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客夜》,漂泊在外,可憐無成,一言難盡

2020-12-22 聆思贅言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捲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唐代:杜甫《客夜》

古語有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道:「學而優則仕」。讀了書,不一定便能金榜題名,能金榜題名的也只是極少數的人。讀了書,如果不能考取功名,出身大富大貴之家固然無衣食之憂,如果出身貧賤,則生存已非易,想要躬耕而活也難以做到。富貴之家畢竟少數,貧苦出身才是普羅大眾。這時就要為生計忙活,不但為自己的生存,更有妻子兒女。再要閉門讀書則已然不可能,必然要邁出一步,或許有幸能找到一條活路。於是去各處遊歷,投親訪舊,冀望謀得一份職事。

古時不同於今日,交通及通訊都非常不便利,更沒有那麼多的職業可選,作為一個讀書出身的人,或者教書,或者做官員的幕賓,或者流落街頭賣字賣畫。當然能找到任何一份工作能夠謀生,都是極其幸運的。無論怎樣,都要長年在外,與家人天各一方,除了夢裡,不能通消息。

古代詩歌之中有許多描寫羈旅之作,多寫孤獨傷心,嘆窮嘆愁,懷歸思親之情思。那樣的詩,遊子讀了,則能共鳴於心,惹出許多愁情。杜甫這首《客夜》便是描寫羈旅之愁的詩。

偏是到了夜裡,況逢秋天,人靜之時,形單影隻,股獨彷徨,愁緒一時噴湧而出,無計可消除,作為詩人,此時必然寫幾句詩以發洩心中愁情。詩中愁情,也無甚新意,無非傷漂泊、悲孤獨、思歸念親而已。

許多憂愁侵人,想要睡去以逃避,然而說睡就睡,又豈是易事。漫漫長夜,寂寂悽惶,慢慢消磨,聽著遠處的江水聲,時而看看窗外的殘月,偏是盼不見天明,不知還剩有多少。

為什麼還滯留在這裡,一點希望都看不到,還盼著什麼呢?想要歸去,又談何容易。一無所有,一事無成,自己失望也就罷了,連帶家人的綦切的期盼也都辜負了。不能歸去,只能通過幾封家書說明自己的狀況,讓他們不那麼懸望。

