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蘅談翻譯家憲益舅舅

2020-12-11 鳳凰網讀書

憲益舅舅離世已經17個月,與他永訣的情景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陪伴老人的生活變成了寫追憶文章,2009年至2010年,我不斷寫、不斷流淚,直到身心交瘁。我在這篇文章中所回憶的,是憲益舅舅和舅母的翻譯人生。——楊憲益的外甥女趙蘅

憲益舅舅看報(2002年6月26日) 趙蘅 繪

 

西行東歸

1933年,19歲的憲益舅舅從天津新學書院畢業,立志出國專攻古典文學。次年夏天,一艘加拿大皇后號油輪在外婆淚眼婆娑的注視下,把憲益舅舅一行人載向天水盡頭。「到英國時是秋天,路上經過美國」,長達兩個月的顛簸有趣的旅程,曾被他用英文寫成一組散文《陸與海》(Terra Marique)。他把原稿寄給了大妹妹,只可惜沒能保存下來。但這一次西行,改變了他一生的走向,我相信是他原先沒有預料到的。

1936年,歷史悠久的牛津大學莫頓學院向這個年輕人展現了更廣闊的天地。

在一次採訪中他回憶說:「劍橋比牛津開通些。牛津重文採,劍橋重科學工程,不一樣。我在時,中國人去劍橋多,因為重視工程科學。留學牛津不過三四個人,劍橋一百人。我常去劍橋,乘火車,三角區,要換車。兩地都不錯,都很熟。我去,華羅庚也去。我在莫頓第一名。(莫頓學院)最早成立,是13世紀成立,資格最老最早,佔地盤不少。」「學古代史,中國歷史、外國歷史。文史方面,分榮譽學位、普通學位,四年是榮譽學位。先考一年拉丁希臘文過關,包括英國人在內,念過可考,普通學位先念半年,上本科。」

假期是遊歷的好時光。舅舅說:「在牛津上學時,假期去了法國。還有一次去遊了地中海,去希臘、義大利、葡萄牙的裡斯本、西班牙。都是自己一人。出國都是住旅館,也有住朋友家的。有一個挪威朋友還請我去過挪威,也一起去了丹麥、瑞典和芬蘭。去過挪威兩次。那時沒有坐飛機,有時坐火車有時坐船。和乃迭一起去過一次法國,其他是自己一人去的。什麼都看,聽過歌劇。」

「她英文名字GL,格萊縮成乃,遞就是迭,戴是她父親的中國姓,泰勒翻成戴。」她當時是牛津大學攻讀中國文學榮譽學位的第一人。學生會派她來給新當選的中國學會主席楊憲益做秘書,不久,他們相愛了。

「我見了她母親,給她買了白金戒指,找同學喝酒就算訂婚了。我沒認識中國女孩。她喜歡中國,願意做中國人,她說她有兩個祖國。她知道中國在打仗。西南聯大約我們去教書。那時日本侵略,我沒錢了,錢不夠用,他們家幫我買的船票。她母親反對,說你們結婚將來孩子要倒黴,後來我們的兒子死了。」

事隔多年後,舅母在一次電視臺採訪時坦率地說:「我來中國,不像別的外國人是為革命或為了學習中國經驗。我來中國是出於對憲益的愛、我兒時在北京的美好回憶以及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仰慕之情。」

