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嶽:我們應該如何讀書?

2020-12-12 前瞻網

現代人在越來越洶湧的信息洪流中逐步失去了讀書的習慣,這等於失去了和最偉大的人對話的機會。

——王東嶽

授課老師|王東嶽獨立學者、《物演通論》作者

本文由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授權轉載。混沌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網際網路創新大學,遍邀全球名師,拓展認知邊界,奉獻最專業、最實用、最頂級的網際網路創新課程,陪伴這個時代最有夢想的人,早半步認知這個混沌的世界。

在這個獲取信息的方式異常多元和便捷的時代,為什麼我們還要讀書?

因為通過電視或用其它的方式搜集的信息,即那種通過直觀方式接受的知識,是最淺顯、最粗疏且沒有經過精密邏輯證明的東西,是值得存疑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要讀書。

那麼,應該如何讀書呢?

第一、 選擇書籍是最重要的事

讀書的要義是對話。讀什麼書就等於跟什麼人對話,而且,讀書的過程始終就是對話的過程。所以,你應該選擇與你思想量級相當或者你所希望企及的思想量級的書。

馬基雅維利寫了《君主論》之後,震動西方,後來被當時的佛羅倫斯公國的君王罷黜流放,在農村務農。他白天幹粗活、晚上讀書。每次讀書以前,都要淨身沐浴,換上自己最莊重的官服,也就是他認為最能表達自己身份的服裝,然後才正襟危坐開始讀書。在他看來,讀什麼書就是在跟什麼人對話,絕不敢輕慢對方。

對學者而言,唯其著作,最具深度。因為學者在寫作的時候,調動了最高的智力,是用最嚴謹的邏輯和最精準的詞彙表達最系統的想法。

如果書籍的內容質量很低,就等於和很庸俗的人對話。這就是為什麼要讀經典的原因。

所謂經典,不是自命的經典,也不是指派的經典,而是經過時間檢驗,能成為人類歷史和文明長河中作為思想奠基的那些書籍。現代人在越來越洶湧的信息洪流中逐步失去了讀書的習慣,就等於失去了和最偉大的人對話的機會。

第二、讀書的時候必須要很虛心

即使作者的觀點與你完全不同,也可以先把自己的思想騰空,這叫虛心。唯有騰空自己的原有思想,只追逐對方的思路以及對方對自己思路的系統證明,才能進入對方的思境。唯有進入對方的思境,與對方契合,甚至把自己當成對方,才能真正完全理解對方的思想。

既然讀書是對話,首先需要你理解對方;如果你弄不懂對方表達的真正含義,那麼首先要檢討自己。即使覺得對方論述的不對,也要反覆思考是自己理解的不對,還是對方真的有問題。只有抱著這樣極謙虛的態度讀書,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才能吸收到別人的想法以及想法中的合理之處。

任何一本嚴肅的或經典的思想著述,其思想深意必然不是能被一般的讀者輕易體會的,語言的有限性常常只能表達思想的表層,符號系統後面的思想才是需要我們仔細體會的。

所以老子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可說的,但用正常語言不可道,需要非常語言才能道,但沒有非常語言,於是老子只能說他的道玄而又玄,是我這個符號系統不足以表達的東西,故「名可名,非常名」;黑格爾開篇就說,一旦用語言表述其思想,馬上就發生變質和膚淺化的問題。

所以會讀書的人絕不是在字面上讀懂,而是尋求符號系統後面的思想深度。這需要徹底的虛心。只有充分理解了對方符號系統後面的深刻思想,你才能比較其思想與你原有思想視角的不同。

目前很多人還沒開始讀書,就已抱著準備批判的態度,更不用說對別人思想的深刻理解了。當然,我說的讀書,首先在於你選擇了你覺得值得一讀的書,既然你選擇了,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認可了,在這個基礎上,就必須首先抱著虛心而不是批判的態度去讀書。

至於讀完以後是批判還是認可,批判什麼,認可什麼,那是以後的事,是你基於對別人思想充分的理解,且能站在更高的視角上才有權利去做的事。

第三, 思想性書籍必須精讀

讀思想性書籍是用腦過程,不是用眼過程,是深度的思維過程,不是淺層的泛讀過程。讀書即讀思想,要和作者的思想流契合,且需要一步步深化。

因此我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讀思想;我不是在調動思想,而是在醞釀思想;我不是在醞釀思想,而是在整理思想;我不是在整理思想,而是在發掘思想。

唯有這樣一層層的思維過程才叫讀書。

真正的思想性著述,一天只讀兩三頁才有可能真正讀懂,這種讀法叫精讀;比如讀牛頓的書,用微積分解力學,你一個小時能讀過去三頁嗎?如果一本思想性著作,一小時讀了20頁,我認為那不是讀書。

