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Wilczek科普專欄】芝諾悖論遐想

2021-12-17 中科院半導體所

來源:蔻享學術

作者 | Frank Wilczek

(溫馨提示:文章內含中文版本、英文版本,滿足更多讀者需求喲!)

弗蘭克·維爾切克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量子色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因發現了量子色動力學的漸近自由現象,他在200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提出 3 個著名悖論,直到一千多年後,這些數學、物理領域的難題才被解開。

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卻得到了矛盾的結論,於是悖論就產生了。然而大自然是不可能自相矛盾的。所以,物理悖論的出現意味著我們的思考出現了錯誤,這也推動了我們不斷進步。

在物理學史上,悖論扮演著光輝的角色。16歲的少年愛因斯坦想像著如果他可以追上光,那麼他看到的現象會違背當時的物理學定律。經過10年的思考,他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其中證明了光是不可能被追上的。

公元前5世紀,一位早於蘇格拉底的哲學家——埃利亞的芝諾(Zeno of Elea)——提出了幾個關於變化與運動本質的著名悖論。約2500年後,英國哲學家伯特蘭 · 羅素(Bertrand Russell)寫道 :「在某種形式上,芝諾的論辯奠定了從他那個時代至今的所有關於時間、空間與無限的理論基礎。」

芝諾的悖論可以歸結為3個方面 :無限悖論、零化度悖論和靜止悖論。

芝諾講的阿喀琉斯和烏龜賽跑的故事很好地演示了無限悖論。阿喀琉斯從A點開始跑,同時烏龜從A前面的B點出發。當阿喀琉斯跑到B的時候,烏龜已經到了C。阿喀琉斯追到C的時候,烏龜又往前跑了一小段距離。這樣的連續劇情反覆上演,每集的時長是有限的,而集數卻是無窮的。那麼阿喀琉斯是怎麼在有限的時間內追上烏龜的?

零化度悖論講的是 :線是由點組成的,而點的長度為零,無論多少個零加在一起,仍然是零。那麼線是怎麼獲得非零長度的?

在這兩個悖論中,「正確」的答案都是一個有限量,但根據芝諾的分析,前一個悖論中的時間是無窮的,後一個的線段長度為零。

對於芝諾悖論中的邏輯問題,正確的解答直到近代才最終出現。19世紀時,數學家學會了如何求解一個遞減的無窮級數。數學理論表明,如果級數是收斂的,那麼它就會趨向一個確定的有限值。

到了20世紀,數學家知道了如果將足夠多的零累加,確實可以得到非零值。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高等數學中的測度論(measure theory)。該理論出名地晦澀難懂,需要大量技巧才能掌握。

「芝諾之箭」講述的是靜止悖論。在每個時刻,箭都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而箭尖則是一個零長度的點。無論把多少個時刻加在一起,我們都得不到一個有限的距離,所以箭沒有動。根據現代物理中的時空連續性,我們可以用與解決零化度悖論相同的數學技巧來解決靜止悖論。

而如果時空是離散的,那麼箭就能夠在每個時刻從一個點跳到另一個點。這是對靜止悖論的另一種解答。這個回答更加簡單,更契合我們數位化時代的精髓。就像一部電影,說到底,是由一幀幀離散的鏡頭構成的。

牛頓說 :「如果以較少的付出就能達到結果,大自然絕不會做更多的無用功 ;自然界喜歡簡單和高效,而不喜歡浮誇的排場。」可為什麼它沒有選擇數位化,從而避免芝諾悖論中所有的微妙疑惑呢?你可以說這又是個悖論——芝諾悖論依然存在。

The ancient philosopher's famous riddles highlightedproblems in math and physics that would takemillennia to solve.

Paradoxes arise when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bout a situation lead to contradictory conclusions. Since nature cannot contain contradictions, physical paradoxes point to flaws in our thinking. They invite us to do better.

Paradoxes have played a glorious role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s. Young Albert Einstein, at the age of 16, saw that if he could catch up to a light beam he would see things that contradicted the existing laws of physics. Ten years of thinking later, his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showed why it was impossible to catch up with a light beam.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 Zeno of Elea, who lived in the 5th century B.C., produced several famous paradoxes concerned with the nature of changeand motion. Almost 2,500 years later, Bertrand Russell wrote that "Zeno's arguments, in some form, have afforded grounds for almost all theories of space and time and infinity which have been constructed from his time to our own."

Zeno's paradoxes can be boiled down to three: the paradox of infinity, the paradox of nullity and the paradox of stasis.

