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辯題的條件很……苛刻,更讓人覺得忿忿的是,反方列舉了很多不做全職爸爸的理由,正是很多全職媽媽不得不照單全收的。
而當性別互換,全職爸爸真實的處境如何呢?
我們還真的採訪過。
我們原本的設想是,全職爸爸稀有,總有些新鮮的東西能寫寫吧,他們是否會面對老人和社會質疑的眼光?他們如何學習育兒知識?爸爸帶娃的弱點和長處分別是什麼?這幾位妻子們沒有年薪百萬,但維持家庭開銷也完全沒問題。有兩位爸爸倒是沒有「男人不能在家裡,一定要出去掙錢」的想法,既然妻子的工作收入更高,或者更適合繼續,自己的工作可以適當的中斷,那麼,他們在家承擔主要的育兒責任,也完全OK。有一位爸爸收入不如妻子,接受採訪也非常的勉強。他不喜歡全職爸爸的稱號,他認為自己是在職爸爸,因為依舊在做一些投資和小生意,老人每周會來幫1天的忙。聊到這裡都還不錯。深入下去,當然可能是樣本量還太小,我發現他們普遍育兒知識匱乏,在養育上比較沒有章法。丈夫們一律很「佛」,育兒基本靠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和「直覺」,妻子給孩子買點繪本和益智類的玩具,就被他們說「太焦慮」。我試圖換換立場,也許丈夫們也沒錯,佛系一點沒什麼不對。再聊下去,還是怪怪的:有人跟我說,孩子上躥下跳的,每天只有坐在電視機前的2個小時能安靜會兒。這孩子還不到3歲……有人跟我說,奶粉至少要喝到3-4歲啊,很有營養的。我想,您可真是奶粉廠商在中國的忠實粉絲啊……還有人跟我說,社會上很多全職媽媽覺得苦,是因為缺乏思考,與丈夫缺乏溝通,他自己家則做得比較好。我作為一個全職過的媽媽,不可避免地感到被冒犯了……我恍惚有種感覺:這採的不是家中的全職爸爸們,而是很傳統的來幫小輩帶娃的老人!有木有?!必須承認,我有自己的優越感:就這?有啥可自誇的……畢竟咱們全職媽媽界,能力出眾的人不要太多。以上這種段位的,一般都是很謙遜地希望多學習,多進步。而他們,卻那麼自信……好吧,是我的錯,我找他們幹什麼?(全職爸爸太稀有、太難找了啊!)採完我是有點生氣的,實在不知道怎麼下筆。誇,我無法違心地誇。貶,人家好歹邁出了不容易的一步。吐槽嗎?他們的老婆都沒吐槽,怎麼輪得到我?他們至少挑起了育兒的責任,突破了傳統性別分工的藩籬。至於業務能力水平,那本來就是因人而異的。其實我採訪的這幾位全職爸爸有一個共同點,倒是很值得說道的,那就是,他們背後的妻子,都非常支持他們的工作。(雖然有人不認為全職爸爸是一份工作。)有的妻子擔心全職爸爸的角色受非議,尤其注意展現對丈夫的尊重,常常肯定老公細心、會籌劃、情緒穩定等等,丈夫表示被誇得很到位。抱歉,我真的忍不住想到很多全職媽媽,何曾得到過這樣的肯定和褒揚?好像帶孩子就是理所當然的分內事,不被丈夫挑三揀四就不錯了。哇,這全職爸爸做得好輕鬆啊,我真的酸了。有人幫忙煮了飯,他就真的只需要帶娃,這份工作的難度係數至少降低了40個百分點好嘛。有的丈夫表達,既然妻子在外拼殺,他就要努力守好後方,即便如此,妻子還是分擔了很多家務,比如洗衣服、洗碗、倒垃圾。但我深知,大部分全職媽媽的配偶並沒有這幾位全職爸爸的妻子那份共同分擔的心。不說夫妻了,就是做普通的兄弟,也要講義氣吧!怎麼好意思做甩手掌柜。年薪百萬也沒啥了不起呀,比爾蓋茨以前還負責送孩子上學呢。仔細想想,我的不爽也不是針對這幾個爸爸,還是因為身為女性,代入了大部分人的困境之中,憤憤不平罷了。操心全職爸爸? 我還是省省吧。
沒有孩子的辯手們,當然可以輕輕鬆鬆地說,不要輕易放棄追求事業和夢想,不要在家裡多清閒,雙方一起承擔育兒責任,這種很漂亮卻一點也不接地氣的話。
但他們真的忽視了,其實養育孩子是一份比996更996的全職工作。出於文化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在中國,靠老人育兒是主流,才有了雙方都能留在職場的可能。而除非是完全將育兒責任甩給老人,否則,總還有一方是要為孩子的成長多付出一些的,這個人通常是媽媽。我發現現在有一種傾向,它的動機可能是好的,那就是:因為做全職媽媽容易讓人失去職場競爭力,經濟上完全依賴丈夫,而人是靠不住的,全職媽媽又沒有任何社會保障,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絕對不要做全職媽媽。然後呢,那些做了全職媽媽的人,就被認為不是獨立女性。好像只要在職場上守住,就能解決女性的困境似的。殊不知,留在職場上的同時,還要hold住孩子和家庭的她們,可能面臨的是另一種艱苦的處境。辯手們提出的:「交給專業人士」,敢問上哪兒去找這樣的靠譜人士?絕對不要做全職媽媽,也絕對不要做全職爸爸,也不討論備選方案——難道孩子要靠光合作用長大嗎?一些全職媽媽對於「伸手拿錢」很不自信,覺得彆扭。男人不習慣為此支付工資,不代表它們就理所當然是免費的。
我真想大聲疾呼,孩子是兩個人生的,如果沒有你在家的勞作,配偶能自由瀟灑地在外工作嘛?所以,配偶的收入裡面,理所當然有你的一半啊。伸手拿錢不僅沒什麼不對,更好的做法難道不應該是對方主動轉帳?(不過,男人可能覺得,你不帶,還有我媽幫我帶,我媽不會跟我拿錢的,你為什麼要拿錢?哈,算我輸!)傅首爾說,她家老劉基本是就是個全職爸爸,男人一旦想開了,其實做全職爸爸可以很開心。當她不想給老公支付那雙限量版球鞋的錢時,老劉底氣是很足的:「我們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如果你們去看這場辯論,會發現反方很多的立論出發點,都是站在如何把個人價值最大化啦,如何與配偶維持平等的經濟地位等等。
我明白,在中國,家庭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但大部分人並不具備主動選擇全職or在職的條件,而是被現實推著走。
別說什麼,妻子年薪數百萬丈夫才考慮是否做全職爸爸,為什麼男人總有得選?就像在說,何不食肉糜。
全文完,這篇的作者是當時負責訪談的小夥伴,但話說得有點犀利,所以匿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