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重整中如何協調出資人權益調減與股權之上負擔權利之間的衝突

2020-10-21 隨夜聽雨

《企業破產法》第八十五條第二款規定「重整計劃草案涉及出資人權益調整事項的,應當設出資人組,對該事項進行表決」,第八十七條第二款第(四)規定,出資人組未表決通過重整計劃草案的,法院在強制批准該草案時必須保證對出資人權益的調整公平、公正。這些規範可以在保證重整程序順利進行的前提下,保障出資人的利益不受損害。

在重組實踐中,公司股東持有的股權常常因該股東的其他債務關係而存在權利負擔(股權質押)或保全負擔。調減股權會影響到上述相關權利人(質權人或者其他請求凍結股權的股東之債權人)的利益,實踐中多宗公司重整案件中均出現該類問題,試依《企業破產法》及相關解釋、規定精神及財務基本規律從破產的條件出發,對如何協調破產重整中股以負擔權利提出相應觀點。

一、破產的條件

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二條的規定,「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企業法人有前款規定情形,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進行重整。」

即破產重整主要包括三種情形:第一,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也即通常所言的資不抵債的情形;第二,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第三,企業法人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的可能。

第一個條件立足於資不抵債情形,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誘因。第二、三個條件並不要求必然存在資不抵債情形,但要求企業償債能力缺乏或有明顯喪失的可能。

實踐中進入重整的企業,資大於債的情形較少,基本均為資不抵債情形。

二、股權所負擔權利的價值

(一)股權的價值

探討股權負擔權利的價值必須先探討股權的價值。股權又名所有者權益,是股東對法人主體享有的所有權利的體現。在財務報表上反映在所有者權益相關科目中。企業法人經營情況最終反映在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者權益中。

(二)權利負擔價值

1、股東以所持有的股權對債務提供質押擔保的,形成股權質權;股東的債權人因股東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申請對股東所持有的股權進行財產保全,形成保全負擔。上述兩種權利負擔均期望通過對股權的財產價值的擔保物權和法律保全,取得原有債權或請求權的償付。因此股權負擔權利的價值依附於股權的價值。

2、股權質押權是債權人和債務共同申請,經過工商部門或相關證券登記機關登記形成的擔保物權。股權保全是通過司法公權力對股權權利人的轉讓自由予以限制,屬於保全負擔。二者均經過一定的法定程序確定相應權利負擔。

三、資不抵債時股權權利負擔的價值及衝突價值判斷

(一)根據破產法司法解釋一規定,對資不抵債的認定有三種認定方式,即資產負債表、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即企業法人的資產總額小於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顯示為負值。依據會計角度的一般理解,所有者權益為負,則股權價值應為0,則附於其上的權利負擔亦無價值。但從法律角度分析,股權對股權負擔之權利人具有重要價值,股權負擔自設定於股權之日起就持續存在,就構成相關權利人的一般擔保或者物權擔保,權利人對該股權有充分的信賴。實踐中資不抵債在有些情況下很難明確界定。簡單地以表面的資不抵債來對待股權將掩蓋股權的真實價值。企業價值存在清算價值和運營價值的區分,前者是指清算條件下企業資產的現存價值,後者而是指企業持續經營條件下未來收益的折現值。經營價值不僅能體現資產的貢獻,而且能充分體現無法計入資產負債表的企業財富(比如管理層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的貢獻。資不抵債情形往往僅意味著企業的清算價值為負,但並不意味著企業及其股權毫無價值。

(二)資不抵債在估值標準存在差異時,法院應當選擇公允標準,應以繼續經營企業作為評估基礎,不應不局限於法院受理破產時的資產負債表狀況,而應根據企業的經營價值來靈活判斷。

