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天嘯,生於1991年,是大方縣鳳山鄉黨委委員、副鄉長、武裝部長,也是銀川聯村黨委書記、銀川村黨總支書記。
2020年7月1日,是我最難忘的一天。那天,我被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這是榮耀,更是一份責任。
2017年,那時的銀川村還是深度貧困村。2018年4月,我到該村任黨支部書記。如今,銀川村人均純收入11735元,村集體經濟達31萬元。一個個時間節點和數據,都寫滿了我與銀川村群眾鏖戰貧困的回憶。
村民遊佳軍準備修建第三層平房,他在鳳山鄉街上的羊肉粉館生意不錯。然而三年前,外出打工多年後帶著4個孩子返鄉的他,只有一間木屋、兩張舊床。
為了幫助他家孩子解決「黑戶口」問題,我開著車帶上他四處跑,婦幼保健院、派出所,跑了好幾天。看著他一個人帶著幾個孩子不容易,為了幫他找出路,我還給他擔保協調無息貸款。
在銀川村,雖然我是一村之主,我有職務,但老百姓都喜歡叫我「天嘯」,我也覺得這樣叫起來親熱。每次下村走訪,走到哪裡老百姓都很熱情,走到哪家都可以「攀親戚」。
村民李昌華11歲時腳受傷,30多年來一直做不了重活,對生活是「無所謂」的態度。後來,通過與我推心置腹的擺談,他擔任了村裡的保潔員,還和妻子在獼猴桃基地務工,年收入上萬元。
現在走進銀川村,四通八達的通組路像毛細血管連組通戶,路旁的獼猴桃基地散發著勃勃生機,群眾家門口打掃得乾乾淨淨……
然而,兩三年前,銀川村只有一條通村路。那時,部分村民組出行不便,生產生活都特別艱難。2018年4月,我來到銀川村黨支部書記當天,就帶著新班子全體成員向村民承諾:要把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戶,讓家家戶戶過上好日子,在脫貧攻堅路上決不丟下一個人。
看著銀川村一棟棟嶄新的居民樓落成,一條條水泥路通到百姓家,一盞盞路燈照亮山村夜色,一片片產業風生水起,我心裡美滋滋的。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編輯 韋一茜
編審 田旻佳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