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平山的跌宕人生:曾先後被國共兩黨開除

2021-02-07 人物傳奇

譚平山是南昌起義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也曾官至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但令人困惑的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先後被國共兩黨開除黨籍。

南昌起義最早發起人


譚平山1886年出生於高明區明城鎮陽明村,1908年考入廣東省最高學府——兩廣優級師範讀書,並在這裡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轉入國民黨。1917年譚平山又考入北京大學,在這裡成為「五四運動」的積極分子。1920年北京大學畢業後,譚平山到廣東高等學校任教,並發起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

黨的「三大」決定實行國共合作,譚平山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積極推動者和重要見證人。1924年,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譚平山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隨後又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與廖仲愷、戴季陶共同主持國民黨中央秘書處日常工作,他發動中共廣東區委派遣一批得力的共產黨員到國民黨中央各部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各項工作的開展。至此,譚平山身兼國共兩黨要職,他的人生變得曲折而堅韌。

黨史上,大家都知道周恩來是南昌起義的重要領導人。其實,南昌起義還有一個重要領導人,那就是譚平山。1927年7月19日,譚平山與李立三、鄧中夏等從武漢到達九江,隨即主持召開座談會,決定發動南昌起義,並派人請示中央。「三譚」紀念館館長廖志明稱,從現有史料看,這是第一次提出南昌起義問題,譚平山也由此成為南昌起義的最早發起人。

起義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後,張國燾突然於7月30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趕到南昌,竭力阻撓起義,他說:「中央意見宜慎重,共產國際電報說如有成功把握,可舉行暴動,否則不可動。」譚平山當即和張國燾爭吵起來,大罵張國燾「混蛋」,甚至提出如果張國燾再繼續反對起義,就把他殺了。正是由於譚平山等人的堅持,南昌起義才得以按計劃舉行。

對於南昌起義,譚平山十分重視,他說:「過去中央採取妥協政策,只有八一南昌起義,才算真正把領導權掌握起來,從而開創了我黨和中國革命的一個新時期,因此它可以和十月革命相比。」事實證明,譚平山的認識是對的。南昌起義是我黨領導武裝的開始,是人民軍隊創建的開端。然而,當時對此黨內意見並不統一。為「左」傾路線迫害,當年11月,譚平山被開除黨籍,周恩來、毛澤東等一大批黨的高級幹部受到處分。

  

歷經磨難不移志


早在被開除出共產黨之前,1927年8月8日,南昌起義後一周,譚平山就被開除出國民黨,他一笑了之;但對於被開除出共產黨,他心情卻十分沉重:「像一個在大海中航行失去了指南針的小船一樣的痛苦。」

1928年春,譚平山回到上海後到處尋找黨組織,卻無人理睬,這才得知自己被開除了。他多次寫報告,託人轉交黨組織,要求進行複議,恢復黨籍和去蘇聯學習,始終沒有得到同情和理解。生活無著,政治上也找不到出路,始終心繫中國革命前途的譚平山,利用自己在國共兩黨中的威望和影響,將許多國民黨左派和一部分失去組織關係的共產黨員聚攏起來,成立「中華革命黨」,亦即農工黨前身。1930年5月,國民黨左派領袖鄧演達回國,對中華革命党進行改組,二人有著嚴重分歧,譚平山主動請辭,離開了中華革命黨。

然而,這邊譚平山要求恢復共產黨黨籍無著,那邊蔣介石卻蓄意拉攏。全面抗戰爆發後,1938年4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譚平山被恢復國民黨黨籍。可是蔣介石的獨裁專制,令一心要抗戰救國的譚平山十分失望。

1939年冬,譚平山與中共駐重慶代表周恩來、董必武等聯繫上,再一次鄭重提出要求恢復中共黨籍,離開國統區,到延安去。董必武卻希望他繼續留在國統區工作,爭取團結各種抗日民主力量,那樣比去延安更能發揮作用。對此,譚平山欣然接受,他說:「今後我的行動與黨的行動同一步調,黨的態度就是我的態度。」

  

民聯和民革的重要創始人


譚平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守國統區開展民主統一戰線工作。1942年底,譚平山聯絡陳銘樞、楊傑等進步人士,發起組織「民主同志座談會」,以座談國內外時事為名,團結教育了一批國民黨內民主分子堅持抗日。1945年10月,以「民主同志座談會」為基礎,「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正式成立,譚平山、陳銘樞、楊傑、柳亞子等七人任中央常務幹事。譚平山更宣布:「我現在和蔣介石、國民黨一刀兩斷,絕不參加他們的一切活動。」

