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2020-12-17 腦洞看古今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一首渾灝流轉的七律《登高》於是噴薄而出,該詩無論在意境構造還是情感張力上,都給人以深深的震撼。

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首詩。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一聯全在寫景,緊扣秋聲、秋色。

在這居中總共有6個鏡頭,風,天,猿,渚,沙,鳥。詩人登高遠眺,此時年老,雙眼已經渾濁,滿眼的秋景,高臺之上多悲風,秋風烈烈最切肌膚,天高肅殺最逼雙眸,猿鳴之聲最斷人腸。

秋天江水水位下降,岸邊沙石最蒼白,詩人用一「清」一「白」,冰冷之感油然而生。成群的飛鳥盤旋而落,尋找自己的家園,成為詩人無所歸依的折射。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聯承接上聯,採用全景構圖,畫面更加闊大雄渾。詩人環顧群山,無邊無際的落葉隨風飄零,這裡呼應了首聯的「風急」,只有風急,才顯出萬山落葉聲勢之浩大,落葉的「蕭蕭」之聲,加快了落葉的速度,突出秋天的肅殺之氣。

連綿不盡的長江水奔流而來的磅礴氣勢,更加突出了「不盡」的長度。萬山之下是滾滾長江,落葉之聲交織江水之聲,情感更加深沉。

詩人孤身立於這個畫面之中,個人的感傷上升到了由自然宇宙無窮與永恆反觀生命短暫與渺小的悲慨。正因如此,此聯被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頸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為何是「萬裡」悲秋呢?詩人一生輾轉漂泊路途之長,不比萬裡更短,只有更長。「悲秋」一詞點明了時節與情感,對前兩聯寫景所觸發的情感進行了高度概括。

為何「常」作客呢?「常」字說明羈旅漂泊之頻繁,詩人從滯留長安到避亂入蜀,再到買舟南下,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居無定所,潦倒不堪,甚是悽涼。

為何「百年」多病呢?已到人生暮年,歲月蹉跎百事無成,悲嘆良多。為何「獨」登臺呢?詩人獨自一人登高,無所依靠,理想無法實現,加上知交半零落,孤獨之感讓人唏噓。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艱」是安史之亂後的國運之艱和命運之艱,「難」是理想之難和回鄉之難,「苦」是謀生之苦和漂泊之苦,「恨」是傷時之恨和虛度之恨。

「繁霜鬢」是垂垂老矣內心焦灼,「潦倒」是窮極至此對一生的總結。

詩人顧念自身境況,酒已無法消愁解憂了,為此詩人「新停濁酒杯」啊!尾聯寥寥數字,就渲染出深切而悲涼的意蘊,這是對前面幾聯所寫意境的概括,也是對全詩的精要總結。

杜甫自稱「晚節漸於詩律細」,將沉鬱頓挫的詩風發揮得淋漓盡致。一首《登高》,讓我們得以探究詩人的情感深度。胡應麟在《杜詩詳註》裡稱「此當為古今律詩第一」。

下面這套《飛花令》推薦給你。裡面包含了杜甫的詩詞,還有唐宋以來很多名家的傳世經典。

安史之亂帶給當時很多文人說不盡的苦難,平民之口沒有機會將這些苦楚訴說,他們或許也沒有這樣的思想境界來總結一個時代。

史料或許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的始終與來龍去脈,卻無法帶給我們人心深處的觸動,唯有一個時代的文人,他們親身感受一個時代,親筆寫下一個時代,再將時代展示給後人,帶給後人以當時最鮮活的感動。

這,就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因此,愛讀詩的人,通常對歷史也有更深的感觸。越是經常讀詩詞的人,越是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抬眼望去,眼中是無邊無際的秋色,草木凋零,雖未全部落盡,卻已然是黃昏之景。耳邊是悽悽厲厲的秋聲,心裡是百端交織的感傷,值此之際,杜甫的詩中才呈現出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

現代人對杜甫的研究熱度依然不減,緊跟潮流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經典,《飛花令》在帶給你美妙詩詞體驗的同時,會講出每一篇詩詞背後的文化故事

其中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詩經》《楚辭》,唐宋明清,貫穿傳統文化始終,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點擊下方商品卡:

