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嘉定鎮街道現有347個睦鄰點,街道17個社區全覆蓋,平均每個社區20多個自治有了「宜人溫度」,共治力量「聚沙成塔」
2007年開展睦鄰點建設;2008年成立睦鄰會所;2011年成立睦鄰沙龍;2014年組建睦鄰家園服務中心……經過10年發展,嘉定鎮街道的睦鄰點建設取得矚目成就,曾獲市級優秀基層黨建創新成果獎、上海社會建設十大創新項目、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範例50佳等榮譽。如今,嘉定鎮街道有347個睦鄰點,街道17個社區全覆蓋,平均每個社區有20多個。
睦鄰點,是嘉定鎮街道順應居民需求,積極引導發展,多年來探索、實踐和總結形成的社區治理新成果。目前,街道形成了以睦鄰點為基礎的自組織、以睦鄰沙龍為形式的睦鄰議事制度、以睦鄰家園為基地的管理組織、以睦鄰黨建為紐帶的區域化黨建模式。通過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的社區睦鄰建設,在推動社區自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社區治理多元參與的有效載體和得力抓手。
十年發展睦鄰點 在這裡「遍地開花」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多元格局讓社會生活更豐富,原來習慣於命令型、說教式的群眾工作傳統做法已無法適應新時期、新要求,必須創新工作方法。
居民自治是現代社區管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睦鄰點恰恰為居民群眾的自治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睦鄰點的活動,社區學會借用居民自己的力量解決居民中存在的問題,藉助居民自己的才智找到共同管理社區的好辦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十年發展,睦鄰點已在嘉定鎮街道「遍地開花」。
睦鄰點建設有助於恢復社區功能
嘉定鎮街道為什麼如此重視睦鄰點建設?在街道領導看來,這是由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社區居民的異質性在不斷變強,人群結構日趨複雜。社區居民由於各自的生活環境、職業、價值觀念、教育程度等有很大的不同,導致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也很大。
「儘管如此,社區內的居民內心實際都嚮往群體生活,尤其是老年人,大多希望通過群體活動來分享心情,消除寂寞、找到自我。」嘉定鎮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社區建設必須搭建新的平臺,促進鄰裡互動,建立新型鄰裡關係,在情感交融中重建「熟悉人」社會,才能實現社區和諧,睦鄰點建設因此應運而生。
此外,「教化嘉定」的人文積澱,也成了「睦鄰文化」在嘉定鎮街道生根發芽的有利條件。嘉定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嘉定鎮街道是嘉定區城鎮化程度最早、最高的街鎮,2008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在這裡,人們普遍尊孔尚禮、親仁善鄰,有著源遠流長的鄰裡文化、守望相助的民風民俗、自律自製的鄉約民規。這些文化和精神被注入新的內涵,成為睦鄰文化發展的肥沃土壤。
由「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
2007年,嘉定鎮街道銀杏社區一對空巢老人找到居委會,主動提出能否在自己家中設點,開展鄰裡活動。街鎮順勢而為,詳細調研、大力支持,從而催生了源自基層的社會治理載體——睦鄰點。
