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3歲之前,幫他養成這兩個習慣,將來多半都會有教養懂規矩

2020-11-03 爆炸母嬰課堂

孩子在沒接觸老師上幼兒園之前,接受到的教育基本上都來源於父母,而如何培育孩子成了很多父母的難題。年輕一代的媽媽圈中有兩種育兒方式:「散養」和「圈養」。

孩子到底應該散養還是圈養?

實際生活中,有的父母更傾向於散養,認為散養能幫助孩子解放天性,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個性,讓他自由發揮以後會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可最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過於放縱更容易養成沒規則、沒教養的孩子。

在教育道路上,大概率來看散養孩子失敗的概率更大,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應該被完全「散養」,適當「圈養」才能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孟子》的《離婁章句上》中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董卿在《開學第一課》也說過:「在教育孩子上,如果你只選擇了賺錢不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後你辛苦賺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

所以,教育孩子應該從小抓起,適度管教孩子,不過於放縱是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孩子在3歲之前父母的教育至關重要,俗話說「三歲看大」,意思是通過看三歲兒童的行為可以提前了解他將來是個什麼樣的人。

家長想要以後省心,養成一個有教養懂規則的孩子,在孩子3歲之前,要「逼迫」娃養成這兩個習慣,將來才能享福。

3歲之前,幫娃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經常能聽到寶媽們抱怨「要想給寶寶養成自律的好習慣,真是太難了!」尤其是3歲之前多數孩子都沒有管控能力,幾乎想到什麼是什麼,做事情既沒有計劃也沒有結果。

可孩子日後優不優秀,恰恰與他本身的自律程度有關。德國作家卡爾·朱科麥爾說到「人生一半靠運氣,另一半靠自律——那是非常重要的一半,因為缺乏紀律你將不知道如何處理你的好運」。

可見,培養孩子自律性有多麼重要。那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自律性呢?

家長要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孩子在行為上進行自我約束,即使是穿衣打扮在孩子面前也要做表率,如有條理的整理衣物、講衛生、穿衣整齊等,並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在2歲時是一個自律關鍵期,2歲之前孩子缺乏行為控制能力,但2歲之後會開始進入規則敏感期,此時是家長培養孩子自律最好的階段。比如當孩子不能堅持做一件事時,父母進行幹預讓他繼續堅持下去,直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鍛鍊自律性。

3歲之前,幫娃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對於多數孩子來說,成長到1歲左右開始學習走路,剛開始走路難免會因為腿腳協調能力差、道路不平、被玩具絆了一下而摔倒。從幫娃養成獨立的好習慣來看,寶媽們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件事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多數寶媽看到這個場景,都會十分心疼怕孩子摔著,想要立馬安慰他抱著他,然而這種做法卻會影響孩子性格發展,讓他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很難獨立起來。

如果你下次再面對孩子摔倒,可以耐心指導他告訴他「摔倒了沒事的,我不會責怪你」或「寶寶你覺得摔疼了,媽媽在這裡會安慰你,給予你最大的鼓勵」。

這樣類似的話語既能幫助孩子,還不會過於極端讓他產生更多的依賴缺乏安全感,有助於孩子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我們都知道只有給孩子立規矩才能養出有教養的娃,可是這個規矩該如何立呢?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每次提前約定好的事情孩子都沒有遵守,而一旦大人不履行約定,孩子就用哭鬧威脅。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怎麼樣讓孩子聽進去大人說得「規矩」呢?具體可以參照這本《為孩子立界限》。書中同樣有一個不守規矩的4歲女孩,媽媽和她約定好,如果今天白天都聽自己的話、不調皮,晚上就帶她去廣場玩。

結果女孩打翻了杯子、畫花了牆壁、弄髒了地板,完全沒有遵守和媽媽的約定,到了傍晚還是吵著要出去玩,甚至開始哭鬧。

針對這個案例,書中給出的應對辦法是「父母千萬不能妥協,最應該做的是嚴肅告訴孩子:因為你今天在家裡搞破壞,答應媽媽的事情沒有做好,所以你不能出去玩。

《為孩子立界限》一直被奉為育兒經典之作,頻繁出現在很多推薦的育兒書單裡。這本本明確提出了「孩子需要知道的界限十律」,運用生動案例描述了有界限的孩子和沒界限的孩子之間的區別,以及給出正確的育兒建議。

