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嘉定鎮街道現有347個睦鄰點:自治有溫度 共治力量「聚沙成塔」

2020-12-22 東方網

原標題:嘉定鎮街道現有347個睦鄰點,街道17個社區全覆蓋,平均每個社區20多個自治有了「宜人溫度」,共治力量「聚沙成塔」

  

  2007年開展睦鄰點建設;2008年成立睦鄰會所;2011年成立睦鄰沙龍;2014年組建睦鄰家園服務中心……經過10年發展,嘉定鎮街道的睦鄰點建設取得矚目成就,曾獲市級優秀基層黨建創新成果獎、上海社會建設十大創新項目、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範例50佳等榮譽。如今,嘉定鎮街道有347個睦鄰點,街道17個社區全覆蓋,平均每個社區有20多個。

  睦鄰點,是嘉定鎮街道順應居民需求,積極引導發展,多年來探索、實踐和總結形成的社區治理新成果。目前,街道形成了以睦鄰點為基礎的自組織、以睦鄰沙龍為形式的睦鄰議事制度、以睦鄰家園為基地的管理組織、以睦鄰黨建為紐帶的區域化黨建模式。通過由小到大、由點到面的社區睦鄰建設,在推動社區自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社區治理多元參與的有效載體和得力抓手。

  十年發展睦鄰點 在這裡「遍地開花」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多元格局讓社會生活更豐富,原來習慣於命令型、說教式的群眾工作傳統做法已無法適應新時期、新要求,必須創新工作方法。

  居民自治是現代社區管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睦鄰點恰恰為居民群眾的自治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睦鄰點的活動,社區學會借用居民自己的力量解決居民中存在的問題,藉助居民自己的才智找到共同管理社區的好辦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十年發展,睦鄰點已在嘉定鎮街道「遍地開花」。

  睦鄰點建設有助於恢復社區功能

  嘉定鎮街道為什麼如此重視睦鄰點建設?在街道領導看來,這是由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社區居民的異質性在不斷變強,人群結構日趨複雜。社區居民由於各自的生活環境、職業、價值觀念、教育程度等有很大的不同,導致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也很大。

  「儘管如此,社區內的居民內心實際都嚮往群體生活,尤其是老年人,大多希望通過群體活動來分享心情,消除寂寞、找到自我。」嘉定鎮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社區建設必須搭建新的平臺,促進鄰裡互動,建立新型鄰裡關係,在情感交融中重建「熟悉人」社會,才能實現社區和諧,睦鄰點建設因此應運而生。

  此外,「教化嘉定」的人文積澱,也成了「睦鄰文化」在嘉定鎮街道生根發芽的有利條件。嘉定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嘉定鎮街道是嘉定區城鎮化程度最早、最高的街鎮,2008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在這裡,人們普遍尊孔尚禮、親仁善鄰,有著源遠流長的鄰裡文化、守望相助的民風民俗、自律自製的鄉約民規。這些文化和精神被注入新的內涵,成為睦鄰文化發展的肥沃土壤。

  由「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

  2007年,嘉定鎮街道銀杏社區一對空巢老人找到居委會,主動提出能否在自己家中設點,開展鄰裡活動。街鎮順勢而為,詳細調研、大力支持,從而催生了源自基層的社會治理載體——睦鄰點。

  所謂睦鄰點,是由熱心居民自覺發起、活動內容自行設計、參與成員自由組合,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開展活動的群眾團隊。經過10年的培育發展,睦鄰點從最初志趣相投、類型單一的42個,發展至今涵蓋地緣、志緣、趣緣和業緣等類型的近350個不同類型的睦鄰點。

  在睦鄰點建設的基礎上,2008年,街道成立了睦鄰會所,致力於提高睦鄰點負責人的活動組織能力,搭建睦鄰點負責人交流溝通平臺。77個睦鄰點根據地域劃分為四片,推選產生了四名片組長和一名總負責人。2011年,街道組建了以社區居委會為基本單元的睦鄰沙龍,將原有鬆散、單一的睦鄰點有機串聯起來,形成睦鄰點發展的「智囊團」和「議事會」,將社區居民的興趣點、關注點聚焦到社區公共事務上來,引導居民對社區治理的關注度,目前共有各類型睦鄰沙龍18個。

