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寫點關於愛情教育的內容。
說起愛情教育,其實是很多學校、老師比較迴避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們的學生比較缺乏的一項內容。
我最喜歡的一位教育學家,就是蘇霍姆林斯基,他是蘇聯偉大的教育家,一生有太多著作和論文,一生奉獻在教育一線。他曾經在著作《愛情的教育》中有有下面的一段話——
「我堅信不移的是,高尚的愛情種子需要在年輕人產生性慾之前好久的時候,即在他們的童年、少年時期播在他們的心田裡。……」
他認為愛情的種子不是說教愛情,而是培養道德尊嚴和人格的過程,應該給孩子們講什麼是愛情,但這種講解要符合孩子們的理解,讓黑子們具備正確的愛情觀,培養孩子們幸福感和對美的責任感。
他說,培養高尚的愛的情感中所取得成績,是衡量一位教師的教育藝術的尺度。理解愛情,就意味著理解一個人的心。那些對愛情抱著輕蔑甚至嘲諷的態度的老師,正好說明了他們的教育水平差……
蘇霍姆林斯基有不少言論都有些驚世駭俗,但在某種角度上而言,卻是極為正確的。
比如他所言的愛情觀,坦蕩、純真,精神性和生物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認為愛情是美好的,勝過世間萬物的美好,認為愛情是忠誠的,即使一方死亡後,也會有追念的美好。
人生在世,從物質不滅的角度而言,人不過就是一堆物質,以後又會轉化為其他物質。所以人和其他物體從物質上而言,沒有本質的區別。那麼在物質之上呢?人和其他動物植物萬物的區別,就在於人的精神性……
人的精神性表現在情感和思想,而人的情感中,愛情無疑是最強烈最美好最令人陶醉嚮往的情感,它將最高境界的生物性和精神性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愛情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對於現代人而言,唯有相信愛情,才能更容易獲得愛情,很多精神性上的東西,都是要自己先要具有,先要相信,然後才更容易遇到、抓住和獲得。
而對於孩子而言,要教育他們理解愛情,相信愛情,最終才會去追求美好而忠誠的愛情。
在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第15課有一篇選讀文章, 就是《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文章裡,蘇霍姆林斯基對14的女兒講了一段愛情故事,他沒有迴避,也沒有教條的說教,而是用一個非常有趣而美好的故事來闡釋愛情的真諦。
以下為節選的部分內容:
親愛的女兒:
……你問我:「爸爸,什麼是愛情?」
……
從前,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能平靜。……我問道:「奶奶,什麼是愛情?」
奶奶善於用童話解釋極其複雜的難題。……
「什麼是愛情?……在上帝創造世界時……
「……上帝看到……那男人和女人一會兒望望天空,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在他們目光接觸的剎那間,上帝從那目光中發現了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從未見過的力量。這種美勝過天空和太陽、大地和麥田——勝過上帝所創造的一切。這種美使上帝迷惑不解,驚慌不已。
「這是愛情!」
……五十年後上帝看到,原來有窩棚的地方,已蓋起一幢圓木造的房子,荒地變成了果園,地裡一片金黃色的麥穗,幾個兒子在耕地,女兒在收麥子,孫子們在草地上嬉戲。老頭兒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時而望望紅豔豔的朝霞,時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上帝在這對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還含有一種新的東西。
「三年以後,上帝看到,有個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雙眼睛充滿憂鬱悲傷的神情,但目光中卻仍然使人感到一種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這已不僅僅是愛情和忠誠了,還含有別的東西。
「『心靈的追念。』
這就是愛情,親愛的女兒。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同樣,從人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
這篇文章將愛情的「精神性」與「生物性」很好地結合起來,認為愛情應該遠遠超越「傳宗接代」,還有美好的情感、忠誠的追念等。愛情是有別於動物性的生理衝動的,愛的意義不僅僅局限於男女之情,還可以作為一把衡量一個真正意義的人的標尺,而愛情教育就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在懂得愛情的同時成長為一個樂於奉獻,情感豐富,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蟲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