(三)公司價值概念包含清算價值和運營價值,運營價值能否實現取決於公司重整成功與否及未來的經營正常與否。股權變賣所獲取的對價本是市場對公司未來良好價值折現的反映。股權形成的價格並不是當下股權的實際價值,而是潛在的未來價值,在資不抵債型重整中對股權負擔人的利益不需要特別考慮。在重整過程中,因公司經營導致資不抵債時,股東理應承擔資不抵債的損失,破產法更多是保護債權人、職工、國家稅收的利益,股東權益的保護劣後於上述權益。在重整程序順利推進和股權負擔相關權利人之權利保障兩者之間,前者具有更廣泛的維護利益,且後者之實現須以前者之成功為條件。因此,在二者發生衝突時,應以保障重整的順利進行為優先,重整成功前將股權視為無價值,符合一般邏輯。 因此,資不抵債型重整公司股權對股東沒有實際意義,對股東的債權人(即股權負擔的相關權利人)之價值應服從於保障重整順利進行所產取的措施。

四、資大於債時股權負擔的價值及衝突價值判斷

資大於債時,公司淨資產大於零,股權具有帳面價值,該股權具有實際意義。所以,在重整的股權調減中,股權負擔相關權利人的權利應當同時予以考慮。

解決該問題應把握的原則是:資能抵債型破產中,股權負擔之相關權利人的權利保障一般應在重整程序中通過有關各方協商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那麼重整程序應保障股權調減後上述權利人的利益不低於股權調減前其就股權負擔可以獲得之利益。

五、出資人權益調整與股權負擔權益衝突的權衡

(一)進入破產重整程序之後,其股東之債權人請求法院執行生效判決,拍賣、變賣股權以清償股東債務

筆者認為,破產重整公司或者管理人認為針對股東股權的執行行為有礙重整進行,向法院請求中止執行的,或者審理破產案件的法院經審查認為執行行為明顯不利於重整進行的,執行法院應當中止執行。公司原有股東因經營失敗導致進入破產重整,因此對公司經營狀況的惡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重整成功對改善公司的狀況,提升股權價值有直接的好處,因此對出資人權益人權益的調整,原股東更易接受。股東股權被變價清償後,繼受股權的新股東如對重整的期待過高,則可能難以在股權調減問題上達成一致,增加了重整方案談判的難度和成本,甚至導致重整的失敗。且根據上述分析,在公司資不抵債時,股權價值實際已為零,股權對股東的債權人之價值應服從於重整的順利進行。所以,此時股東的債權人就股權進行的執行行為應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障重整程序的順利進行。

破產程序中應儘量保持與債務人有關的財產穩定,從而保障重整的順利進行,便於股權的調整。所以在可能對於重整程序造成困難的情況下,中止對債務人股東所持股權的執行程序是符合《企業破產法》第十九條之立法精神的,因此,應可參照該條中止執行。

(二)質權人主張行使質權的處理

如上所述,質權的行使應服從於重整的成功,如果質權的行使將使重整產生極大困難,則股權的質權無法實現。當然在程序上應當與前述執行行為的相同處理方式來處理,即破產重整企業或者管理人申請,或者破產案件審理法院審查決定。

受理重整案件的法院在審查涉及股權調減的重整計劃草案時,可召開聽證會以聽取各方包括質權人的意見,為質權人反映訴求搭建平臺。從而有利於吸收各方意見、兼顧各方利益,一次性地排除股權調減的障礙。

(三)重整計劃批准後股權負擔權利衝突協調

重整計劃經人民法院批准後,即具備生效法律文書之性質,債權人對股權進行凍結屬於普通執行程序,重整程序應優先於普通執行程序,所以為執行重整計劃,對相應數量的股權凍結措施應當解除。