  近年來,嘉定鎮街道睦鄰工作進一步加速。2014年,街道引入社會組織——嘉定鎮街道睦鄰家園服務中心,作為第三方組織為街道睦鄰建設提供諮詢、指導和服務,共議共謀、聯合聯動,科學指導睦鄰點和睦鄰沙龍的建設,擴大居民對社區治理的參與度。2015年街道設立了社區營造這一自治平臺,鼓勵各社區睦鄰點參與到這個平臺的建設中去,通過睦鄰點成員對社區問題的發現、解決方案的提出、居民會議的表決等民主程序,發揮不同睦鄰點成員的特點、提供自我能力展示的平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社區營造品牌,如桃園社區的「大手牽小手」等。這些項目的運作大多由社區睦鄰點的成員參與其中並作為主導運作,而社區居委只是在旁進行指導。今年共申報社區營造專項扶持項目38個,涉及資金160餘萬元。

  平臺搭建逐漸科學化、活動開展逐漸豐富化,激發了居民自治熱情、提高了居民自治能力。在「睦鄰十年」的主題活動中,「睦鄰之歌」的傳唱、「睦鄰徽標」的設計、睦鄰節慶的舉辦、睦鄰微信的宣傳,成為培養居民「和睦相處、守望相助」睦鄰精神的重要促進力量。

  社區有溫度,政府實現「三個轉變」

  通過睦鄰工作的開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比如,桃園社區上下樓的嚴先生和朱先生就因為漏水、吵鬧聲等鄰裡糾紛彼此摩擦不斷,雖經過多次調解,但始終做不通思想工作。社區「老娘舅」——睦鄰點的王維霞主動介入進行調解,用「拉家常」方式,談談心,打通了兩位街坊的思想「淤塞點」,使當事人最終握手言和。社區治理不再是冷冰冰的「你說我做」,而是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工作方式,社區「人情味」越來越濃,矛盾調處更便捷高效,社區報警、出警量明顯減少。

  不僅如此,政府工作的傳統思路也有了轉變:從管理者轉變為引導多元力量參與的協力者,從供給行政化的資源轉變為籌集多元化的資源,從垂直化的動員式管理轉變為社會多元參與的合作式治理。在減輕社區居委會壓力和任務的同時,進一步釋放了居民自治的熱情,提高了社會治理的效能。

  在睦鄰點活動中既有「重陽敬老」、「端午包粽」、「元宵燈謎」等傳統的名俗活動,也有鄰裡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傳承,更有樓道美化、愛心接力等新時期的正能量表現。「睦鄰點」建設把弘揚睦鄰文化與創新社會治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由此產生的「睦鄰文化」,是為了喚回逐漸淡化的鄰裡友情,重建「熟悉人」社會,從而實現和諧社會建設的新文化。

  今後嘉定鎮街道將進一步完善發現機制,建立人才儲備庫;充分發掘、凝聚一批有志為社區建設出力,有專業特長的「草根領袖」,培育更多的社區骨幹;同時將在現有基礎上探索社區事務電子化,建設手機睦鄰應用程式,切實做到線上、線下互動良性循環,促進社區治理體系現代化。

  眾人拾柴「大睦鄰」 助力社會治理科學化

  如果說「睦鄰點」是居民樓組的一個「小睦鄰」概念,通過志同道合的居民在「睦鄰點」開展活動,讓社區形成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良好風尚,那麼轄區單位、企業則是「大睦鄰」概念——這是嘉定鎮街道在推進睦鄰工作的過程中取得的重要經驗。嘉定鎮街道黨工委以「睦鄰黨建」為切入點,通過文化力支撐、社會化運作、項目化推動、協同力創新,推動社會治理科學化,最大限度地統籌各類資源,打造更具涵蓋力、包容性的區域化黨建共建新機制。

  嘉定鎮街道地處嘉定中心,行政區域總面積4.1平方公裡,是嘉定區最早的純城鎮化地區,在推動科學發展、共建魅力古城的過程中突出面臨著幾個困局:老舊小區多,城市基礎建設滯後,難以滿足民生增長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轄區單位多、社會治理難,老城區內亂設攤、亂搭建、停車難等現象比較突出;而且,由於有效載體少,黨建開展也不容易。多元利益格局下,傳統的區域化黨建面臨體制瓶頸,有效服務群眾的載體不多,與滿足黨員群眾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睦鄰黨建」,是街道的一種創新嘗試。街道突破「睦鄰點」局限於社區鄰裡的空間概念,將「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文化理念引入區域化黨建工作,在轄區單位與單位之間營造良性、互動的睦鄰友好關係。

