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元認知,遇上最好的自己
一個幫你解題、解憂、成功、成才的公眾號
文 | 馬豔茹
引言:
正值青春期的學生,生理上發育快,心理耐受力差及性格缺陷,加上學習壓力大和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有時遇到問題難以調試,個別學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其中對視恐怖症在青春期學生中偶有發生。
「眼睛害怕看人」這一症狀常是其主訴或要求解決的主要問題,其特徵是:緊張、不安、注意力分散、有強迫性觀念,常伴有焦慮、抑鬱、煩躁、恐懼等消極情緒。五年前我接過一個類似個案,當時主要運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調整。通過3次心理諮詢後學生的焦慮情緒有所下降,但學生一回到現實生活總是反反覆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查閱以往對視恐怖症的研究文獻較少。
本案例是我運用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對一名中學生的對視恐怖症進行臨床心理技術訓練,經過20次的幹預使其消除症狀,重塑心理結構,恢復社會功能,充滿自信地開始了大一新生活,八個月後回訪該生情緒偶有波動,但用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進行自我調整沒有復發,徹底治癒。
一、來訪者基本情況
雯雯(化名),女,18歲,即將進入天津某大學二本院校學習,性格內向、敏感。
雯雯中考以較好成績考入了我市某重點中學尖子班。雯雯進到尖子班後,連續幾次月考成績都是班裡倒數第一。
為此雯雯感到壓力越來越大,雖然她也有幾個比較好的朋友,但感覺學習好的同學不願理他,認為這個班以成績看人的成分比較重,但是雯雯一直努力學習,不放棄自己。
高三第二學期的一次考試,雯雯的學習成績在年級排名前進了一百多名。當時她拿著發下來的卷子正在高興地看著,無意中突然回了下頭,正好看見身後一名同學看著她。她從同學眼神中讀出了蔑視,讀出了「你別那麼得意,你前進一百多名都是抄的」。
就是這麼不經意的一瞥,讓她之前積累的不好感覺一下子冒了出來:「我學習成績不行,我不如他們」。
此後雯雯在人際交往上越來越敏感,不適行為也越來越多:與人交流時目光不能對視,心跳加速;近距離和別人相處,就喘不過氣來、胸悶,有時胳膊會抖,大腦一片空白;上課不敢與老師對視,學習受到影響。
原以為高考結束後沒壓力了症狀也就消失了,然而高考後雯雯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了,外出時她感覺別人餘光能看見她也會感到緊張。
再後來不敢乘坐電梯,不敢乘公交車,來到我諮詢室前和家人一起就餐都緊張、不自在,直到不敢出門。為此雯雯對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憂心忡忡。
二、診斷分析
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研發者金洪源教授對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及潛意識觀做了如下闡述:
幾乎所有心理障礙現象都是潛意識心理現象;
所有的這些心理障礙的治療過程都是以條件性情緒反應為核心或關鍵的槓桿解因素的;
條件性情緒反應是容易形成容易消除的。
因此,心理障礙是容易高效診斷和治療的。
雯雯高一、高二學習成績在班裡一直靠後,性格敏感、自卑,一直擔心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同學會看不起自己,為此雯雯常常處於焦慮狀態。
高三第二學期的偶發事情,加重了她的焦慮情緒,她的這種高焦慮情緒與眼神對視這個特定情景建立了條件性情緒反應,即一到與人交流目光對視這一刺激點(S)時,就產生高焦慮情緒(E),這種高焦慮情緒導致她的消極思維、消極行為反應(R),如:胸口發憋、胳膊抖,不自在。
而條件性情緒反應一旦建立便自動運行,是本人意識不到或意識到也控制不了的,是潛意識的。
正是她的高焦慮情緒讓他平時的擔心想法一下子全冒了出來:「他們蔑視我、不相信我」,焦慮情緒推動著大腦檢索消極知識進行思維。這些消極思維和消極行為反應推動著她對自己錯誤的評價,認為「我學習成績不好、我不如他們」,導致認知評價情緒。
因此更加焦慮,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久而久之,這種條件性情緒反應便泛化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上課、與陌生人、乘坐公交車、乘電梯、與家人在餐桌吃飯等很多生活情境,只要與人目光對視或感覺她人餘光能看到自己也能引發其焦慮情緒。
這種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的循環中無限增強放大,導致了雯雯不敢出門。
三、臨床路線設計
(一)認知調整
1.原理講解
(1)結合雯雯的症狀講解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讓她明白:鈴聲和流口水之間建立了條件反射;她的高焦慮情緒與眼神對視這個特定情景建立了條件反射。
(2)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原理和程序性知識的講解,讓雯雯清晰的理解自己問題形成的心理機制,消除她的顧慮。告訴她這是一套錯誤的程序性知識在大腦中運轉,條件性情緒反應建立起來以後,只要S點出來,大腦就不受意識支配固定地運行這套程序。
這個條件性情緒反應是她在與他人目光對視時意識不到或是意識到也控制不了的,是後天建立起來的,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新的積極的條件性情緒反應解決問題。