在書的後半部分「與孩子立界限的實踐」中,論述了如何用6個步驟來實踐與孩子所定的界限和規則。與其說是一本書,《為孩子立界限》更像是一本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貼近生活,給出的建議中肯。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適用於從事嬰幼兒到青少年教育的工作人員、教師、教練、幼託保姆、青少年輔導員及父母們,非常值得一看。

相關焦點

  • 孩子3歲之前,父母要「狠心」幫他養成這3個習慣,娃將來少走彎路
    寶寶從出生起,就會對這個未知的世界進行積極地探索,父母應該在孩子這個過程當中,從小對寶寶進行教育。三歲前讓寶寶養成一個好習慣是很容易的,如果父母能夠在這個時間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那麼寶寶將來在面對很多事情時,都會感到更加容易。實際上,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孩子在三歲前就有了一些簡單的習慣,並且他們養成一種習慣也非常快。
  • 孩子12歲之前,一定要給他立這6條規矩
    有規矩是一個孩子難能可貴的品質,它會伴隨孩子一生,引導她向上成長,教會他為人處事。有規矩的孩子,無論走到哪裡都受歡迎。窮養富養,都不如讓孩子孩子有教養。讓孩子有教養,先從立規矩開始。孩子12歲之前,一定要給他立這6條規矩。
  • 想要孩子懂禮貌,這3個方法要掌握,將來孩子會更有出息
    一個有禮貌的人總是能夠受到身邊人的喜歡。有禮貌的人,他們的朋友也會非常的多,在工作的過程中一旦遇到了困難,總是有貴人前來幫助。有禮貌的人總是帶給我們很多的歡欣和快樂,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禮貌的人。眾所周知,寶寶的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天,那麼我們在三歲之前更應該對寶寶進行禮貌這方面的禮節教育。
  • 寶寶出生「頭三年」,父母要幫孩子養成這3種習慣,將來會很省心
    如果3歲前縱容、嬌慣、溺愛孩子,那麼3歲後再去管教就會非常吃力,反之如果3歲前幫孩子養成了各種好的行為習慣,將來就會很省心。說得是一個人如果不學禮儀、禮貌,就難有立身之處。3歲之前,家長就要引導孩子學會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譁、會說「謝謝」、「對不起」等詞、不亂扔垃圾等禮儀、禮貌方面的習慣。
  • 孩子6歲之前,這7個習慣要「逼」他養成,家長將來會很省心
    孩子6歲前,要「狠心」幫他養成這7大習慣,早養成早受益良好的習慣是一切發展的開端,孩子成長初期沒有習慣意識,這就需要父母的幫助,寶寶6歲前,要「狠心」讓孩子養成這7大習慣,以幫助他未來的發展。0-6歲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與性格都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經歷的敏感期也非常密集。
  • 孩子3歲之前,家長要培養孩子這3個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
    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德育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在孩子品德形成的過程中,有兩個決定因素:一是道德信念;二是道德習慣。而良好的道德習慣的形成是品德培養的重要目的。孩子3歲之前,家長要培養孩子這3個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
  • 在孩子5歲前,「逼」他養成這3個習慣,將來才會更優秀
    鄰居是一位北大退休的老教授,這位老教授對育兒方面非常重視,而正巧我也是一位育兒師,所以我經常會和這位老教授一起聊一些關於育兒方面的知識,有一次我們交談的時候,談到孩子習慣方面的問題,而這位老教授告訴我:5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將來才會更優秀!
  • 孩子3歲前,家長要「狠心」助娃養成三個好習慣,將來省心又省力
    最後卻教育出來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這時候我們發現孩子變成了沒有教養,沒有規矩的人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那麼我們要把孩子變得有教養,有規律,那麼就要從小開始。,在3歲的時候已經完成了60%,在6-9歲的時候就完成了80%。
  • 吃飯時會有這3個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不孝順,家長要及時糾正
    引言: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小時候乖巧懂禮貌有教養的孩子,長大必然也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而觀察吃飯習慣,則是最能直觀判斷孩子是否有教養的方式,所以教會孩子正確的餐桌禮儀,是父母們絕對不能忽視的一課。
  • 賈靜雯13歲女兒「說髒話」被罵,網友:沒教養的孩子,不被待見
    文/小雪媽媽教養是一個孩子最基本的外在表現,做父母的從小都會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有教養的好孩子。而說髒話、罵人的行為,會讓別人對孩子印象分降低!原來事情的經過是,大女兒開學之前,13歲的她用私人小號在社交平臺上,抱怨對於學校課業的不滿態度,甚至是說了一句「holy fuck tmr we have school」這一句「holy fuck」,難免就有些髒話的意思在,很多網友對此不買帳,認為明星的孩子不應該這樣。