真正的好書必須精讀,需要深層的思想領悟,而不是淺層的用於聊天時的符號炫耀。有人讀書只是為了博得與人聊天時的談資,這是極無聊的做法。

我曾聽說有人博覽群書,讀書上萬本。我只覺得荒唐。真正的好書,一生讀幾十本、甚至真正讀通幾本已足矣!記住黑格爾的名言「博學絕不是真理」。

真正的思想者,大多數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形成自己的理論,如牛頓三十多歲就完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雖然真正成書在四十多歲;愛因斯坦二十多歲就提出狹義相對論,接近三十歲左右提出廣義相對論,其閱讀量遠不能和那些資深的物理學教授相比。但讀了大量書籍的教授們毫無建樹,年輕的沒讀多少書的牛頓和愛因斯坦卻成了各自時代的思想標杆。

所以,讀書不在於量,而在於其精讀的程度,在於對思想的提煉和發掘以及由此達到的思想高度

因此,永遠不要炫耀讀了多少本書,你真正值得驕傲的是你讀懂了多少本書以及你讀懂的是什麼書。

第四,讀書要突破作者的非邏輯要素

讀書的難處在哪裡呢?

對於作者來說,他一旦能有此作,自是早已身陷其境,故覺悠然無礙,一任神遊遠逸;然對於讀者來說,則有一個尚待置換思境的麻煩存在,驟然臨之,就像立刻要叫人置換另一顆腦袋一樣得不易。加之作者的思路,自有作者自身的非邏輯要素使然,其運詞造句,意蘊別具他解,卻常常不為作者所自知,於是,一意孤行地揮灑成章,結果無異於擺出了一副專與讀者作對的架勢。(見《物演通論》序言)

所謂作者的非邏輯要素,指的是每個人因基因不同而獨有的思維天分和思維傾向。而邏輯,是人類共同具有的先驗的接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即文化或文明得以積澱的智質基礎。

所以,作者的思想表達是其邏輯和非邏輯成分的總調動。而讀者的先天基因和作者不同即天分不同,後天的認知構型即思想積澱不同,要進入作者的思境自然不是容易的事。

更重要的是,哲學著述,或者說專業著述,使用每一個符號和文字,字義上都與我們日常的語言不同。

正如昨天答疑講到的萊布尼茨所說:人類一般使用的語言是民眾在日常形而下環境中締造的語言,不能解決形而上思境下的問題。但語言都是形而下的,如老子的「道」要表達的是天地運行的規則,而「道」本身是「道路」的意思。

於是,哲學常常不得已用日常語言表達著和日常完全不同的意思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又不能一一加以注釋,否則注釋充斥正文,難以成書,由此造成的寫作和閱讀難度自不待言。

因此,讀者面對作者的遣詞造句與邏輯組合,常常需要辨別和深入思考其含義。這就是思想性著述和符號本身的困境,既構成作者的困境,也構成讀者的困境,而突破前述所有困境才叫讀書。

小結

學會讀書非常重要。一個人一輩子只要真正讀懂了幾本思想著述,就可能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了,讀懂幾十本則已經非常高超了。

問題是大多數人一生都讀了數百本書,卻都沒有達到那個思想高度,歸根到底是不知道什麼是讀書以及該如何讀書。

在讀書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讀不懂的問題。只有不斷思考,反覆琢磨,一點一滴擴大自己能懂的領域,就會越來越容易貫通自己不懂的部分。

