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三年不上門,親戚也不親」。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人情味特別濃厚的國家。尤其是在農村裡,親戚朋友鄰裡之間構成了一個傳統封閉的社會結構,鄉裡鄉親,互敬互愛。過去農村人走親戚,全家人出動,一走好幾天,都是正常的現象。特別是拜年時,大包小包,一家人提著各種禮品,從外婆家到姑姑家,從姨娘家到老表家,甚至已經出了幾代的親戚,都還在走動。
那時候交通不方便,一天能走一家,就算不錯的。如果家裡親戚多,過兒正月,到二月二龍抬頭,還在拜年走親戚,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且,那時候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歡走親戚。大人之間要維繫關係,敘話家常,小孩子走親戚純粹是好玩,有好東西吃,還能見到表姐表妹,快活得很。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村人不喜歡走親戚了。不僅僅是大人不愛走親戚,就連小孩子也願意家裡蹲,根本不想出門。哪怕是拜年,迫不得已的走動,也只是走個過場,搞個形式,提著禮物上門問候一聲,轉身就走,連杯茶都不喝,更別說吃飯和住宿了。那麼,為什麼現在農村人都不願意走親戚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第一,現代人都忙,不管城裡人還是農村人都一樣,沒時間走親戚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金錢。這已經不是工廠的口號,而是全社會都在遵循的一種法則。農村也不例外,因為農民想要掙錢,就必須改變,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守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生活。過去在農村,忙完秋收後就會進入漫長的冬閒,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來走親戚。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一年忙到頭,過年也只有幾天假期。匆匆忙忙跑回家,要做的事情特別多,壓根抽不出時間走親戚。
就像我們現在回去拜年,只到外婆家和姑姑家,其他親戚基本都都不去了。因為按照我們當地的風俗,大年初一不出門,大年初二去外婆家,初三四去姑姑家,到初五就要開始準備回城裡上班了。時間安排十分緊湊,壓根擠不出時間走親戚,哪怕必須走動的親戚也只能是一閃而過。所以說,之所以現在農村人不願意走親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時間。
第二,農村親情關係正在消融淡化,很多老親不如新朋,時間長了就不走動了
過去大家都住在一個小山村裡,低頭不見抬頭見,關係比較穩固。但是現在大家都從山村裡面走出來,走向了全國各地四面八方,有一些農民甚至已經在城市裡面定居生活,很難再回到山村裡。因為距離遠了,時間上又不允許,許多親戚朋友之間聯繫就變得越來越稀少。當關係不能維持,自然就會變淡。一旦關係淡到覺得無所謂時,大家就會覺得走動也沒有必要。
再加上改革開放以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大多數人仍然很窮。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富差距的拉大,也會導致一些原本關係比較親密的親朋好友,距離不斷拉大,最後泯然路人。而且,每個人在生活中,會不斷結交一些新朋友,同時也會遺忘一些老朋友和老親戚。時間是一把殺豬刀,很多親情關係都被歲月無情斬斷了。從此橋歸橋路歸路,大道朝天,各走一邊。
第三,農村年輕人與老一輩的代溝逐漸拉大,長輩和晚輩彼此不相識,聯繫走動少
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講,現在的農村,60年代出生或者70年代出生的人,回到農村老家,大多都相互認識,也能聊得上。而很多八零後九零後甚至零零後農村人,因為常年在城市生活,彼此沒有任何的交集。過年回老家除了一些必要的長輩能認識之外,很多同輩和晚輩其實都不熟悉,甚至叫不上名字來。這樣的親戚,走不走動都沒有關係了。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窩在家裡玩手機,看電影,打遊戲,就是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就是不喜歡走親戚。
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喜歡走親戚的農村人會越來越少。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可能並不一定全面,如果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在下面評論區和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