(3)單向思維的原理。講解正是由於她的焦慮情緒使得在與人對視時總往不好的方面想,錯誤的認知又推動焦慮情緒的發展,越想越焦慮,越焦慮越擔心,問題漸漸泛化到學習、生活的其他方面。
(4)放鬆暗示訓練原理。通過保加利亞羅扎諾夫的實驗研究,說明臨床暗示放鬆訓練的過程本質上是高效學習過程。具體操作過程是通過肌肉漸進式放鬆讓身體達到完全放鬆、心情愉快的狀態,將設計好的情感組織者和一套新的適應性程序性知識輸入大腦,經過反覆訓練,使原來大腦中的舊程序性知識被新輸入的程序性知識所取代、自動運行,並形成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2.糾正錯誤觀念
(1)對心理諮詢的懷疑
由於雯雯曾做過心理諮詢但沒能解決問題,所以在良好關係建立的基礎上進行糾正她的錯誤觀念,打消她的疑慮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修正她對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的懷疑。其次對前幾次諮詢中時不時地冒出來的單向思維「老師,我的問題這樣就能解決嗎?」,再次進行認知調整,讓他明白消極情緒讓他總往消極的方面想,這是一種預期失敗的心理,也是一種消極暗示。
(2)感覺在尖子班學習好的同學不願理他,認為這個班以成績看人的成分比較重。
首先讓她理解是由於她的焦慮情緒、過敏才導致她這樣想。讓她明白即便在尖子班倒數第一,年級也排在200多名,高考成績448分在同齡人中也是比較優秀的,沒有她想的那麼糟糕。之後給她留個作業每天覺察自己的焦慮情緒,調整情緒後看看積極的思維是什麼,把這個變化隨時寫下來。
(二)臨床暗示放鬆訓練
幹預目標:消除焦慮情緒和症狀,恢復其社會功能。
1.經商定我們先從最容易的解決、每天都出現的與父母同桌就餐這個s點入手。經過三次放鬆訓練,她跟父母用餐時,心情放鬆地邊吃飯邊和父母輕鬆交談。這使她信心大增,對接下來的諮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對「人多時不敢進電梯」的s點,進行了三次幹預後,雯雯就能比較自然地乘坐電梯了。
3.對雯雯「當別人與我交流,或與我目光對視」這個s點進行暗示放鬆訓練時運用的情感組織者和程序是:
「通過十五年不懈的努力,我成為了一名服裝設計師,經常參加各種商務活動,自信淡定地與人交流。這時再回過頭來看看現在遇到的困難,真的算不了什麼。
帶著這份自信與淡定我們繼續想像,當別人與我交流或與我目光對視,我看到別人的表情時,那種念頭升起來,我忽略它,做幾組小程序放鬆,讓自己的心情慢慢平靜下來,心情平靜下來的感覺真好。
(停頓3秒鐘)我心情平靜地繼續輕鬆自然地只是他的眼睛,並且適時給出微笑,適當的加上手勢,說出來的話自然流暢,妙語連珠,相信自己會做的越來越好(慢而有力量地讀)」。
這個點進行了六次幹預,雯雯便敢與他人對視交流了。「別人餘光能看見她也會感到緊張」這個S點也不治而愈了。
4.由於雯雯對即將到來的軍訓可能出現的上大巴車和同學交流、站軍姿與教官目光對視有些擔心,所以又進行了第二階段的諮詢。通過六次幹預訓練,雯雯軍訓報到時能自然地和同學目光對視、打招呼、交流;比較順利地完成了軍訓活動。
(三)防復發元認知策略的指導
在整個諮詢過程中培養其元認知智慧,雯雯學會了在學習和生活中運用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來診斷、分析、調整自己:堅持深呼吸、運動降低焦慮;焦慮情緒來時馬上做小程序放鬆調整;自己每次進步,哪怕是一丁點進步時都及時肯定自己;堅定「只要我努力改變,就會越來越優秀」,做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四)效果
通過20次的訓練,雯雯能夠走出家門。這得益於她積極的配合:每天堅持鍛鍊身體;有意識的去商場購物,主動與她人目光對視、交流,每一次嘗試都有進步,逐漸到自然與他人交流。
大學生活開始後,她積極參加各項社團活動。偶爾有情緒波動,如,想家時影響睡眠等問題,自己設計程序自己幹預訓練進行調整。
她媽媽看到孩子的變化之前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的顧慮沒有了。
(五)回訪
諮詢後第十一天回訪,該生回復「現在軍訓已經過半了,總體感覺很不錯,離不開您對我的大力幫助,謝謝您。我也跟您說說喜訊吧:我軍訓期間一直主動積極訓練,還參加了許多活動,比如被選拔進了學校藝術團,還參加了軍訓合唱活動」;
諮詢八個月後回訪,該生回覆:「從這一段時間來看那些消極想法已經不影響我生活了,這段時間我該幹什麼就能幹什麼。」
四、反思
由於雯雯堅信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所以調整的比較快、效果好。但當時只是消除了她的症狀思維和行為,恢復社會功能,沒有時間塑造其自信的性格,這點有缺憾。
未來我會和學生、家長聯繫,徵求其意見,建議有時間時繼續接受諮詢,塑造其優秀性格。
編輯:老 馬
[作者簡介]
馬豔茹,女,河北省保定市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保定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維護輔導中心成員,保定市馬老師心理工作室資深心理諮詢師,十二年專業心理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心理諮詢經驗,擅長運用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解決青少年學習障礙(如厭學、考試焦慮、偏科、注意力不集中等)及學生優秀個性的培養(如自信心、天才學習狀態等),有效提升學習效率。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遇上元認知
長按掃描二維碼,進入元友服飾旗艦店
↓點擊閱讀原文選購優品特價服飾
喜歡就點個讚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