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斷交」不斷上演,為何現代人情越來越淡了?答案讓人沉思

2020-12-15 假如我是狐城

對於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切都是依附於傳統而生,例如我們從小被長輩教導的要努力讀書,長大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這就是源自於古代中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至於每一個人應該孝順長輩,關愛小輩則是源自於古代中國的仁義禮智信。

我們當代中國除去科技發明之外的大部分事物都可以在傳統之中找到源頭。親戚之間的交往也是一樣,古代十分重視血緣之間的親疏,從而劃定交往的親密,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老一輩心中重視的親戚交往傳到我們這裡卻變的越來越淡薄。

走親戚是不僅僅是傳統民俗

中國古人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走親戚這項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三千年之前的周朝時期,那個時候的周武王哥哥伯邑考,這個讓我們耳熟能詳的美男子就是通過走親戚的形式去朝歌投靠自己的親戚。而民間更是盛行這一活動。

走親戚最早的作用其實並不單一,我們可以想像生活在皇權社會下的普通百姓要生存下去是多麼的艱難,不僅要面對朝廷官員的苛捐雜稅,還要面對地方惡霸地主的欺壓。

這種狀態使得絕大多數的古代人民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場天災,疾病,甚至人禍就會讓他們弱小的家庭瀕臨破產。因為這種原因,親戚之間的走動顯得格外重要。

就我所調查詢問四川地區的老人而言,他們心中普遍懷有對走親戚的依戀。據他們所說,那個時候的親戚感情十分濃厚,不像現在這樣冷淡到不如路人。

很多時候,一個窮苦人家死了老人,沒錢辦理喪事,都是他們的親戚不遠數百裡過來一起籌資為老人治喪,而在同村之中有人去世也是不需要人打招呼,周圍家庭知道之後都會主動來幫忙,這就是但你四川農村的普遍情況,是鄉土社會互幫互助一個很好的反應,但如今卻是蕩然無存。

走親戚盛行的原因

過去走親戚一方面是為了自己將來有災有禍的時候能夠得到一份幫助。四川農村有一句老話說:平時不走動,關鍵時刻要人最要不得。這就是對親戚在危難之時對你施以援手最好的一個寫照,但若沒有平時之間的走動,你只是在要人的時候要人,又有誰會去幫助你?

走親戚另外一個方面是中國人的宗族觀念深厚。中國人對於生死講究的都是一個鄉土情懷,小孩出生第一口要喝家鄉的水,第一腳要踩家鄉的土。而對於死亡講究的是無論多遠都要落葉歸根。

走親戚大部分都是從自己這家主脈所分發出去的,有的是姑姑之類的親屬,有的是屬於一個堂屋的叔叔伯伯。這種從祖父輩,父輩構成的親戚血緣關係網讓我們過春節有的忙,甚至有聰明人編造成為了順口溜「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

走親戚衰落的現實原因和思考

過去走親戚十分盛行,如今卻是漸行漸遠以至於無。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之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過成了獨行俠的生活,不和任何親戚打交道,不願意和他們打交道。

過去的走親戚很簡單,無論貧富都會在走親戚的時候帶上自己的一點心意,有的是一袋米,有的是一把面,還有的是幾斤橘子或者一個熱水壺。禮物雖然很輕,但就此而構建起來的感情卻比我們現在任何時候都要深厚。那為什麼如此簡單的走親戚方式到現在卻變的越來越少了呢?

現代科技的發達讓親朋好友近在咫尺又遠隔天涯。還記得十來年之前剛出現網絡電話的時候,給很遠的親戚或遠方打工的父母一個電話能夠看見人臉是那麼的親切,但如今卻不再願意視頻電話,反而和網上未見一面的網友無比親切。科技的發達讓我們接觸到更多形形色色的人,但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跋涉千裡去拜訪親戚的耐心。

攀比是一股邪風,它不僅使得中國男人結婚日益艱難。更讓很多人不願意走親戚,以前走親戚到家之後嘮的是家長裡短,說的是未來發展,但現在儘是充滿了一股攀比之風。

親戚見面比的就是誰更找錢,誰的工資更高,誰家車更貴,誰家房子修的更大,裝修的更豪華,中國人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失去了那股淳樸之風,讓很多人不願意走親戚,不敢走親戚,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剛出來工資不高,沒有結婚,沒錢買車買房。

現代社會的繁忙讓我們沒空,工業革命的到來讓中國從農業社會大步跨入了工業社會。但這個過程之中,很多中國人還來不及忘記昔日的美好。

至少是二十年前或者三十年前的中國,在秋收之後上有著大把的時間去走親戚的,有的是紅白喜事,有的是添子添孫,有的是喬遷之喜,還有的是不遠數百裡去幫親戚修建房屋,豬牛欄。

這些記憶在我這個80後的心中還是耳熟能詳的,只是不知道後人幾何。因為社會的發展讓人分工越來越細,很多人過著996的生活,除去春節七天假之外又哪敢奢望有空閒時間。

每個人都是各忙各的,根本沒有時間去走親戚,而老一輩所說的那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的古話也在今世成真。