相關焦點

  • 楊憲益舅舅:「翻譯了整個中國」的老人
    楊憲益舅舅:「翻譯了整個中國」的老人 發表時間:2011-07-19   來源:  是一張照片讓我感受到《憲益舅舅的最後十年》這本書的樸實和美好:楊憲益背對著鏡頭,左手拿著電話的聽筒,膝上放著一沓列印紙,大概是在和人校稿,或是偶然接到友人電話?無從知曉。
  • 翻譯家楊憲益遺體告別式29日將在八寶山舉行
    他與英國妻子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楊憲益:1915年1月10日出生於天津花園街8號的大公館內。其父楊毓璋曾經留日,並當過天津中國銀行行長。1934年,楊憲益進入英國牛津大學學習,認識了後來與他相伴一生的妻子——英國傳教士的女兒戴乃迭。
  • 我的舅舅 | 南方周末
    外公是畫家,崇尚自由,舅舅受他的影響,性格孤僻、特立獨行,朋友很少。他是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的,中英文都很好,抗戰時在成都美軍基地做翻譯,後來母親介紹他去新華社工作。當時在這種單位就職要經過政治審查,組織部門到成都去做過調查。他通過了政審,在新華社翻譯部工作。母親的好友王偉阿姨當時和舅舅同在翻譯部,她說舅舅翻譯文章又快又好,就是不肯加班,到點走人。
  • 山村軼事之舅舅家
    見他們一會把錢退到你胸前,一會又放到他的手裡,大家邊玩邊說著話,笑哈哈的,那種其樂融融,那情形也不像要賭個輸贏,我就非常羨慕,「為什麼他們家就有那麼多親戚呢」。我家只有唯一的親戚,舅舅家。父親過年從城裡回來,和母親一起,帶著我上舅舅家拜年。舅舅家在本鄉的李家灣,五六裡路,需翻過馬安山,走過鄉政府的街道,要走好久才到。
  • 魯迅寄住的舅舅家
    原標題:魯迅寄住的舅舅家 魯迅在他的自傳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當天夜裡,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倆被送到親戚家寄住,親戚是他的兩個舅舅。周樹人住大舅魯怡堂家,周作人住小舅魯寄湘家。當時留在新臺門的主要成員有:魯迅的繼祖母蔣夫人、庶祖母(周介孚的姨太太)潘大鳳、母親魯瑞、魯迅的小叔叔周伯升,以及六歲的三弟周建人和只有四個月大的四弟椿壽。
  • 翻譯家草嬰讓中國讀者結緣俄羅斯文學,他譯完託爾斯泰的全部小說
    「《草嬰譯著全集》新書發布會暨座談會」現場囿於成長在文學翻譯家的生活圈,雖然我從小就讀過大量蘇俄文學作品,有些幾乎爛熟於心,但只真正接觸過幾位俄語文學翻譯家,除了戈寶權先生,還有後來認識的高莽先生和藍英年先生
  • 帶弟弟到農村舅舅家玩,舅舅做的這一桌美味,飯後弟弟不肯回家
    小時候我和弟弟最喜歡的是去鄉下舅舅家裡玩,舅舅對我們姐弟很好,每次去舅舅家玩他都會做我們喜歡吃的菜招待我們,有空時還會帶我們去山上玩耍或者去釣魚,山裡的風景很好看,玩的地方有很多,我和弟弟很喜歡。不過在我上高中後就很少去舅舅家了。
  • 楊憲益逝世十周年:我不是翻譯家,只是翻譯匠
    我舅舅的父親是中國銀行行長。中國的第一家中國銀行就是在天津開辦的。他是富家子弟,家裡擔心他被綁票,為了安全,在十二歲前都是在家裡讀書的。家裡給他請了一個中文老師,叫魏先生,後來又請了一個英文老師。魏老先生教他沒多久就發現這個學生沒法教了,因為他太天才了。他對對子,兩個妹妹都比不過他。上新學書院之前,他基本已經飽覽群書了。而且他很早就開始讀原版書籍。
  • 「文學的舅舅:巴爾扎克」正式開幕!
    、視巴爾扎克為「文學舅舅」的木心誕生;四年前,在我看來是當下中國最好的美術館——木心美術館誕生。這四個決定性的因素迭加在一起,促成了今天即將揭幕的《文學的舅舅:巴爾札克》特展。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木心原來說「文學舅舅」,這次的展覽是文學「的」舅舅。其實在中文中,加了「的」以後,是有多義性的,翻成英文後還是My uncle in literature。文學「的」舅舅,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是整個文學的舅舅,而不是一些人在文學方面的舅舅。
  • 農村俗語:「舅舅家的頭,外甥家的牛」,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什麼說法:「舅舅頭,外甥牛」?不得不承認,農村的一些老話很粗糙,但要講的道理是真的。人們可以從這些課本上沒有的諺語中學到很多知識。今天給你帶了句話,「侄子,叔叔,牛」。這有什麼大道理?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家之主,侄子家的牛。」這句話表明伯侄關係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對於所有人來說,除了父母,舅舅是最親的。
  • 河南大夫遇奇事:10歲女娃帶舅舅看病 竟能翻譯複雜病情
    小姑娘簡短而清晰大大方方地介紹了情況。 她10歲,在哈密伊吾縣淖毛湖鎮(離哈密市250多公裡)上小學;她舅舅是病人,46歲了,單身;另外兩個是她媽媽和大姨。舅舅得了腦瘤,聽說張長遠能做手術,就打聽著找來了。大人們漢語說得不流利,她來翻譯。 看完片子,張長遠糾結了。患者得的額葉膠質瘤,範圍大,惡性程度高達4級。
  • 翻譯家傅雷及其翻譯風格