  2013年,街道成立全市首家參與區域化黨建服務並實體運作的社會組織——嘉定鎮街道睦鄰黨建服務中心,下設「一站八部」,社區的17個黨總支統一設立社區睦鄰黨建服務站,105家有基層黨組織的單位被劃分為機關團體國企、城市管理、金融行業、非公企業、教育衛生、物業管理、社會組織、文化體育等八個服務部,形成了以區域化黨建各個主體之間平等合作關係為基礎的睦鄰黨建模式。每個「部」下均由相關駐區單位擔任牽頭單位和成員單位,比如「教育衛生服務部」,牽頭單位為區中醫醫院等3家,成員單位有桃園幼兒園等17家,並且不斷有新的成員單位加入。

  機制建立了,如何進行實際運作?通過公益項目支撐,各級黨組織和黨員找到了為群眾辦好事的「發力點」,並形成了一整套運作機制。在中心的協調運作下,華中集團、東方商廈、中國銀行等一批轄區單位黨組織積極認領「攜手生命」、「愛牽遠鄉情」、「暖陽行動」、「情牽夕陽」等公益項目,籌集資金339.9萬元,直接惠及困難群眾7000餘人次。再如,中心為成員單位綠洲控股集團黨委設計了「紅色關愛」項目,由該黨組織出資幫助街道轄區內生活困難的老黨員家庭,並配套設計了現金救助、老黨員聯誼、健康知識講座等一系列幫扶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睦鄰黨建」最終目標不是街道黨工委「一家獨贏」,而是轄區單位與廣大居民在黨建「一盤棋」中「共駐共榮、互惠共贏」。通過進一步發揮睦鄰黨建在區域共治方面的策源引領作用,逐步建立了拆違控違聯合督查、突發事件聯合處置、重大信訪聯合化解、文明創建聯合行動、轄區黨員聯合培訓等社會協同機制,將黨的建設貫穿於街道社區自治、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例如,在文明創建聯合行動中,區衛計委、啟良中學等塔城路、博樂路沿線單位黨組織,積極推進交通文明示範路段創建,黨員幹部帶頭參與路口、街面的文明志願執勤服務。在轄區單位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街道成功創建成為全國文明單位。

  結構重塑自治 讓社區有了「向心力」

  社區居民自治,不僅僅體現在「搞搞活動」的層面,最終目的是在社區公共活動中打開社區的公共空間,讓居民自由、平等地進入這一公共空間。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構建熟人社區、培育社區情感、豐富社會資本。嘉定鎮街道通過實踐,在政府治理和社區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等方面已取得良好成效,有了不少「自治樣本」。

  今後,嘉定鎮街道將繼續秉持「居民自治、轄區共治、社會協治」的理念,以「小政府、大社會」為發展方向進行有益探索,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深入摸索,完善社會治理模式。

  梅園社區:樓道會「呼吸」

  「住在30號樓真舒服,我真羨慕!」嘉定鎮街道梅園社區居民見面寒暄時,往往會說這句話。一進樓道,只見窗沿邊一盆盆綠植鬱鬱蔥蔥,金邊吊蘭掛在扶梯把手一側,一株茂盛的牙骨朵迫不及待地探出腦袋,電錶箱被幾塊做舊的木板「框」了起來,隱約露出鮮豔的黃色,頗有些復古風味。這樣的環境使周圍的租客都很嚮往。

  30號樓組打破了人們的傳統印象,在梅園「誼鄰之家」睦鄰點全體成員的引領下,帶動社區居民共同設計參與布置,使原來老舊的樓道,搖身一變,成了一處綠意盎然「會呼吸的樓道」。

  2016年初,作為梅園社區副主任的姚元萍,把公共綠化帶亂栽種問題嚴重和社區居民有種植愛好和需求這一共性問題提了出來。通過和社區、第三方專業組織一同探討,決定引入水培種植技術,通過改變居民傳統的種植方式,在滿足居民興趣的同時,解決公共綠化帶亂栽種這一社區管理難點問題。在姚阿姨的牽頭下,把有共同愛好的樓組居民凝聚起來,一同參與水培種植,在自己家裡打造「一平米菜園」;同時引導大家通過樓組會議、座談會、居民會議制度等形式,在居民達成統一共識的基礎上合理布局、美化樓道。通過居民們的積極配合,累計整治公共綠地面積達100平方米,小區的綠化品位得到了改善,居民的文明行為也得到了提升。

