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幾篇文章,發現很多作者在形容事物「不該出現而強出頭」時,或者形容事物悲哀時,總會用「曇花一現」一詞。清代文學家趙翼在《哭亡兒耆瑞》詩中就有「早知不是我家兒,何事曇花現暫時」,來感慨他早逝的兒子。對這些說法,我不贊同。詞典中,是這樣解釋曇花一現的:「指美好的事物出現的時間很短。」所以,我認為曇花一現是非常神聖的時刻,是事物最光彩的一段。
美好的事物因為短暫而精彩,因為短暫而讓人留戀。
這才是曇花一現的正意!
為把曇花一現說清楚,就要從曇花說起。
不知道在佛教進入中國之前,曇花還有沒有別的名字。今人說起曇花的由來,大多要和佛教教義或佛教故事扯上關係。有人說,曇花即是曇缽羅花,開放在佛祖釋迦牟尼座前,美麗無比,觀之可忘卻世間一切煩惱,成就大自在。也有人說,曇花是來自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的熱帶沙漠中的仙人掌花,晚上開放,為的是避開強烈的陽光曝曬,開放時間極短,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所以,才有了曇花一現的特性,很少人能看到曇花開放。更有人把一小簇白色的莖,像頭髮那麼細,頂端有一個小白帽一樣的東西稱為優曇婆羅花,說遇到者即是吉祥。於是乎,就有訓詁家出來辯證說,那不是優曇婆羅花,是草蛉卵作怪,等等。類似的說法有很多,到現在也沒有個標準的答案。
去年秋天,我去普陀山旅遊,在法雨寺前的海會橋上曾看到兩副對聯,分別鐫刻在橋洞兩邊,左邊的是「長橋永固三祇刻,大地齊開九品蓮」,右邊的是「此去立時登彼岸,更從何處覓優曇」。這是在我普陀山最為得意的一刻,因為很多人沒有看到這副對聯,便匆匆忙忙地去觀賞其他景致了,而我卻無意之中看到了這副對聯,看到了聯中的「優曇」——那朵隱藏在海會橋下的優曇婆羅花。或許,這正是曇花一現,也讓我心中生起了在海天佛國的大自在。
人的一生中,又有多少機會可以遇到這樣的大自在?
如這朵隱藏的海會橋下的「優曇」,我等凡人總是因為腳步匆匆而失去和美麗相遇的那一刻,真正有緣能停下腳步細細欣賞的能有幾回呢?佛家有「花開見佛」之說,如果不是一心一意地誌在見佛,如果不是一心一意地為見到曇花開放,怎麼能體味曇花一現的美妙無窮?對佛教徒來說,無論是曇花一現或是如來出世,皆是人生難得的殊遇,是人生最大的榮光。
如文前所記,有人說,人生最怕的是取得成功卻曇花一現。其實,曇花一現正是人生的巔峰時刻。花無百日紅,真正能把成功堅持下去的又有幾人?人生中有那麼一次的曇花一現,就意味著已經實現了人生最輝煌的時刻,展現了人生最美麗的一面。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應該為曇花一現沮喪了!
作者簡介:
賈國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行為證據》雜誌社主編,新媒體《行參菩提》創始人。著有長篇小說《測出的不僅是心跳》、《謎底就在現場》、《致命談判》、《命案現場》、《神探》、《大測謊師》、《市長命案》、《市長夫人》等,以及散文集《立地成佛》、《心止即岸》、《行參菩提》等。創作、投拍了《命案現場》(20集)、《捕狼人》(20集)、《完美指控》(30集)、《博弈》(30集)、《糊塗縣令鄭板橋》(36集)等電視連續劇、系列劇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