真正的好書都是在反反覆覆中讀懂的,不可能一次兩次就全部讀懂,更不能一目十行。

本文來源混沌大學,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應該如何認識王東嶽
    王東嶽不同於我們以前見到的傳統國學,他是結合了一些西方哲學和現代科學的內容,更加加強了傳播力。有羅胖子站臺、混沌大學李善友站臺,至少廣告傳播價值幾千萬是有的。加上中國人對「國學」的熱衷,讓王東嶽取得了暫時傳播上的成功。
  • 淺談王東嶽老師是大師還是?
    對於王東嶽,我覺得大家應該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但這一點很難,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屬於一定的群體或組織,那麼就勢必帶有這些群體無意識的偏見。學中醫的或多或少看不慣西醫,學西醫的也看不慣中醫;自家孩子明知不好,但也接受不了別人的指責,我家的孩子我可以批評,別人批評,我們的情感總是過不去。
  • 怎樣理解王東嶽說《易經》過於幼稚這一句話?
    《易經》是五經之首我相信這個在學術界或民間應該是沒有爭議的。越早的東西一定是越簡單的東西越幼稚的東西!關鍵點是我們如何理解「幼稚」這個詞?通常我們把幼稚理解為無知,我們是把這個詞語的含義結合到具體事情上去理解。
  • 王東嶽的水平高嗎?客觀的評價,他到底是個怎樣人?
    應該說,學院派面對王東嶽,除了羞愧自嘆不如外,根本就達不到人家的高度和造意。王東嶽的哲科成就,可以讓愚昧、貪婪的人驚心動魄;可以讓冷漠、殘暴的人知己知彼似禽似獸。王東嶽可以給全人類講課,你我胡言亂語可以,因為你的知識很可憐。 如果以韓俞的師說傳道授業解惑也來評價.王東嶽先生在中國曆上完全擁有他的一席之地。
  • 王東嶽:我們所認為的「真實」是什麼?說得太到位了
    王東嶽老師畫像如有人認為「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即凡是眼睛看得見的就是「真實」;也有人認為凡是相信的都是「真實」,凡是不相信的,都是非「真實」;甚至有人認為,除了自己之外,一切皆不可信莊周夢蝶但是,在王東嶽老師看來,莊子的懷疑也仍不夠徹底,因為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官,正是由於感官帶來的感受,才會牽引出各種懷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所認為的「真實」,並不是「真實
  • 不懂科學的王東嶽是如何愚弄國人的,了解真相你才知他有多低級
    因此有人提出平行世界理論,說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平行世界中,既在另一個是有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你。從這裡可以看出王東嶽利用未知的宇宙居然能得出已知的原理,真乃奇人也!王東嶽繼續解釋「遞弱代償」是指,世界上所有的物種,生存強度總是呈現遞減態勢,一代比一代弱,為了保證自身能夠衍存,就會相應地增加和發揮自己續存的能力以及結構屬性。
  • 王東嶽是真正的掃地僧,還是學術騙子?為何沒有一位專家公開反對
    01王東嶽是何人要想明白王東嶽是掃地僧還是不入流的民哲,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下這個人。03王東嶽的評價社會上有關王東嶽的評價,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兩極分化。主流學界一位中國文化研究所的知名教授,對於王東嶽的態度就是:不認同,不評論。而哲學圈其他學者的態度基本上都是:你隨便說,說什麼我們都不關心,你最多算是一個民哲,看你能折騰多久。之所以至今沒有一位主流學者站出來公開反對,可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不想節外生枝。
  •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是正確的嗎,要如何倡導科學發展?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因為把宇宙萬物都總結為一系,其眼光之大,讓人嘆為觀止。然而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真的那麼神奇嗎?一起來詳細了解吧,看看到底是神奇還是荒謬!泛指正常生存中本應該自己做,卻由別人代勞的總和。比如需要廚師幫忙做飯,需要裁縫幫忙製衣等。結論:人的存在度會越來越低,自由度越來越高,結構度越來越高,代償度越來越高,因此人類遵循遞弱代償原理。他舉了大量例子來論證他的原理,小到夸克原子,大到整個宇宙。他是分析說宇宙第一號元素氫佔總質量80%,二號元素約佔19.5%,其他所有元素加起來都不到1%。
  • 王東嶽何許人也?他是真正的哲學大師,還是不入流民科?
    王東嶽何許人也?他是真正的哲學大師,還是不入流民科? 王東嶽在文化界莫名其妙地火了,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關於王東嶽的評價,也是呈兩極分化:褒揚者稱其為真正的哲學大師;貶損者稱其為不入流民科。那麼,王東嶽究竟是真正的大師,還是不入流的民科?
  • 王德峰與王東嶽:當代哲學界的「東峰」與「西嶽」
    #現在網上最火的兩個哲學學者大概就是王德峰和王東嶽了。他們一個在東,身居復旦,面朝大海,姓名中有一個「峰」字,我們姑且將他稱為「東峰」;另一個在西,隱居終南,靜享蒼山,姓名中有一個「嶽」字,我們姑且將他稱為「西嶽」。