  侯黃橋社區:滿目綠意營造暖心家園

  鞦韆吊椅,紫藤花架,綠意盎然,居民們手繪的繪畫牆,一幅幅美景直撲你的眼帘……這個由侯黃橋社區匯樂睦鄰點的成員們帶動周邊居民打造的社區休閒小花園,成了居民們休息的好去處。

  以前這裡可不是這樣,綠化帶中雜草叢生,絲毫沒有美感。為了讓綠化帶真正美麗起來,小區業委會主任、睦鄰點成員陳加恭拿起鋸子,將撿來的裝修廢料二次加工,一個個美觀質樸的木柵欄、花架在他的巧手中誕生。該睦鄰點負責人王達飛是個熱心腸的阿姨,在她的動員下,睦鄰點成員逐漸壯大,大家自發的開展護綠保綠活動,不怕髒,不怕累,每周固定一次對小區的綠化帶進行雜草清理,從不間斷,看見小區的綠化有缺損的,熱心的成員們從外面運來麥冬草,大家一起分支、種植。慢慢地,小區綠化帶整潔了,垃圾不見了,環境明顯有了改善。

  2016年,在街道、社區居委會的指導下,匯樂睦鄰點的阿姨叔叔們又在小區西面又開闢了一個紫藤長廊、小花園。小花園中有陳加恭親手做的風車、柵欄,以及居民從自家拿出的花草,成員們為這個小花園取名「鬱香園」。這個小花園很注重低碳環保,睦鄰點成員利用廢舊料製作景觀、欄杆,平時用來灌溉的水是利用雨水管收集的。「既低碳環保,又讓人心曠神怡,一舉兩得!」王達飛說。

  小囡橋社區:打通連接人心的「彩虹橋」

  小囡橋社區的「彩虹橋」睦鄰點由社區黨員周建軍一手創辦,2012年4月正式成立,人數10人,其中黨員人數2人,成員都是殘疾人,每周二、四是活動日,在這兩天裡,睦鄰點小屋前總是門庭若市,擠滿了前來接受服務的居民,居民的信任與口碑可見一斑。周建軍有理髮的特長,睦鄰點成立至今,他已為無數人理過發,對於一些不便出門的老人,他還把理髮服務免費送上門。他架起的這座為民服務「彩虹橋」,讓不少人都感受到了溫暖。

  家住塔城路450弄的錢之聰是睦鄰點成員之一,今年30歲,他先天性智力低下,經鑑定為智力二級殘疾,雖然已經而立之年,實際智商與6、7歲孩子差不多,小區裡的居民都叫他「聰聰」。聰聰家裡條件不太好,在特殊教育學校讀過幾年書,在睦鄰點成立之前,聰聰一直閒賦在家,家人覺得他能管好自己的吃喝拉撒已經很不容易,其他什麼也不會。睦鄰點成立後,周建軍對他格外關注,多次上門邀請他一起參加睦鄰點活動。剛開始聰聰顯得力不從心,不知道怎麼和大家溝通交流,周建軍和成員們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手把手教他掃地拖地、燒水、擦桌子、洗抹布,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得到了大家的鼓勵和認可,聰聰慢慢融入到了「彩虹橋」這個大家庭,進步也越來越快。現在,他已經學會了在沒人指導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招呼居民、燒水泡茶、擦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事,還會積極幫助大家一起收拾桌子和睦鄰點小屋。「能來睦鄰點活動我很高興,我覺得我是一個有用的人!」聰聰在睦鄰點裡變得越來越開朗、越來越自信。

