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起得早,到陽臺看擱置了好幾天的《通往幸福的教育》。
這本書是在一個PD老師的朋友圈裡看到的,裡面提到的觀點讓我深有感觸。
最受觸動的是,關於幼年時就開始有意識地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探索這個世界上什麼讓自己最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
回想自己的成長曆程,似乎讀書的時候,父母只要你讀好書,其他什麼都不用管。父母在意的不是你掌握多少知識,或者你快不快樂,他們更為看重的是你的分數,以及你的分數是否讓他們覺得自己在周邊人之中揚眉吐氣。
有的人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有很多金錢,有的人認為價值在於活得自由,有的人認為價值在於留下名氣,有的人認為價值在於精神上灑脫……
你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什麼呢?
其實,我還是會階段性迷失,被自己的情緒給困住的。
有時候,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情緒大起伏;
有時候,會因為父母一句不好聽的口頭禪而生氣;
看到和自己差不多或者沒自己努力的人升職加薪,情緒也會波動好長一段時間……
這個問題可能我們很多人都沒有真正花時間來考慮過,一是覺得沒有時間,而是覺得想了也沒啥用?
但這個問題,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梳理清楚,或者活得明白,那我們的孩子可能也會面對同樣的問題。
-2-
正當我看得投入、有感而發的時候,臥室傳來了女兒的叫聲「媽媽,媽媽,你在哪裡呀?」
「我在陽臺呢。」回答完,我就折個邊,把書合上,回到了臥室。
「媽媽,你在幹什麼呀?」
「我在看書呀。」
「你今天要上班嗎?」
「今天是星期四,媽媽要上班的。等過了明天,就是周六和周日了。你覺得周六和周日媽媽要上班嗎?」
「周六和周日是媽媽陪我玩的,不上班。」
「答對了,再過兩天就到周末了。現在,媽媽要洗漱了哦。」
「好的,媽媽,我會想你的。」
「嗯,媽媽等一下班就會回來陪你的哈。」
「媽媽,再見。」
女兒說完再見,就在床上翻了個身,估計還想再躺一會。
昨天入睡時間又延遲了,被《玩具總動員》給吸引了,早上還是再睡會比較好。
-3-
等我洗漱完畢,正準備吃早飯。
女兒蹬蹬地跑了過來。
「媽媽,你是不是打噴嚏了呀?」
她一臉認真地看著我,臉上滿是關心。
我愣住了,剛才真沒留心是誰打了噴嚏,女兒就下意識地來關心我了。
「媽媽沒有打噴嚏呀。」
「好奇怪,我剛才明明聽到打噴嚏的聲音了。」
「媽媽沒留心到,你要不要問問外婆和外公呀?」
女兒立馬朝廚房跑去,「外婆,外婆,剛才是不是你在打噴嚏呀?」
外婆也說沒有。
「外公,外公,你剛才是不是打噴嚏了呀?」
外公也沒打噴嚏。
「這可真奇怪,我剛才明明聽到打噴嚏的聲音了。」
小傢伙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往臥室回去了。
小傢伙可真暖心,躺在床上估計都在掛念媽媽吧。
當一個媽媽,應該是我這輩子最大的福氣。
從此以後,不再只是想著自己,更多的時候,是想怎樣更有利於孩子成長,重新解讀自己童年時經歷的一切。
-4-
昨天晚上和女兒一起看了樊登小讀者的繪本《小老鼠,咔嚓咔嚓》。
講的是一隻眼睛失明、對什麼都要咬一下的小老鼠。一開始總是各種鬧笑話,比如把獅子的尾巴當成花,覺得有點咯牙,隨便咬一朵花,就猜出這朵花很美,旁邊更美麗的花就暈倒了;但隨著小老鼠嘗試的越來越多,它咬一口大象的腿,能推斷出大象有點便秘;咬一口雲朵,猜出這個雲朵有點像棉花糖,當然,雲朵哭了、打了雷,把小老鼠給打到水塘裡了;後來,小老鼠又在池塘裡遇到了鱷魚,最終脫險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不就是各種嘗試嗎?
一開始,可能會犯很多很多的「錯誤」。
但那些我們所謂的錯誤,可能就是孩子學習的起點。
幾乎每個孩子都是通過從錯誤中學習,逐漸找到自我認知,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如果我們人為地消除孩子的錯誤或將孩子與錯誤屏蔽開來,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小老鼠如果一開始就被獅子的大吼給嚇壞了,以後就再也不嘗試咔嚓咔嚓了。又或者,小老鼠的媽媽因為擔心小老鼠犯錯誤,把小老鼠所在家裡的臥室,那小老鼠等到媽媽某天不在了的時候,就完全沒有生存的可能了。
-5-
人生總會面臨各種錯誤,回想自己人生中的幾次選擇。覺得自己是一步錯,步步錯。
但是,當時的自己可不是這樣想的。
經歷了這麼一段,現在開始真正意識到,放不下錯誤,也就無法邁開新的一步。
任何錯誤,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自己那所謂的「不幸」,其實不正是自己「選擇」的嗎?
正是因為當時沒有足夠的閱歷、沒有花時間去長遠地構思自己的人生,而倉促做出了自己認為是最好的選擇。
人生取決於「當下」。
我們不能改變過去,但可以抓住今天,改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