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發生的這件事讓人唏噓不已。
小洋在參加學校補考的時候,放在桌子上的手機被監考老師發現,我們從監控中可以看到,老師抓到他作弊後,沒有激烈的言辭或舉動。
但是最後,小洋竟然選擇跳樓自殺。
他在跳樓前,給母親留了兩句話,第一句:媽,對不起,第二句: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孩子如此反常的信息並沒有引起母親的重視,母親只回了三個字:又咋了
網友們就這件事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有的在討論學校到底有沒有責任,有的在討論是不是孩子的挫折教育缺失,但更多的人,卻被孩子和母親最後的對話刺痛了:
看到媽媽回復「又咋了」三個字的時候,有點崩潰
其實我最受衝擊的一點,也是那句「又咋啦」,希望我不會對我的女兒說出這句話
其實在想,這三個字,會不會是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看起來沒有什麼重量,但剛好是最後一根。
「又咋了」看似簡單的三個字,其實最傷人。
墜樓只是最終的結果,挫折教育缺失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本質上,是這位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
又咋了,一個「又」字,能看出來平時孩子一定也抱怨過各種問題,也犯過各種錯誤,但是母親並沒有傾聽過,又咋了的潛臺詞是:你又怎麼了,怎麼這麼不省心啊……
當孩子明顯出現狀況,不大對勁的時候,母親表露的不是關心和擔心,而是有些不耐煩。
也許,這位母親在承受著很大的生活壓力,也許碰巧那個時候,她的情緒也非常糟糕,但這句話著實殺傷力巨大。
別說是心情不好,恐懼擔心的時候,就算是平時,一聽到「又咋了」這句話,也讓人頓時失去了想要交流下去的欲望。
這讓我想起自己身邊的很多父母。
發小高中的時候寄宿在學校,不小心丟了一個月的生活費,家裡條件確實不充裕,當他跟他媽小心翼翼地說這件事的時候,他媽仿佛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吼他。
發小說,我永遠也忘不了她吼我的樣子。
從那以後,發小就變得極其敏感、自卑,而且不管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都不會跟家裡人說,他覺得不論說什麼,等待他的都只會是斥責甚至謾罵。
多年以後,發小對父母提起這件事,結果他媽不屑地說 「你這點委屈算個啥」,他爸說:「多大點事啊」
跟他相反的是我表姐,上大學的時候,她在火車站被偷了剛買的筆記本電腦,表姐感覺天都要塌了,哭著給家裡打電話。
我到現在都記得二姨淡定自若的樣子:「人沒事就行,別上火,破財免災啦」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長大後,我姐總是自信滿滿,而發小卻總是畏畏縮縮。
誰不會犯錯呢,孩子犯錯最應該去哪裡找原因?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媽媽很是鬱悶,因為兒子非常不聽話,她就去求教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問:&34;
媽媽答:&34;
星雲大師問:&34;
媽媽答:&34;
星雲大師說:&39;影印&34;
心理學家海因茨·科胡特曾說:「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別是他們以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需求的能力。」
什麼是「不帶誘惑的深情」?
意思就是給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
我愛你就是愛你,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也不會給孩子「是你需要我」的感覺。
「我辛辛苦苦養活你……」「我為了你,付出了……,所以你必須……」這不是父母的語言,這是居高臨下的討債者的語言。
或者說「你考100分我就愛你,考60分我就不喜歡你了」,這就是有條件的愛,是誘惑之愛。
那麼「不帶敵意的堅決」就是「我不答應你時,我堅決,但毫無敵意,不會說你錯了,不會指責你。」
有的孩子無理取鬧,非要一個玩具,父母不給買就坐地上嚎啕大哭,有敵意的堅決是冷漠的拒絕:「都說了沒帶錢,你真不懂事」或者打罵孩子
而「不帶敵意的堅決」的做法是什麼?是由著他哭鬧,你在旁邊陪著他,也不用發火,讓他哭,等他哭夠了,你再去心平氣和地和他談感受、講道理:
「你可能覺得很委屈,但媽媽為什麼不給你買?因為……」
有的父母說,我對孩子嚴格要求,甚至時常苛責,是為了對他進行「挫折教育」。
但其實,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對孩子非打即罵,而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只有當孩子犯錯誤或者遇到挫折時,父母及時告訴他:
「不管怎麼樣,我都一如既往的愛你」「別擔心,我會陪著你」,孩子才有底氣去正視挫折,有勇氣去迎接困難和挑戰。
父母的理解,支持,包容和鼓勵,才是孩子敢於直面任何挫折的源動力。
經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為了什麼?
傳宗接代還是養兒防老抑或完成自己未盡的夢想?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令人感動的答案:
「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
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
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爭臉,更不用幫我養老。
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讓我們有機會與他們同行一段.……」
尊重並把他們視為獨立個體,不是附屬也不是代替,欣賞並始終給予支持鼓勵,這樣的親情,很難得得也很珍貴。
願在父母那裡受過傷的人,不要讓下一代感受到自己曾經的痛苦,多給孩子一些愛,理解和包容,這是他們未來披荊斬棘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