    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作為翻譯家,人們說傅雷「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他向國人譯介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影響了不止一代人。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範。作為音樂鑑賞家,他寫下了優美的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蕭邦的賞析。
  • 宇宙最強舅舅,8個孩子16人吃飯,網友:一個月吃舅舅家一年口糧
    宇宙最強舅舅,8個孩子16人吃飯,網友:一個月吃舅舅家一年口糧經常在網上衝浪的人,一定看過這樣一個視頻,視頻中,一個中年男子家裡有好多孩子,擠得滿滿當當的,不過看起來氛圍卻是非常的好。這段視頻在網上發布後,迅速引起衝浪者的圍觀,後經過視頻了解到,該男子名叫龔玲軍,是孩子們的舅舅,因為是過暑假,所以孩子們都來家裡玩。看到過視頻後,龔玲軍也被網友稱為宇宙最強舅舅,而孩子們的飯量也是非常驚人,網友還直呼:一個月能吃舅舅家一年口糧。
  • 舅舅嫁女兒,媽媽給的紅包,舅舅說真的很暖心
    這幾年我們家的喜事比較多,我們家的房子喬遷,我們幾個兄妹升學宴,結婚,舅舅都是來送禮的。送的份子錢看喜事是什麼,像升學宴舅舅送一千,我們家喬遷和我們結婚,舅舅都是兩千這麼送的。之所以這麼說舅舅,因為舅舅是個老實本分的農民,本來家裡還有一個女兒,收入就不高,舅媽又沒有工作,後來舅舅騎車撞到人又陪了幾十萬,這樣讓舅舅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了。很多年,舅舅都是穿著那一條我從小一直都在看他穿的褲子。他沒錢買衣服,家裡住的是破房子,他是我們所有親戚裡最窮的了。雖然舅舅窮,但是我們家和其她阿姨家的喜事上,舅舅每次都是隨禮的,而且還不少。
  • 大年初二到底應該去舅舅家還是其他親戚家拜年呢
    大年初二到底是去舅舅家拜年還是去其他親戚家拜年,這個就要看當地的一個風俗習慣。因為有的地方是舅舅最大,比爸媽好使,因此大年初二拜年肯定要去舅舅家的。另外,個人覺得,大年初二究竟是去其他親戚家還是舅舅家,還要看跟哪家走的近些。平時關係都不好,有必要大過年的去討沒趣嗎?
  • 三位國內知名翻譯家談傅雷及其翻譯風格
    傅雷作為翻譯家,人們說傅雷「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他向國人譯介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影響了不止一代人。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範。作為音樂鑑賞家,他寫下了優美的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蕭邦的賞析。傅雷一生痴愛藝術,他欣賞藝術的美,常常有獨到的發現和感悟,似乎比別人多了一雙慧眼。他總能感受到藝術美的精魂,引發起感情的洶湧澎湃,因為他有一顆天真單純的心靈。他像是活在藝術美的世界裡,孜孜地追求完美的藝術境界。
  • 16歲華裔少女赴美讀書 寄住舅舅家遭性侵
    16歲華裔少女赴美讀書 寄住舅舅家遭性侵 >   中新網9月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一名剛從中國大陸來美念書的16歲華裔少女,日前一天內兩度遭自己舅舅性侵強暴,還因此受到指責,家人更以「家醜不可外揚」,勸阻她不要報警。
  • 妗子39歲去世,舅舅以軍人脊梁撐起四個孩子的家
    舅舅毅然以他那堅強的軍人脊梁,扛起這個支離破碎的家,把姥爺送終,把孩子養育成人,並迎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幸福時光,這是怎樣的意志和韌性啊?! 姥爺姥姥共有五個孩子。我娘是老大,我還有三個姨媽,舅舅居第二。
  • 老師您好 我舅舅家五六歲的小孩因為舅舅舅母工作比較忙 所以小孩...
    X 老師您好 我舅舅家五六歲的小孩因為舅舅舅母工作比較忙
  • 農村人的孩子總喜歡去舅舅家和姨夫家,這是咋回事?原來如此
    所以,俗語中所說的「三親」其實指的是姑姑、舅舅與姨,「三不親」則指的是姑父,姨夫與舅媽這些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存在。這裡的三親就是戚裡面的和父母有血緣關係的人,三不親就是附屬物。在古代人看來,姑姑和伯父、叔父最親,而姨媽、舅舅等外戚則排在這些人的後面,但是舅舅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高,主要原因在於平衡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和兄弟姊妹之間的各種關係,實際上從屬於家主,也就是現在家長的意思,一般人不知道其中內幕而已。舅舅的存在提高了母親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實際上也是一種倫理和孝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