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上門,親戚也不親」,啥意思,為何現在農村人不願走親戚

2020-12-16 餘一鬥

俗話說得好,「三年不上門,親戚也不親」。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人情味特別濃厚的國家。尤其是在農村裡,親戚朋友鄰裡之間構成了一個傳統封閉的社會結構,鄉裡鄉親,互敬互愛。過去農村人走親戚,全家人出動,一走好幾天,都是正常的現象。特別是拜年時,大包小包,一家人提著各種禮品,從外婆家到姑姑家,從姨娘家到老表家,甚至已經出了幾代的親戚,都還在走動。

那時候交通不方便,一天能走一家,就算不錯的。如果家裡親戚多,過兒正月,到二月二龍抬頭,還在拜年走親戚,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且,那時候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歡走親戚。大人之間要維繫關係,敘話家常,小孩子走親戚純粹是好玩,有好東西吃,還能見到表姐表妹,快活得很。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村人不喜歡走親戚了。不僅僅是大人不愛走親戚,就連小孩子也願意家裡蹲,根本不想出門。哪怕是拜年,迫不得已的走動,也只是走個過場,搞個形式,提著禮物上門問候一聲,轉身就走,連杯茶都不喝,更別說吃飯和住宿了。那麼,為什麼現在農村人都不願意走親戚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第一,現代人都忙,不管城裡人還是農村人都一樣,沒時間走親戚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金錢。這已經不是工廠的口號,而是全社會都在遵循的一種法則。農村也不例外,因為農民想要掙錢,就必須改變,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守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生活。過去在農村,忙完秋收後就會進入漫長的冬閒,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來走親戚。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一年忙到頭,過年也只有幾天假期。匆匆忙忙跑回家,要做的事情特別多,壓根抽不出時間走親戚。

就像我們現在回去拜年,只到外婆家和姑姑家,其他親戚基本都都不去了。因為按照我們當地的風俗,大年初一不出門,大年初二去外婆家,初三四去姑姑家,到初五就要開始準備回城裡上班了。時間安排十分緊湊,壓根擠不出時間走親戚,哪怕必須走動的親戚也只能是一閃而過。所以說,之所以現在農村人不願意走親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時間。

第二,農村親情關係正在消融淡化,很多老親不如新朋,時間長了就不走動了

過去大家都住在一個小山村裡,低頭不見抬頭見,關係比較穩固。但是現在大家都從山村裡面走出來,走向了全國各地四面八方,有一些農民甚至已經在城市裡面定居生活,很難再回到山村裡。因為距離遠了,時間上又不允許,許多親戚朋友之間聯繫就變得越來越稀少。當關係不能維持,自然就會變淡。一旦關係淡到覺得無所謂時,大家就會覺得走動也沒有必要。

再加上改革開放以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大多數人仍然很窮。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富差距的拉大,也會導致一些原本關係比較親密的親朋好友,距離不斷拉大,最後泯然路人。而且,每個人在生活中,會不斷結交一些新朋友,同時也會遺忘一些老朋友和老親戚。時間是一把殺豬刀,很多親情關係都被歲月無情斬斷了。從此橋歸橋路歸路,大道朝天,各走一邊。

第三,農村年輕人與老一輩的代溝逐漸拉大,長輩和晚輩彼此不相識,聯繫走動少

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講,現在的農村,60年代出生或者70年代出生的人,回到農村老家,大多都相互認識,也能聊得上。而很多八零後九零後甚至零零後農村人,因為常年在城市生活,彼此沒有任何的交集。過年回老家除了一些必要的長輩能認識之外,很多同輩和晚輩其實都不熟悉,甚至叫不上名字來。這樣的親戚,走不走動都沒有關係了。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窩在家裡玩手機,看電影,打遊戲,就是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就是不喜歡走親戚。