Zeno's story about a race between Achilles and a tortoise nicely illustrates the paradox of infinity. Achilles starts atpoint A while the tortoise starts ahead, at point B. By the time Achilles gets to B the tortoise has moved on to point C. Rinse, lather, repeat. Each episode takes a finite amount of time, and there are an infinite number of episodes. How does Achilles manage to catch up (in a finite time)?

The paradox of nullity goes as follows. Lines are made from points. But the length of a point is zero, and no matter how many zeros you add together, you still get zero. So how do lines achieve nonzero length?

In both paradoxes the "right" answer is a finite quantity, but Zeno's analyses suggest infinite time in one case and zero space in the other.

Logically satisfactory answers to those paradoxes only emerged relatively recently. In the 19th century, mathematicians learned how to deal with infinite sums of decreasing terms. The theory shows that when the sum "converges," there is a well-defined, finite answer. 

In the 20th century they learned to accommodate the fact that by adding zero enough times you actually can get past zero. This kind of question is treated in an advancedchapter of mathematics called measure theory, which is notoriously tricky and unintuitive.

Zeno's arrow introduces the paradox of stasis. At every instant an arrow is at one place, and the tip of the arrow, a point, takes up zero distance. No matter how many instants we add, we never achieve a finite distance, so thearrow cannot move. In present-day physics, based on a space-time continuum, the arrow paradox is solved using the same tricky mathematics that resolves the paradox of nullity.

If space and time were both discrete, then the arrow could just hop, at each tick of time,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That simpler alternative seems more in tune with our digital age. A movie, after all, is really a series of snapshots.

According to Isaac Newton, "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when less will serve; for Nature is pleased with simplicity and affects not the pomp of superfluous causes." Why doesn't it go digital, thus avoiding Zeno's subtleties?  You could say it’s a paradox. Zeno lives.