相關焦點

  • 農村斷親現象越來越嚴重,為何變得人情淡薄,親戚關係逐漸疏遠
    農村「斷親」現象越來越嚴重,人情淡薄,親戚關係逐漸疏遠,這是為何?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經濟突發猛進,人民生活的提高,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新月異的村容村貌,比如說村道、太陽能路燈、自來水、廁所改造等基礎建設越來越完善,為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不斷推出各種扶貧政策,可見農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然而,大家有沒有發現,如今的農村「斷親」現象卻越來越嚴重了,這是什麼原因導致?
  • 人情仿佛越來越冷漠,親戚之間關係越來越淡?70後不願走親戚!
    親戚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不但不陌生,我們大家都有親戚,誰也不例外。而且親戚之間的交往也是不少,可是現在越來越少的人不願意和親戚交往了!以前的時候逢年過節走親戚串門是很常見的,家家戶戶都很熱鬧,今天這個親戚來了,明天那個親戚來了,年味十足,家裡也熱鬧,小編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串親戚,那時候過年出去拜年還會有不少的紅包,當時能拿到紅包別提多開心了!可是現在小編發現親戚之間的走動越來越少了,甚至有時候連逢年過節都不走動,關係日漸地冷淡!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現如今的地步呢?
  • 年味越來越淡,為什麼現在過年,年輕人會聞之色變?
    年味為何越來越淡?過年的人並沒有變,只是人的心態變了而已有年輕人說,如果不是父母在老家,自己真的不想回老家,那些早已關係比較淡薄的親戚,自己也早已不想再走動,平常在公司已經夠忙了,需要應付客戶,應付領導,回到老家,還要應付親戚朋友,繼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實在是太累了,比車子,比房子,比工資,比工作,還有比收入,各種攀比不斷,很多年輕人也是高呼自己累了,好不容易放個假
  • 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可人情淡了,知心朋友越來越少,該怎麼辦呢?
    不用問肯定很多人會說,是因為這是一個物質的社會,追求金錢的年代,不再注重感情。對此,我只能呵呵了,這只是藉口,不是理由!人情是怎麼來的,一種是血脈帶來的,那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後期你不懂的經營,所以才會慢慢的淡化。人情是走出來的,不走動,誰還記得誰呢?
  • 農村親戚味越來越淡,走親戚的越來越少,這是為啥?
    ,有的走到年15還沒走完,但是現在農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走親戚的越來越少了,在短短的三四天就把親戚走完了,為什麼農村的親戚味越來越淡了,這是為啥呢?貧富差距較大的親戚不再走動;有的親戚混了好了,有錢了就容易看不起人,相互走動的話會因為一點小事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不是同一個層次的人,在相處過程中也會有隔閡,這樣的親戚很多人都認為不走也罷,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沒有親戚味了,就連平時的交流也不多了。
  • 【大家】淡去的社會人情關係
    在我的少年時代,鄉下社會的人情關係要比現在緊密得多了。雖然同村的未必是同姓和親戚,但遇到有事了互相幫一把也是常有的事。但近些年來明顯可以察覺到:曾有過的這些互幫互助的聯繫,是在漸漸淡去。固然婚喪喜事的場合似無太多變化,但那也是在保留著傳統習慣中老年人之中,他們仍按以往的做法操持,而如果是年輕人自己辦,往往就簡單多了:他們可以在鎮上或縣城的酒店裡辦;可以請廚師上門來全包;甚至是旅行結婚。
  • 生活越來越好,年味卻越來越淡,我們究竟丟失了什麼?
    看著當下的紅火,不禁感慨,外國的洋節日這麼的紅火,中國的年味卻越來越淡了。在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年,一過年,可以穿新衣,可以吃好吃的,可以炸麻花,貼對聯可以放鞭炮,可以走親戚,可以領壓歲錢,還可以熬通宵,還可以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看春節晚會。可是現在再也沒有以前的年味兒感覺了。
  • 為何二代親戚走動越來越淡?當老人離開後,還有家鄉嗎?
    前不久,年邁的父親交待我,以後叔叔姑姑舅舅姨親家以及堂兄妹表兄妹之間要多走動,他擔心老一輩人走了之後,天南海北的堂表至親越來越疏遠,越來越淡漠,形同陌路。其實,有老人在,族親關係還有根線,當老人不在了,族親這根線還會像放飛風箏不斷線嗎?
  • 農村「冷宴」風氣不斷上演,以前人不到禮到,現在為何禮也不到了
    近年來,隨著農村宴請之風越來越流行,農民越來越不舒服。現在辦酒席隨禮錢,一出手就是好幾百塊錢。原本農民的收入水平就不高,他們都是靠省吃儉用存下來這點錢的,現在吃一次酒席要好幾百,而他們多吃幾次的話,就要花上千塊錢了。因此,農民參加宴會的熱情逐漸下降。農民們已經改變了以往只能到現場,現在直接請親戚朋友幫忙帶禮金,並在事前或者事後打個電話。簡單的問候和寒暄幾句就算完事了。
  • 為何有些人,對人類產生同情?讀完海倫凱勒的語錄,讓人陷入沉思
    為何有些人,對人類產生同情?相信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想過,都是人,為何有些人會同情人類?而這個有些人當中,有時候也包括自己,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有這個時候,都曾同情過人類。特別是看到人類有時候做出了一些愚蠢的行為,內心深處就深感同情。在沒有讀海倫凱勒的語錄前,我們也能找到一些值得同情的地方。
  • 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人情卻越來越淡漠,為什麼