1947年春,譚平山從上海避走香港,繼續聯合各路民主人士進行反蔣活動。次年元旦,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即「民革」)在香港成立,譚平山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成為民革的重要創始人。隨即,周恩來特別指示譚平山,要以民主黨派身份帶動其他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區。譚平山來到解放區,積極投入到新政協的籌備工作中。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開幕,譚平山以「民革」首席代表出席會議,當選為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長。隨後又被任命為政務院政務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這位63歲的革命者,最終以民主人士的身份,繼續為黨和新中國建設事業貢獻力量。

在反蔣救國的徵程中,譚平山多次險遭暗算。他的兒子譚宗文回憶說,父親一生中至少闖過四次「生死關」。1925年國民黨右派暗殺廖仲愷、1931年蔣介石暗殺鄧演達,這兩次譚平山都在暗殺之列!第三次是在1935年,為團結一切愛國的力量,「父親乘坐一架香港保險公司不肯保險的舊飛機,去會晤李濟深。他從來不考慮個人的生命安全。」「還有一次是1947年,在上海,特務意欲暗算父親,卻傷到了繼母。後來他化裝出走香港,才躲過一劫。」

譚平山對兒子說:「我出生入死,還是活下來了。而活下來幹什麼呢?敵人沒有消滅我,我就決心消滅敵人!」


相關焦點

  • 譚平山——南昌起義最高行政長官
    如宣傳部長汪精衛長期不在位,部秘書毛澤東便任代理部長,與譚平山一起掌握了國民  黨內的組織、宣傳大權,以推進大革命。  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共舉辦了6期,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  時期培養農民運動幹部的學校。譚平山和毛澤東。渾代英、李立三、彭湃、周恩來、翟秋白、林伯渠、郭沫若等人出任過教員。畢業後,即奔赴全國各地倡導農民運動。
  • 第二次國共合作在浙江的初步形成,國共兩黨浙江的第二次談判!
    國共兩黨浙江當局的第二次談判及浙西南門陳談判,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戰開始國民黨政府迫於形勢和全國抗日運動的高潮,其「北和南剿」的反動方針再也不能推行了,在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的再次通電和敦促下,劉建緒遂主動提出重開和談的要求把陳鐵軍從衡州監獄中放回溫州接洽談判經中共間浙邊臨時省委研究決定派吳毓、黃耕夫為中共方面出席第二次談判的代表。
  • 抗戰初期國共兩黨的合作抗日
    國共兩黨建立統一戰線後,國民黨對日本的侵略由不抵抗轉為抵抗,對共產黨由剿滅轉為聯合;共產黨也由逼蔣抗日,改為聯蔣抗日,使抗戰初期兩黨有比較密切的軍事合作和政治合作。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國民黨政府軍在正面戰場進行了平津、淞滬、忻口、徐州和武漢等戰役。平津戰役是正面戰場進行的第一大戰役,第二十九軍10萬將士英勇抗擊日寇。
  • 「整理黨務案」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導火索嗎
    而它的發生,又是否預示著國共合作不可挽回、必將走向破裂呢?這一切,都要從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說起。 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的內部分裂與蔣介石的崛起一般認為,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誌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及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由來是什麼?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指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民主聯合陣線、實行第一次國共合作,使得年輕的中國共產黨迅速成為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23名共產黨員當選國民黨「一大」代表,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等10名共產黨員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共產黨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正式建立了民主聯合陣線,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促進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促進了工農運動的蓬勃興起,開創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新局面。
  • 馬曉光:國共兩黨及領導人一直保持良好溝通互動
    中國臺灣網1月28日消息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今天上午指出,國共兩黨及領導人這些年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溝通互動,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基礎上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種良好的互動應該保持下去。
  • 【「四史」學習教育】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 國共合作開啟新篇章
    【「四史」學習教育】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 國共合作開啟新篇章 2020-08-27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孫中山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的發揮的作用
    中共中央根據馬林傳達共產國際執委會關於國共兩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指示精神,在杭州西湖舉行特別會議,作出了部分黨員加入國民黨的決議。會後,陳獨秀、李大釗和馬林一同拜訪孫中山,提出了關於國共兩黨合作的主張,孫中山欣然表示同意。不久,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太雷、張國燾等相繼加入了國民黨。