  • 還好王東嶽不是英語老師
    王東嶽在「西方哲學科學體系是怎麼誕生的?」中講到「我舉個例子,西方哲學家討論所有問題,把它歸結為存在,追問存在。因為存在是萬物最基本的屬性,可是存在這個詞在西方是怎樣書寫的呢?他居然是寫一個be然後在後面加上ing請大家注意Be是什麼?be就是「是的」,非時態中軸詞,也就是is、was、are這些詞的中軸詞,叫be。把be變成進行時態,這個就是存在這個詞。」
  • 念書,教書,讀書___讀書當將萬卷過
    纏著爺爺給買了一本小人書,記得好像是《大刀記》,要麼是《兵臨城下》,價錢應該是二毛幾分錢。對於那時的收入與農村的環境,買本不能「裹腹避體」的書來看,是筆巨款。小人書很薄,是手描的圖,下面有序號對上圖做出一些說明,具體的內容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喜歡看,喜歡將這些故事放進心裡,去講給夥伴們聽。當時記得,玩技術性的遊戲我不在行,有「打尖」,「打凹凹」等動手的,我都不是很在行。
  • 為什麼知名專家在王東嶽面前喜歡沉默和微笑
    很多人的生活如霜打的茄子一般,打算就此抽吧下去,偶然聽到王東嶽的講座,精神為之一振,當然這個茄子也不是一般的茄子,因為王東嶽的影響力主要在知識階層,我雖然不屬於這一階層,但因為之前讀了《失控》一書,所以我從淺層,較為容易地理解了王東嶽的哲學體系。本人少時痴迷物理,熟知熱力學第二定律,故較能理解「遞弱代償原理」。
  • 王東嶽的下一步:加速區塊鏈通證共識全球化
    看到一個悟空問題:為什麼沒有一個學者敢於站出來,駁斥王東嶽的眾多謬論呢?我覺得他的有些觀點也並非全錯,有一些是有道理的。我曾經看到一個視頻,李善友的混沌大學曾經還專門拿他的遞弱代償理論分析企業如何創新,有鼻子有眼的分析,看的人腦子很混沌。
  • 被驚為天人的王東嶽,隱居終南山20年寫出一本書,瞬間引爆網絡
    通常哲學離我們很遠,我們也很難聽得懂哲學家的邏輯推演話術,然而王東嶽的學術卻離我們很近,近的就在我們周邊,我們的身上,跟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2019年,就在他的《物演通論》發表二十年後,應多方請求,王東嶽出山舉辦了一次學術培訓講座。
  • 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對立的兩種觀點嗎?
    表面上看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原理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兩種對立的觀點成立,但是從深層看這個觀點不成立,應該說王東嶽的遞弱代嘗原理是對達爾文最適者生存理論的覆蓋。遞弱代償根據王東嶽遞弱代嘗原理觀點我們可以得出越高級的物種越不具有生存優勢,死滅速度越快。同樣我們拿人類來舉例子根據王東嶽遞弱代嘗原理我們必然得出人是這個地球上最脆弱最不具有生存優勢的物種。同樣前提是王東嶽遞弱代嘗原理不被推翻。
  • 王東嶽謬說匡正3——中國宗教不具有建設性之商榷
    王東嶽在視頻《佛教和道教的區別》裡面對中國的宗教和外國的宗教有一個結論,那就是「中國的宗教不具有建設性,外國的宗教具有建設性」,王東嶽沒有說何時何地,不知道是否理解為古今中外一切的宗教。我一直有一個感覺,王東嶽的思維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今天這個視頻驗證了我的看法。我把王東嶽的這個觀點分兩部分來分析,一部分是「中國宗教不具有建設性」。第二個問題所「外國宗教具有建設性」。首先談談第一個問題,王東嶽說,中國的宗教不具有建設性,列舉了五鬥米教和白蓮教來證明這個觀點。
  • 王東嶽和達爾文都犯了同樣的錯誤,讓我們弄錯了自己的角色!
    我們歷來認為,我們活著的目的就是求存,我們從未質疑過萬物求存的目的,以至於達爾文進化論就從生物的求存目的出發,得出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結論。中國的王東嶽更是從生物求存目的出發,得出遞弱代償的描述與結論。奇怪的是,幾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沒有質疑過求存的概念,什麼是求存?為什麼要求存?求存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求存有什麼意義?
  • 陳果把哲學當心靈雞湯講,王東嶽玩哲學棋高一著,卻步了於丹後塵
    此二者將哲學玩出了花樣,前者把哲學當心靈雞湯講,王東嶽玩哲學棋高一著,卻步了於丹後塵。陳果、王東嶽在哲學領域做了什麼貢獻?為何說王東嶽步了於丹後塵?陳果其人生於1981年,上海人。1999年,陳果在復旦大學文科基礎班,主攻哲學專業。後來長期深耕於哲學專業,前往香港浸會大學、加拿大溫哥華UBC大學擔任學者,在青年哲學家中,陳果算得上是業界翹楚。
  • 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能被證偽嗎?
    當然能夠證偽,因為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不是真理,這個世界上也沒有永橫不變的真理存在。本身真理這個詞語就不成立。什麼叫真?我們通常所說的真是,眼見為實即為真,比如我們看植物是綠色的,看蘋果是紅色的,看香蕉是黃色的,我們確定我們看到的東西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