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職爸爸群體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上海知名專欄女作家毛利的「全職爸爸一周工作報告」有廣泛的讀者群,毛利的丈夫辭去工作專心育兒,為此毛利每月支付丈夫2萬元的月薪;澎湃的「口述中國」也做過全職爸爸的專題。顧名思義,全職爸爸即沒有負擔家庭經濟責任的父親,他們的生活重心以料理家務、照顧子女或自我休閒為主。
很顯然,全職爸爸在中國仍舊是一個極少數的群體,有的數據說比例只佔爸爸群體的2%-3%,也有的數據說比例可達10%-20%,數據雖不夠統一,但只要環顧自己身邊的情況就會發現,全職媽媽的比例要比全職爸爸高得多。雖然在歐美,全職爸爸的隊伍也不及全職媽媽那樣壯大,但爸爸帶娃、遛娃、陪娃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如果在Google搜尋引擎上鍵入Househusband(家庭主夫)這個關鍵詞,成串的網頁就會跳出來。
當下中國社會,全職爸爸人數越來越多,這一現象也引來了越來越多的「不解」:為什麼男人要在家裡帶小孩?爸爸可以帶好小孩嗎?女人真的能夠負擔起養家的責任嗎?有意思的是,如果是全職媽媽,甚少人會發出類似的質疑。人們對於全職爸爸不理解和不信任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社會癥結?
固化的角色分工:帶孩子如何成為母親的職責
對於全職爸爸,不少人的第一個疑問是,帶孩子不是媽媽的工作嗎?「帶孩子是母親的職責」這樣的刻板印象是怎麼來的?
歷史地看,這是揮之不去的男權制陰影。古代中國,男性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女性處於劣勢與服從的地位。男人在外面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等,女人在家「主中饋」、務蠶織,生兒育女、孝敬公婆等。這就是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它強調的是女性生育/顧家這一「工具性」的職能,一個女性的理想模板就是「賢妻良母」,一個女性的價值就是「生兒育女、相夫教子」。
本文來源:東方財富網 作者: 責任編輯:趙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