  • 《第二次國共合作紀實叢書》:對第二次國共合作歷史的重新審視
    重慶於2007年起啟動了海外檔案資料收集工作,先後派出40多人次到美國、英國、日本、荷蘭等國家和臺灣地區,收集了大批珍貴史料。此外,課題組還收錄了近年來中共黨史及共產國際史新的研究成果,如領導人年譜、回憶錄等。編者們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補充、完善、考訂工作,增加了4卷200萬字,從而對第二次國共合作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描述更為清晰和豐滿。
  • 王奇生:國共兩黨政治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
    到後來國共政權更迭的時候,無論是1927年前後的「清黨」,還是1949年前後的「解放」,都是你死我活的較量,要麼全贏,要麼全輸,要麼全得,要麼全失,毫無妥協的空間!國共兩黨的政治文化其實有很多相似。《南風窗》:上一代人因為救亡而信仰了革命,下一代人因為經歷了「文革」而憎惡革命、解構革命。
  •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貢獻及其啟示
    中國國家社會黨、中國青年黨、中華職業教育社和鄉村建設派等黨派,先後表示擁護國共合作抗日,並對抗戰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各地方實力派也捐棄前嫌,不念舊惡,停止反蔣敵對活動,一致抗日。在事關民族存亡的大是大非面前,通過國共兩黨和各方的共同努力,結束了國家分裂、兩黨對立的局面,一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於建立起來。
  • 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貢獻及其啟示
    中國國家社會黨、中國青年黨、中華職業教育社和鄉村建設派等黨派,先後表示擁護國共合作抗日,並對抗戰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各地方實力派也捐棄前嫌,不念舊惡,停止反蔣敵對活動,一致抗日。在事關民族存亡的大是大非面前,通過國共兩黨和各方的共同努力,結束了國家分裂、兩黨對立的局面,一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於建立起來。
  • 第一次國共合作取得諸多成就,但為何每次提及,都先說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時期建立的一所真正意義的現代化軍事院校,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1924年6月由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一手創建,因為最初的地址在廣州郊外的黃埔島上而得名。該校培養了大批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軍事人才,在中國軍隊培養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的許多將領都出自這所軍校。1923年6月,孫中山因政見不合與廣東軍閥陳炯明決裂,被迫離開廣州再赴上海。此後,他開始接受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 揭秘鹽城抗日名將:同時被國共兩黨追認為烈士
    抗戰期間,國共合作一致抗日,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鹽城地區有一對義兄弟,分屬不同政黨卻有著同一抗戰目標。其中隸屬國民黨的抗日名將陳中柱,從反共到聯共,拒絕投靠日偽軍懷抱而壯烈犧牲,成為「斷頭將軍」;他的義兄弟趙敬之烈士是鹽城地區早期的共產黨員、革命教育家,兩個人的人生軌跡多處重合,他們身上的炙熱兄弟情以及傳奇故事至今被當地人傳頌。
  • 國共兩黨今日起首度展開基層交流 兩岸各選6縣市
    國共基層交流今日開始 臺中市黨部訪問團赴廈門本報綜合消息 由中國國民黨臺中市黨部主委沐桂新率領的該黨部訪問團,今天上午將赴廈門,與中共廈門市委展開「胡連會」後國共兩黨首次基層交流。國民黨訪問團此行共4天,他們將在廈門與臺商、廈門大學臺生座談,並舉辦臺中特產太陽餅營銷會。
  •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為了早日實現國共兩黨合作抗日,進一步推動全國抗戰,193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再上廬山,同國民黨談判發表國共合作宣言、紅軍改編、蘇區改制等問題,並將《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宣言提出迅速發動全民族抗戰、實行民權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主張,希望國民黨能予實行。
  • 抗日戰爭初期的國共關係
    一、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特點國共兩黨在歷史上有過兩度合作。這兩次合作是在很不相同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的。如果把它們作一些比較研究,是不是可以說,第二次國共合作有著四個主要特點:第一,它是在中日的民族矛盾處於壓倒一切地位的時刻形成的。
  • 救亡大計——第二次國共合作
    兩黨開始了一些秘密接觸。中國共產黨在與國民黨代表秘密接觸的同時,給進攻陝甘寧邊區的國民黨軍隊以有力還擊,並聯合南京以外的地方實力派,以達到逼蔣抗日的目的。中共與地方實力派的聯合,最重要的是同張學良的東北軍、楊虎城的西北軍形成三位一體的「西北大聯合」。西北大聯合形成後,三方停戰合作,共謀抗日救國大計。
  • 八上歷史專題複習:國共關係的演變
    (二)國共關係的認識1、國共兩黨的長期對立(1949—1979年)(1)原因:階級利益的不同,外國反華勢力影響。3、影響國共關係的因素(1)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2)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係矛盾、鬥爭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 解放前,國共兩黨是怎樣紀念三八節的?
    今天,我們嚴肅地說說,解放前,國共兩黨是怎麼紀念三八節的,中國第一個三八節是怎麼慶祝的,讀完,估計你就明白了。1、三八婦女節,有首歌,你聽過嗎?知道嗎?這,可以追溯到三八節的源頭,追溯到國共合作時期的紀念三八節。2、三月八日,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全世界婦女的節日?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