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於非洲的印象都是黑黝黝皮膚的人民、貧窮落後,以及有許多動物奔跑生活著的荒原和熾熱的沙漠。非洲的全名為阿非利加州,接下來跟隨筆者來看看對於非洲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一) 慘澹的歷史,黑暗的殖民
南非有一「先民紀念館」,然而這個紀念館卻不是紀念非洲原住民科伊桑人,而是紀念來自歐洲荷蘭的殖民者布爾人的。甚至,「南非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是從歐洲人的到來時算起的。」原住民的家園淪喪,連帶歷史也被殘忍地抹去。荷蘭人對原住民稱呼都是霍屯督人(意為「笨嘴笨舌者」)這類帶有侮辱性的名字。而原住民則自稱為「科伊桑」,意為「人」或「真正的人」。他們就連稱呼也要可憐而卑微地自己澄清,無力而蒼白。
珍貴重要的非洲歷史被殘酷的殖民所打斷,甚至抹殺,原住民被迫記住的是由殖民者帶來的荒唐的歷史開端,刻骨銘心的是歷史黑暗褶皺的血腥殖民史。
(二) 猖狂的種族歧視
1949年,南非政府從憲法層面,規定黑人和白人必須分開居住。南非黑人集聚的地方名叫索韋託,集髒亂差於一體的城市,和白人居住的地方簡直有天壤之別。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都將白人和黑人區別對待,種族歧視已上升到了法律層面,可見,南非的種族歧視有多猖狂。從十七世紀荷蘭布爾人來時,荒唐的「種族隔離」理論體系就有了,此理論體系的核心便是「理論核心體系是——一個人的膚色確立他的身份,決定他的社會屬性,並永遠不得改變。」很早就被打上了種族烙印的南非黑人,到如今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絲毫沒有體會到「人生而平等。」這令生活在文明開化社會中的我們,無不唏噓。
(三) 美麗的自然環境和自然的民族
這本書讓我知曉,非洲不僅只有荒漠,也有美不勝收的風景。聖潔的馬蹄蓮,壯麗的尼羅河,綿延的山川,無邊的荒野,不可思議地巖石教堂……還有生活節奏緩慢的人群,讓人感覺自然閒適,回歸到生活的本真。畢淑敏在《非洲三萬裡》中寫道:「長頸鹿臉上的肌肉很少,所以你看不出它的喜怒哀樂。而且它很膽小,雖說它是地球上最高的動物,可是並不仗勢欺人。」我覺得這裡的人便像是這裡的鹿,沒有當年歐洲殖民者的仗勢欺人,溫和自然,亦像馬蹄蓮一樣忠貞純潔。
非洲,有世界上獨特的美景、許多動物保護區,有悲慘血腥的歷史,也有和解但記住的心胸,它是貧困人口聚集區,也承載著自然淳樸,渴求發展的人民和國家。非洲,就像它的全稱名字阿非利加洲——陽光灼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