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切都是依附於傳統而生,例如我們從小被長輩教導的要努力讀書,長大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這就是源自於古代中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至於每一個人應該孝順長輩,關愛小輩則是源自於古代中國的仁義禮智信。
我們當代中國除去科技發明之外的大部分事物都可以在傳統之中找到源頭。親戚之間的交往也是一樣,古代十分重視血緣之間的親疏,從而劃定交往的親密,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老一輩心中重視的親戚交往傳到我們這裡卻變的越來越淡薄。
走親戚是不僅僅是傳統民俗
中國古人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走親戚這項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三千年之前的周朝時期,那個時候的周武王哥哥伯邑考,這個讓我們耳熟能詳的美男子就是通過走親戚的形式去朝歌投靠自己的親戚。而民間更是盛行這一活動。
走親戚最早的作用其實並不單一,我們可以想像生活在皇權社會下的普通百姓要生存下去是多麼的艱難,不僅要面對朝廷官員的苛捐雜稅,還要面對地方惡霸地主的欺壓。
這種狀態使得絕大多數的古代人民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場天災,疾病,甚至人禍就會讓他們弱小的家庭瀕臨破產。因為這種原因,親戚之間的走動顯得格外重要。
就我所調查詢問四川地區的老人而言,他們心中普遍懷有對走親戚的依戀。據他們所說,那個時候的親戚感情十分濃厚,不像現在這樣冷淡到不如路人。
很多時候,一個窮苦人家死了老人,沒錢辦理喪事,都是他們的親戚不遠數百裡過來一起籌資為老人治喪,而在同村之中有人去世也是不需要人打招呼,周圍家庭知道之後都會主動來幫忙,這就是但你四川農村的普遍情況,是鄉土社會互幫互助一個很好的反應,但如今卻是蕩然無存。
走親戚盛行的原因
過去走親戚一方面是為了自己將來有災有禍的時候能夠得到一份幫助。四川農村有一句老話說:平時不走動,關鍵時刻要人最要不得。這就是對親戚在危難之時對你施以援手最好的一個寫照,但若沒有平時之間的走動,你只是在要人的時候要人,又有誰會去幫助你?
走親戚另外一個方面是中國人的宗族觀念深厚。中國人對於生死講究的都是一個鄉土情懷,小孩出生第一口要喝家鄉的水,第一腳要踩家鄉的土。而對於死亡講究的是無論多遠都要落葉歸根。
走親戚大部分都是從自己這家主脈所分發出去的,有的是姑姑之類的親屬,有的是屬於一個堂屋的叔叔伯伯。這種從祖父輩,父輩構成的親戚血緣關係網讓我們過春節有的忙,甚至有聰明人編造成為了順口溜「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
走親戚衰落的現實原因和思考
過去走親戚十分盛行,如今卻是漸行漸遠以至於無。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之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過成了獨行俠的生活,不和任何親戚打交道,不願意和他們打交道。
過去的走親戚很簡單,無論貧富都會在走親戚的時候帶上自己的一點心意,有的是一袋米,有的是一把面,還有的是幾斤橘子或者一個熱水壺。禮物雖然很輕,但就此而構建起來的感情卻比我們現在任何時候都要深厚。那為什麼如此簡單的走親戚方式到現在卻變的越來越少了呢?
現代科技的發達讓親朋好友近在咫尺又遠隔天涯。還記得十來年之前剛出現網絡電話的時候,給很遠的親戚或遠方打工的父母一個電話能夠看見人臉是那麼的親切,但如今卻不再願意視頻電話,反而和網上未見一面的網友無比親切。科技的發達讓我們接觸到更多形形色色的人,但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跋涉千裡去拜訪親戚的耐心。
攀比是一股邪風,它不僅使得中國男人結婚日益艱難。更讓很多人不願意走親戚,以前走親戚到家之後嘮的是家長裡短,說的是未來發展,但現在儘是充滿了一股攀比之風。
親戚見面比的就是誰更找錢,誰的工資更高,誰家車更貴,誰家房子修的更大,裝修的更豪華,中國人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失去了那股淳樸之風,讓很多人不願意走親戚,不敢走親戚,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剛出來工資不高,沒有結婚,沒錢買車買房。
現代社會的繁忙讓我們沒空,工業革命的到來讓中國從農業社會大步跨入了工業社會。但這個過程之中,很多中國人還來不及忘記昔日的美好。
至少是二十年前或者三十年前的中國,在秋收之後上有著大把的時間去走親戚的,有的是紅白喜事,有的是添子添孫,有的是喬遷之喜,還有的是不遠數百裡去幫親戚修建房屋,豬牛欄。
這些記憶在我這個80後的心中還是耳熟能詳的,只是不知道後人幾何。因為社會的發展讓人分工越來越細,很多人過著996的生活,除去春節七天假之外又哪敢奢望有空閒時間。
每個人都是各忙各的,根本沒有時間去走親戚,而老一輩所說的那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的古話也在今世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