相關焦點

  • 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 唐代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古詩欣賞及...
    創作背景:這是杜甫早年困居長安時陪一些貴公子攜妓納涼時的即興之作。仇兆鰲云:此詩年月難考,大抵在天寶間未亂時作。杜甫攜妓,是為了在長安混一碗飯吃才不得不如此的。杜甫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 杜甫的一首《登高》,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本詩系杜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重陽節在夔州登高望遠、觸景生情之作,也是最能代表杜甫沉鬱頓挫風格的七律之一。清代楊倫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而明代胡應麟對這首詩更為推崇:「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 唐代杜甫《武侯廟》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 說說杜甫在鳳翔
    朝廷都愍懷我的生還,親友們也可憐我這醜老頭。我含著淚水拜授左拾遺,流離的人真感謝皇上的恩厚。雖然我的家門可以回去,我卻不好立即開口。寄出書信到三川探問,不知道家裡的人還在否?聽說長安一帶遭受了禍災,那裡殺得雞犬都不留。山中的茅屋早已破漏,如今有誰依靠寂寞的窗口。蒼松的樹根毀斷在地上,山地寒冷,屍骨還沒有腐朽。如今有多少人能保全性命?全家哪能團聚一起敘舊?
  • 年輕時有志於「致君堯舜上」的詩人杜甫晚年漂泊病死於江中破船中
    杜甫畫像安史之亂起,杜甫將家小安置在羌村,隻身投奔唐肅宗所在地,不幸被叛軍俘獲,冒險逃脫後,終於「麻鞋見天子」,受任為左拾遺。晚年漂泊在江陵、公安、嶽州、潭州、衡州一帶。大曆五年(770)病死在一條破船上。杜甫具有盛唐士人從政濟世的理想,卻沒有獲得伸展的機遇。
  • 在外漂泊想家了怎麼辦(遊子的感觸)
    有很多在外漂泊的遊子,自己獨在異鄉,可能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想念父母,思念家鄉,當我們在外面想家了,怎麼緩解這種思鄉之情呢?現在在外面漂泊的人,年紀都不小了,想一想父母的年紀,你還一年回一次家,見父母的次數可能就只有幾十次了,你應該嗎?
  • 杜甫被稱為什麼 杜甫有什麼別稱
    杜甫是唐代的著名現實詩人,跟李白合稱「大李杜」,杜甫的《登高》被稱為「七律之冠」。說到杜甫,就不得不提這首《春夜喜雨》。這首詩的平常景是最難寫的,而杜甫把這首詩寫得如臨其境,可見杜甫的造詣之深。但是,大家知道杜甫被稱為什麼嗎?一起來看看吧!
  • 杜甫很忙 歷史:真實杜甫生活不潦倒
         唐宋以來,很多人都把杜甫當作受苦受難的典型,以為他大半生都處於饑寒交迫的狀態。刻畫在人們腦海中的杜甫,無不是一個苦大仇深、窮困潦倒的清瘦老人的形象。這種認識和形象,其實跟實際情況大相逕庭。歷史上的杜甫,沒有人們想像得那麼窮苦。至少,杜甫的一生,比貌似瀟灑、飄逸的李白,要好過很多!
  • 杜甫的3首飲酒詩,他的酒總是苦的濁的,故人來訪才難得快樂!
    杜甫杜甫也是能喝酒的,他的詩中也經常寫到喝酒的事情,只是他喝酒不像李白,他的酒多是苦的,只有少數情況是快樂的。杜甫卻很可憐,沒人陪著過,只能一個人喝酒,而且還疾病纏身,實在是太悽涼了。他將自己的萬千愁緒化作一杯酒,回味著人世間的人情冷暖。2、《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 被詩詞耽誤的化學家——李白、杜甫
    事事無成身老也,醉鄉不去欲何歸?」這裡「奼女」是水銀的隱名,「漫把叄同契,難燒伏火砂。有時成白首,無處問黃牙。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唯將綠蟻酒,且替紫河車」,詩中說的「黃牙」是硫磺,「紫河車」是指煉丹術煉就的金液,「叄同契」是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叄同契》,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術著作,意思是把《易經》、黃老和化學實驗三位一體,共冶一爐。
  • 在外漂泊的我想起了你,而你卻
    小時候,我們總是想要離開家,上大學了就想去遠的地方寄宿就讀,離家之後,才知道親人有多重要,現如今已成年,需要工作,在外漂泊,離家時越來越遠了,距離心理的那個她可能更加遠了,想起當初剛出門的時候,對家人的不舍,對你的念想,至今想念揮之不去!
  • 杜甫最傷悲、最憂慮的一首唐詩,詩聖的品格就是這麼顯示出來的
    杜甫是唐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於這普通人生活的那些描繪,可以當做我們今天研究那個時代的史料來看。他是詩聖,他所寫出的詩歌,那也就是被譽為「詩史」。杜甫詩作當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描繪大歷史背景下普通人的命運,尤其是他自己對於安史之亂背景下個人的顛沛流離,個人對於國家未來的擔憂所表現出的憂慮,體現出了詩聖的品格。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 被詩詞耽誤的化學家--李白、杜甫
    因此在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其他唐朝詩人的詩篇裡,這些詞彙或它們的隱名往往是常見的。事事無成身老也,醉鄉不去欲何歸?」這裡「奼女」是水銀的隱名,「漫把叄同契,難燒伏火砂。有時成白首,無處問黃牙。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唯將綠蟻酒,且替紫河車」,詩中說的「黃牙」是硫磺,「紫河車」是指煉丹術煉就的金液,「叄同契」是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叄同契》,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術著作,意思是把《易經》、黃老和化學實驗三位一體,共冶一爐。
  • 【趣味化學】被詩詞耽誤的化學家——李白、杜甫
    事事無成身老也,醉鄉不去欲何歸?」這裡「奼女」是水銀的隱名,「漫把叄同契,難燒伏火砂。有時成白首,無處問黃牙。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唯將綠蟻酒,且替紫河車」,詩中說的「黃牙」是硫磺,「紫河車」是指煉丹術煉就的金液,「叄同契」是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叄同契》,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術著作,意思是把《易經》、黃老和化學實驗三位一體,共冶一爐。
  • 《登高》:在短短的幾十個字裡,包含著杜甫怎樣的情懷?
    多年以來我一直漂泊在外,孤獨一人,今天登上高處眺望秋景。多年來的艱難困苦和遺憾,讓我的頭髮也變白了。最近生活又非常困頓,連藉以消愁的酒也停了。整首詩意境開闊氣勢磅礴,處處流露著「悲」,「悲」是這首詩的詩眼。那「悲」在哪些方面呢?
  • 杜甫晚年很振奮人心的一首詩,翻譯過來就是: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這首詩寫於公元768年,當時杜甫已是57歲的高齡,天涯漂泊,知交零落,疾病纏身,可以說是落魄困到到了極致。然而就是在這樣不堪的境遇中,他寫下了這首格調高昂,令人振奮的詩作,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杜甫在衡陽的生命絕唱
    這條湖湘兒女的母親河,默默地接納了風燭殘年、漂泊無依的詩人杜甫,見證了他生命的最後歲月。 杜甫到衡州,是想投奔衡州刺史韋之晉。韋是詩人舊友,倆人意氣相投。當年韋之晉赴任衡州時,杜甫對他寄予厚望:「王室仍多難,蒼生依生臣。」(《奉詩送韋中丞之晉赴湖南》),希望好友以「蒼生」為重解救國難。
  • 遇見杜甫
    漂泊西南–風破茅屋    唐肅宗乾元三年春,成都近郊樹立了一座茅屋,只因親友資助,杜甫才有一座棲身之所。狂風吹破茅屋,大雨接踵而至,安史之亂未平,心中感慨萬千,雨停了,停陽黯淡,草木凋零,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群童抱茅離開,無奈嘆息,四海窮困,民不聊生,社會現實罷了。
  • 在外漂泊多年的你,累嗎???
    在外漂泊多年,一直在各個城市流轉,從南到北,有時一覺醒來會無比的陌生,眼看身邊又是一群新面孔,原來自己又換了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