    近年來,中國的發展是越來越好,每一個人都有切身的感受,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天翻覆地的變化。在我們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是不是感覺到我們的人情關係也變得越來越淡漠了,反正我的感受是很強烈的。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 斷交親戚上門合照,大衣哥朱之文一臉無奈
    斷交親戚上門合照,大衣哥朱之文一臉無奈有一句老話說得好: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大衣哥朱之文的經歷就說明了這一點。當年大衣哥參加《星光大道》出名,還登上了春晚的舞臺,但是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出名之後就搬離了老家,他反而卻一直住在老家,不過他的寧靜生活也因此被打破了。
  • 為何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討厭「走親戚」?網友:親戚一點都不親
    逢年過節,農村總少不了「走親戚」這道程序,以前「走親戚」都是為了一大家子能夠開開心心地聚在一起,一年到頭也就那麼幾次,大家也會格外珍惜。但現在,願意「走親戚」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在年輕人眼裡,「走親戚」這個風俗已經變得可有可無了。
  • 人類社會正經歷一次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不熱衷與親戚來往!
    來源:小白讀財經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和親戚來往了,看了網絡上一些大V 的回答,沒有幾個回答在點子上。回答一般有這幾類:1、親戚間的攀比,一個人無論多有才,總會被「身邊人」嫉妒。這是最多的回答。這也是常見的答案。以上兩個回答,並不是造成現代社會親戚疏遠的「真正」原因,因為這兩個因素,古來皆有,並不是現代社會所特有。親戚之間,真正疏遠的原因,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革關係密切。
  • 為什麼現在的親戚關係越來越疏遠了,大致原因有這些
    在我們父輩之前的人們,一直都認為親戚關係是最重要的關係,但是到了現在這個社會,你會發現這樣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基本都不怎麼來往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或許可以從社會發展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一、親戚之間的情感慢慢弱化,最主要是讓位現代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的人們受到生活環境的現狀,缺乏豐富的娛樂活動,閒暇的時間比較多,而親戚之間的相互走動,會給人們閒暇的時間帶來一點新鮮的衝擊感。所以,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走親戚,這其實不只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也是最原始的信息交流。
  • 中國是人情社會,這意味著你彩票中大獎了,親戚朋友都覺得他有份
    在小編看來,光明正大的領獎還真有點難,因為咱們國家一直以來就是一個人情社會。人情社會從字面意思上看就知道,這是一個講究人情的社會,身邊的朋友同事也就罷了,這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最能夠牽絆住一個人的,是家族之間的關係。
  • 年味越來越淡!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喜歡去趕集逛街買年貨了?
    年味越來越淡!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喜歡去趕集逛街買年貨了?推薦語:一轉眼,2020年已經來到了12月17號。沒錯,真的又要過年了,每到這個時候,相信就會有許多人開始感慨: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變得不那麼興奮了,挨家挨戶拜年逐漸被手機信息拜年取代了,記憶中濃烈的年味究竟去哪了?相信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小時候最期盼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吃好吃的,有新衣穿,最重要的是可以領到壓歲錢。
  •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討厭「親戚」這群人?
    我覺得反感倒不至於,但彼此之間的感情的確越來越淡了,說不定等老一輩走了以後,遠點的表親可能就真的不會再往來了。之前的時代,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途徑太少,我們可以聯絡的人群基本只有門口的鄰居和各位親戚。所以當一位表哥、堂弟來的時候,你會興高採烈去找他玩,大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原因就是這麼簡單,你沒有人可以玩,親戚就是你僅有的那根稻草。
  • 「三年不上門,親戚也不親」,啥意思,為何現在農村人不願走親戚
    俗話說得好,「三年不上門,親戚也不親」。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人情味特別濃厚的國家。尤其是在農村裡,親戚朋友鄰裡之間構成了一個傳統封閉的社會結構,鄉裡鄉親,互敬互愛。過去農村人走親戚,全家人出動,一走好幾天,都是正常的現象。
  • 過節不走親戚、動不動就斷親,年輕人到底怎麼了?心理學家這麼說
    看著兒子甩手關門的身影,李女士陷入了沉思,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春節沒能出門,如今趁著十一兒子在家,李女士就想把春節的遺憾給補上。誰知兒子堅決反對,認為自己放假就是回來休息的,走親戚太累,他吃不消。於是就有了上面這場對話。「走親戚不就去坐坐,說說話吃吃飯,到底有什麼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