  • 三歲之前,要給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長大後才能有教養
    家長作為孩子第一個接觸的成年人,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在正式上幼兒園之前,孩子的教育幾乎都要由家長負責,吃喝拉撒、禮儀教養等都需要家長一手包辦,這時就非常考驗家長的素質和能力。不過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如何才算正確的教育,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 孩子6歲前要立下這五個規矩,若家長忽視了,以後孩子不好管
    孩子6歲前,對於父母來說,在這幾個方面立好規矩,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遵守規矩,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而你也會因為孩子感到自豪,不過,往往最簡單的道理,很多父母卻都做不到。孩子6歲之前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這這段時間就是立規矩的最佳時期,因為超過6歲之後孩子兒童第一個叛逆期就會到來,孩子會很不聽話,隨著年紀的增大,父母再想立規矩就比較難了。特別是孩子6歲之前千萬不要慣著孩子,要對孩子說「不」,這樣他們才能不會養成囂張跋扈的性格。
  • 沒教養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個舉動,家長要儘快幫孩子改正
    孩子在小的時候如果沒有教養,而且家長還不引導孩子改正,等孩子長大了之後,會形成不好的性格,也會養成一些不良習慣,而且很難改掉。孩子有沒有教養,通過一些小事就能夠看得出來,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孩子的一些舉動可以充分體現出他到底有沒有教養。
  • 這類「有教養」、「懂規矩」的孩子,將來或許會有社交障礙……
    「規矩」。而且有個爸爸很細心,把所有可能不穩固的地方,自己用手使勁推了推、踩了踩,確定它們不會滑動壓傷孩子,或導致孩子踩空。,可能還會因為孩子「聽話」、「懂規矩」而沾沾自喜,覺得這就是「有教養」的體現;覺得這樣教出的孩子,才能更好
  • 孩子10歲前,這幾種規矩家長一定要定好,將來不易吃大虧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孩子日常行為其實就是父母的教養,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定下一些規矩,尤其是在童年的時候,孩子更容易養成好的習慣。這些規矩能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正直、友好的人,而不至於變成一個沒有規矩、為所欲為的「熊孩子」。如果能在十歲前給孩子立下這幾個規矩,能讓孩子越來越優秀哦。看看都有哪些吧。
  • 孩子沒教養的3個表現,佔一個就趕緊改正,不然以後吃虧的是他
    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禮貌習慣,父母一定要從小幫孩子培養起來。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彬彬有禮、易於融入社會的人。孩子沒有禮貌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之一,父母不進行管教,將來社會會給孩子一個慘痛的教訓。比如說之前有個孩子在高鐵上一直大吵大鬧,結果被鄰座的乘客直接打了上去,不過這種方法並不建議實行,凡事還是要以和平解決為準。
  • 多立規矩孩子就有好教養?錯!沒有這4個前提,再多規矩都白費力
    兩個陣營甚至互相認為對方在毀掉孩子。嚴格派父母則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溺愛派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 父母在這5件事上越「狠」,孩子將來越優秀,家長別不忍心
    一個23歲的大小夥子,手腳靈活,頭腦正常,這不會掙錢養活自己,而是硬生生地躺在老房子裡被凍死,歸根究底還是父母的溺愛導致楊鎖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讓孩子具備教養,不是說非要言行舉止優雅,談吐文雅,而是要讓孩子懂禮貌,懂謙讓和善待人。
  • 孩子3歲之前,要立下「三大規矩」,父母如果心軟就是在害他
    一、為了錢,他謀殺了自己的妻子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件事:張強(化名)在3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他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爸爸媽媽離婚後,都忙於各自的工作,很少有時間來看他。三、孩子3歲之前,要立下「三大規矩」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要給孩子立規矩,三歲看大,只有在孩子3歲之前把規矩立下,孩子才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 李玫瑾:3-6歲前是性格養成黃金期,這3招可以幫孩子塑造好性格
    在中國父母的傳統思維中,孩子的成功取決於他們的成績和他們在中學的表現。事實上,有句名言:「三歲看老」。他的意思是看一個孩子是否有未來。這在他3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來。因為孩子未來的生活是童年的縮影。就像建造房子一樣,童年是基礎。我們都知道,房子是以堅固的基礎而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