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的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

2020-12-25 中國法院網

2018-11-09 10:33:10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喬新生

  美國參議院以微弱多數通過了美國總統川普提名大法官卡瓦諾任命,這標誌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多了一位大法官。然而,圍繞著大法官提名所引發的爭論並沒有平息,美國國內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活動,一些示威群眾甚至企圖闖入美國國會大廈,164名示威者被捕。

  這位大法官任命為何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呢?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這位大法官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而且被曝私生活不檢點。雖然在美國參議院舉行的聽證會上,一位教授當庭指控這位法律界人士對她進行性騷擾,但是,他矢口否認。事過境遷,案件不了了之。

  現在的問題是,這位法律界人士已經成為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可是,有關討論任命問題過程中所引發的爭議,是否就此煙消雲散呢?美國憲法並沒有賦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特別豁免權,如果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違反法律或者出現非常嚴重的道德問題,必須辭去自己的職務。如果調查證明這位大法官的確存在性犯罪的問題,那麼,即使已經擔任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仍然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但現在的問題是,究竟該由誰來審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案件呢?這是美國憲法和法律中出現的問題。雖然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和任命經過一系列的審查,但是,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美國國會審查只不過是政治性的審查,或者說是一種價值上的判斷而不是事實上的判斷,美國國會沒有也不可能對這位大法官是否存在犯罪問題作出決定,是否構成犯罪應當由美國司法機關作出決定。可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享有裁決權,如果有關案件進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那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很可能會行使自己的否決權,因此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因為犯罪指控,法院審理之後提交聯邦最高法院,由最高法院作出裁決。

  換句話說,美國國會雖然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政治背景作出了價值判斷,但是,對於聽證會指控並沒有作出事實上的判斷。如果檢察官向法院起訴,那麼,法院很可能無法將這一案件提交聯邦最高法院,即使將這一案件提交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最高法院也未必能作出公正的判決。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集體審理自己同事的案件在歷史上十分罕見。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並非都是正人君子,只不過因緣際會,他們成為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如此而已。聯邦法院大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必須闡明自己的立場,這就使得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即使充滿黨派政治色彩,也必須按照美國的憲法和法律陳述自己對案件的看法。可以這樣說,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公信力來自於透明度。正是由於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在處理案件過程中敢於公開表達自己的立場,才使得聯邦最高法院在審理案件的時候,大法官個人的操守被人們所忽視,他對案件發表的看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過程中出現的爭論大可不必過於擔心。說到底,在美國現行聯邦最高法院運行機制下,即使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齷齪不堪,只要他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那麼,美國法律界的同行就會對他實施有效的監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才是真正法律的信徒。

  一些學者認為,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指運用法律管理人,而後者則是讓法律來管理人。這種說法可能忽視了法律的被動性,因為任何法律都是由人來制定的,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須依靠執法者和司法者加以推動,因此,關注法治國家司法人員的個人操守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只是選擇白玉無瑕的天使,那麼,世界上可能就沒有法治國家,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是,如果能讓那些在道德上存在一定缺陷的人,隨時公開自己的觀點,或許可以形成自我監督機制,或者換句話說,可以讓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不得不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討論法治國家問題不能進行形上學的分析,法治國家不能保證每一個法官都白玉無瑕。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向社會各界展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美國這位大法官今後在審理有關案件過程中可能會倍加小心,畢竟在提名任命環節一波三折,很多人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這位大法官吸取教訓,擔任大法官之後處理有關案件的過程中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及時闡明自己的觀點,相信他這一段歷史會逐漸地磨滅,他將在聯邦最高法院實現自己的理想。

