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在技術引領、創新創效、克難攻關、培訓教育員工等方面成績特別突出,2014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2016年,譚志強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譚志強大工匠工作室榮獲河南省勞模(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
連續兩年、8個季度獲關鍵工具機創紀錄獎,所在工具機累計完成加工工時53373小時,個人完成工時13398小時,兩年完成了六年多的考核任務量。
兩年來,創新11個先進操作法,主動承擔公司重大技術攻關項目、解決關鍵技術難題19大項,為公司創造價值1280多萬元。
「大國重器」的掌舵者--他是中信重工關鍵設備、國內最先進的9×30米數控龍門鏜銑床的機長、黨員、班長;常常要在三層樓高的工具機上,精雕細琢出二分之一根、甚至四分之一根頭髮絲的精度,被媒體戲稱為在「大塊頭上秀細活兒」。
「大國工匠」--他是僅有高中學歷的高級技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連續6年被公司授予「勞動模範」和「模範共產黨員」,中信重工「金牌首席員工」、首批聘用的「大工匠」。
他,就是譚志強。徒弟眼中的「譚大師」,「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的「主心骨」。
大工匠譚志強在測量活件 雷正道攝
小塊頭--1米6的個頭,一張娃娃臉。無論是行走在敞亮高闊的重型機加工部內,還是站在足有3層樓高、亞洲跨度最大、國內最先進的9×30米數控龍門鏜銑床前,譚志強的瘦小身材,都會顯得很不「起眼」。
然而,正是這個看似「不起眼、隨和且充滿喜感」的譚師傅,一旦站在工作檯上,開動工具機,就會瞬間迸發出「小塊頭、大智慧」的萬丈光芒,運籌帷幄、指揮若定。
4月22日,譚志強帶領團隊剛剛完成了西門子項目日照鋼鐵5號軋機生產線最後一件產品--軋機驅動側機架的加工。客戶監理和公司質檢部門聯合檢驗合格後,他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從3號線開始,到5號線結束,近兩年時間,譚志強說,和精度要求極高的西門子軋機項目之間的不斷「打磨」,就像費盡心思養大了一個孩子。
西門子軋機機架,動輒上百噸。然而,這個重達上百噸的大活件上,一個孔的精度卻要控制在0.02毫米內,也就是半根頭髮絲粗細。在「大塊頭」上「繡細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譚志強卻一口應承了下來。
每件西門子項目軋機機架上都分布著幾十個螺紋孔,孔徑從M24、M30到M36、M42大小不一。為了保證加工精度,工藝要求用銑刀一點一點地銑孔、擴孔,每個孔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加工完畢。且由於孔徑大、銑刀小,極易造成震刀、磨損刀具,還會對工具機精度造成重大影響。
這麼寶貝的工具機,這樣幹活,看在眼裡,疼在心上。再加上加工效率低下、工期無法保證,譚志強再也坐不住了,他提出直接用絲錐攻絲、一次成型。然而,工藝卻遲遲不敢拍板。因為用絲錐攻絲,0.02毫米的精度極難保證。
「藝高人膽大」、敢想敢幹的譚志強卻認準了這個思路、較起了勁。他帶著團隊採用進口肯納絲錐,在邊角料上不斷嘗試、不斷改進。經實際應用,他們採用絲錐攻絲、一次成型,僅用10分鐘就能完成一個螺紋孔的加工,效率提高兩倍以上。
紫金礦業Φ11×5.4米雙驅半自磨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格的半自磨機。需要加工198個Φ60的端面孔和6個M56×90的螺紋孔,且加工點分布在11.58米的圓周上。直徑超出工具機寬度極限,加工難度極大。
一開始,策劃一次幹34個孔,每個孔分6次旋轉加工。但活件正中心難以保證,稍有偏離就需翻轉調整。譚志強和技術人員反覆研究,決定以工具機定中心,放地樣,用610毫米高的地梁把活件墊高,讓筒體最大限度接近主軸,把地梁找正在0.2毫米之內,將孔線分成6等分……據此確定每次轉位時的位置,提高效率1倍以上。
致力「雙創」,譚志強發揮自己的「大智慧」和崗位技術優勢,靠技術創新解決技術難題、提高產品質量,靠創新先進操作法提高工作效率。
攻克川崎重工深度達400毫米的大齒圈銷孔加工難題時,譚志強自己設計製作出了一把長度達400毫米的新精鏜刀,成功解決了接刀帶來的震刀問題。這把精鏜刀加工後的銷孔,具有了統一性和規範性,開創了省掉單配連接銷工序的先河。
圖號為N2064的大型減速器機體為焊接件,前期鏜床加工變形,達不到圖紙工藝要求,成為加工中「攔路虎」。廠領導把活件交給了譚志強進行二次加工。他經過反覆研究,大膽創新,用數控龍門銑床替代鏜床加工機體,成為公司首創……