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喜歡走親戚的農村人會越來越少。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可能並不一定全面,如果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在下面評論區和我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為何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討厭「走親戚」?網友:親戚一點都不親
    逢年過節,農村總少不了「走親戚」這道程序,以前「走親戚」都是為了一大家子能夠開開心心地聚在一起,一年到頭也就那麼幾次,大家也會格外珍惜。但現在,願意「走親戚」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在年輕人眼裡,「走親戚」這個風俗已經變得可有可無了。
  • 為什麼現在的親戚越來越不親了?老祖宗用兩句話就說明白了
    由此可見,我們現在的年味真的是越變越淡。當然年味變淡的本身還不在於新年本身,而是和我們人與人的關係有關。如果我們的關係是密切和和諧的,年味自然會很濃。大家過年的時候走門串巷,其樂融融的氣氛就會增添許多年味,但是如果我們的親戚越來越不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不和諧的時候,年味會自然也就會變淡。那麼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呢?
  • 現在的親戚有貧富之分,窮親戚不願上富親戚的門,越走越煩心
    隨著現在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有些農民把家裡的地租出去,進城打工,一年回不幾次家,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法治越來越健全,農民也能自己維權了。但是也有一樣東西隨著改變了,那就是親戚之間的走動,也隨著生活的改變,有了變化,因為都各自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也很少走動了。不過逢年過節時都要挨家挨戶的走親戚,增進感情,拉拉家常。不過現在走親戚非常尷尬。
  • 農村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人情關係中,親戚是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彼此之間關係較為親密,自古以來也流行「走親戚」這一傳統,大家逢年過節都會聚在一起吃頓飯。當然親戚關係有親疏之分,此前就有這麼一種親戚屬於不討好的類型,那就是親家。為此還產生了一句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這句話啥意思呢?
  • 農村老話「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什麼意思?網友:確實是這樣
    農村俗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什麼意思?網友:確實是這樣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想必從老人的口中聽過這樣的話吧,「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一句話哪怕是到了現在也是正確無比的。「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的意思是關係再好的親戚在幾年的時間內沒有再串過門,那麼幾年後再相見也是變得生蔬起來,現在我們的社會講究著一個字——快,但是我們在快的時候幾乎是整天都在忙碌著。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是什麼意思,人情真的這麼冷漠嗎?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是什麼意思,人情真的這麼冷漠嗎?相信很多農村的朋友都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在農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薄。之前一人有事鄰居和同村的都來幫忙,而現在就算是有事了找人家幫忙,人家也不一定原因。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同樣也領先世界幾千年。之所以能領先世界幾千年,也是因為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沉澱。有很多的的農村俗語,到現在也一直在流傳著。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家,基本可以隨口就能說出一句俗語來。這些俗語之所以能流傳到現代,說明這些俗語裡所包含的道理,一樣適用於現代社會。但隨意社會科學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也說不上幾句俗語來。今天就跟大家聊幾句現在在農村還相當流傳的俗語。
  • 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了,啥意思?親戚關係現實?
    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了,啥意思?親戚關係現實?常說在親戚多的家庭會比較好,以前常聽一些老人對女孩子說嫁人就要嫁到大家族裡,這樣日子就會好一些,但是親戚間也是得多來往、多走動才會更好啊!不然的話可能你也可能知道自己有這麼一個親戚,但是不知道他是誰。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句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了,啥意思?難道親戚關係也這麼現實嗎?我國自古以來都是很注重血緣關係的,那麼在血緣關係中,是不是越到後面就會變得越現實是吧?我們今天就分代來看吧!
  • 農村人常說「油鹽的夫妻,盒兒的親戚」,你知道是啥意思嗎?
