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封只有10個字的教師辭職信火遍全網。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句話入選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的年度十大網絡用語。這短短的十個字,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因此很短的時間就成為網絡熱詞。
但也有網友調侃把這封辭職信作為上聯,然後補充了一個下聯和橫批:
上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下聯:錢包這麼小,哪都去不了;
橫批:好好上班
雖然是調侃,但也無情地揭露了一個事實。
這不,最近又一封教師的辭職信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
事件的起因是某班主任老師把默寫古詩的成績和及學生的照片傳到四年級家長群,然後有家長認為這個做法給孩子和家長帶來了心理傷害,要求老師登門道歉,要不然就要告到當地的教體局。老師自己很惶恐,申請辭去四年級的班主任工作。
接下來,又有家長在群裡說當事學生因為受到傷害,有自殘的可能,老師因此深感恐懼,覺得為人師15年,誤人子弟總是有的,但切切不敢傷人性命,所以不但要辭去班主任,而且還要辭去學校一應所有工作。
之後的內容就不再一一複述了,字裡行間都能看得到這位老師情緒的極度壓抑與不平。
在微信群中當眾批評學生,甚至為了給某些所謂差生以壓力,把照片和成績一起發在微信群裡,這樣的做法會不會給人帶來心理傷害?毫無疑問,會給人帶來心理傷害。但是不是因為受到心理傷害,就要求老師必須登門道歉,如若不然就要告到教體局。這樣的做法可以達到目的嗎?
從該事件的結果來看,顯然沒有。
細細思量,這兩種做法本質並無不同。在處理某一件事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弄清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依靠平等的溝通交流來解決問題,而是期待藉助外界的某種有形或者無形的力量的介入來達到目的。
為什麼在教育領域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且,類似的情形屢見不鮮?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教育問題永遠不是教育本身,會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因素的影響。當「平等」不能成為社會的一種共識和行動,在各個領域無時無刻不或隱或現地閃現著「特權」的影子的時候,教育就不可能獨善其身。
2.教育者本身做出非教育的行為,除了教育者自身關於教育本質的思考不到位之外,更多來自於外界壓力之下的不自覺的選擇。
3.非要把教育劃分為一個個具體的節點,要求在某一個節點必須達到某一個水平,不達到這個水平就是視為教育失敗,為了特定的節點達到特定的水平而不斷拔苗助長。
引發這位老師的辭職信的這個事件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只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從最新的新聞來看,這起教師辭職信事件得到了較為圓滿的解決。
但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驚聞贛州四中校長跳樓自殺。
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校長。為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他多年來堅持在校門口誦讀經典;為言傳身教對師生起到德育示範作用,他堅持早晚各一次打掃廁所;他出版專著,報刊雜誌上開設專欄,對教育有深入的思考。
看這位校長的遺書,深受抑鬱症的折磨,巨大的工作壓力讓他身心俱疲。或許,也正是某一根壓垮駱駝的稻草最終落在這位校長身上時,他選擇了用結束自己的生命這種最為慘烈的方式,來表達他對教育的絕望之情。
關於教育,不僅僅是外界的壓力,學校內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工資分配,老師們對於績效工資爭議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學校校長和行政管理人員該不該拿普通教師的1.5—2倍的獎勵性績效工資。
二:班主任算了半個工作量,還該不該再單獨發班主任津貼。
三:統一划定各等級的人數比例,硬性將全校教師按照比列分成固定的三六九等、分別拿不同等級的獎勵性績效工資的做法是否科學合理與合法。
因為績效工資,少數學校內教師之間、教師與領導之間的矛盾重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工作。由於獎勵性績效工資向工作量大的人員傾斜、向班主任傾斜,許多學校還向學校領導傾斜。為此以前都不想幹班主任工作的沒有班主任經驗的老師千方百計去要班主任來當,千方百計去爭取多幹一些輕鬆的工作,平時工作留到周末加班,以增加超工作量等等。
外界的壓力和內在的矛盾,讓整個教師群體在折磨中完成一天又一天的工作,一點一點壓垮老師們曾經高昂的夢想和驕傲的尊嚴!
今天看到網傳的一副對聯:
六*安二中今天高三畢業離校,準備高考!高二的一個班級拉出一橫幅如下:
學姐賽天驕,全上211,師範慎選;
學長勇於虎,踏平985,師大莫入。
橫批:莫丟尊嚴早避屈辱
嗚呼,我能說什麼呢?
好教師大本營
好教師大本營,關注你的關注!
(長按二維碼關注)
交流、合作請加主編微信:xianzi1225