翟怡是一名全職媽媽。「新江灣城有很多有特長的年輕辣媽,她們在小區裡舉辦的瑜伽課、音樂課等,總能吸引很多親子家庭參加。但每次開課,聯繫場地、定時間、宣傳、辦活動等工序都很讓人頭疼,沒有統一的組織和體制,媽媽們的課堂雖豐富,但缺乏凝聚力。」翟怡覺得要把媽媽們組織起來。就這樣,海芽家庭教育服務中心成立,它由新江灣城的「媽媽自治社團」演變而來,由社區愛心媽媽互助共建,專門為社區提供家庭教育和親子活動。
「在社會組織成立之初,最難的是孵化和培育階段。」翟怡說幸虧有區裡對社區類社會組織的扶持。
今年,楊浦區建成840平方米的社會組織總部基地,內置微創空間、公益大咖、項目洽談、公益沙龍、公益課堂等多個功能空間,努力推動社會組織發展資源、公益信息、支持平臺集聚。在基地的公益課堂區域掛牌成立社鄰學院,著眼於提升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能力,打造學用相長的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