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名家具展會上,採購商在觀看展出的家具產品。記者 孫俊傑 攝
■編者按
近日,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在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表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是首要任務。接下來,東莞將提升製造業實力,以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有力姿態,助推東莞繼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步伐。
被譽為全球製造之都的東莞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近年來,東莞製造行業不斷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在許多領域取得令全國乃至世界矚目的成就。即日起,媒體將對家具、模具、服裝等東莞產業進行深入走訪,推出「支柱產業面面觀」系列報導,深度記錄東莞優勢產業的發展歷程與轉型探索。
城市之窗副董事長趙家堯近段時間非常忙。第41屆國際名家具(東莞)展覽會3月16日即將舉行,城市之窗品牌將在展會上推出將全屋定製與活動家具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
「市場變得個性化,生產就得柔性化。」趙家堯說,通過智能化改造,城市之窗的普工崗位減少了1/4。目前城市之窗已有3條柔性化生產線,今年將再增加兩條。
在東莞,像城市之窗這樣忙著在展會前「憋大招」、創新模式的家具品牌還有很多。40年的改革開放,東莞家具產業作為中國家具業的重要一員,經歷了從無到有、從OEM到OBM、從全球家具舞臺邊緣玩家到核心角色的發展歷程。
1978—1991年:方興未艾
「師傅,你走了我怎麼辦?」
「不怕,我相信你一個人也能夠做得出來!」
時隔37年,東莞名家具俱樂部理事長、華輝家具董事長林炳輝仍然對那天的事情記憶猶新。1982年,林炳輝26歲,和傳授他木工技術的師傅共同經營一個家具作坊。兩個月後,師傅看到了另外的商機,決意離開。「當時只覺得主心骨沒有了,不知道前途和方向。」林炳輝回憶道,當時,他沒想到家具行業會在接下來的30多年時間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產業門類。
兩年後,在香港創立迪信品牌的厚街人梁少禧回到東莞,分別在虎門、厚街開設家具廠,成為第一個在厚街落戶的香港企業家。當時厚街的勞動力價格比香港便宜很多,但沒有什麼家具產業基礎,梁少禧的工廠運作並不輕鬆。
梁少禧說,那時東莞厚街一帶主要是農地,家具企業不多,普通的來料加工廠都非常少。梁少禧坦言,當時一方面覺得厚街是投資創業的好地方,同時也希望多一點家具企業在厚街周邊開廠,方便相互配套。
到了1991年,緊鄰厚街的東莞市大嶺山鎮迎來了重量級臺灣商人郭山輝。郭山輝剛到大嶺山時,廠房周圍都是農田。「僅有一條泥巴路通到車間,下雨時,貨櫃卡車常被卡在泥濘中動彈不得。」郭山輝回憶,稅負和土地優惠政策讓他決定留在東莞投資。
本土企業、港資、臺資逐步在東莞聚集,共同完成了改革開放後家具產業濃墨重彩的起筆。
1992—1998:野蠻生長
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
經歷、見證中國家具業發展歷程的林炳輝20多歲時有個「小目標」——成為「萬元戶」。改革開放後,東莞個體戶和小作坊慢慢多了起來,當上「萬元戶」成為許多人的奮鬥目標。
用心經營家具生意,讓林炳輝很快加入了「先富起來」的人群。從1982年到1988年的短短6年,林炳輝實現了買車、建房等一個又一個小目標,其一手創辦的工廠很快超過20人,1988年搬進了自建的現代化工廠。
華輝快速發展的背後,是以家具為代表的製造業快速發展。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華輝等東莞家具企業的銷售走出了廣東省。到了1994年,外省客商來廣東拿貨成為潮流。原先家具企業生產的家具都是做好之後完整包裝發貨,叫作「整裝」發貨。後來為了讓產品適應長途運輸,特別調整生產工藝,將產品分拆為零件扁平化包裝,形成「拆裝」模式。從「整裝」到「拆裝」的轉變,反過來倒推家具企業調整工藝、更新設備。1994年,華輝投資60萬元買了一批排鑽、推臺鋸等進口的先進生產設備。
珠三角一帶的家具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設備不斷升級,帶來產品品質和產能的不斷提升。儘管如此,供不應求仍然是這個時期家具產業的關鍵詞。在外銷渠道上頗有經驗的港臺家具企業更是高歌猛進,臺升家具門前的貨車長期排成長隊,每天出貨的貨櫃數以百計。
專注內銷的企業同樣如此,到廣東拿貨成為周邊省份家具商的第一選擇。東莞寶居樂家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黎進武回憶,這段時間,寶居樂生產的美式家具在國內市場非常少見,很多外省客商整天守在廠外,門庭若市。工廠剛做好一批產品,客商就一擁而上搶光。
1996年,時任臺灣家具行業協會會長的運時通董事長陳燕木來到東莞開設工廠時,家具行業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不過陳燕木藝高人膽大,率先將美式文化產品引入大陸市場,迅速奠定自己「床墊教父」的地位。
野蠻生長的東莞家具產業,逐步形成初具雛形的產業集群,進而醞釀出新的機遇。
1999—2009:資源聚合
1999年,中國家具業發生了一件裡程碑式的事件。這一年,首屆國際名家具東莞展覽會在東莞厚街舉行。第一屆展會僅有4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參展觀眾中相當比例是各個參展企業各自邀請來的客戶。