相關焦點

  • 一起讀經典:杜甫《登高》世多歧路,五味雜陳
    《慶餘年》中範閒就是憑著這麼一首詩,輕輕鬆鬆炸裂全場,豔驚四座,後得封「詩神」。也難怪,老杜這首詩——古今律詩排名第一,就算穿越到外太空,也是千古絕唱。李白詩中神仙,玩詩玩得出神入化,似乎怎麼都能駕馭,但比起律詩,在小粉絲杜甫面前他應該甘拜下風。這也不難理解,以李白恣意揮灑的個性,怎甘心被嚴密的格律束縛了心境!
  • 杜甫的一首《登高》,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本詩系杜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重陽節在夔州登高望遠、觸景生情之作,也是最能代表杜甫沉鬱頓挫風格的七律之一。清代楊倫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而明代胡應麟對這首詩更為推崇:「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 杜甫很悲涼的一首冬至詩,戳中了很多天涯遊子的心,讀完眼中含淚
    那時交通不便,許多漂泊異鄉的遊子根本無法在冬至那日趕回家中與親友相聚。所以可以想像,在冬至那一日,那些流散天涯的遊子該多麼惆悵。白居易就曾在邯鄲的旅館裡,孤身一人度過了一個孤獨寂寥的冬至日,「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 為什麼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贊為古今七律第一?
    引言文無第一,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過人各有所好,有的人讀到一首詩,心裡喜歡得不得了,將其推為心中第一,這也是情理之中。而能被歷代詩評家推崇,被很多人評為心中第一,必是詩中難得的精品。之前小樓精讀過的《黃鶴樓》,就被宋人嚴羽、清人吳昌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不過,在小樓精讀《黃鶴樓》那篇文章的評論中,很多朋友認為,七律第一,應該是杜甫的《登高》。確實,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歷代詩評家的推崇,評價之高,較《黃鶴樓》有過之而無不及。
  • 中華經典 杜甫《登高》
    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重陽節時,杜甫登高抒懷。此時杜甫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 杜甫去世前3年寫的一首詩,年少時讀不懂,如今才知句句都是淚
    不過也並不是每個詩人登高以後都能豁然開朗,尤其是對於那些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詩人來說,內心愁苦傷懷滿溢,又如何做得豁然開朗?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分享杜甫登高的悲鳴,又怎是一個慘字了得。《登高》-(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高考必背64篇之杜甫《登高》
    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徵、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杜甫的這首詩憑什麼稱第一?連慶餘年都選用它?
    相信看過劇的朋友,一定對這個場景印象深刻:主角範閒被其他才子嘲笑沒有才華,範閒用了一首詩打賭,賭搞事的兩人如果寫不出比這更好的詩,以後就不再寫詩。而這首詩,他選了杜甫的《登高》。現實中,杜甫的這首《登高》在業內的評價裡那可是超一流的。宋朝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評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二聯不用故事,自然高妙。」
  • 《慶餘年》中曾說杜甫《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有何依據?
    杜甫《登高》一詩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這個評語是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所下的: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是說,杜甫的這首詩從唐代開始一直到明代都能算作第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知道了這麼多關於律詩的限制,我們再來看杜甫《登高》一詩為何被稱為「古今律詩第一」。《登高》一詩在律詩的各項標準中做到了極致我們先來看《登高》這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 萬裡悲秋常作客-《登高》
    去年看電視劇《慶餘年》時,男主人公範閒在他生活的時代,寫了第一首唐詩就是杜甫的《登高》,《登高》被一些人推為七律第一。主要內容是悲秋,那時杜甫已經接近晚年。而寫《登高》時,他在當時四川的夔州,漂泊異鄉。第二個方面是杜甫的人生軌跡,自從安史之亂開始,唐王朝就走向衰落,杜甫在安史之亂開始後,雖然短暫為官,但終究無法面對官場的各種操作,跑到成都,依靠友人的幫忙生活,生活很困頓,住著破屋,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雖然仍然心懷天下,估計也是對官僚系統太失望,逐漸放棄了仕途。
  • 詩詞朗讀:杜甫《登高》
    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嘯哀:指猿的叫聲悽厲。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萬裡: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百年:猶言一生,這裡借指晚年。
  • 詩歌鑑賞與寫作:讀杜甫的《登高》學寫遊記
    猶記得熱播劇《慶餘年》中小範先生一首杜甫的《登高》,這被清代楊倫稱讚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胡應麟更是推重此詩為「古今七律第一」,筆落文成,為他贏得身前身後名。登高望遠,借景抒懷,以遊寄情,這是古典詩詞的常態,即使是現在,我們寫作也離不開這個方向。如何寫好遊記呢?
  • 杜甫寫了一首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他到底寫了一首什麼詩?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杜甫的3首飲酒詩,他的酒總是苦的濁的,故人來訪才難得快樂!
    杜甫杜甫也是能喝酒的,他的詩中也經常寫到喝酒的事情,只是他喝酒不像李白,他的酒多是苦的,只有少數情況是快樂的。唐代的重陽節是法定節日,一般都是一家人登高、插茱萸,消災除厄。杜甫卻很可憐,沒人陪著過,只能一個人喝酒,而且還疾病纏身,實在是太悽涼了。他將自己的萬千愁緒化作一杯酒,回味著人世間的人情冷暖。2、《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 被譽為七絕之冠的《登高》,寫盡了杜甫不平的一生
    例如這一首《登高》: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我多年漂泊,沒有歸宿,為秋季的蕭條和我的漂泊而傷心,身體老邁多病,獨自登上了高山。生活艱難,痛苦而又沒有出頭之日,頭髮逐漸發白,潦倒的日子,因為有病不能飲酒,昔日的酒杯也停了。
  • 杜甫《登高》 無奈至極的詠嘆
    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相當可觀——杜甫流傳下來的詩歌近1500首,在夔州就寫了450餘首,約四分之一強,而且其中許多名作,如被葉嘉瑩先生作了幾十萬字集注的《秋興八首》。  寫於大曆二年(767)重陽節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古詩詞名句鑑賞 | 杜甫《登高》
    悲對秋景感慨萬裡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⑴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 《全唐詩》裡很孤獨的一首詩,一個人獨自在外漂泊,身邊無依無靠
    《全唐詩》裡就有很多描寫孤獨的作品,不過公認最孤獨的作品是中唐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其實除了這一首之外,還有很多這種孤獨的作品;譬如盛唐詩人高適這首《除夜作》,那同樣寫得很傷感,整首詩意境悽美,寫得極為孤獨,短短的幾句,把自己在除夕夜獨自在外漂泊的心境描寫得淋漓盡致。
  • 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真是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
    杜甫是中國古代詩壇最為傑出的詩人之一,人稱「詩聖」!他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詩篇,精典無數,是中唐「新樂府詩」的引路人。唐朝白居易,一生都推崇並踐行杜甫的「現實主義」主張;詩人張藉,燒掉杜甫的詩和蜜水來飲,希望提高自己的詩學修養;宋朝黃庭堅專門研究杜甫的詩,「江西詩派」;南宋丞相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他說自己想講的,都被杜甫講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