相關焦點

  • 池偉宏:再論重整程序中的股東權益調整與絕對優先原則|天同輯思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二條賦予重整程序中的新融資優先受償的權利,為重整投資人積極投資重整企業,為重整企業提供新融資建立保障機制。上述規定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債務人、投資人在重整程序中的權利。重整前的股東(即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衝突關係,在重整程序啟動後就變成股東、債權人和投資人之間的三角關係,重整程序的利益衝突和平衡基本上圍繞著新舊股東、股東和債權人、投資人和債權人這樣的三角關係展開。
  • 法官、律師&破產管理人必讀
    實務中股權調整方案的實施常常出現兩大問題,一是出資人股份被質押、凍結時,法院執行程序和破產重整程序的矛盾該如何調和;二是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時,在缺乏相關規範指引情況下實務界面臨著一系列問題。然而,破產重整程序是受人民法院主導的司法程序,重整計劃一旦被裁定通過,根據《企業破產法》第92條,對債務人和全體債權人均有約束力,出資人作為上市公司股東,也受到司法強制力的約束。在破產重整語境之下,股權調整方案中對出資人股份的讓渡不是基於出資人的個人意志,即使該出資人反對重整計劃草案中相關事項的通過,出資人的股份也應當按照股權調整方案讓渡。
  • 2020破產重整年:開發商如何參與破產重整拿下項目
    投資人參與破產重整,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該流程消除加諸於破產企業及其名下目標資產(主要是土地或房產)的各項權利限制,繼而完成目標資產盤活與控制權的轉移。(三)設定交易方案在對目標企業的重整價值及其可行性進行調查和論證之後,意向投資人需要就「如何參與破產重整」設計好交易方案。
  • 從司法判例看預重整制度的適用規則(一)
    該案中,債務人京中興公司歷史沿革十分複雜,股東眾多、股權分散,停牌前股價持續低迷。但同時,京中興公司具有新三板掛牌交易甚至主板上市的潛在可能,採用引進戰略投資、調整股權結構的重整方式,如重整成功,企業的經營方向可能會徹底改變。此種重整方式涉及債務人、債權人和眾多股東的未來重大權益,法院在作出是否受理重整申請的法律判斷時,需要依賴較多的商業判斷。及時引入獨立、專業的中介機構作為管理人在這種情況下有相當的必要性。
  • 關於破產重整的理想與現實
    2.1、降低企業債務包袱破產重整後可以使得帶息債務佔比大幅下降。例如,重慶鋼鐵破產前帶息債務佔比逐步走高,在重整前一年高達101.01%,股東權益已虧損完畢,主要的出資來源是金融債權人。其2017年完成破產重整後,帶息債務佔比這一指標迅速下降為6.62%,主要原因是大量金融債權被核減或者轉化為普通股權。
  • 我院審理的亞太三家公司破產重整案入選廣東優化營商環境破產典型...
    重組方和鵬桑普公司對重整成功的信心得以提升,鵬桑普公司重整計劃草案最終確定了全額清償的標準,結合債權人的不同訴求制定了不同的清償方案,並區分股東經營責任設置了不同的出資人權益調整比例。鵬桑普公司重整計劃草案獲得債權人和出資人認可,2016年5月23日,重整計劃獲表決通過。
  • 觀點 |破產重整中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研究
    ,結合我國在此方面的現實狀態,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參考了西方國家在此方面的立法和其他方面的做法,分析了公司破產制度和重整程序中的債權人利益保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相關建議。新《破產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企業繼續虧損逐漸擴大的難題,挽救了債權人利益,但在適用中,債權人的權利實現過程並非順風順水。企業破產重整會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利益,破產重整制度堅持社會利益優先,導致債權人的利益保障困難。債權人與債務人存在利益糾紛,而債權人之間也會出現利益衝突。然而,現行《破產法》的破產重整程序也有一定的不足,導致債權人的利益得不到公平的保護,長此以往,市場經濟也會受到不利影響。
  • 隱名持股情形下,股權實際出資人請求排除強制執行應否支持?
    本案中,李開俊、黃德鳴與蜀川公司之間的股權代持關係雖真實有效,但其僅在雙方之間存在內部效力,對於外部第三人而言,股權登記具有公信力,隱名股東對外不具有公示股東的法律地位,不得以內部股權代持關係有效為由對抗外部債權人對顯名股東的正當權利。故皮濤作為債權人依據工商登記中記載的股權歸屬,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對該股權強制執行。二審法院的認定並無不當。
  • 淺談破產重整程序中債權人的知情權