所謂睦鄰點,是由熱心居民自覺發起、活動內容自行設計、參與成員自由組合,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開展活動的群眾團隊。經過10年的培育發展,睦鄰點從最初志趣相投、類型單一的42個,發展至今涵蓋地緣、志緣、趣緣和業緣等類型的近350個不同類型的睦鄰點。
在睦鄰點建設的基礎上,2008年,街道成立了睦鄰會所,致力於提高睦鄰點負責人的活動組織能力,搭建睦鄰點負責人交流溝通平臺。77個睦鄰點根據地域劃分為四片,推選產生了四名片組長和一名總負責人。2011年,街道組建了以社區居委會為基本單元的睦鄰沙龍,將原有鬆散、單一的睦鄰點有機串聯起來,形成睦鄰點發展的「智囊團」和「議事會」,將社區居民的興趣點、關注點聚焦到社區公共事務上來,引導居民對社區治理的關注度,目前共有各類型睦鄰沙龍18個。
近年來,嘉定鎮街道睦鄰工作進一步加速。2014年,街道引入社會組織——嘉定鎮街道睦鄰家園服務中心,作為第三方組織為街道睦鄰建設提供諮詢、指導和服務,共議共謀、聯合聯動,科學指導睦鄰點和睦鄰沙龍的建設,擴大居民對社區治理的參與度。2015年街道設立了社區營造這一自治平臺,鼓勵各社區睦鄰點參與到這個平臺的建設中去,通過睦鄰點成員對社區問題的發現、解決方案的提出、居民會議的表決等民主程序,發揮不同睦鄰點成員的特點、提供自我能力展示的平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社區營造品牌,如桃園社區的「大手牽小手」等。這些項目的運作大多由社區睦鄰點的成員參與其中並作為主導運作,而社區居委只是在旁進行指導。今年共申報社區營造專項扶持項目38個,涉及資金160餘萬元。
平臺搭建逐漸科學化、活動開展逐漸豐富化,激發了居民自治熱情、提高了居民自治能力。在「睦鄰十年」的主題活動中,「睦鄰之歌」的傳唱、「睦鄰徽標」的設計、睦鄰節慶的舉辦、睦鄰微信的宣傳,成為培養居民「和睦相處、守望相助」睦鄰精神的重要促進力量。
社區有溫度,政府實現「三個轉變」
通過睦鄰工作的開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比如,桃園社區上下樓的嚴先生和朱先生就因為漏水、吵鬧聲等鄰裡糾紛彼此摩擦不斷,雖經過多次調解,但始終做不通思想工作。社區「老娘舅」——睦鄰點的王維霞主動介入進行調解,用「拉家常」方式,談談心,打通了兩位街坊的思想「淤塞點」,使當事人最終握手言和。社區治理不再是冷冰冰的「你說我做」,而是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工作方式,社區「人情味」越來越濃,矛盾調處更便捷高效,社區報警、出警量明顯減少。
不僅如此,政府工作的傳統思路也有了轉變:從管理者轉變為引導多元力量參與的協力者,從供給行政化的資源轉變為籌集多元化的資源,從垂直化的動員式管理轉變為社會多元參與的合作式治理。在減輕社區居委會壓力和任務的同時,進一步釋放了居民自治的熱情,提高了社會治理的效能。
在睦鄰點活動中既有「重陽敬老」、「端午包粽」、「元宵燈謎」等傳統的名俗活動,也有鄰裡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傳承,更有樓道美化、愛心接力等新時期的正能量表現。「睦鄰點」建設把弘揚睦鄰文化與創新社會治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由此產生的「睦鄰文化」,是為了喚回逐漸淡化的鄰裡友情,重建「熟悉人」社會,從而實現和諧社會建設的新文化。
今後嘉定鎮街道將進一步完善發現機制,建立人才儲備庫;充分發掘、凝聚一批有志為社區建設出力,有專業特長的「草根領袖」,培育更多的社區骨幹;同時將在現有基礎上探索社區事務電子化,建設手機睦鄰應用程式,切實做到線上、線下互動良性循環,促進社區治理體系現代化。
眾人拾柴「大睦鄰」 助力社會治理科學化
如果說「睦鄰點」是居民樓組的一個「小睦鄰」概念,通過志同道合的居民在「睦鄰點」開展活動,讓社區形成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良好風尚,那麼轄區單位、企業則是「大睦鄰」概念——這是嘉定鎮街道在推進睦鄰工作的過程中取得的重要經驗。嘉定鎮街道黨工委以「睦鄰黨建」為切入點,通過文化力支撐、社會化運作、項目化推動、協同力創新,推動社會治理科學化,最大限度地統籌各類資源,打造更具涵蓋力、包容性的區域化黨建共建新機制。