從6.5米小立銑的「搖搖把」工具機,到2.5米小型數控工具機,再到國內最先進的9×30米大型數控龍門鏜銑床;從一個高中畢業生、普通工人,到生產骨幹、高級技師,再到金牌首席員工、大工匠。
進廠30年,譚志強見證著中信重工這個老國企的發展與變遷,也生動展現出了一個國企藍領的蛻變與成長。
2006年開始,中信重工以18500噸油壓機為核心,強力實施「新重機」工程,打造世界級的重型裝備製造平臺。
2010年,重型機加工部內9×30米和6.5×35米兩臺數控橋式雙龍門鏜銑床安裝完成,譚志強被任命為機長。
2011年,中信重工承擔國家「大飛機項目」生產,長8米、重達200多噸機架加工,深達600毫米的矩形件四角倒圓弧,成了整個加工的難點。
當工友都因震刀嚴重而束手無策時,譚志強創新採用「迂迴法」,即先用小刀盤切小口,再將大刀盤伸進斜槽半精加工,最後用小刀盤完美解決難題……最終,這個龐大矩形件很好地達到要求:光潔度3.2,加工公差度0.2毫米以內。
譚志強「一戰成名」。
2013年,中信重工實施「金藍領」工程,譚志強成為公司評聘的首批五個大工匠之一。
大工匠,大擔當。譚志強說,被評為大工匠,是公司對我們一線員工的高度肯定和認可,我只有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升,才能做好創新帶動,不辱使命!
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發射列陣骨架,外形尺寸為12.926米×2.214米×2.02米,工藝要求拼裝面平面度0.15毫米,平行度0.2毫米,是中信重工首次承接生產的高精度大型構裝件,面臨多項攻關難題:該活件剛性不足,加工時震刀嚴重,粗糙度差,平面度不易保證,放鬆後骨架變形較大……
譚志強帶著團隊妙思巧幹,多點支撐、壓緊,減少骨架震動;內腔支撐墊木,增加系統剛性;合理確定壓緊力,減小變形量;選用合適刀具,試驗加工參數……原本21天的加工量,他們僅用7天時間就高效完成。10件骨架加工提前108天完成,直接經濟效益達 233.38萬元。
加工西門子軋機機架壓下孔,引進的是全球兩大噴吸鑽製造商之一尤尼泰克專門定製的噴吸鑽。由於廠家也是首次設計、並無經驗,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漏油、震刀、鐵屑不斷屑等諸多問題,生產一度停滯。譚志強帶領大工匠工作室成員,對內、外管之間密封圈尺寸進行改造,增強密封性;使用鋼絲和M3螺釘對洩油孔進行封堵,保證負壓環境……圓滿解決了噴吸鑽加工難題,成功完成15件機架壓下孔加工,節約工具機運行成本32.4萬元。
公司大力研發大型支承輥研發及修復新技術,譚志強帶領團隊完成了重達160多噸的精軋機支承輥中心孔的加工精度難題,為公司開拓大型支承輥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一個工人,要的是自己能幹。當一個大工匠,要的是人人都能幹。」
自從當上大工匠,自從創立了「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譚志強就不斷給自己加壓,主動擔當起了青年員工傳、幫、帶的重任。
「師傅的電話,就是我們的熱線電話,有問題,打電話一定能解決。」譚志強的高徒高昆說。
而匯聚了重機廠各工種精英的「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每周定點、定時召開的工作室例會和學習交流會,都會「人滿為患」,成為了青工爭搶的「香餑餑」。
現在,只要一接新活,譚志強就會帶著徒弟一起上,甚至有時候還會故意「偷偷懶」,為的就是讓徒弟們能夠儘快成長、獨當一面。
通過「名師帶高徒」活動,參加洛陽市職工技能大賽,他的徒弟高昆和靳付軍分別獲得數控鏜銑工種第一名和第三名。
熱心職工教育活動,譚志強理論聯繫實際授課,傳播推廣「大工匠工作室」的先進操作法,提高青年員工崗位技能。2015年,譚志強合計培訓員工6批次、800多人次,受到普遍好評。
由於「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在技術引領、創新創效、克難攻關、培訓教育員工等方面成績特別突出,2014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2016年,譚志強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譚志強大工匠工作室榮獲河南省勞模(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
了解更多有色金屬行業資訊請訪問中國有色網
http://www.cnmn.com.cn
責任編輯:彭薇
感謝關注中國有色金屬報 中國有色網 微信
名稱:中國有色金屬報
微信號:cnmnyouse
聯繫電話:6394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