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的孩子總喜歡去舅舅家和姨夫家,這是咋回事?原來如此

2020-12-23 老周耕讀

農村俗語:「三親三不親」表達了什麼意思?為何要這樣?現在怎麼樣呢?

在農村,有很多俗語令人非常不解,卻又不好多問,只好獨自一個人摸索和品味。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嗤之以鼻,甚至於熱嘲冷諷,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也是不成熟的體現?如果你能夠真正理解其中含義和淵源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甚至於完全顛覆自己的認知。

就拿姨夫和姑父這兩個人來說,你更親近哪個?原來的人會是這個樣子嗎?

自古以來,男尊女卑,家族利益至上,所以男性的親戚也會比女性家屬高出一截,所以就有了「親」和「戚」的區別。俗語所說,「親」指的就是伯父、叔父、姑姑、堂兄、親兄弟等以男性血脈為依據的關係網絡。而「戚」指的是女性血脈相連的親屬關係,比如姨媽、姐姐、妹妹等,由此產生的伯母、嬸娘、嫂嫂、姨夫、姐夫、妹夫等,只屬於低於親戚的存在,只屬於從屬關係,是因為親戚的關係而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一般情況下,本族的人們之間並不是親戚,比如伯伯、堂哥,所以又稱之為戶下,現代人認為的這個觀點和古代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俗語中所說的「三親」其實指的是姑姑、舅舅與姨,「三不親」則指的是姑父,姨夫與舅媽這些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存在。這裡的三親就是戚裡面的和父母有血緣關係的人,三不親就是附屬物。

古代人允許姑表親結婚,而禁止同姓氏人之見的婚姻關係,這是封建禮制關係下的產物,而新時代絕不允許三代血親之間的通婚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法律關係,是人類突破封建迷信的一把鑰匙,從而決定了親戚地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在古代人看來,姑姑和伯父、叔父最親,而姨媽、舅舅等外戚則排在這些人的後面,但是舅舅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高,主要原因在於平衡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和兄弟姊妹之間的各種關係,實際上從屬於家主,也就是現在家長的意思,一般人不知道其中內幕而已。舅舅的存在提高了母親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實際上也是一種倫理和孝道傳承。

實際上,現在的人們對於舅父媽和姨夫更加重視,這個原來可是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為什麼呢?如今的社會因為農村大部分人都是外出,基本上很少聯繫,何況孩子們之間呢?反而主要依靠母親的關係,更多接觸的是舅舅家和姨媽家,因為關係的走近,姨夫和舅媽撐到了大部分義務和話費了大部分時間,因此上,關係就比姑父和姑姑更近一步。

