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禁令挑戰社會用語慣例,折射了權力的專橫,結果必然是公眾的嘲弄
【背景】由於廣電總局的一紙禁令,今後中央電視臺體育節目中,球迷們將難以看到「NBA」,取而代之的是「全美職業籃球聯賽」。同樣,「F1」比賽,也將被「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替代。
日前,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通知,要求央視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主持人口播、記者採訪和字幕中,要儘量避免使用外語以及外語縮寫詞。特殊情況下如需使用,要在英文縮略詞後加上中文解釋。
此項通知不僅僅針對體育等領域的報導,而是面向經濟、文藝等各方面。如公眾耳熟能詳的「GDP」(國內生產總值)、「CPI」(消費者價格指數)、「WTO」(世界貿易組織)等都在禁止之列。
廣電總局稱,此舉是為提倡使用漢字,讓更多觀眾廣播電視「看得懂、聽得懂」。目前雖沒有專門的懲罰措施,但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已開始在「NBA」後加注中文說明,以「逐步扭轉觀眾的收視習慣」。
此禁令一出,立即引發熱烈討論。現在人們熟悉的大量英文縮略詞,是不是都將在電視節目中換上「陌生」的中文全稱?也有網友質疑,中央電視臺英語縮寫--「CCTV」是否也應本土化?
4月10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對記者表示,在語言學界,上述英文縮略詞被稱為「字母詞」。字母詞具有世界通用性,出於表達方便的考慮,臨時使用是可以的,比如GDP等。
李宇明認為,對字母詞的使用應該謹慎。一方面,維護母語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語言生活非常豐富,首先要滿足人們的表達要求。其實漢語中也有很多縮略詞,如「高中」、「初中」等,不能僵化理解。
行政部門的一紙禁令能否改變公眾的語言習慣?如此禁令常常「令不行,禁不止」,根源何在?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認為,在大眾傳播中,應該多用通俗易懂的詞語,這是正確的。但如果「一刀切」,就會適得其反。而以行政禁令挑戰早已深入人心的語詞慣例,則折射了權力的專橫,結果必然是公眾的嘲弄。
張鳴指出,外文縮略詞是約定俗成的用法,也是跨文化交流的產物。對公眾比較熟悉的國際組織和事物,在不會產生歧義的前提下,使用英文縮寫,是國際慣例。藉助行政命令、人為地幹預詞語的自然演化,扭轉大眾的言說、書寫習慣,難有成效。
目前,很多外來語尚無合適的中文譯詞對應,如果都按上述禁令,用中文「全本」翻譯,豈不笑話百出?在張鳴看來,行政部門的諸多禁令,體現的仍然是行政系統固有的、封閉的、拒絕「睜眼看世界」的思維。
正是在上述思維下,中國行政機關頒布了很多禁令,而許多並不合適,有的甚至不合法。有時候,甚至連書面的禁令都沒有,只是通過一個電話、一個招呼,就下達了。由此可見,一些權力機關,對法治的認識,還停留在書本和口頭上。
張鳴指出,禁令泛濫,昭示的是人治而非法治。現實中,很多行政部門,一切以行政長官的意志為主,如昔日的諸侯一樣,自家的地塊自家管。管的標誌之一,就是出禁令。機關級別越高,禁令出得越多。上級下大禁令,下級跟著下小禁令。
在張鳴看來,禁令也最能體現具體領導的個性。比如甲領導不苟言笑,於是禁止在辦公室唱歌,乙領導性格活潑,熱衷組織群眾性歌詠比賽,辦公室裡就時常笙歌不絕。行政禁令隨處可見,「因人而異,其理一也」。
目前中國,帶有隨意性的禁令頻出,前後矛盾、衝突,甚或「朝令夕改」,其執行的結果往往是不了了之,沒有人把它當回事兒。如此「令不行,禁不止」,最終受損的是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結果只能是公眾的嘲弄。
按張鳴的理解,在高度集權的官僚體制下,即使有關部門明知禁令不管用,但也必須「出臺」。因為,對某些部門或機關而言,下條禁令,就表明了對此事的重視。禁令下發了,就算完成了一樁行政事務。至於該禁令是否有效,則是另一個問題。
張鳴指出,中國正在建設「法治國家」。只有在各個具體的社會生活領域中,儘快實現法律的治理,以法律而非行政命令來規範、約束諸多行政機關的行為,才可能減少諸多「荒唐、可笑」的禁令。
彭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