相關焦點

  • 楊浦延吉新村街道舉辦2020年社區睦鄰中心十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
    2017年起,街道積極響應市級公益基地創建工作的要求,組織動員轄區內各社會組織和睦鄰中心運營方,開展公益基地申報工作,目前已經有36家組織機構榮獲殊榮。  延吉新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趙蔚對延吉新村街道社區睦鄰中心十周年系列活動進行了發布。
  • 虹口區民政局調研四川北路街道 「三香弄堂」社區自治共治等相關工作
    近日,區民政局副局長金品一行來四川北路街道調研黨建引領社區自治共治相關工作和「三香弄堂」社區治理新模式。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蘇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孫泳以及相關科室負責同志參加調研。會上,街道詳細介紹了黨建引領下「三香弄堂」的治理經驗、環山陰路自治管理工作、老式裡弄黨群服務項目化運行和網格化黨建等工作的開展情況。金品副局長對四川北路街道老舊小區的治理做法給與肯定,對做好下階段的社區自治共治,尤其是弄堂治理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並就近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相關工作同街道進行了交流。
  • ...睦鄰門 社會組織 現代設計院 Nono 小區環境-上海頻道-東方網
    原標題:一扇「睦鄰門」連通新舊兩小區居民心  一邊是高檔商品房社區,一邊是建於上世紀的老舊小區;一邊居民想要到時尚街區消費,另一邊居民天天為買菜繞路發愁。最近,開在楊浦兩個小區中間的一扇門火了。這扇門打開的背後,是社會組織、社區規劃師與居民自治共治的努力。
  • 四平路街道居民自治,熱情、熱心又熱鬧!
    四平路街道居民自治,熱情、熱心又熱鬧!總有熱心腸的小區居民,將大家召集在一起,共同出點子,想主意。這不,四平路街道最近居民自治的項目正辦得紅紅火火,一起來看看他們有哪些好方法!居民有了啥難處,「我愛九鄰」來解憂!
  • 嘉定鎮街道創新「舌尖養老」
    地處嘉定老城中心的嘉定鎮街道,通過多方協作創新探索「舌尖養老」。圖說:經過改造的社區分餐點。嘉定鎮街道 供圖目前,嘉定鎮街道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比高達29.23%,養老服務壓力巨大,其中用餐問題最為突出。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啟動以來,圍繞「為民服務解難題」,調研發現老年人對於就近集中用餐需求較高。
  • 「1524」共建興善治——龍泉街道公園路社區
    龍泉街道公園路社區成立於2007年11月,地處龍泉街道城中心,位於文景街以東、建材路以南、公園路以西、驛馬河以北,幅員面積約1.5平方公裡。轄區內有居民院落40個,7810戶,常住人口27336餘人,社區現有「兩委成員」及工作人員14人。社區黨委下設7個支部,15個黨小組,黨員218人。
  • 福華街街道: 黨建「紅旋風」讓環境自治「有溫度」
    」,讓基層治理有速度、有亮度、有溫度、有深度。街道以路段為單位,成立專班臨時黨支部,「區級領導、街道機關幹部、社區負責人、網格員」「四包一」道路改造專班,建立動態臺帳,構建了「黨建+城市道路綜合改造」治理模式,打造保全東街「黨建+自治」、京廣路「黨建+共建」等「精品街」,修建鐵路苗圃健身公園及「廣秀園」等小遊園。
  • 嘉定鎮街道州橋社區開展防寒、節前雙檢查
    在元旦節即將來臨之際,又恰逢寒潮降臨,為了防範各類事故的發生,營造一個歡樂、祥和、安全的節日氛圍,克服麻痺大意的思想,近期,嘉定鎮州橋社區在黨總支書記的帶領下,積極開展防寒、元旦節前雙檢查。 社區還在每個樓道上張貼溫馨提示,提醒居民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並利用所有微信群、「社區雲」發布防寒相關信息;關照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做好預防工作;全面排查外露水管、地面積水等情況;針對小區2個車棚的消防噴淋管道,進行減壓放水預防水管凍結等措施。
  • 福保街道打造「福寶寶」民意平臺 引領共建共治共享
    目前,「福寶寶」微信號已擁有轄區居民真實微信好友7500餘名,加入各類微信群300多個,日均互動交流量超1.3萬條,成為街道黨員幹部了解居民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引領居民自治的新型平臺。「福寶寶」+黨建團隊,打造政治宣傳的「紅寶寶」。有態度、有溫度的黨建更有生命力,也更能圈粉老百姓。
  • 明天上午10:00,嘉定鎮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郭亦鹿做客...
