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朱麗葉
來源:洞見
彪悍的人生,一直在爬坡。
最高層次的成熟:人到中年,銳氣不減
提到中年人,話題總有些沉重。
畢竟,這是一個特別容易焦慮和迷茫的年紀。
職業生涯已過黃金時期,年輕時的夢想依然遙不可及,生活的重擔卻早已壓在身。
故而,用來形容中年人的詞句向來頹唐,諸如: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然而,總有一些人,身處人生半坡,仍銳氣不減。
他們用時間鋒利的刀刃,精雕細琢自己的下半程。
01
人到中年,銳氣不減,不減的是逆水行舟的勇氣。命運似乎特別愛和任正非開玩笑。
當他在部隊步步高升之時,國家實行裁軍,他轉業到地方工作。
憑著出色的業績,他在南油集團兩年做到了總經理的位置,前途似乎又是一片光明。
可是,中年危機來得猝不及防。
由於缺少職場經驗,他在談合作時,被騙了200萬。
1987年的200萬是一個天文數字。
可想而知,任正非的工作保不住了,哪怕他苦苦哀求,最終還是被單位開除。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妻子提出了離婚。
中年人最害怕的失業、欠債、離異,他全佔了。
他帶著父母、一對兒女和六個弟妹,擠在租來的十幾平米的棚屋裡,每天吃著從收攤後的菜市場撿來的爛菜葉和死魚爛蝦。
前路漫漫,看不到盡頭。
但是,生活沒有時間讓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去悲傷,他必須儘快從倒下的地方站起來。
走投無路之下,任正非只好創業。
「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時候,創立華為的。」
那年,他44歲。
不惑之年,他的時代拉開了序幕。
走在中年的人,每一步都是難。
人生如行舟,中年的河道彎多狹窄,險灘密布,暗礁叢生。
若你怕了,退縮了,那你永遠在隨波逐流,上不了岸。
唯有咬緊牙關,藏起心中的畏懼,于波濤湍急之中逆流而上,方能抵達遼闊的彼岸。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經歷了世態炎涼之後仍銳氣不減,而不是遭受挫磨之後得過且過。
就像任正非在回顧過往時說的那樣:
「我們沒有退路,往前走還有一些希望,所以我們就硬著頭皮繼續往前走,突然看到了陽光。」
02
人到中年,銳氣不減,不減的是堅守初心的底線。電視劇《三十而已》中,有一段情節,令我頗為觸動。
顧佳為了兒子能進入最好的幼兒園,百般討好名譽校董夫人王太太,甚至為她充當提鞋丫鬟。
她放低了身段,但沒有丟下為人處事的底線。
幼兒園活動上,小朋友楠楠癲癇發作,倒地抽搐,引發恐慌。
家委會會長木子媽媽要求楠楠退學,並拉攏其他家長站隊。
此時,顧佳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她在家長群裡理性分析了癲癇病症,並表態:
「我的孩子願意和楠楠同班上課,如果楠楠被強退,我也不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這種育人理念的幼兒園。」
木子媽媽認為顧佳是在爭奪自己的地位,於是出言警告。
原來,家委會會長手裡有很大的權利,掌握著學校舉辦各種活動的資源,背後的利益鏈不言而喻。
了解了這一切的顧佳,在面對校長邀請自己擔任家委會會長一職時,斷然拒絕:
「我不希望變成自己討厭的人,我既然改變不了這個規則,就沒必要坐上那個位置。」
儘管,她通曉世故人情,仍舊不忘初心;
雖然,她也曾追名逐利,還是堅定地守住了自己的原則。
《菜根譚》裡有句話:
「世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
權利與財富,總令人眼花繚亂,不去接近這些自然是清白的,但身處其中卻不受其汙染則更為高潔。
每一個忙著討生活的中年人,常常會在「信念」和「利益」之間搖擺不定,不知該不該向現實低頭妥協。
拉幫站隊就能升職,去還是不去?
假意逢迎就有好處,做還是不做?
「不想變成自己討厭的人」,對中年人而言,成了一種理想。
人到中年,該是成熟的年齡,但成熟並非在世故圓滑中拋下原則。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有說「要」的勇氣,也有說「不」的骨氣。
人生很難,更難的是,守住底線。
03
人到中年,銳氣不減,不減的是矢志不移的追求。這兩年最火的男演員非張譯莫屬。
《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八佰》、《金剛川》、《一秒鐘》,佳作一部接一部,簡直吊打所有流量。
很多人感嘆:「張譯太幸運了,都是大導演找他拍戲。」
幸運嗎?
不。
他被命運捉弄了20多年:
考藝術院校,屢次落榜;
漂在北京,最艱難的時候,靠一袋方便麵撐了三天;
好不容易進了話劇團,卻被老師評價為「全班唯一不會演戲的人」;
跑到各個劇組遞名片資料,可遞了五年,連個群眾的角色都接不到。
領導建議他轉文職,父母特地給他寄來學習公文寫作的書籍,所有人都在語重心長地勸告他:你不適合做演員。
可是,他不願放棄。
接不到戲,就曲線救國。
演小品、錄廣播劇、做場記、當編劇、跑龍套,樣樣都去嘗試。
天賦不夠,就努力來湊。
在劇本上用坐標軸標註人物情緒的起伏值;
專門建立文檔,分析人物性格、命運,記錄不同角色之間的微妙變化。
趟過漫長的蟄伏期,張譯終於紅了。
他贏了自己。
這20多年來,他堅定走過的每一步,揭開了一個真相:
光鮮背後,哪有繁花似錦路,都是遍地荊棘道。
堅持不住的人,離開了;
堅持下去的人,終被看到,但早已滿腳鮮血。
魯豫在一次演講中說,自己採訪過很多嘉賓,發現其中有幾個關鍵詞,每個人都提到過,而第一個她想起的詞,就是:堅持。
所有的「勵志神話」,其實從無「神話」,無非是滿懷信念,堅韌不退。
中年人,真的只能等待歲月的裁決嗎?
42歲的張譯告訴我們:
「就算別人都說,人到中年,已是人生半坡;但彪悍的人生,是一直在爬坡。」
夢想這東西,我們都有過。
區別只在於,有的人在不斷的挫折與否定的痛苦中,漸漸放過了自己;
而另一些人,卻拼了命地將撞過的南牆連成了坦途。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不是隨風轉向,而是心有所向,心有所持。
銳氣不減地堅持下去,你夢寐以求的東西,就奔你而來了。
04
俞敏洪曾說,他步入中年之後,非常不願意變成一個成熟的人。
他認為,當一個人自我感覺成熟的時候,就已經離這個世界、這個時代越來越遠。
這句話,未必準確。
真正的成熟,並不意味著眼光被遮蔽,思想被磨鈍。
要知道,每一個中年人,不是在與命運交手,而是在與自己搏鬥。
就像《中國合伙人》中,王陽說過的那句話:
「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
一個人最高層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銳氣不減。
經歷百折挫磨,仍具有逆水行舟的勇氣;
哪怕身處晦暗,仍堅守不忘初心的底線;
即使迷茫焦惶,仍懷抱矢志不移的追求。
謹以此文,送給每一個,已出走半生,仍懷著一顆少年赤子心的中年人。
也願你們,邁過坎,跨過難,站在時光的另一端回頭再看:
那個銳氣不減的你,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