如今流行的一句話就是:不怕生的親,就怕走的近。誰付出了就會有更多的回報,這才是自然規律,才是應得的回報。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誰,感覺好有道理?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什麼?民間流傳了這麼多農村俗語,我的態度就是理性對待,有些俗語在現在的生活中依然適用,還有的俗語與現在生活是完全相悖的,不用理會。對於這句農村俗語,原話是:「人有三不親,姨父姑父和舅媽」,這句話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說在自己家這些親戚裡面,排一下遠近親疏的順序的話,姨夫,姑父,舅媽的關係都是排在後面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 在農村,老人常說「舅父家的牛,外甥家的頭」,啥意思?
    才能完完全群理解它的意思,這些老話也包括了方方面面,有包括天氣預測的,警示做人的,生活總結的等等,不過最讓人感同深受且難忘的就是那些現實寫照類的老話。一,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話說的是,在親戚關係中,大家無論是在印象中和現實中,都會感覺姑姑和舅舅是最親的。因為這些都是直系親屬,而姑姑和舅舅是姐妹關係,姑的孩子,舅的後代,這是姑舅親。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何意?為何親戚不親?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和親戚相處,農村的親戚太多了,七大姑八大姨,好像個個都和自己沾點親,有些親戚連自己都叫不上名字來,反正都是自己的長輩。這就是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夫,舅的媳婦」的由來。先解釋一下姨夫、姑夫和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因為城市裡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對於這樣的稱謂十分陌生。人有父母,父親的姐妹我們叫姑姑,而姑姑的丈夫,我們就叫姑夫。母親的姐妹我們叫阿姨,阿姨的丈夫我們叫姨夫。母親的兄弟我們叫舅舅,舅舅的媳婦我們叫舅媽。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在教育晚輩的時候,經常在要說的話前面加上「俗話說」,時間長了這些話就被稱為俗語。俗語說明的事情很多,有些是天氣,有些是關於周遭人情的,我們來看看這幾句俗語。(一)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看到這段話,加上字面判斷理解起來應該不難。
  • 農村人們常說「姑父不親,姨夫不親,妗子不親」,有什麼原因?
    導語:農村人們常說「姑父不親,姨夫不親,妗子不親」,有什麼原因?大家都知道,在農村,一個家族的人口是很多的,而人口多了說明這個家的香火是很旺的,親戚多了呢,那麼在過年的時候需要走的親戚就多,而以前大家都喜歡走親戚串門,覺得熱鬧,但是現在的人是越來越不想走親戚了,甚至覺得這個親戚已經沒有以前那麼親了,因為現在的人大多忙著賺錢,跟親戚之間聯繫的少了,所以就不親了,但是你會發現一點,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要比沒血緣關係的親戚要親的多。
  • 農村老輩說的「牛屎馬屎不是糞,姑父姨夫不是親」,這話如何理解
    在農村裡,對於走親戚都是非常重視的,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每天的「行程」都是安排得慢慢的,初二去哪裡,初三初四去誰家等等。這樣的走親戚模式基本都是每年都一成不變的。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先去舅舅家,然後再去姑父、姨夫家。
  • 農村俗語:「舅舅家的頭,外甥家的牛」,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
    相信大家都知道,農村的一些古語是我們的祖先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總結出來的精華,每一句都有不同的道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說法只在老一輩之間流傳。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重視他們了,真的很可惜。農村有什麼說法:「舅舅頭,外甥牛」?
  • 山村軼事之舅舅家
    我家隔壁,每到正月初十以後,就有男男女女一大群人來他們家,住上一晚,晚上,幾個男人還玩一會骨牌,叫「推牌九」,他們玩的時候,把門關上,不許別人觀看,因為每個人胸前放有幾分幾毛的錢,在那個時候,賭博是絕對的犯罪。主人家的伯伯特喜歡我,允許我看一會。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這三位是「表面親戚」?
    舅公為何和雷公相提並論文/青山獨往此前在農村,俗語發揮著重要作用,用於傳遞生產生活的經驗,因此廣受人們歡迎。而到了今天,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俗語扮演的角色卻越來越邊緣化,導致很多人對其知之甚少。其實俗語中有不少有意思的內容,而且放在今天仍具有參考意義。前幾篇文章我們聊了不少生活常識方面的俗語,今天來談談親戚關係。