嘉定鎮街道地處嘉定中心,行政區域總面積4.1平方公裡,是嘉定區最早的純城鎮化地區,在推動科學發展、共建魅力古城的過程中突出面臨著幾個困局:老舊小區多,城市基礎建設滯後,難以滿足民生增長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轄區單位多、社會治理難,老城區內亂設攤、亂搭建、停車難等現象比較突出;而且,由於有效載體少,黨建開展也不容易。多元利益格局下,傳統的區域化黨建面臨體制瓶頸,有效服務群眾的載體不多,與滿足黨員群眾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睦鄰黨建」,是街道的一種創新嘗試。街道突破「睦鄰點」局限於社區鄰裡的空間概念,將「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文化理念引入區域化黨建工作,在轄區單位與單位之間營造良性、互動的睦鄰友好關係。
2013年,街道成立全市首家參與區域化黨建服務並實體運作的社會組織——嘉定鎮街道睦鄰黨建服務中心,下設「一站八部」,社區的17個黨總支統一設立社區睦鄰黨建服務站,105家有基層黨組織的單位被劃分為機關團體國企、城市管理、金融行業、非公企業、教育衛生、物業管理、社會組織、文化體育等八個服務部,形成了以區域化黨建各個主體之間平等合作關係為基礎的睦鄰黨建模式。每個「部」下均由相關駐區單位擔任牽頭單位和成員單位,比如「教育衛生服務部」,牽頭單位為區中醫醫院等3家,成員單位有桃園幼兒園等17家,並且不斷有新的成員單位加入。
機制建立了,如何進行實際運作?通過公益項目支撐,各級黨組織和黨員找到了為群眾辦好事的「發力點」,並形成了一整套運作機制。在中心的協調運作下,華中集團、東方商廈、中國銀行等一批轄區單位黨組織積極認領「攜手生命」、「愛牽遠鄉情」、「暖陽行動」、「情牽夕陽」等公益項目,籌集資金339.9萬元,直接惠及困難群眾7000餘人次。再如,中心為成員單位綠洲控股集團黨委設計了「紅色關愛」項目,由該黨組織出資幫助街道轄區內生活困難的老黨員家庭,並配套設計了現金救助、老黨員聯誼、健康知識講座等一系列幫扶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睦鄰黨建」最終目標不是街道黨工委「一家獨贏」,而是轄區單位與廣大居民在黨建「一盤棋」中「共駐共榮、互惠共贏」。通過進一步發揮睦鄰黨建在區域共治方面的策源引領作用,逐步建立了拆違控違聯合督查、突發事件聯合處置、重大信訪聯合化解、文明創建聯合行動、轄區黨員聯合培訓等社會協同機制,將黨的建設貫穿於街道社區自治、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例如,在文明創建聯合行動中,區衛計委、啟良中學等塔城路、博樂路沿線單位黨組織,積極推進交通文明示範路段創建,黨員幹部帶頭參與路口、街面的文明志願執勤服務。在轄區單位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街道成功創建成為全國文明單位。
結構重塑自治 讓社區有了「向心力」
社區居民自治,不僅僅體現在「搞搞活動」的層面,最終目的是在社區公共活動中打開社區的公共空間,讓居民自由、平等地進入這一公共空間。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構建熟人社區、培育社區情感、豐富社會資本。嘉定鎮街道通過實踐,在政府治理和社區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等方面已取得良好成效,有了不少「自治樣本」。
今後,嘉定鎮街道將繼續秉持「居民自治、轄區共治、社會協治」的理念,以「小政府、大社會」為發展方向進行有益探索,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深入摸索,完善社會治理模式。
梅園社區:樓道會「呼吸」
