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動員會
近年來,濮陽市華龍區檢察院在辦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時,將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貫穿到公訴工作的全過程,結合青少年身心特點,探索出了「寓教於審、寓教於防、寓教於管」的新路子,取得了顯著效果。
審查起訴一根線三位一體「審、防、教」如何在審查起訴一根紅線中體現審、防、教三位一體,從而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該院專門指定由3名責任心強、熟悉青少年身心特點的優秀檢察官,組成了「青少年刑事檢察組」,專門辦理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案件。
一是把好審查關。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如在辦理韓某等10名14至17歲的少年搶劫案時,主管檢察長強調,一定要準確把握其犯罪動機與目的,嚴格區分此罪與彼罪的界限。經過4個多小時的討論,決定將搶劫罪改為尋釁滋事罪,上報上級院,得到省院同意。對其中5名未滿16周歲的中學生作出不起訴處理。該院又召開了以「告別昨天,重塑自我」為主題的未成年人教育座談會,邀請未成年人父母及學校老師、領導參加。5名中學生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表示一定要改邪歸正,努力學習。
二是利用提審進行教育。該院在審查青少年犯罪案件時,針對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家庭環境等因素,採取區別於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方法訊問,幫助其分析犯罪原因,澄清價值觀、人生觀方面的問題,激勵其奮發有為、造福社會的志向。如辦理張某交通肇事一案時,發現張某對犯罪事實回答得含混不清,發現其中必有問題,遂對其進行法制教育,敦促他供出了替肇事者楊某頂罪的事實。檢察官及時追訴了楊某,對張某以涉嫌包庇罪提起公訴。張某對自己因「善良」、法盲而替人頂罪、自己也受到懲罰追悔莫及。
三是利用庭審進行感化教育。該院利用庭審對青少年進行社會危害性教育、認識犯罪原因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等項教育,使失足少年既感受到法律的懲罰性,又能認識到人性化執法帶來的溫暖,促使其改過自新。如辦理周某(17歲)、韓某(18歲)盜竊案時,公訴人根據兩人均為在校學生、盜竊熟人家的彩電換錢玩電子遊戲的情況,指出沉溺於電子遊戲的危害性,同時根據兩人均為偶犯、認罪態度較好的情結,請求法庭從輕處罰。二被告人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決心重新做人。
案前延伸抓預防案後延伸抓鞏固
案前延伸就是及時抓好犯罪預防。近年來,華龍區檢察院堅持做好「案前延伸抓預防,案後延伸抓鞏固」兩項工作。該院用所辦的案例,結合中學生特點及認知能力,採用專題講座式、以案釋法式、單獨座談式等方式對中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受教育中學生1000餘人次。對學校中一旦有某種違法犯罪苗頭或有多名學生參與違法犯罪的現象,及時發出有針對性的檢察建議。案後延伸就是鞏固辦案效果。一方面,到有關部門幫助曾有違法犯罪行為的青少年回歸社會,解決實際困難,使其在復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不受歧視;另一方面跟蹤幫教,對該院作出不捕、不訴決定的青少年建立個人檔案,一個季度回訪一次,主動與其所在的家庭、街道聯繫,經常了解其思想、學習、工作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