編輯:黃琦

編輯:夏至

相關焦點

  • 「芝諾悖論」與「科普悖論」
    遺憾的是,過去的科學教育偏重具體知識,而忽視科學精神,結果常常是科普人士反而更加缺乏科學精神。如此一來,科學普及反而往往成為傳播錯誤觀念的淵藪。我把這一不正常的現象稱之為「科普悖論」。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近代思想史、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中,長期以來流行的「科學主義」開始受到批判,在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領域中,至少極端的科學主義已經少有提倡。
  • 無限與極限:淺談芝諾悖論
    科普作家霍金曾經在那本著名暢銷書《時間簡史》裡寫過:「插入任何一個數學公式都會使作品的銷量減半。」可見通俗易懂對科普文學的重要性(笑),所以我儘量寫得簡單一些。        當然,我只是業餘讀者不是職業作家,更不是數學競賽選手,理解淺薄請見諒,如果您有任何建議與指導請私信公眾號後臺。        那麼,首先,什麼是芝諾悖論?
  •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意義深遠|諾獎得主Wilczek專欄
    撰文 | Frank Wilczek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翻譯 | 胡風、梁丁當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解釋了宇宙是如何從初期的均勻狀態中,演化出我們今天所觀察到的複雜性的。
  • 著名的芝諾悖論
    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其中最著名的、也最頑固難破的兩個是「追烏龜」和「飛矢不動」悖論: 追烏龜 阿喀琉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烏龜的競賽中,他速度為烏龜十倍,烏龜在前面100米起跑,他在後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烏龜。
  • 被誤解的芝諾悖論
    當然,此處僅做調侃,芝諾所提出的幾個悖論事實上對於數學界的影響相當深遠,所以我們需要為芝諾正名的是,他絕非一位憑藉詭辯無事生非的騙子,而是一位具有深邃思想和遠見的哲學家和數學家。關於芝諾其人,歷史上的記載較少,據說他在母邦度過了一生,僅在成名之後到過雅典,後來芝諾因蓄謀反對埃利亞的君主而被處死。
  • 關於芝諾悖論的討論
    芝諾的兩個悖論——阿基裡斯追不上烏龜和飛矢不動——非常值得玩味。
  • |諾獎得主Wilczek專欄
    作者 | Frank Wilczek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翻譯 | 梁丁當、胡風有人擔憂物理學的未來,但獲得新發現的機會實際上仍比比皆是。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返樸》,一群大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
  • 芝諾悖論怎麼破?
    這樣僅給出定義好像還是很難直觀地理解悖論,那我們今天就以歷史上最著名的悖論——芝諾悖論為例,好好體會一下悖論到底「悖」在哪裡。先簡單介紹一下芝諾吧,芝諾生活於公元前5世紀,是著名的數學家和哲學家,他的家鄉在義大利半島一個叫埃利亞的地方,古希臘哲學中有一個很著名的哲學學派就叫埃利亞學派。
  • 芝諾悖論揭示語言面對現實的尷尬
    龜兔賽跑(圖片來自網絡)芝諾悖論是什麼?學過西方思想史總不免聽說芝諾悖論。悖論最簡單說就是矛盾。芝諾發表了一組矛盾的言論,其中阿基裡斯追不上烏龜最出名:阿基裡斯是希臘跑得最快的英雄,但沒有用,只要烏龜先起跑,由於每當他追到烏龜曾經到達的地方,「剎那間」烏龜總是又向前移動了,哪怕只是一點一點點,但總還是追不上。
  • 坤鵬論:芝諾的四大悖論(下)
    昨天,坤鵬論在《芝諾的四大悖論(上)》中介紹了芝諾為「存在是『一』,而不是『多』」設計的兩個悖論,它們是關於物質的辯證法,至今還是千古之謎,無人能夠完全破斥。這個悖論又被稱為兩分法悖論。上面所講到的芝諾悖論
  • 大數據不等於科學規律|諾獎得主Wilczek專欄
    來源 | 公眾號「蔻享學術」作者 | Frank Wilczek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翻譯 | 梁丁當、胡風天文學史表明,如果沒有理論模型的解釋,觀測數據本身揭示的信息是有限的。
  • 從「芝諾悖論」開始,談微積分
    他可以說是一個很高級的「槓精」,可以說是「槓精」中的「槓精」;他很喜歡和人辯論,而且還提出了好幾個自己搞不清楚,別人也解釋不了的問題,對於這幾個問題,人們統稱叫「芝諾悖論」;- 01 - 「芝諾悖論」在這裡,我把「芝諾悖論」中的四個來給大家講講
  • 有一點數學悖論:芝諾的烏龜
    就在差不多同時代的西方,古希臘數學家芝諾也提出過類似這個問題的悖論,以其名字命名故而稱為「芝諾悖論」,芝諾一生提出過40多個悖論,其中也有一些涉及到無窮的概念,舉兩例。按照這麼個理論,我永遠出不了我家大門,地鐵永遠到不了下一站,甚至降雨永遠落不到地上,那這個世界不亂套了嘛,顯然這並非是事實,所以才叫悖論。不用驚慌,真實的世界好著呢。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
  • 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芝諾的烏龜,芝諾悖論到底存不存在?
    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芝諾的烏龜,這則悖論曾經困擾了整個科學界上千年之久,甚至導致了第二次數學危機,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烏龜與人類賽跑,由於人的平均速度是烏龜的十倍,鑑於人類很有體育精神,於是他決定,讓烏龜先跑100米,然後自己再跑,當他跑了100米後,這名人類發現烏龜領先他十米,於是他又奮力地追了一米,此時,人們發現烏龜比他領先了十釐米,那麼人類,究竟何時才能追上烏龜?
  •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悖論:你永遠追不上烏龜?
    手指真理與謬誤大門的芝諾 芝諾被柏拉圖(Plato)筆下的蘇格拉底(Socrates)揶揄為巴門尼德第二,他最為後世所知的是一系列悖論(也叫做佯謬)。悖論一詞的英文paradox出現於16世紀,源自拉丁文的paradoxum,後者又源自希臘文的παρ?δοξο?,意為有悖於正統、出乎定見之外等。
  • 【諾獎得主Wilczek科普專欄】從噪音中尋找科學突破
    墨子沙龍是以中國先賢「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等協辦。
  • 為什麼數學無法解決芝諾悖論,但物理學卻可以
    芝諾悖論(Zeno's paradox)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割的哲學悖論如果要行駛有限的距離,則首先必須行駛該距離的一半。但是她還是古代哲學家伊萊亞·芝諾(Zeno)提出的許多類似悖論中的第一個的靈感:為了從起點到目的地,亞特蘭大必須先行進總距離的一半。要行駛剩餘的距離,她必須先行駛剩下的一半。不管距離多小仍留下,她必須經過它的一半,然後一半的什麼尚存,等等,循環往復。到達目的地所需的步驟無數,顯然她永遠無法完成旅程。
  • 「芝諾悖論」引發的遐想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說過:知識就像圓圈,圓圈之內,就是你擁有的知識。而圓圈之外,就是未知的世界。
  • 芝諾悖論和無窮級數
    結論:1)、1+1/2+1/4+1/8+……=2;芝諾悖論指的是一個人從A走到B,假設總路程為2,每次走剩餘路程的一半,一共走的路程就可以用1+1/2+1/4+1/8+……,按照這個走法這個人永遠也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