「那時展會功能相對單一,主要以商貿對接為主。第一屆展會,富寶光是沙發就賣掉200多套。」富寶家居董事長黃進寶回憶,當時他拉上數十家大嶺山的家具企業參展。
當時的香港家私協會主席是梁少禧,在他帶動下,不少香港家具企業到了名家具展參展或者看展。這次展會,港商、臺商展出的出口產品和專業的陳列技巧給許多家具人帶來了深深的震撼。
有業內人士分析,20年來,名家具展發揮了兩個核心作用,一是將全國乃至全球的家具設計、家具產品聚在了一起;二是在思想觀點和人才層面實現了高度的聚集。
林炳輝說,有了名家具展這個優質平臺,東莞家具企業發現內銷市場越來越好做,因此加大了內銷的力度。據名家具俱樂部原秘書長方慧回憶,成熟的專賣模式實際上就是從名家具展開始的。
名家具展的聚集效應對家具產業產生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2000年第一次到名家具展參展,王金敖的工廠還在浙江。感受到展會的影響力之後,王金敖每年兩次雷打不動地參展,後來索性連工廠都搬到了東莞。
被吸引來的不僅僅是品牌商。同樣是在2000年,在陝西開運時通專賣店的徐國芳以經銷商的身份首次來到名家具展。徐國芳後來回憶,他在西安的店經營得不錯,但是覺得家居產業發展前景巨大,自己喜歡設計,因此到東莞家具大道邊上買下一家工廠,從此楷模品牌誕生,迅速發展成為國內一線家居品牌。「物以類聚,名家具展吸引了優秀的內銷企業參展,甚至將總部都搬到東莞。」徐國芳說。
到了2002年,結合每年兩屆的名家具展,依託大量國內客戶,華輝開店越來越多。林炳輝說,名家具展的平臺意義在於倒逼企業加快發展步伐,要求企業不斷進行產品設計和工藝的更新。名家具展既是展示品牌和對接生意的舞臺,也是團隊和產品的試金石和訓練場。
事實上,因為靠近香港,珠三角的家具企業能夠近距離向標兵學習。2001年前後,皇朝家私、紅蘋果等香港家具大品牌已經成立,並搶佔高端市場。隨著國內市場快速崛起,國際貿易景氣指數下滑,越來越多家具企業將目光更多向內銷市場聚焦,內銷市場的競爭讓品牌化成為東莞家具企業的首要選擇。
成功經營著50多家新天地家具連鎖賣場的王東升、趙家堯,2002年在東莞成立「城市之窗」家具,進入家具生產領域,就是為了實現品牌夢。「拿別人的產品來賣,賣得再好也不是你的產品。」趙家堯說。
2010年至今:轉型在路上
近10年來,市場瞬息萬變,不斷提高的環保門檻和消費者要求的不斷提高,讓缺乏改革精神和危機意識的家具企業陷入危機。首先遇到困境的是過度依賴外銷市場以及環保排放不達標的家居企業,但家具企業轉型的步伐並不慢。
品牌價值在轉型的陣痛期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年來,全國各地的中高端消費者「打飛的」到東莞買家具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首期面積便達40萬平方米的名家居世博園,因為匯聚了500個家居品牌,成為消費者頗為青睞的家具採購地點。名家居世博園此前一次問卷調查顯示,在約250人的調查樣本中,乘飛機到名家居世博園選購家具的消費者有36人,佔比達14.4%。
「轉型永遠不嫌晚。」在家具產業浸泡數十載的郭山輝說,臺升家具轉型仍然在路上,目前正圍繞「創品牌,建通路,在工藝上做到精益求精」的方向不斷深耕內銷市場。
早在2001年,郭山輝便併購美國前50強的Universal家具公司。2010年之後,許多東莞本土家具品牌在全球化的品牌輸出按下了加速鍵。早已實現「小目標」的林炳輝有了實現「華輝夢」的新目標:將華師傅品牌打造成中國最優秀的實木專家,將華輝家具打造成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字號品牌。林炳輝說,華輝正在擁抱全屋定製模式,嘗試建立全新的深度定製化服務。這種做法更加貼近市場,也能夠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
打開慕思官網,首先出現在屏幕的是一個微縮的地球。上面標註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慕思專賣店位置。在發布「築夢全球」計劃之後,這個家居品牌的全球化布局正在一一實現。按照慕思總裁姚吉慶的計劃,慕思將在全球3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開設更多的自主品牌專賣店,將慕思的健康睡眠系統帶到全球各地。
2017年底,楷模家居在澳大利亞雪梨連開兩家超過1000平方米的大店。楷模有多條國際化的先進生產線,研發了智能五金核心製造技術。今年,楷模家居引進六大美國頂級品牌,打造運營品牌,國際化運營思路非常清晰。
城市之窗也在超過9個國家開設品牌專賣店,其中在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個店鋪達8000平方米,生意火爆。
轉型過程之中,家具行業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得到彰顯。眾家聯執行總裁羅健輝告訴記者,眾家聯已經完成俄羅斯、非洲、歐洲、東南亞、北美等世界木材資源地源頭資源的對接和開發,未來將建立面積100畝、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的木材共享倉。
名家具展更是通過整合全球資源,打造全球最頂尖家居核心生態圈。接下來,名家具展、名家居世博園、世界家具總部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全面建成後總面積超200萬平方米,成為全球家居全業態核心體。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級家居品牌!」趙家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