  總而言之,這位大法官當初是否從事犯罪活動,或者當事人指控是否成立,所有這些或許都變得不那麼重要。從司法程序上來說,人們當然可以追根溯源,調查事實的真相,但是,從司法獨立的角度來說,讓這位大法官走馬上任,或許恰恰體現出司法自信的一面。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絕大多數德高望重,但也不排除一些大法官曾經有過歷史汙點。如何看待歷史固然重要,但是,如何防止歷史悲劇重演更為重要。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研究生貶值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人們認為讀研究生不值是一個價值判斷,其含義是研究生教育不能滿足他們的現實需要,不能讓他們的期望得到滿足。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其觀點是開放的,如果所持有的價值觀念有所差異,價值判斷就會出現偏差,甚至是大相逕庭的情況。
  • 若"事實判斷"不真實,則"價值判斷"無意義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我們經常要進行「判斷」。具有最基本的判斷能力,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質。眾所周知,所謂「判斷」一般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事實判斷」,一個是「價值判斷」。而當今中國社會之所以百病叢生,我個人的看法是:部分中國人的「判斷」能力和「判斷」方法出了問題。  舉個最近的例子。
  • 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關係
    【本課主題】  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關係辨析  【主講嘉賓】  董振華,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全國應用哲學研究會會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長期致力於社會發展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研究
  • 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是如何一分為二的?二者內部的中性偏性是什麼
    前面的幾篇文章已經較為詳細的介紹過了,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將主要介紹價值層面。二、價值評判如何一分為二在價值判斷中,判斷的對象不再是純粹的客體對象,而是主體與客體的某種相互作用,或者說其中一方相對於另一方而言。
  • 價值判斷:研究歷史的重要任務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在《研究歷史的任務》中明確指出:「歷史學雖是發源於記錄,而記錄絕不是歷史」,研究歷史重要的任務是在整理事實的基礎上,「理解事實,尋出它的進步的真理」。在西方,古希臘史家戴奧尼西認為,「歷史是一種以事實為訓的哲學」; 現代美國歷史學家裡德認為,「歷史學家的社會責任在於為當前而解釋過去」。
  •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說課稿
    一、說教材《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二框,該框主要圍繞著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這兩個大知識點。首先是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需要了解什麼是價值判斷,它有怎樣的屬性和性質,它和事實判斷怎樣區分;其次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我們需要掌握怎麼做才可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 新聞評論「事實判斷」失真的表現與應對
    一些事實判斷失真的評論不但引發了公眾的關注和質疑,更形成了幾乎一面倒的輿論傾向,幹擾了正常的社會認知。在一番沸沸揚揚之後,媒體需要反思,如何才能為公眾提供對真實新聞的負責任的評論。
  • 事實判斷你不清,價值判斷你胡轟
    你說你罵的是人品,可是事實你清楚不?你連那些人事糾紛及相關事實都不確定,你就罵上了。你說他罵胡因夢罵很刻薄,不就是李敖說她便秘,坐馬桶上憋得滿臉通紅?胡因夢沒罵他?胡不是連他在床上騎姿與嗜好都交待了?你知道胡因夢對他做什麼了嗎?李敖與胡離婚,是因為蕭孟能控告他侵吞財產,她卻做偽證。
  • 法律解釋與法的事實判斷
    (試卷一第二題第56題)  A.法官甲對《刑法》第263條規定的解釋是一種體系解釋  B.法官乙對《刑法》第263條規定的解釋是一種目的解釋  C.法官對仿真手槍是不是槍的判斷是一種純粹的事實判斷  D.法官的爭議說明:法律條文中所規定的「詞」的意義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需要根據案件事實通過「解釋學循環」來確定其意義  [答案
  • 姚輝:民法適用中的價值判斷 | 新書
    「它不但具有開放性,以便將來隨著人類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而演進,而且具有動態性,以配合人類各色各樣的社會生活而調整。」 價值法學(評價法學)的正當性,在今日已幾無爭議,但是其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儘管價值法學認為法律規範中的價值判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規定判決結論的作用,但是在此種情形下,如何從法律規範中獲得基本價值判斷,仍成為一項懸而未決的難題。
  • 復旦投毒案 請讓事實判斷先行
    (12月9日《京華時報》) 儘管二審的案情出現了較大的轉折,但判決的標準必須要在釐清事實的基礎上,進而找到適用的法理依據,而非摻雜過多的主觀因素,就像黃洋父親所說的那樣,「不會原諒林森浩,但會等待法庭的公正判決。」
  • 姚輝:民法適用中的價值判斷 | 中法評
    「它不但具有開放性,以便將來隨著人類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而演進,而且具有動態性,以配合人類各色各樣的社會生活而調整。」 價值法學(評價法學)的正當性,在今日已幾無爭議,但是其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儘管價值法學認為法律規範中的價值判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規定判決結論的作用,但是在此種情形下,如何從法律規範中獲得基本價值判斷,仍成為一項懸而未決的難題。
  • 姚輝:民法適用中的價值判斷|法官說
    「它不但具有開放性,以便將來隨著人類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而演進,而且具有動態性,以配合人類各色各樣的社會生活而調整。」[29]。對於價值法學(評價法學)的正當性,在今日已經幾無爭議,但是其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儘管價值法學認為法律規範中的價值判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規定判決結論的作用,但是在此種情形下,如何從法律規範中獲得基本價值判斷,成為一項懸而未決的難題。
  • 否定與公私領域相區別的身份價值判斷,從家庭主婦看人類社會未來
    1、追尋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相區別的身份價值判斷的消解蘇格拉底質疑了當時人們習以為常的公私劃分和身份價值判斷。他認為家政和國事處理是同一個層面的問題,頂多就是程度大小方面有區別,其他方面彼此是很相類似的。
  • 判斷證言證據價值的基本方法探討
    證言作為民事訴訟中一種重要而常見的證據方法,對於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具有重要的功能,但同時由於證言的真實性常受證人的評價,話語的意思,證人的立場、視點、能力、性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難以判斷。本文是筆者在總結審判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就判斷證言證據價值的基本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討。
  • 許德風:論法教義學與價值判斷 ——以民法方法為重點
    在這方面,美國法可以說是一個反面例證——如卡拉布雷西所言,美國法上混雜多樣的判例法、成文法、憲法規範、州法、聯邦法等,沒有讓美國的法教義學與其前輩、與歐陸的法教義學有本質的差別,但讓美國人的法律工作面臨更多的困難。(4)擔當法學教育的載體。強調法教義學並不等於主張法學教育只傳授抽象枯燥的技術,而無視公平、正義等道德要求。
  • 新聞評論選題的價值判斷
    評論者在實際選題過程中,需要根據這三類選題的不同特點,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 一、事件性選題的價值判斷 事件性選題是以新聞報導為評論由頭的選題類型,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評論選題類型。這類評論選題選擇的是一個新聞事件,顯然,這個事件已經經過了記者的「第一次選擇」。
  • 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發展
    除了大家熟知的皮亞傑和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之外,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也是越來越頻繁出現。一、背景介紹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創立了親社會道德理論。柯爾伯格研究所用的兩難故事在內容上幾乎都涉及法律、權威或正規的責任等問題。這些法律、責任等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兒童對故事衝突所作的推理。
  • 大數據時代新聞價值判斷的「四個轉向」
    【關鍵詞】大數據  新聞價值  價值判斷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如今,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大數據及新的技術手段帶來的信息風暴席捲了整個社會,使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及理解世界的方式發生巨大改變。
  • 「事實—價值」的辯證法與馬克思的正義論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圍繞馬克思正義論展開的學術爭鳴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界的熱點景觀,其爭論焦點在於,馬克思是將「正義」理解為與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相一致的事實判斷,還是從規範意義上做出的應當與否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