    明天上午10:00,嘉定鎮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郭亦鹿做客「我愛我嘉」民生訪談直播 2020-08-20 1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控江路街道生活日記——「自治進階」「芽芽成長、故事陪伴」——控江街道撫順路睦鄰點開展兒童故事會活動
    近日,上海樂宜社工服務中心邀請蒙芽成長教育機構在鳳城三村(3)居委舉辦「芽芽成長、故事陪伴」——控江街道撫順路睦鄰點兒童故事會活動。孩子們在故事會中結識了新朋友,增長了知識,閱讀的興趣也得以提升,結合故事想像完成了自己的繪畫作品。
  • 半淞園路街道:攜手共治,從「安居」到「宜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來,半淞園路街道以業委會的規範化建設作為社區治理的著力點,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做深做實黨建引領「三駕馬車」的物業治理,探索出了一條「堅持黨建引領、業主有序參與、依法依規依約」的新模式。
  • 上海徐匯「康樂工程」再升級 讓陌鄰變睦鄰
    徐匯區康健街道圍繞親近、草根、包容的特性,推進「康樂工程」再升級,睦鄰點的存在讓老人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瑣事煩心事 聊聊更健康   烈日炎炎、熱浪滾滾,而康健社區的老人們在小區的睦鄰點,孵空調,「嘎三胡」,熱鬧無比。
  • 周家渡街道生活日記——自治共治丨「三會制度」碰撞「加梯工程」
    樓上樓下的鄰居有加梯意願嘛?我們住高樓層的,想要加梯,怎麼表達訴求和期盼?A二維碼掃一掃。居委會巧用「三會」共商共治工具,搭建居民協商議事平臺,暢通居民表達觀點的渠道,實現「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案例名稱某小區9號樓電梯加裝聽證會案例背景小區9號樓為1梯2戶,共6層、住戶12戶。樓內住戶通過線上掃碼錶達,有一定加梯意願。
  • 聚沙成塔,讓愛的力量發揮出炙熱光芒!
    聚沙成塔,讓愛的力量發揮出炙熱光芒!96個如此,它才會更有溫度,而你也會被溫暖長久包圍。以愛之名救助野生鳥類▲山區孩子吃上了有營養的飯菜在一個標準化機組裡,節約的力量能有多少呢?
  • 從「散裝」到「共治」 仁皇山街道加快推進「美麗小區」建設
    從「散裝」到「共治」 仁皇山街道加快推進「美麗小區」建設 2020-12-20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涇鎮推進睦鄰點建設
    日前,長寧區新涇鎮召開老年人互助睦鄰點工作推進會,進一步推進老年人互助睦鄰點的建設,並明確了明年工作目標。 今年3月份以來,該鎮已在23個居民區創建了25個睦鄰點,參加睦鄰點的老年人達到209人,位居長寧區第二。這些睦鄰點有著舒適的活動環境、友好的氛圍和豐富的活動內容,成為老年人社會交往的平臺。
  • 雲南曲靖跑出共治善治「加速度」
    曲靖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張興聰告訴記者,全市始終按照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根本要求,圍繞中央政法委確定的17項重點任務88項基本要求、雲南省確定的3個區域特色指標,制定全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和任務清單,以大格局聚力,以小切口發力,以精準務實的舉措確保取得實效,推動共治善治。
  • 昆明市五華區:打造智慧治理新平臺 構建多元共治「服務圈」
    按照「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充分利用現有的「五華融媒」APP、「五華先鋒」、「人社直通車」等20餘個黨務政務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化平臺資源,劃分清潔衛生、宣傳實踐、應急演練、文體活動、扶孤助弱等35項志願活動,實現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活動聯辦,並以項目化方式策劃推出了線上心理諮詢、青少年勞動實踐、婦女法律援助、社區志願醫生等長期實施的特色項目,吸引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志願者廣泛參與、長期服務
  • 共建共治共享,「美美與共」的東湖實踐
    讓駐地各單位和街道、社區之間「各美其美」,讓「美美與共」的和諧理念深入人心,最終凝聚起基層黨建握指成拳的「天下大同」整體效應。 如今在東湖街道,通過聚全民之力,集全民之智,黨建「朋友圈」成為服務群眾的「幸福圈」,現代化基層社會治理繪出了共建「同心圓」,奏響了共治「同心曲」,形成了共享「同心體」,生動展現了共建共治共享「美美與共」的東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