    債權人作為破產重整程序中債務人的控制人和重要參與人,應當充分保證其知情權,使債權人行使是否通過重整計劃以及是否繼續營業等重大事項的決定權,從而通過正當程序保證破產重整的實體正義,同時促進破產重整的順利進行。筆者作為一名法官,在破產重整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深感保護重整企業債權人知情權的困難和重要意義,因此撰寫此文,希望債權人在重整程序中的知情權保護問題,能夠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
  • 破產清算期間股權可否質押
    如果在重整期間,為繼續經營而借款的,可以不借款設立股權質押擔保。第七十五條 在重整期間,對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享有的擔保權暫停行使。但是,擔保物有損壞或者價值明顯減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擔保權人權利的,擔保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恢復行使擔保權。在重整期間,債務人或者管理人為繼續營業而借款的,可以為該借款設定擔保。
  • 基於股權代持中隱名股東排除執行權益的思考
    題述此類糾紛的通常形態為,名義出資人的債權人,基於其與名義出資人之間的交易,申請法院對名義出資人所持有的爭議股權予以強制執行,而該股權的實際出資人請求排除強制執行,另一種較為特殊的形態是該股權買受人請求排除強制執行。無論何種形態,執行異議人都認為自己具有股東權利「顯名化」權益,且該權益足以排除強制執行。本文主要內容為基於股權代持中隱名股東排除執行權益的思考。
  • 韓長印:重整程序中的小額債權清償機制問題|破產池語
    比如,債權(含公債權)與股權、有財產擔保債權與無財產擔保債權、有優先權債權與普通債權乃至劣後債權等,均應分割為不同的表決組,其價值就在於承認參與重整的各利害關係人所擁有的權利的差異性以及由這種差異性所決定的權利區別對待原則,同時承認同質權利之間的平等性和由這種平等性所決定的債權平等原則。
  • 青白江法院發布《審理企業重整案件工作指引》
    第一條【基本職責】 本院依法支持、引導具有挽救價值和可能的困境企業(以下稱債務人)進行重整,幫助債務人脫困再生。第二條【基本原則】 審理企業破產重整案件,應當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兼顧出資人、重整投資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正當利益,注重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 山東法院十大破產典型案例:山東億能光學儀器破產重整 引入投資人...
    截至2015年3月31日,該公司資產類總額為64186214.73元,負債類總額為88800771.72元,所有者權益為-24614556.99元,資產負債率為138.35%,已資不抵債。2015年7月7日,濰坊市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向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濰坊中院)提出申請,要求依法對億能公司進行破產清算。
  • 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召開出資人組會議的公告
    經晉中中院同意,公司將於2020年12月16日召開第二次債權人會議,審議表決《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重整計劃(草案)》(以下簡稱「《重整計劃(草案)》」)。鑑於公司《重整計劃(草案)》涉及出資人權益調整事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的規定,經報晉中中院,決定於2020年12月16日召開出資人組會議,對《重整計劃(草案)》之《出資人權益調整方案》進行表決。
  • 論「實質合併」在破產重整程序中的適用
    關聯企業合併破產重整有別於傳統的單方主體重整,是挽救危難企業、使企業重獲新生的一種創新方法,在啟動主體、啟動方法、審查標準、具體操作中均具有特殊性。為此,需要對關聯企業實質合併破產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為破產重整活動提供指導和立法建議。
  • 名義股東,未經實際出資人同意,轉讓代持股權是否有效?
    法律知識要點:名義股東與實際股東可以通過股權代持協議,由實際出資人出資,名義出資人登記為股東,行使實際出資人的股東權利。因此,名義股東未經實際出資人同意,並沒有權利處分代持的股權。如果名義股東處分了登記在其名下的代持股權,處分行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 代持股權被法院查封,實際出資人提出異議能排除執行嗎?
    股權代持在實踐中是非常常見的,關於股權代持的各類風險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經提示,尤其是代持人因債務糾紛,可能會導致代持股權被執行的風險。對此,仍有一些人提出疑問:代持股權被查封執行後,實際出資人(隱名股東)是否有權提起案外人異議?該異議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排除法院的強制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