  • 農村人說「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啥意思?有道理嗎?
    一個重要的原因,俗語的魅力和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每個人的心裡。俗語不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重要的是這些生動的俗語,多還沒有記載於書籍,人們能從其中學習到不一樣的知識!其中有闡述生活經驗總結的,有關於講訴人情事故的,有關褒貶諷刺的,也有批駁揭露的,可謂是保羅萬象,這些俗語更是我國豐富藝術語言的寶庫。
  • 帶弟弟到農村舅舅家玩,舅舅做的這一桌美味,飯後弟弟不肯回家
    小時候我和弟弟最喜歡的是去鄉下舅舅家裡玩,舅舅對我們姐弟很好,每次去舅舅家玩他都會做我們喜歡吃的菜招待我們,有空時還會帶我們去山上玩耍或者去釣魚,山裡的風景很好看,玩的地方有很多,我和弟弟很喜歡。不過在我上高中後就很少去舅舅家了。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第三個是誰?說出來別不信
    一、人有三不親眾所周知,三親指的是「姑,舅,姨。這點毋庸置疑,這些親戚都和自己有著血緣關係。古人常說的人有三不親,說的是親戚裡這三位感覺不到親,「姑父,姨夫,舅的媳婦」。因為婚姻進去到了這一「家庭」中,感覺這些人都是外來人士。
  • 農村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這句話是啥意思?
    在俗語中體現人情世故的也有,「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這句話可能從表 面上看只是親情之間的關係,可是這外甥頭和舅家牛什麼意思真的不好理解,這句話其中 的含義肯定是想講述這外甥和舅舅之間關係,至於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 妗子39歲去世,舅舅以軍人脊梁撐起四個孩子的家
    舅舅毅然以他那堅強的軍人脊梁,扛起這個支離破碎的家,把姥爺送終,把孩子養育成人,並迎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幸福時光,這是怎樣的意志和韌性啊?! 姥爺姥姥共有五個孩子。我娘是老大,我還有三個姨媽,舅舅居第二。
  • 鄉村紀事:二姨結婚之後,二姨夫和她「約法三章」
    小事自己做主,大事她會找姨夫商量,基本上會遵從姨夫的意見。真有意見上的分歧時,他們不會爭執不休,會心平氣和的把走不通的路打開,把僵著的局面慢慢扭轉。是生活讓他們學會了在窮苦的道路上尋花採蜜,在平淡的生活裡滋生幸福。二姨她一生育有四個孩子,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都能尋到二姨和二姨夫的影子。有工作的把工作做到了盡善盡美,無可挑剔。
  • 農村常說:「舅舅大似天,外甥坐上邊」,是什麼意思?
    接下來要給大家講的這句話,就是其中一條很具代表性的農村俗語,趕緊來學習一下吧!前段時間公司的一個同事準備回鄉下老家幫別人辦點事兒,我也跟著他回去湊熱鬧,想趁此機會體驗一下村子裡依舊流傳著的風俗習慣。在這期間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舅舅大似天,外甥坐上邊」這句農村老話了。
  • 為什麼姑父是父親的「父」,姨夫卻是丈夫的「夫」?
    在六親中,姑姑和姨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自己父親的妹妹,一個是母親的姊妹,他們都是至親。而姑父是姑姑的丈夫,姨夫是姨媽的老公,他們也是自己最親的人。所以,作為六親的基本成員,「姑父」和「姨夫」的稱謂不是現在才有,古代的時候就出現了。我們知道孔孟之道主導了中國社會幾千年,是中國歷代統治者認可的的價值觀。
  • 農村俗語「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說的是什麼意思?
    先說「姑父姨夫不是親」,姑父、姨夫,我們都知道是什麼親戚,一個是爸爸姐姐或妹妹的丈夫,一個是媽媽姐姐或妹妹的丈夫,不過,在有些時候,還要加上妗子,也就是舅舅的老婆,這就是一些地方常說的的三不親:姑父、姨夫、舅的媳婦,在當時,為什麼要這樣說?
  • 宇宙最強舅舅,8個孩子16人吃飯,網友:一個月吃舅舅家一年口糧
    宇宙最強舅舅,8個孩子16人吃飯,網友:一個月吃舅舅家一年口糧經常在網上衝浪的人,一定看過這樣一個視頻,視頻中,一個中年男子家裡有好多孩子,擠得滿滿當當的,不過看起來氛圍卻是非常的好。這段視頻在網上發布後,迅速引起衝浪者的圍觀,後經過視頻了解到,該男子名叫龔玲軍,是孩子們的舅舅,因為是過暑假,所以孩子們都來家裡玩。看到過視頻後,龔玲軍也被網友稱為宇宙最強舅舅,而孩子們的飯量也是非常驚人,網友還直呼:一個月能吃舅舅家一年口糧。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另外一個是誰?
    而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可以成為「親戚」,那就是通過婚姻這條紐帶。 婚姻把互相相識的兩個人聯繫在了一起,然後又把兩個家庭聯繫在了一起。 隨後,大家就以「親戚」相稱。 但在眾多的親戚當中,也會存在不親近的人,只是在家庭聚會的時候會見面,平日裡很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