    經過千百年來的沉澱,農村人的智慧逐漸被精簡,然後流傳下來。其中,最為簡單粗暴的就是生活經驗濃縮成的農村俗語或者是俏皮話兒。小時候經常聽爺爺講道理講故事,那時候就知道圖個樂子,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在,所以很容易忘記。
  • 農村人也都不愛走親戚了, 這是為什麼?
    現在農村貧富相差太大,不要說別人看不起,如果窮的話就連親戚、姐妹都看不起,有的甚至有時候父母都看不起。這樣一來,親戚之間就冷淡了,所以誰都不想走動了,有的親戚家裡還有老字輩的人在不得不去,其他的一概不去,有的甚至連建房、娶媳婦、嫁女兒等擺酒席都不去了,親戚血緣也就這樣斷了。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何意?為何親戚不親?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和親戚相處,農村的親戚太多了,七大姑八大姨,好像個個都和自己沾點親,有些親戚連自己都叫不上名字來,反正都是自己的長輩。但是親戚也分遠近,有些親戚跟自己關係很近,好像天生就是自來熟,而有些親戚跟自己就是親不起來。這就是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夫,舅的媳婦」的由來。先解釋一下姨夫、姑夫和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因為城市裡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對於這樣的稱謂十分陌生。人有父母,父親的姐妹我們叫姑姑,而姑姑的丈夫,我們就叫姑夫。
  • 農村過年走親戚發現對方把本人送的禮品拿去給其他親戚了,合理嗎
    年前買年貨時一般會把拜年要用的東西採購到位,初一初二要用時直接提走,那時拜年走親戚時提的禮品的確有點意思,你送過去的東西別人回的時候數量上基本相當,有的會稍微換下品種,有的甚至品種都一樣,送來送去會發現買的東西在打轉,弄不好回到自己手裡,最後拆來吃了。過年買禮品去農村走親戚,發現對方把自己買的東西拿去送給其他親戚,是否合理?
  • 農村人們常說「姑父不親,姨夫不親,妗子不親」,有什麼原因?
    導語:農村人們常說「姑父不親,姨夫不親,妗子不親」,有什麼原因?大家都知道,在農村,一個家族的人口是很多的,而人口多了說明這個家的香火是很旺的,親戚多了呢,那麼在過年的時候需要走的親戚就多,而以前大家都喜歡走親戚串門,覺得熱鬧,但是現在的人是越來越不想走親戚了,甚至覺得這個親戚已經沒有以前那麼親了,因為現在的人大多忙著賺錢,跟親戚之間聯繫的少了,所以就不親了,但是你會發現一點,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要比沒血緣關係的親戚要親的多。
  • 「孩子,舅舅算親戚,而且是很親的親戚,你們不能不來往!」
    「外甥和舅舅關係算親戚嗎,可以不來往嗎,我22歲?」我不知道他經歷過什麼,也不知道他接受的教育是什麼樣的,更不知道他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出於什麼,我只知道,這絕對不應該是一個22歲的成年人應該問的問題。「外甥和舅舅關係算親戚嗎」?算,不僅算親戚,而且還是很親的親戚!從血緣關係上說,外甥和舅舅算親戚,而且是血親。
  • 農村俗語:「馬上銅鈴破,親戚無半個」,究竟啥意思?
    但是老祖宗曾經留下這樣一句話「馬上銅鈴破,親戚無半個」這樣的一句話,從字面上來講就是說:「當自己的馬上的銅鈴破了的時候,親戚不會上門探訪。」那麼這樣的行為代表著親戚間怎樣的深厚情誼呢?單看這一句還很難下結論。但是再看看它的上一句,意思就很明顯了。它的上一句 就是:「馬上有個響銅鈴,親戚通來往。」至此,案情告破。
  • 在農村,家中有人去世禁忌多:三年不貼春聯,初五前不能走親戚?
    禁忌二、短時間內不能串門走親戚家裡如果有人去世,那熱孝期間(百日內),是不能走親訪友的,哪怕是村裡有其他人去世,也只能幫忙帶份子錢,卻不能參加。其他的尤其是喜事,像開業、滿月等,都不可以參加。還有的說,49天後就能串門,但3年內不能參加除親戚外的葬禮或婚禮。因為在農村很多人看來,戴孝期間去別人婚禮,也會影響人家新人的情緒。有的農村還規定,家裡有人去世,每年初五前不能走親戚,也不能串門。
  • 農村走親戚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農村過年走親戚的那些事!記得小時候,和大人一塊走親戚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有好吃的,還能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挺高興的一件事.大人們,很早就會出發,一般到快黑天的時候才會到家。在這一天裡,親戚們相互聊一下一年裡發生的事情,相互問候一下周圍的親人,感覺一天都有聊不完的話題,很是熱鬧!
  • 現在的親戚都不親,而且很少來往,你知道為什麼嗎
    現在的親戚都不親,而且很少來往,你知道為什麼嗎?很多人空閒的時候會選擇喝茶、聊天、看電視,或者出門轉轉遊玩一番,也不會考慮去親戚那裡坐坐,顯然不會是因為時間的原因。現在的人更看重形式,雖說逢年過節也會走親訪友,但也只是送些東西,寒暄幾句就轉身離開了。想法變了,以前是為了維繫親情,現在是為了父母的旨意。以前走親戚,回來都會說受到什麼樣的款待,準備了什麼樣的吃喝,離得近的親戚有些會選擇聚在一家過節或者過年。
  • 農村禁忌多,家裡有人去世後,三年不能貼春聯,初五前也不走親戚
    還有的說,49天後就能串門,但3年內不能參加除親戚外的葬禮或婚禮。 因為在農村很多人看來,戴孝期間去別人婚禮,也會影響人家新人的情緒。 有的農村還規定,家裡有人去世,每年初五前不能走親戚,也不能串門。
  • 城裡的親戚,為什麼農村人越來越不待見了?這些事是真正的原因
    第一:很多的城裡人都看不起住在農村的親戚現在,很多的農民為了增加收入,都會外出打工,其中一部分做得好的就會在城市中定居下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他們變得講究,特別在衛生習慣這方面。而在農村生活的人就不那麼注重小節了,有一些城裡人回到鄉村之後,處處都會覺得嫌棄,眼裡更是看不起住在鄉下的親戚,認為這些親戚的生活方式很埋汰,而且她們都特「土」,這些城裡人甚至會說出一些難聽的話,俗話說,你敬重我一尺,我敬重你一丈。所以,如今很多的農村人都不再願意待見城裡的親戚,因為缺乏了互相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