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沒接觸老師上幼兒園之前,接受到的教育基本上都來源於父母,而如何培育孩子成了很多父母的難題。年輕一代的媽媽圈中有兩種育兒方式:「散養」和「圈養」。
孩子到底應該散養還是圈養?
實際生活中,有的父母更傾向於散養,認為散養能幫助孩子解放天性,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個性,讓他自由發揮以後會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可最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過於放縱更容易養成沒規則、沒教養的孩子。
在教育道路上,大概率來看散養孩子失敗的概率更大,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應該被完全「散養」,適當「圈養」才能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孟子》的《離婁章句上》中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董卿在《開學第一課》也說過:「在教育孩子上,如果你只選擇了賺錢不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後你辛苦賺的錢,都敵不過他敗家一年」。
所以,教育孩子應該從小抓起,適度管教孩子,不過於放縱是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孩子在3歲之前父母的教育至關重要,俗話說「三歲看大」,意思是通過看三歲兒童的行為可以提前了解他將來是個什麼樣的人。
家長想要以後省心,養成一個有教養懂規則的孩子,在孩子3歲之前,要「逼迫」娃養成這兩個習慣,將來才能享福。
經常能聽到寶媽們抱怨「要想給寶寶養成自律的好習慣,真是太難了!」尤其是3歲之前多數孩子都沒有管控能力,幾乎想到什麼是什麼,做事情既沒有計劃也沒有結果。
可孩子日後優不優秀,恰恰與他本身的自律程度有關。德國作家卡爾·朱科麥爾說到「人生一半靠運氣,另一半靠自律——那是非常重要的一半,因為缺乏紀律你將不知道如何處理你的好運」。
可見,培養孩子自律性有多麼重要。那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自律性呢?
家長要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孩子在行為上進行自我約束,即使是穿衣打扮在孩子面前也要做表率,如有條理的整理衣物、講衛生、穿衣整齊等,並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在2歲時是一個自律關鍵期,2歲之前孩子缺乏行為控制能力,但2歲之後會開始進入規則敏感期,此時是家長培養孩子自律最好的階段。比如當孩子不能堅持做一件事時,父母進行幹預讓他繼續堅持下去,直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鍛鍊自律性。
對於多數孩子來說,成長到1歲左右開始學習走路,剛開始走路難免會因為腿腳協調能力差、道路不平、被玩具絆了一下而摔倒。從幫娃養成獨立的好習慣來看,寶媽們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件事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多數寶媽看到這個場景,都會十分心疼怕孩子摔著,想要立馬安慰他抱著他,然而這種做法卻會影響孩子性格發展,讓他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很難獨立起來。
如果你下次再面對孩子摔倒,可以耐心指導他告訴他「摔倒了沒事的,我不會責怪你」或「寶寶你覺得摔疼了,媽媽在這裡會安慰你,給予你最大的鼓勵」。
這樣類似的話語既能幫助孩子,還不會過於極端讓他產生更多的依賴缺乏安全感,有助於孩子養成獨立的好習慣。
我們都知道只有給孩子立規矩才能養出有教養的娃,可是這個規矩該如何立呢?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每次提前約定好的事情孩子都沒有遵守,而一旦大人不履行約定,孩子就用哭鬧威脅。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怎麼樣讓孩子聽進去大人說得「規矩」呢?具體可以參照這本《為孩子立界限》。書中同樣有一個不守規矩的4歲女孩,媽媽和她約定好,如果今天白天都聽自己的話、不調皮,晚上就帶她去廣場玩。
結果女孩打翻了杯子、畫花了牆壁、弄髒了地板,完全沒有遵守和媽媽的約定,到了傍晚還是吵著要出去玩,甚至開始哭鬧。
針對這個案例,書中給出的應對辦法是「父母千萬不能妥協,最應該做的是嚴肅告訴孩子:因為你今天在家裡搞破壞,答應媽媽的事情沒有做好,所以你不能出去玩。」
《為孩子立界限》一直被奉為育兒經典之作,頻繁出現在很多推薦的育兒書單裡。這本本明確提出了「孩子需要知道的界限十律」,運用生動案例描述了有界限的孩子和沒界限的孩子之間的區別,以及給出正確的育兒建議。
在書的後半部分「與孩子立界限的實踐」中,論述了如何用6個步驟來實踐與孩子所定的界限和規則。與其說是一本書,《為孩子立界限》更像是一本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貼近生活,給出的建議中肯。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適用於從事嬰幼兒到青少年教育的工作人員、教師、教練、幼託保姆、青少年輔導員及父母們,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