「住在30號樓真舒服,我真羨慕!」嘉定鎮街道梅園社區居民見面寒暄時,往往會說這句話。一進樓道,只見窗沿邊一盆盆綠植鬱鬱蔥蔥,金邊吊蘭掛在扶梯把手一側,一株茂盛的牙骨朵迫不及待地探出腦袋,電錶箱被幾塊做舊的木板「框」了起來,隱約露出鮮豔的黃色,頗有些復古風味。這樣的環境使周圍的租客都很嚮往。
30號樓組打破了人們的傳統印象,在梅園「誼鄰之家」睦鄰點全體成員的引領下,帶動社區居民共同設計參與布置,使原來老舊的樓道,搖身一變,成了一處綠意盎然「會呼吸的樓道」。
2016年初,作為梅園社區副主任的姚元萍,把公共綠化帶亂栽種問題嚴重和社區居民有種植愛好和需求這一共性問題提了出來。通過和社區、第三方專業組織一同探討,決定引入水培種植技術,通過改變居民傳統的種植方式,在滿足居民興趣的同時,解決公共綠化帶亂栽種這一社區管理難點問題。在姚阿姨的牽頭下,把有共同愛好的樓組居民凝聚起來,一同參與水培種植,在自己家裡打造「一平米菜園」;同時引導大家通過樓組會議、座談會、居民會議制度等形式,在居民達成統一共識的基礎上合理布局、美化樓道。通過居民們的積極配合,累計整治公共綠地面積達100平方米,小區的綠化品位得到了改善,居民的文明行為也得到了提升。
侯黃橋社區:滿目綠意營造暖心家園
鞦韆吊椅,紫藤花架,綠意盎然,居民們手繪的繪畫牆,一幅幅美景直撲你的眼帘……這個由侯黃橋社區匯樂睦鄰點的成員們帶動周邊居民打造的社區休閒小花園,成了居民們休息的好去處。
以前這裡可不是這樣,綠化帶中雜草叢生,絲毫沒有美感。為了讓綠化帶真正美麗起來,小區業委會主任、睦鄰點成員陳加恭拿起鋸子,將撿來的裝修廢料二次加工,一個個美觀質樸的木柵欄、花架在他的巧手中誕生。該睦鄰點負責人王達飛是個熱心腸的阿姨,在她的動員下,睦鄰點成員逐漸壯大,大家自發的開展護綠保綠活動,不怕髒,不怕累,每周固定一次對小區的綠化帶進行雜草清理,從不間斷,看見小區的綠化有缺損的,熱心的成員們從外面運來麥冬草,大家一起分支、種植。慢慢地,小區綠化帶整潔了,垃圾不見了,環境明顯有了改善。
2016年,在街道、社區居委會的指導下,匯樂睦鄰點的阿姨叔叔們又在小區西面又開闢了一個紫藤長廊、小花園。小花園中有陳加恭親手做的風車、柵欄,以及居民從自家拿出的花草,成員們為這個小花園取名「鬱香園」。這個小花園很注重低碳環保,睦鄰點成員利用廢舊料製作景觀、欄杆,平時用來灌溉的水是利用雨水管收集的。「既低碳環保,又讓人心曠神怡,一舉兩得!」王達飛說。
小囡橋社區:打通連接人心的「彩虹橋」
小囡橋社區的「彩虹橋」睦鄰點由社區黨員周建軍一手創辦,2012年4月正式成立,人數10人,其中黨員人數2人,成員都是殘疾人,每周二、四是活動日,在這兩天裡,睦鄰點小屋前總是門庭若市,擠滿了前來接受服務的居民,居民的信任與口碑可見一斑。周建軍有理髮的特長,睦鄰點成立至今,他已為無數人理過發,對於一些不便出門的老人,他還把理髮服務免費送上門。他架起的這座為民服務「彩虹橋」,讓不少人都感受到了溫暖。
家住塔城路450弄的錢之聰是睦鄰點成員之一,今年30歲,他先天性智力低下,經鑑定為智力二級殘疾,雖然已經而立之年,實際智商與6、7歲孩子差不多,小區裡的居民都叫他「聰聰」。聰聰家裡條件不太好,在特殊教育學校讀過幾年書,在睦鄰點成立之前,聰聰一直閒賦在家,家人覺得他能管好自己的吃喝拉撒已經很不容易,其他什麼也不會。睦鄰點成立後,周建軍對他格外關注,多次上門邀請他一起參加睦鄰點活動。剛開始聰聰顯得力不從心,不知道怎麼和大家溝通交流,周建軍和成員們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手把手教他掃地拖地、燒水、擦桌子、洗抹布,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得到了大家的鼓勵和認可,聰聰慢慢融入到了「彩虹橋」這個大家庭,進步也越來越快。現在,他已經學會了在沒人指導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招呼居民、燒水泡茶、擦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事,還會積極幫助大家一起收拾桌子和睦鄰點小屋。「能來睦鄰點活動我很高興,我覺得我是一個有用的人!」聰聰在睦鄰點裡變得越來越開朗、越來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