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捲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唐代:杜甫《客夜》
古語有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道:「學而優則仕」。讀了書,不一定便能金榜題名,能金榜題名的也只是極少數的人。讀了書,如果不能考取功名,出身大富大貴之家固然無衣食之憂,如果出身貧賤,則生存已非易,想要躬耕而活也難以做到。富貴之家畢竟少數,貧苦出身才是普羅大眾。這時就要為生計忙活,不但為自己的生存,更有妻子兒女。再要閉門讀書則已然不可能,必然要邁出一步,或許有幸能找到一條活路。於是去各處遊歷,投親訪舊,冀望謀得一份職事。
古時不同於今日,交通及通訊都非常不便利,更沒有那麼多的職業可選,作為一個讀書出身的人,或者教書,或者做官員的幕賓,或者流落街頭賣字賣畫。當然能找到任何一份工作能夠謀生,都是極其幸運的。無論怎樣,都要長年在外,與家人天各一方,除了夢裡,不能通消息。
古代詩歌之中有許多描寫羈旅之作,多寫孤獨傷心,嘆窮嘆愁,懷歸思親之情思。那樣的詩,遊子讀了,則能共鳴於心,惹出許多愁情。杜甫這首《客夜》便是描寫羈旅之愁的詩。
偏是到了夜裡,況逢秋天,人靜之時,形單影隻,股獨彷徨,愁緒一時噴湧而出,無計可消除,作為詩人,此時必然寫幾句詩以發洩心中愁情。詩中愁情,也無甚新意,無非傷漂泊、悲孤獨、思歸念親而已。
許多憂愁侵人,想要睡去以逃避,然而說睡就睡,又豈是易事。漫漫長夜,寂寂悽惶,慢慢消磨,聽著遠處的江水聲,時而看看窗外的殘月,偏是盼不見天明,不知還剩有多少。
為什麼還滯留在這裡,一點希望都看不到,還盼著什麼呢?想要歸去,又談何容易。一無所有,一事無成,自己失望也就罷了,連帶家人的綦切的期盼也都辜負了。不能歸去,只能通過幾封家書說明自己的狀況,讓他們不那麼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